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講述的
是女記者姬娜的故事
看她如何走出陝北山溝溝
逆襲人生
看她如何用柔軟的力量
改變世界
文 | 張培昂
1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15歲的姬娜,身高不到一米六,重120斤。晚自習課間,樓道裡沒那麼亮,她吹著口哨,吹的是「風風火火闖九州」,有男生從後面壓住她肩膀,「哥們,有打火機沒?」
十年後同學聚會,沒人敢認她,更沒人知道這個女漢子變身女神的訣竅是什麼。
那是大學畢業後,當記者的第一個夏天,她採訪走破了六雙涼鞋;當記者的第一年,她一年沒有休過周末,一年下來暴瘦20斤。
姬娜體會到了啥叫「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體會到了記者這份職業的辛苦。
2017年沿黃觀光路未開通之前,姬娜深入「無人區」施工現場採訪
三年前,報社鼓勵全媒體融合,希望記者運營微信子帳號。姬娜承擔運營的公益記者微信公眾號上線,6個多月後,粉絲量突破30萬。
公號如果每天都發布海量求助信息,會導致粉絲產生「疲勞」感,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姬娜進行了新嘗試,在2016年2月成立了百萬善款基金——「健和堂-公益記者援助計劃」,專門用於援助落難好人。
第一筆援助金1萬元發給雷鋒司機杜學宏,他曾十幾年堅持學雷鋒,後來查出直腸癌。西安最美志願者劉文虎也獲得1萬元援助金,他曾在汶川地震中救老人時不慎把腰摔傷,又在九龍潭救智障兒童時從階梯上摔倒,後來患強直性脊柱炎。得到救助的劉文虎說:「以前我幫助別人,現在別人幫助我,這讓公益人的心感受到了溫暖。」
2016年5月20日向陝西最美志願者劉文虎發放援助金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讓姬娜感動的是,之前他們幫助救助過的人,病情好轉了,在隨後得知救助其他患者的信息時,也紛紛捐款救人。
在姬娜組織的公益活動中,有的志願者和老人結成長期對子,一周三次上門探望老人;有的被資助的學生,畢業後又來資助別人。
到今年2月底之前,公益記者公眾號匯聚了1001.8萬元善款捐助給受助人,入選了「2015陝西傳媒創新十佳」,推出了陝西公益界品牌活動——520公益季。
2017年,公益記者公眾號平臺被錄入陝西省文明辦《志願服務項目工作指南》,是唯一被收錄的媒體公益傳播案例。
姬娜本人,則不僅從女漢子搖身一變成為女神,還被粉絲們送了個勝過任何榮譽的美稱——陝西最美女記者。
2
被一句話改變的人生
14歲的姬娜,最愛看《平凡的世界》。
看過路遙《平凡的世界》的人都知道,無數像孫少平一樣的年輕人,都懷著夢想,希望走出山溝溝。而姬娜,這個陝北榆林市子洲縣的女孩,年少時的夢就是像田曉霞一樣當個記者。
16歲那年,兩份錄取通知書擺在姬娜面前:一邊是榆林高中,一邊是綏德師範。
兩份通知書,印著夢想和現實,印著兩份不同的命運。
但是貧窮不能光談夢想,家裡需要她擔當。姬娜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要上學。讀師範不用交學費,還包分配工作。
2001年,姬娜讀完三年中專,來到黃土高坡褶皺裡的一所學校教書。
2002年,國家允許社會考生參加高考。看到這個消息,姬娜又做起了記者夢。別人說她:你一個女娃娃,有了「鐵飯碗」還折騰啥?!
