八旬院士49歲學英語 突擊3個月能做英文報告

2020-12-05 東方網

  原標題:八旬院士北大憶往昔:49歲學英語,突擊三個月能做英文報告

  「踏踏實實學習,踏踏實實工作。」「珍惜大好時光,靜心學習研究。」「不負青春,立志成才。」 10月9日,三位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回到母校北京大學,用質樸的言語激勵他們的學弟、學妹勇於面對挫折與挑戰,在科研工作中保持韌勁。

  這是教育部關工委與中科院聯合舉辦的首場「院士回母校」活動。當日,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趙鵬大、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宗燁、半導體物理學家夏建白在北大與學子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圖片說明:三位院士在和北大學子交流。澎湃新聞記者韓曉彤圖

  趙鵬大:培養興奮轉移的能力至關重要

  「我今年已經86歲了,坐姿端正,氣血暢通,大步快行,昂首挺胸!」趙鵬大對青年學生炫耀自己身體健壯時,語氣鏗鏘有力。

  趙鵬大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多年,曾獲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成為獲此殊榮的亞洲第一人;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談及如何在瑣碎的行政工作和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科研工作中取得平衡,趙鵬大表示,培養興奮點轉移的能力至關重要,就是把興奮點轉移到要做的那件事情當中。「我幹行政工作不想業務,做業務不想校長的煩心事兒,幹什麼都專心致志,把它幹好。」

  趙鵬大鼓勵北大學生在專注的同時,還要「做平凡人,做出彩事」。他認為,北大學生應該追求「完美為本」,做什麼事情都要追求完美,追求極致,努力做到最好。

  張宗燁:女性科研工作者需要闖勁兒

  「我只是一名普通科學工作者,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貢獻,只能談一點體會。」82歲的張宗燁說這是她第一次做非學術的報告,和話語同樣質樸的是張宗燁的著裝和髮型。

  張宗燁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作為女性科研人員,張宗燁有不少話想要對女生分享。她說,她所接觸過的女性同事細心、觀察能力強、條例清楚、總結能力好,有不少優越於男性科研人員的地方,「但是,需要多一點『闖』勁,膽子大一些,敢於擺出自己的觀點,多一點自信。」

  張宗燁坦言,相對而言,女性科研工作者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但是我們自強,要有不服輸的精神。」

  她認為,家庭中會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工作和事業是終身的,不要讓生孩子等事情永久性地阻礙事業的發展。

  「什麼事『咬咬牙』是重要的,什麼事情都順順噹噹的,是不可能的。」

  張宗燁還和大家分享了一個她自己小故事, 1984年時,已經49歲的她受邀去德國工作半年,因為她基本不敢說英文,所以想過放棄,但又覺得機會難得,最後下決心半脫產突擊了3個月英語。「人家背三遍,我就背十遍、十五遍。」其間,因為專心學習,她甚至丟了三把自行車鑰匙。一番努力之後,她不僅可以用英文與人交流,還能直接用英文做報告。

  夏建白:如果現在還學習不好,只能怪自己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夏建白,在學生時代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曾經取得過滿分,現場有學生問他訣竅是什麼,夏建白說,考試沒有訣竅,關鍵在於把學過的東西牢牢掌握。

  面對現場學生如何提高創新能力的發問,夏建白表示,創新能力在基礎紮實的情況下才能提高,而且,科研格外需要堅持,「做科研,想做的事情和沒想通的問題是不能放下的,即使你忙,也不要放下,如果你一旦放下了,再撿起來就會相對難了。」

  夏建白認為使用手機是浪費時間,「看看微信,回回微信,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所以,為了專注工作,他基本不使用手機。

  夏建白回憶他在北大需求學時,一間宿舍4對高低床,住7個人,剩下一張床放行李,只有一張寫字桌,吃飯時,很多同學都是端著碗邊走邊吃,宿舍基本只能用來睡覺。相比而言,現在大學生的生活條件比以往好了太多。「如果這樣還學習不好,那只能怪自己!」夏建白對在場學生嚴厲叮嚀道。

