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正式受聘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的名譽院長,妻子翁帆一如既往陪同左右。
有報導是這麼寫的:已經98歲的楊教授依舊精神矍鑠,狀態和前幾年一樣,變化不大;反而是44歲的翁帆顯得身形浮腫,也比之前憔悴了些。
可是翁帆不是明星,人到中年有這樣的氣色,我覺得已經很好,沒有必要看似閒閒地加上幾句有點惡意的評論。
▲2016年,翁帆陪同楊振寧為年度科技人物頒獎
2002年,翁帆結束了一段失敗的婚姻;2003年,楊振寧的原配夫人杜致禮因病去世;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登記結婚。
用楊瀾的話來說,就是,作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先生被稱為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當代最重要的物理學大師之一。他的物理學理論非常深奧,不是常人都能夠理解的,然而他「續弦」的舉動,卻讓全世界的人似乎都有了一種評判的權利。
突然之間,人人都可以對大師一番冷嘲熱諷,仿佛成就了一場異樣的「全民狂歡」。
大家迫不及待的集體為大師扣上了為老不尊的帽子,而翁帆則是「司馬昭之心」,圖他年紀大?當然是圖名圖利。
每隔幾年,這對生活在安靜的象牙塔中的忘年夫妻,總要被推出來「示眾」,極盡嘲諷,好像生怕他們越過越好,打臉眾人的預言一樣。
而翁帆,作為這段婚姻中最讓人無法共情的一方,則屢屢被渲染成「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角色,不是「對楊振寧不耐煩、一臉嫌棄」,就是「滿臉憔悴,日漸發福,老了不少」……
總之,結論一定是不幸福。
比如3年前,一則「楊振寧遺產分割完結,翁帆結局令人心酸」的新聞跳出,爆料楊振寧與前妻的子女將獲得現金資產,而翁帆獲得現居別墅的使用權,重點是沒有產權。
雖然楊先生的助理回應「胡說八道」,但翁帆「被套牢」的說法還是滿足了很多人的看戲心理。
你看,承認這對相差了54歲的夫妻因為愛情而結合的現實,對很多人來說,實在太難了。
▲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為楊振寧教授舉辦90歲慶生
時間是最好的證明。無論外界如何貶褒, 16年了,總歸是愛情了吧。
我其實十分相信,經歷過那個時代人文教育的楊先生,可以準確擊中翁帆的內心。
翁帆笑說楊振寧有個外號叫楊大頭。
楊振寧從小長在清華園裡,5歲就可以把《龍文鞭影》背的滾瓜爛熟,這篇文章屬於初中以上水平。
▲楊振寧與母親羅孟華
那時的物理大師還是個調皮、淘氣的小男孩,「我爬過清華園裡的每一棵樹,甚至研究過裡面的每一棵草。」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中國現代數學的先驅,留美博士,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和華羅庚都是他的學生。
但高知的他卻聽從媒妁之言,娶了一位沒什麼文化的同鄉,生兒育女,且一直恩愛有加。
▲羅孟華,楊武之與長子楊振寧
楊振寧深受父母言傳身教,不僅是學霸,為人風趣,還生性浪漫。17歲,他暗戀過父親的一個女學生張景朝,回憶道:
「張景朝的出現使我心裡頭很煩躁,我那天想了想,我說這個不好,這對我的前途不好。所以,我就決定,說現在不是我交女朋友的時候,我現在還是應該集中注意學習和工作。」
22歲時,楊振寧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一邊等待出國手續,一邊在聯大附中教高中1、2年級。
17歲的杜致禮就是他的學生之一。佳人才子,互生好感,來不及思量,就各奔前程。
▲楊振寧先生和杜致禮女士
直到5年後的聖誕節,兩人在普林斯頓的一家中餐館門口偶遇,楊振寧相信這是命中注定的緣分:
「我並不知道杜致禮到了美國,我是無意中走進了那家飯店。我早到或者遲到,都將錯過與杜致禮相見的機會。我們見不上面,也就談不上一輩子的婚姻。可命運之神安排我們在那一天那個地點相聚,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蹟。」
杜致禮多才多藝,文學、音樂、雕塑樣樣精通,身上既帶有傳統大家閨秀的賢良,又充滿現代獨立女性的果敢。