有個親戚對她說:「只要你能考上大學,我就給你掏學費!」
這位親戚早年走出家鄉,在西安創業。
姬娜向單位請了假,去高三聽課,卻被班主任拒絕,理由是姬娜會影響班級的升學率。
姬娜被這個班的班主任請出教室,扭頭走後門進到另一個班聽課。
中專時數學學的是小學數學教材教法,也不開設英語課,對姬娜來說,這兩門課難度非常大,她只好多做模擬試卷,逐個擊破一些難點。
那一年,姬娜被陝西理工大學(原陝西理工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專業錄取。她所在的鄉鎮,當年沒有一個高三畢業生考上本科,只有姬娜一個沒有讀過高中的中專生考上了。
親戚的一句話改變了姬娜的命運,讓她距離自己的夢想近了。
好心親戚資助她完成了大學學業,2006年,她來到西安,成為《三秦都市報》一名記者。
3
從職業人到公益人
進入報社後,姬娜一直是民生新聞記者,但她比較關注公益報導,曾連續9年推出策劃「溫暖回家路」,春運期間給弱勢群體送車票,幫助他們回家。
真正大規模參與公益報導,是從2013年,《三秦都市報》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合作開始。
獎勵正能量新聞人物、舉辦各種公益活動,雙方在陝西的公益活動主要由姬娜來執行。
幫特殊孩子圓夢 孩子們把親手做的鞋墊回贈
幾年來,姬娜參與組織的公益活動,已經編織了一張「網」:在陝西西安、鹹陽、渭南、商洛、漢中、安康等10地市開展的江河衛士活動;全省5市9縣開展的「益起過中秋」關愛留守兒童特別行動;「益加一百牽手重陽」一對一長期幫扶活動;尋找中國好少年;「徵集陝A正能量 3萬元獎給好司機」;「評選兒媳眼中的最美公婆」;幫老人圓夢,千人共唱抗戰歌曲大匯演;「讓滯銷菜變愛心菜」大型暖心行動,幫西安周邊380畝菜園子走出困境……
2017年陝西5地市啟動江河衛士,西安分會場
公益活動的方向之一,是評選表彰志願者和團隊。姬娜發現,通過促使志願者們發揮「造血」功能,可以將眾人小小的公益衝動,轉化為10 倍、100 倍乃至無限大的正能量。
曾經受到表彰的10歲西安女孩張嘉淼就是個鮮活的例子,她後來組織成立了「張嘉淼志願者服務隊」,讓一股公益清流,匯成了一條公益的小河。
在這個過程中,姬娜也悄悄完成了職業人到公益人的轉化。
過去,很多公益團隊邀請姬娜,是讓她去報導他們的公益活動。後來再叫姬娜,是叫她當出席嘉賓,希望她能講幾句,還有的公益團隊,乾脆聘請姬娜當他們的顧問、理事……
姬娜做客陝廣新聞直播間聊公益
陝西省文明辦印製首個陝西《志願服務項目工作指南》,讓姬娜去當參會代表;西安市文明辦評選學雷鋒先進典型,讓姬娜去當評委;蓮湖區邀請姬娜當他們區上的社會組織專家庫專家。
今年年初,姬娜被省文明辦等部門推薦為2017年度全國最美志願者候選人。在此之前,姬娜已經連續三年獲得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最佳公益記者榮譽。
4
女漢子怎樣「煉」成女神
報紙出街,新聞上網,愛與良善開始匯聚,一個又一個主人公的命運迎來轉機。
過程的艱辛只有姬娜最清楚。每周都有公益小活動,每月都有大型公益活動。每次做公益性報導,組織策劃、幕後工作、聯繫對接、採寫報導,除了日常的民生新聞稿件的採寫外,還要發公眾號,姬娜每天公益相關工作至少3小時,常常在晚上10點下班。有時候出差,在大巴車上用手機編發公眾號。
2016年8月,姬娜在大巴車上直播湖北監獄認親
最難的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如果說義務做公益公眾號兩三個月,沒什麼。
可是,一年,兩年,每天堅持下來,真不容易。姬娜經常感覺一天24小時不夠用。
有一次,連續一周寶寶生病輸液,婆婆住院,姬娜白天上班晚上去醫院,自己發起了高燒,晚上11點多了,還是堅持著用手機語音念出採訪的內容,然後轉換成文字發到公眾號上。第二天去醫院檢查,醫生讓她站在儀器前拍片,突然看不到人了,打開門發現她已暈倒在地上。醫生急了,要拉她起來,她鎮定地對醫生說:「先別動,萬一腦溢血怎麼辦?趕緊給我量血壓。」
也曾在淚水中放棄過半個月,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從我內心深處,一直記著16年前的那句話,也看到這些年來,在公益記者公眾號和天天正能量團隊的幫助下,一些人的命運被改變。」姬娜說。
聽到受助者的講述後,姬娜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這些年,姬娜個人也資助了兩名貧困生,一個從小學到大學,一個是大學四年。
16年來,她始終沒有忘記改變她命運的那一天:送錄取通知書的小汽車,穿過彎彎曲曲、坑坑窪窪的小路,喇叭裡播放著嗩吶聲,一路來到姬娜家村口。姬娜的媽媽當時在村口和鄉親們聊天,車上下來的人打聽姬娜家在哪裡。於是,姬娜媽媽坐著這輛車,一路自豪地來到家門口,嗩吶聲、鞭炮聲響著,整個村子沸騰了。姬娜爸媽接過通知書,一邊哭一邊笑。雖然姬娜不這麼認為,但一直以來,他們覺得是自己當年的決定,才導致女兒的前途一步走錯步步錯。
那是姬娜記憶中哭得最震撼也是最美的場面。
2016年1月,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上,姬娜(左一)做為陝西記者代表參加走紅毯
—END—
推薦閱讀我有一個夢想:一個足球、一塊球場阿里巴巴八零後辣媽:要做發動機,不做抱怨機大美女孩小雅:自有大愛駐芳華珍惜生命中的每次偶遇,活在善的磁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