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科技期刊影響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出版質與量的同時提高。其中,出版數量的提高對期刊編輯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編輯對期刊中不同類型論文的分布做到提前計劃和心中有數。綜述型論文和研究型論文是科技期刊中最重要的2種論文類型。本文總結了綜述型論文的總體發展情況,著重分析綜合領域內具有較高影響力的6種頂級國際期刊,統計其綜述型論文與研究型論文的比例,比較2種文獻類型對期刊被引頻次的貢獻,在此基礎上探討科技期刊中綜述型論文與研究型論文對期刊學術質量的影響,以期為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提供參考。
關 鍵 詞:綜述型論文/研究型論文/被引頻次/組稿策略
項目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640010)。
綜述型論文與研究型論文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科技期刊影響因子(來源於ISI每年出版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的總貢獻率一般在90%以上[1]。其中,綜述型論文著重總結某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現狀,研究型論文側重報導單個研究工作的創新成果。從科技期刊的管理與建設角度來看,這2種論文對期刊的貢獻模式不同:綜述型論文在提升期刊影響力[2],尤其是期刊的影響因子方面[3-4]似乎更加有效;研究型論文報導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能體現科技期刊在促進原創成果的交流與傳播方面的作用。
當前,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正處於重要的戰略期[5-6]。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科技期刊影響力的提升必然要求期刊出版質與量的同時提高,這對期刊編輯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編輯對期刊中不同類型論文的分布做到提前計劃和心中有數。以國際知名的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為例[7],在早期的發展階段中採用較高比例的綜述型論文來獲取較高的關注度和影響因子,後期則將研究型論文的數量大幅提升以增加對原創性成果的報導。近些年來,由於國際上科技期刊間的競爭形勢愈加激烈,出現了期刊編輯單純為提升影響因子而大量約請綜述型論文的現象。大量重複性的綜述型論文不僅是對出版資源的浪費,也使讀者有限的閱讀時間湮沒在了文獻篩選中。作為期刊編輯,應當正視這一問題[6],而了解現有資料庫中綜述型論文與研究型論文之間的比例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以綜合學科(Multidisciplinary)和化學綜合學科(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領域內歷史悠久、影響力較大,並被學者廣泛認可(發文量較高、總被引頻次最多)的6種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作為實例進行分析。根據這些期刊中綜述型論文和研究型論文的分配比例,嘗試提出科技期刊中綜述型論文和研究型論文的合理比例範圍,希望對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和組稿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鑑意義。
1 綜述型論文的發展現狀
綜述型論文將近期某一領域的研究型論文(少則幾篇,多則上千篇,大多為幾十至幾百篇)的成果進行總結歸納,從而反映某一領域的發展現狀。優秀的綜述型論文可以為讀者提供系統的科研進展信息,幫助讀者快速掌握這一領域的研究水平和趨勢。由於綜述型論文必須以研究型論文的成果為基礎,因此其數量也必然依賴於研究型論文的數量。本文對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收錄的所有期刊中1980年以來的綜述型論文和研究型論文的年出版量進行了統計。研究型論文的年出版量從1981年的約40萬篇增至2017年的約140萬篇,綜述型論文也由1981年的約7500篇增至2017年的9.7萬篇。在過去的37年裡,綜述型論文增加了近13倍,遠高於研究型論文的增速(約3.5倍)。
