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其中,有一位82歲的中國老人,打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對手,名列其中!
她,就是張彌曼。
「時代風雲改變了她的觀念,也改變了她的命運。」
1936年4月她出生於南京,後隨父母輾轉江西。小時候,父親在醫學院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她從小就樹立了當醫生的理想。
但是當時,國家號召青年學生投身地質學科。立志報效祖國的她,毅然決然選了另一條人生道路,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
於是,她從南方來到北方,被分配到古生物系。
在此之前,她對這門學科一無所知,但此後,她卻全身心地撲在這個學科上,數十年如一日。
「她對化石著了迷,再苦再累也沒有回頭。」
年輕時,她每年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尋找化石,常常是一個人一根扁擔,挑著被子、錘子、化石紙、膠水,跋涉在荒山野嶺間,身上的行囊最重時達到35公斤,還要走20公裡的山路。
有次在橫店考察,只能睡在農家的閣樓上,墊的是稻草,蓋的是發黴的爛棉絮,40天無法洗澡,回家時身上已經長了不少蝨子。
她說,自己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和棉被都扔到大鍋中煮沸。
在這樣的環境中,她說自己鍛鍊出了超人的飯量,有時就著幾塊黴豆腐,一頓飯她就能吃下一公斤。
雖然如此艱苦,但她從未退縮。
化石對她而言,仿佛蘊藏著巨大的吸引力。
「從沉睡上億年的「小魚」身上,她為中國找到了石油」
大慶油田開發之初,剛參加工作的她,根據地層中的化石樣本,準確提出石油的成油地質時代,為專家在尋找油層時提供了科學依據。
之後,隨著大慶油田裡第一股石油從地下汩汩而出,她的觀點也被隨之證明並引起轟動。
勝利油田開發時,她發現海洋曾經覆蓋那一區域兩次,因而成油地質時代也會與普通油田有所不同,這一觀點又為勝利油田的順利開發提供了條件。
「蜚聲世界的古魚類學家」
她對古魚類化石的研究,不僅為國內石油開採與古生物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
2005年秋天,世界各國的古脊椎動物學家雲集美國,出席古脊椎動物學會第65屆年會,同時表彰一位科學家對該學科所作的傑出貢獻。
這位科學家就是她,迄今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在這類國際學術會議上獲此殊榮。
「她的工作,幫助澄清了生存在四億年前的海洋裡的魚類和由其演化而來的呼吸空氣的陸生動物之間的聯繫。多年來的工作,她在把鮮為人知的中國魚化石引起科學界的關注方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是國外專家對她的評價。
2016年,古脊椎動物學會在美國鹽湖城授予張彌曼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Romer—SimpsonLifetimeAchievementAward)。
當她登上領獎臺時,全場起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她用字正腔圓的牛津英語做了簡短風趣的答謝致辭,頻頻引起臺下的掌聲與笑聲。
張彌曼院士榮獲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這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L』Oréal-UNESCOForWomenInScienceAwards)也是對她極高的肯定。
她是繼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方華(2003)、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2004)、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201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2015)後,第五位獲得該榮譽的中國女性科學家。
在科學領域,女性的「玻璃天花板「仍未打破。但看了張院士的故事,誰說女性不適合搞科研?
必須為中國女性點讚!為張彌曼院士點讚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