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改革開放的路上,我國湧現出許多優秀的女科學家,深刻影響著我國甚至全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40年改革開放的路上,我國湧現出許多優秀的女科學家,深刻影響著我國甚至全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她們堅持對科學的執著,書寫科技世界的新篇章;她們活躍在各個領域,在科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們滿懷對科學的信仰,創造出諸多不可思議的科研成果,不斷衝破「玻璃天花板"。在這裡,有中國科學的半邊天……
她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是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也是「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的妻子。
世界物理界對何澤慧充滿敬意,她捕捉到了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徑跡,首先觀測到正負電子碰撞現象,被英國《自然》雜誌載文介紹稱之為「科學珍聞",開拓了中國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實驗領域,推動了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
光環的背後是淡泊人生,一位畫家形容何澤慧:「她是一塊純白的玉,非常質樸。她嚴謹治學,探求真理,卻對物質生活無欲無求;她滿懷愛國熱忱,為了祖國無止境付出,卻不求回報。在蘇州十中校園,有兩塊篆刻遙遙相對:1932年何澤慧畢業時寫下的「仁慈明敏";2006年何澤慧為百年母校的題詞——「爰國奮進"。風骨無需雕飾,何澤慧用自己樸素而偉岸的一生,詮釋了她的信仰。
她被譽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曾長期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英語教授,「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遺孀。
李佩先生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為我國為外語教學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許多知名院士和學者都曾是她的學生。1961年,李佩先生調入中國科技大學擔任英語教師,1978年起擔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語教研室主任,近80歲還給博士生上課,81歲時創辦中關村大講壇……幾十年間,李佩先生紮根講臺,精心育人,把整個生命融入國家民族的教育事業當中。她被學生公認是博學、愛心、美麗與優雅的象徵,深受幾代科學家與學生的尊重。
李佩先生對中國科大飽含深情,在科大四十五周年校慶之際,她決定將郭永懷院士榮獲的「兩彈一星元勳"獎章捐贈給科大永久保存,她一貫生活簡樸,卻把畢生積蓄捐作獎學金,在科大設立郭永懷獎學金。
她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網際網路先驅人物,中國模式識別人工智慧領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
1970年胡啟恆負責研製成功中國第一隻電動假手,1976年組織研製成功中國第一臺用於郵電部門信函自動分檢流水線的手寫數字識別機,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重要成果獎。1994年胡啟恆為中國接入網際網路一事專程造訪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主席Neal Lane博士並達成共識,建立NCFC網直通網際網路的連接,這就是將全球網際網路帶進中國的第一條全功能連結。她對推動中國網際網路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作為「全球範圍內對網際網路普及和使用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士"入選國際「網際網路名人堂",成為獲得全球網際網路最高榮譽的首位中國人。
她曾在活動中講道:「世界真美好,女子當自強。有幸生為女子,就要自強,自強就會快樂。" 從前,社會對女性充滿偏見,但現實並沒有那麼殘酷,只要對工作充滿熱情,從工作中收穫快樂與成長,就能取得成績。
她是古脊椎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林奈學會外籍會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主要從事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古生態學及生物進化論的研究。
2016年10月,張彌曼獲得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2018年3月23日獲得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頒獎時這樣評價張彌曼: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2018年11月6日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幾十年如一日,她用有限的時間追尋遠古的生命,從未停止學習和探索。
令人尊敬的是,張彌曼主動將炙手可熱的研究領域交給年輕學者,自己轉身投入少有人關注的新生代魚類研究。她解釋說:「這一塊再不做,中國就趕不上了!"很快,年輕人在她的支持下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她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主任、中德中科院馬普分子古DNA實驗室主任,2016年Nature中國十大科學之星之一、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得主。付巧妹帶領團隊研究的關於「古DNA解密現代人起源"入選了《自然》雜誌「2014年度十大科學事件"之一,被評為「有理由慶賀"的科研成果之一。
作為一名「80後"的新銳科學家,她在數以億計的基因組中尋找蛛絲馬跡,破譯人類演化之謎,利用古人類遺骸的DNA改寫亞洲古人類演化歷史,下一步,付巧妹和她的團隊將對亞洲人類族譜進行研究,繼續講述人類的歷史。
她們是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科學發展的新希望,「80後"的新銳科學家們也必將在科學世界掀起新的浪潮。
她是軍工女學霸,被譽為「北鬥女神",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導航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徐穎是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建院以來最年輕的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擔任多個SCI/EI檢索雜誌審稿專家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並榮獲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第二屆「啟明星"優秀人才獎,入選首期遙感青年科技人才創新資助計劃。
「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科學家似乎都不太願意露面,出面的行為被解讀為'不務正業'。"徐穎說道,「相對於遏制謠言,科普工作的推進似乎更有利於大眾對於科學知識的認知。尤其是國家大工程,更加應該廣泛科普。" 徐穎身體力行地支持科普,參加過諸多科普活動,也讓她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讓「北鬥女神"的聲音越傳越遠。
她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30米口徑望遠鏡研製計劃白皮書編纂中唯一科學家,近年來在國際核心雜誌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已被引用300餘次。
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郝蕾從來不迴避自己女性科學家的身份。科學界不只是男人的天下,女科學家同樣頂起了科學世界的半邊天。郝蕾提到:「只要是自己想做的,就一定要想辦法做到。當你做到的時候,回頭看這就是一種成長。" 溫婉的聲音傳遞著她的堅韌和執著。
2009年回國至今,郝蕾兼顧科研和教學,奔波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她身體力行向我們展示,有志從事科研的女性,只要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同樣可以書寫科學世界的傳奇。
她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首次揭示了中部型厄爾尼諾事件對熱帶西太平洋環流的影響機理,兩度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聯合航次的首席科學家。
苗條的身材、年輕的面龐,周慧的樣子完全不是想像中「海上作業經驗豐富的資深科學家"的樣子。遠洋科考任務艱巨,對身體素質和統籌能力具有極其嚴格的要求,而就是這位1978年出生的女子,在涵蓋物理、生物、生態、化學等多學科的遠洋綜合科考航次中運籌帷幄,為我國從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是她的真實寫照。
「大專女是小龍女,本科女生是趙敏,碩士女生是黃蓉,博士女生是李莫愁,博士後女生是滅絕師太。"從前,社會對女性充滿了偏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女科學也在世界科學舞臺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科研沒有盡頭,科學家不論性別,這些科學家們在自己鍾情的天空,描繪著絢爛的色彩。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科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科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self@cnic.cn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