同時,綜述型論文的年出版量在綜述型論文和研究型論文總的年出版量中的佔比(以下簡稱綜述型論文佔比)總體上呈現遞增趨勢。在1981-1990年這10年間,綜述型論文佔比比較穩定,約為3%;在1991-2010年這20年間,綜述型論文佔比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近7年(2011-2017年),綜述型論文佔比波動較大,但大致分布在6%左右(即平均每出版約16篇研究型論文,出版1篇綜述型論文)。
導致綜述型論文佔比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跨學科成果的增加,使得科研領域的劃分不斷細化,而每個新興的小領域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都會產生總結本領域研究成果即綜述型論文的需求,促進了綜述型論文佔比的增加。另一方面,部分期刊,特別是一些新創辦的期刊,近年來在組稿策略中有計劃地增加了綜述型論文的數量和比例,也可能是導致綜述型論文在資料庫中所佔比例有所提高的原因之一。
當科技期刊的出版量較高時,其綜述型論文佔比不宜過度偏離綜述型論文總體佔比的平均值。這是因為維持研究型論文的出版量不僅有利於維護出版生態,也有利於維護原創作者群,更好地服務學者、提升期刊影響力。不可忽視的是,高原創性論文的作者往往對期刊各欄目未來的發展都有潛在的貢獻。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論點,作者對6種國際頂級期刊近期的出版行為進行了數據統計,並對綜述型/研究型論文對科技期刊被引頻次的貢獻進行了分析和比較。
2 綜合型期刊中綜述型論文的佔比分析
本文挑選在國際上廣受認可、歷史悠久的6種綜合型期刊,對其過去5年被WOS收錄的文獻情況進行實例分析。其中:屬於綜合學科的3個期刊是《Science》《Natur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屬於化學綜合學科的3個期刊是《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 Am Chem Soc》)、《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ngew Chem Int Ed》)、《Chemical Communications》(《Chem Comm》)。
通過對過去5年(2013-2017年)這6種期刊出版情況的分析,按綜述型論文佔比可將這6種期刊大致分為2類:第1類期刊出版的綜述比例非常低,綜述型論文佔比在0.03%~1.5%;第2類期刊出版的綜述比例適中,綜述型論文佔比在2.4%~8.7%。
2.1 綜述型論文佔比非常低的期刊 如表1所示,綜述型論文佔比非常低(0.03%~1.5%)的期刊包括《PNAS》《J Am Chem Soc》《Chem Comm》。這3種期刊的年出版量較高,為2 000—3 000篇,年出版綜述型論文均不超過30篇。
其中:《PNAS》幾乎不出版綜述型論文,其綜述型論文佔比為0.03%到0.06%;《J Am Chem Soc》和《Chem Comm》在2013-2015年期間不出版或幾乎不出版綜述型論文,同時期的綜述型論文佔比分別為0和0~0.05%,但近2年(2016-2017年)這2種期刊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綜述型論文的比例,綜述型論文佔比增至1%左右。對後2個期刊來說,綜述型論文數量的提升似乎未對期刊影響因子的變化趨勢產生明顯影響(2016年出版的綜述型論文的被引頻次會反映在2017年的影響因子上)。通過查詢SCI資料庫中2種期刊近5年的影響因子發現:《J Am Chem Soc》的影響因子一直在緩步上升,由11.444增加至14.357,2017年的影響因子為14.357,較2016年增長了0.5,並未表現出比往年影響因子增長速度明顯加快;《Chem Comm》的影響因子則在近2年稍有降低,但總體穩定在6.29~6.834。
2.2 綜述型論文佔比適中的期刊 如表2所示,綜述型論文佔比適中(2.4%~8.7%)的期刊包括《Science》《Nature》和《Angew Chem Int Ed》。3種期刊中唯一的化學綜合期刊《Angew Chem Int Ed》的年出版量較高,在2 000篇以上,綜述型論文佔比在2.7%~4.4%。綜合期刊《Science》和《Nature》的年出版量相對較低,都在1 000篇左右,綜述型論文佔比分別為7.0%~8.7%和2.4%~3.9%。另外,在過去的5年間(2013-2017年),這3種期刊的綜述型論文佔比變化不大,保持相對穩定。
綜上,這6種期刊的共同特點在於領域內影響力較高,體現在:1)年出版論文數量高,均在千篇以上,具有較大規模的作者群;2)總被引頻次高,說明其受眾廣泛,具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且出版的論文關注度高;3)影響因子高,在JCR分區中均為Q1區。除《Science》外,其餘5種期刊的綜述型論文佔比與綜述型論文佔比的平均值相比都偏低。《Science》的綜述型論文佔比最高為8.7%,也未過度偏離綜述型論文佔比的平均值。這樣的論文佔比分配策略無疑對其長期維持期刊在領域內的領先地位有幫助,值得期刊編輯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