相關焦點

  • 高福院士接受記者專訪飆英文讓人嘆服,青少年如何提高英文水平?
    也許大家都還記得,或者很多人都看了那段刷屏的視頻——2月11日鍾南山院士接受了路透社的獨家專訪,採訪時間長達90分鐘,鍾南山院士全程用英文回答,向記者介紹了最新的疫情發展和預測趨勢。由於整個採訪過程中84歲的鐘南山院士一直飈英語,這段視頻被大家廣為傳看,人們紛紛感慨,只知道鍾老是專家,是院士,沒想到英文說得這麼溜。
  • 科學家:孩子3歲以前開始學英語最好,過了7歲就晚了!
    在說為什麼孩子得在這幾個時間之前學英語,英語一般/不好的父母怎麼教孩子學英語之前,我先問個問題——你為什麼堅持要讓孩子學英語?是為了以後英語能拿高分?是為了以後可以出國留學?還是為了以後可以和外國友人無障礙交流?或是為了可以直接閱讀英文原版書籍,獲得第一手知識啊!
  • 【致敬】畫漫畫、開慕課、做直播……這位年逾八旬的院士心裡有個...
    「在科學家身邊,總能學到一些做學問的秘訣,這些秘訣書本上沒有,課堂上也沒有。」按照關老提示的思路,林群把泛函分析重新梳理了一遍,豁然開朗,「學習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有刨根問底的決心。」「為青少年的成長出一份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畫漫畫、開慕課、做直播、寫博客……林群年逾八旬,新潮的玩意兒卻樣樣精通。林群說,自己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把晦澀難懂的微積分,通過科普等生動形象的方式,講給更多中小學生聽。1993年,林群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此後,他一頭「扎」進了科普的世界裡。
  • 44歲「拾荒大姐」走紅 自學英語能翻譯原版英文小說
    直到2003年父親去世,自己因故拿到五千塊錢,就拿來租房和生活,不工作了,用3年時間全心學英語。新京報:每天學多久?袁英慧:當時天天聽錄音機,聽新聞,比方性醜聞、伊莉莎白女王聖誕祝詞等,每天聽2-3個小時,上下午各聽一次,然後不懂的單詞一個一個在字典裡查。新京報:都是這樣聽的嗎?有沒有開口說?
  • 突擊步槍大全,你能認出幾個?
    AK突擊步槍AK突擊步槍是由俄羅斯研發的一種突擊步槍,重量為3.3千克,口徑包括5.45毫米、5.56毫米、7.62毫米和一種保密口徑,彈容量60發,與AK系列很相似。其拉機柄不再與槍機呈現一體化式設計,而是改為可拆卸式,並可以左右安裝。同時AK-12突擊步槍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彈容量更大,可單手操作,多種口徑,多種組件。
  • 鍾南山飆英文,高福飆英文,袁隆平飆英文,青少年如何學好英文?
    也許大家都還記得,或者很多人都看了那段刷屏的視頻——2月11日鍾南山院士接受了路透社的獨家專訪,採訪時間長達90分鐘,鍾南山院士全程用英文回答,向記者介紹了最新的疫情發展和預測趨勢。由於整個採訪過程中84歲的鐘南山院士一直飈英語,這段視頻被大家廣為傳看,人們紛紛感慨,只知道鍾老是專家,是院士,沒想到英文說得這麼溜。當時在採訪中鍾南山院士還談到了李文亮醫生,在談到李文亮醫生時,鍾南山感動落淚,他哽咽著說:「他是中國的英雄。」(He is the hero of China)而他自己也被人們稱為「英雄」,稱為中國的脊梁。
  • 【開言英語】學員故事―40歲了,我重新開始學英語
    【開言英語】學員故事―40歲了,我重新開始學英語 2019年07月11日 18:4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因為對英語不自信,我們總是試圖用拒絕武裝自己,沒開口就在想怎麼快點結束。 工作越久,和老外交流的也越多,她越能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 爆米花有一次帶美國客戶吃烤鴨,老外連用了十幾個形容詞去形容烤鴨皮的香脆。「外國人把讚美視為一種社交禮儀,他們會儘可能地去讚美你。」爆米花反思自己表達好吃,只會用delicious,very good,明顯跟不上老外的表達。
  • 高福院士全程飆英文接受專訪,上學時沒學好英語的網友只能看字幕
    高福院士飆英文接受CGTN專訪4月2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接受了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專訪。在採訪中高福院士表示:自己從未說過新冠病毒不存在「人傳人」現象。高福院士和鍾南山院士等6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於1月18日在武漢碰頭,並於1月19日上午前往醫院與醫生交流情況。高福表示,1月19日下午的會議上專家組就「人傳人」問題進行了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已經存在「人傳人」,「唯一的問題是『人傳人』有多嚴重了」。
  • 重新定義「單詞突擊」:FAST智能英語新應用發布在即
    2019年4月16日由FAST智能教育平臺主辦的「安徽教培業賦能大會」在安徽阜陽舉行。據悉本次大會的主題是「減負與合規——新政策下的給機遇和挑戰」。同時,FAST將發布智能英語新應用——升學突擊王。眾所周知,學習英語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單詞,詞彙量不夠,聽力聽不懂,閱讀看不懂,完型不會做,作文不會寫,詞彙量對英語成績的影響比重高達62%。基於此,FAST智能教育平臺旗下智能英語板塊,一直圍繞單詞為核心,先打地基再蓋高樓的教學理念。
