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SCI上發表論文累計的影響因子數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博士畢業的硬性要求。不過IF怎樣計算,SCI又是由哪個機構創建並且維護的,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發表過SCI論文的人都不了解。
在多數人認知裡,這樣一個權威的論文收錄評價機構,應當是一個非盈利的學術組織。然而,事實是,SCI以及IF的運營機構卻是一家徹頭徹尾的商業公司。
目前為止,SCI與影響因子相關的業務已經被轉手三次,1988年,SCI創建者加菲爾德把ISI 超過50%的股權賣給JPT 出版公司(JPT Publishing)。1992年4月,湯森路透以2.1 億美元價格收購JPT 出版公司。
最近一次轉賣是在2016年7月,湯森路透以35.5億美元價格,將SCI在內的影響因子業務轉賣給霸菱亞洲投資基金(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和Onex 公司,新公司被命名為Clarivate Analytics。
計算公式
影響因子目前的計算方法是:IF=C/(M+N)。以2017年IF的計算為例,M為該期刊2015年發表的文章數量,N為該期刊2016年發表的文章數量,C為該期刊2015和2016年兩年發表的文章在2017年這一年被引用的總次數。
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最早是由加菲爾德的科學情報研究所(前身加菲爾德學會)提出,幾十年來歷經多次更改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弊端與爭議
影響因子用來統計期刊影響力的算法並非無懈可擊,其規則上的漏洞如今已經被眾多期刊利用,從而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2010年《晶體學報A》影響因子驟升的事情就充分反映了這一方面,這個期刊的影響因子IF常年在2左右,由於發文量少(三年合計122篇),在發表了一篇高引用量的綜述《A short history of SHELX》之後,其IF就在第二年暴漲至49.926,讓很多人跌碎眼鏡。
而綜述+減少學術文章比例+強制投稿者引用本期刊的文章,已經成為很多期刊提高影響因子的不二法門,甚至有黑心期刊在提升影響力之後,以收取高昂版面費作為賺錢手段。
對國內科研的影響
熟悉科研生活的人就能明白,想要發表一篇影響因子在5以上的SCI論文是多麼的不容易,對於某些小實驗室,發表的論文IF在3以上就已經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
也因此,在國內流傳著發表SCI論文的捷徑----也就是江湖人稱的四大神刊,這些雜誌以審核速度快、過審難度低、影響因子高以及版面費高昂聞名。
結語
如今,影響因子已經滲透到國內科研的方方面面,評獎評優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國內在引入IF評價制度的初衷是為學術水平找到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然而科研的功利化讓很多科研項目把論文的IF視為最終目標,這無疑是本末倒置。
如果您有科研實驗方面的需求,不妨聯繫我們德泰生物科技(http://www.detaibio.com/)。讓我們為您分憂解勞,我們是專業的活性蛋白製備公司,樂意幫助客戶解決實驗難題,提供一個更有效率的科研環境。
參考文獻
1. Garfield E. Journal impact factor: a brief review.[J]. CMAJ :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journal de l'Association medicale canadienne, 1999, 161(8):979.
2. Bloch S, Walter G. The Impact Factor: time for change.[J].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5, 35(5):563-568.
3. 穆蘊秋, 江曉原. 「影響因子」遊戲之父尤金·加菲爾德評傳[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7(6):1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