她不僅兼顧工作和家務,還在日常生活中製造文藝氣息,來中和楊振寧經年累月的科學研究,營造一個相對輕鬆愉悅的氛圍。
她說,「如果兩個物理學家結婚,上班、下班都談物理,豈不枯燥?」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時,杜致禮也一起前往斯德哥爾摩參加頒獎儀式,和瑞典國王談笑風生,和丈夫翩翩起舞,令全場矚目。
▲1957年,30歲的杜致禮陪同丈夫參加諾貝爾頒獎,和瑞典國王交談
想想看,即便現在,能珍惜並尊重妻子的付出,允許背後的偉大女人和自己一同發光的成功男人也是不多的。
楊振寧先生的人生畫卷,看似壯美的令人生畏,走近了看,又溫柔的讓人流連。除了他常人難以企及的科學成就,那些父母、前妻共同塑造和影響的性格,也讓老先生身上充滿了人性的魅力。
▲1976年,幸福的一家五口
也只有這樣浪漫的人,才說得出「翁帆是上帝給我的最後一份禮物」這樣的情話來吧。
而被問到「對楊先生的崇拜是如何變成了愛情」時,翁帆笑著反問到:
「其實你不覺得一個女人,假如她崇拜一個男人的話,然後這個男人又喜歡或者愛他,其實她很容易愛上這個男人的。」
1995年第一次見到楊振寧和杜致禮時,翁帆還是汕頭大學英文系的一年級學生。2002年她結束了第一段婚姻,轉而考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班。2011年,她又考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讀博士。
即使楊振寧沒有出現在翁帆的生命裡,她的人生大概率也不會「被套牢」。
所以是年輕的翁小姐騙了老人家的錢,還是年邁的楊先生騙了小姑娘的色?又或者,只是兩個成熟的人,都保持了一份年輕的純和真。
▲1995年,楊振寧,杜致禮和翁帆在汕頭大學相遇
楊振寧先生有多少錢,我們無從得知。
只知道1996年,他放棄馬裡蘭大學的45萬美元返聘年薪,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不但捐出了賣掉紐約房子所得的120萬美元,還每年如數捐出100萬人民幣的年薪,長達20餘年。
和翁帆結婚的第二年,又以夫妻名義,向他創建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捐贈了近200萬美元。
多年來設立的其他獎學金等種種捐獻,更是不勝枚舉。
而相比之下,這對夫妻的私下生活卻分外日常,即使住在所謂的別墅裡,裝修陳設也很普通。媒體鏡頭下,翁帆的裝扮也十幾年如一日的隨性體面,從未有過奢華的形象示人。
但她卻覺得和楊振寧結婚以來,自己像是生活在象牙塔裡的象牙塔裡,穩定又平靜,很享受這種純淨的生活狀態。
▲2015年,楊振寧翁帆夫婦接受楊瀾採訪
這樣的靈魂才會互相吸引吧。正像2004年訂婚後,楊振寧在寫給親友的信中所說到的:
「我發現現在已是一個成熟女人的翁帆,依然保有9年前致禮和我特別欣賞的率真。
我最近寫的一首關於她的詩,其中有下面的幾句:沒有心機而又體貼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輕盈靈巧,生氣勃勃而又可愛俏皮,是的,永恆的青春!
我也知道,雖然在歲數上已經年老,在精神上我還是保持年輕。我知道這也是為什麼翁帆覺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氣象學家J. Marshall Shepherd說過一個有趣的觀點。人們對科學的偏見,分別源於:
「確認偏誤」,指觀念先入為主,再尋找證據來支持我們已經相信的事;
「達克效應」,則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或者說,低估了自己的無知;
「認知失調」,表現為無法理解現有經驗外的事物,從而去尋找一個合理化的解釋。
現在看來,這三種來源,其實放之四海而皆準,也同樣適用於對世上一切事物的偏見。
就像翁帆回憶這段婚姻的開始,「我們自己沒有什麼壓力,但是外面的聲音很大。」可見,在這件事上,外界和楊振寧翁帆的認知半徑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也許我們沒法理解別人的選擇,但至少可以選擇尊重。而善良,本質上就是對不理解的事物依然保持尊重、接納與寬容。
祝他們幸福。
祝善良而寬容的人越來越多。
來源:靈魂有香氣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