  • 6歲孩子看到英文單詞張口就來?只需學透26個英文字母即可!
    於是全國各個地方,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有些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學了,隨便讓家裡的一個孩子念一個單詞一個句子,認識的單詞都比我們大人認識的多,6歲的孩子,僅僅學透了26個英文字母的發音規律,就能看到一個英文單詞自然拼讀出來,簡直不可思議!
  • 鍾南山全英文交流抗疫經驗,人人稱讚!學會這3招孩子英語一樣棒
    然而,就在幾天前,鍾南山院士再次登上網絡的熱搜榜。在和國外的專家遠程交流時他能用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以及處事格外嚴謹而樸素的樣子,再一次展現給世人一種如同慈祥的儒者,總是給人帶來能量和安心踏實的感覺。理所當然的,這一次我們的「中國寶藏」鍾南山,相信在世人心目中又是圈了一大波的粉絲。
  • 林語堂名篇《英文學習法》,學英語必讀!
    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和翻譯家,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這三個區別略與中國小學家所分形、聲、義三學相仿佛。說文等於文法;音韻等於發音學;訓詁等於語彙。所不同者中國小學業是以文字為主,學英語者卻必須以語言為主。故如在中國小學,說文及金石之講文字的變化構造,而在文法,卻須講語言字句的變化與構造。然其同屬於一類的研究,注重構造化合的原則,則兩者實處於相等的地位。
  • 4歲單詞3000+、2個月完成自然拼讀,快看英語老師分享的詳細攻略
    為了讓娃們有更好的啟蒙教育,考取了TESOL的國際英語教師證,雖然自己接受的是國內的「雞血教育」,但在教育孩子上,並沒有遵循一般的套路,屬於總結型媽媽。星娃:年年4歲半英文聽力詞彙近3000、牛津讀到7,2個多月就學完了自然拼讀,口語發音純正,實現了英語對話自由的調皮男萌娃。
  • 把英語用起來的人不搜百度,但國內能用的英文搜尋引擎只剩3個了
    就搜尋引擎的選擇上,用英語的做法是用Bing等英文搜尋引擎。很早以前,伍教練就習慣搜英文的內容用Bing,但不是跟英文直接相關的東西,例如生活中的問題,仍然習慣搜百度,其實這些問題並非國內獨有或者跟中文密切相關,完全可以改成英文搜索。以下舉例說明,全部都可以自行搜索驗證。
  • 鍾南山院士全程飆英語!原來這才是他學英語的乾貨秘籍!
    ……而前幾天,鍾南山院士全程英文分享「無症狀感染者"的信息。而且八十多歲高齡還是如此思維敏捷、口齒清晰、發音標準。真男神!不過小菌就有點好奇了,家裡的爺爺奶奶輩一般非常受方言限制,學英語都很困難。那麼鍾老究竟是怎麼學好英語的呢?原來,鍾南山先生曾在43歲的時候赴英國留學。但到達英國後,他首先就遇到了語言問題。
  • 30歲開始學財務,40歲開始學英語,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掛
    可是29歲的她心血來潮想學英語,兩個月背完了20000個雅思詞彙,大學畢業以後就不可以再參加英語四級考試了,朋友考了三次雅思,最後一次考出了8分的驚人成績。這位朋友雖然雅思成績很高,但是他並沒有改行從事和英語有關的工作,只是偶爾在假期的時候,給外國朋友免費當導遊。
  • 中科院院士劉若莊逝世,享年95歲
    10月9日,北京師範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零時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長沙八旬嗲嗲學英語14年中風後仍堅持 稱有幾個夢想
    原標題:這位八旬嗲嗲真了不起!學英語14年,中風後仍堅持,你還有啥理由不努力?  內容提要  八十多歲的嗲嗲說英語您見過嗎?家住長沙天心區的肖嗲嗲學習英語至今將近十四個年頭了,早些年還能熟練地全程用英語和他人交流。
  • 適合1到6歲寶寶英語啟蒙的英文動畫片
    『寶寶看動畫片的時候特別專注,叫他名字都聽不見……』『累的不行的時候 給娃來兩集動畫片 當媽的趕緊玩兒會手機後又滿血復活了』『我家娃一看動畫片就停不下來,把電視關上後哭的那叫一個歇斯底裡……』『我發現寶寶看動畫也能學到知識呢,很多詞語都是和佩奇學來的
  • 42歲就當選院士,孫斌勇直言學好數學:反對題海戰術!注重3個字
    2019年11月,他42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去年當選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人。他叫孫斌勇,1976年出生於浙江省普陀區六橫鎮雙塘社區孫家村,位列家中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個雙胞胎弟弟。在採訪中他直言表示——學數學,他並不太贊成搞什麼題海戰術,更不贊成什麼刷難題,而是要注重3個字。從小作為學霸的孫斌勇,透露了自己在學習數學時候的一些心得。01 學數學不能求快,要「慢」、求「細」、求「穩」孫院士說,學數學不要求快,一定要慢學、細細地學……怎麼個細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