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高電壓技術,關注學科發展
近期我國醫學界107篇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事件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其中既有對潛在的學術不端的批判,也有對當下醫學工作者科研(職稱)評價體系的指責。一般來說科研工作者都傾向於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發表在認可度高、影響力大的期刊上,以便於最大化自己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在知識生產全球化的時代,為了最大化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學術出版語言的選擇就至關重要。那麼除了英語還有什麼語言是國際主要學術交流語言嗎?主要國際學術交流語言到底是如何演化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藝術與人文等不同領域的學術交流語言有沒有差異?本文試圖通過三大權威資料庫(科學引文資料庫,SCI;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SSCI;人文藝術引文索引資料庫,A&HCI)中收錄的Article和Review兩種文獻數據來探究學術交流語言的前世與今生。
在過去的百年間(1900-2015)發表的三千多萬篇SCI論文中,有92.5%的論文是以英語發表的,非英語發表的只佔到7.5%。然而英語論文並非一直保持如此高的份額,其所佔份額也存在複雜的演變過程。下圖1展示了非英語論文在SCI資料庫中所佔比例的演變(非英語論文的比例與英語論文的比例之和約等於100%)。其中藍色線條代表非英語論文數,橙色線條代表非英語論文所佔比例。鑑於兩條曲線的特點,本文將整個時間段劃分為1900—1944,1945—1968,1969—1977以及1978—2015四個部分。
第一階段(1900—1944)的數據是湯森路透的「Centuryof Science Initiative」所追溯收集的。在這一階段,SCI資料庫共收錄了八十餘萬篇論文,其中英語論文僅佔67%,德語和法語論文分別佔25%和8%,其他語言論文所佔比例均不到0.09%。這說明在上個世紀上半葉,除了英語之外,德語和法語仍然是自然科學領域重要的學術交流語言。然而通過圖1 的橙色曲線可以看出,非英語論文的比例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也就是說在上個世紀上半葉,英語作為最主要的學術交流語言的地位也在逐步強化。
第二階段(1945—1968)英語論文所佔比重一直超過90%。然而在中間的1956—1960年,俄語(4.46%)超過德語(1.59%)和法語(0.35%)成為自然科學領域第二大學術交流語言。
然而在此後的第三階段(1969—1977),英語在學術交流中的地位又一次弱化。除了英語(81.03%)之外,德語(6.17%)、法語(5.38%)和俄語(5.06%)成為並存的四大學術交流語言。
在最後一個階段(1978—2015)可以看到自然科學領域非英語發表論文比例的下降,也就是說英語在自然科學領域學術交流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英語論文在SCI資料庫中的比例已經從1978年的80%左右升高到了2015年的98%。英語已經成為自然科學領域佔絕對領先地位的學術交流語言。
和自然科學領域類似的是,在1900-2015年間出版的四百多萬篇SSCI論文中,93%的論文是用英語出版的。然而社會科學領域學術交流語言的演變模式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區別。圖2展示了非英語論文在SSCI資料庫中所佔比例的演變,其中藍色線條代表非英語論文數,橙色線條代表非英語論文所佔比例。為了更好的展示語言的演變規律,本文將整個時期劃分為1900—1955,1956—1977以及1978—2015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00—1955)的數據是湯森路透近期追溯而來的。在這一階段,英語(86.71%)也是最主要的社會科學學術交流語言。緊隨其後的是德語(8.97%)和法語(4.12%)。英語、德語和法語三大學術交流語言共存的現象在同期自然科學領域也存在。在這一階段,英語論文的比例存在先下降後上升的趨勢。
在第二階段(1956—1977),英語論文的比例存在下降的趨勢,非英語論文所佔比例從4.39%上升到了11.76%。在這一階段,英語(91.60%)、德語(3.57%)和法語(2.51%)仍然是社會科學領域三大主流學術語言。
類似於自然科學領域,在最後一個階段(1978—2015)英語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地位也在進一步強化。1978年大概90%的SSCI論文是以英語發表的,然而這一比例到2015年已經上升至97%。也就是說在2015年僅有3%左右的SSCI論文是非英語發表的。
不同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是,在1975年到2015年間出版的一百三十多萬篇A&HCI論文中,僅有70.73%是以英語發表的。除了英語之外,法語(10.61%)、德語(7.06%)、西班牙語(3.91%)、義大利語(3.49%)和俄語(1.62%)均是A&HCI論文的主要發表語言。圖3 展示了非英語論文在A&HCI資料庫中的演變趨勢。在初始的1975到1984年,非英語論文的比例從26.45%上升到了34.38%。反之,英語論文的比例存在下降的趨勢。然而在1985—2015年間,非英語論文所佔比例一直保持穩中有降的趨勢。然而直到2015年,非英語論文仍然佔到A&HCI論文總數的23.89%。也就是說,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不同的是,非英語語言在人文藝術領域的學術交流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為了揭示學術交流語言的現狀,有必要以近期的數據為樣本展開分析。最近十年裡(2006-2015)三大資料庫一共收錄了約一千三百萬條論文記錄(SCI資料庫一千一百多萬條,SSCI資料庫一百六十多萬條,A&HCI資料庫四十多萬條)。在這些論文中,95.91%是以英文發表的,緊隨其後的是德語(0.84%)、法語(0.71%)、西班牙語(0.63%)、漢語(0.55%)以及葡萄牙語(0.42%)。看起來好像非英語的語言在全球學術交流中只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然而就如上文三部分所述,如果按照學科來進行細分,情況就發生很大的變化。表1展示了近十年(2006—2015)年以三個資料庫論文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論文語言分布情況。在以SCI論文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領域,96.94%的論文是以英文發表的,其後為德語(0.61%)、漢語(0.59%)、法語(0.46%)、西班牙語(0.39%)和葡萄牙語(0.38%)。
在以SSCI論文為基礎的社會科學領域,英語仍然是最主要的發表語言,其論文所佔比例為94.95%,僅略低於其在自然科學領域所佔比例。其後分別為西班牙語(1.42%)、德語(1.19%)、葡萄牙語(0.68%)、法語(0.58%)和俄語(0.37%)。和自然科學領域不同的是,漢語並不是SSCI論文的主要發表語言。
在以A&HCI為基礎的藝術人文領域,最近十年僅有73.26%的A&HCI論文是以英文發表的,這一比例遠低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此外,法語(7.45%)、德語(5.48%)、西班牙語(4.83%)和義大利語(3.18%)也是藝術人文領域主要的學術交流語言。
本研究同樣發現英語之外的語言也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應用性學科的重要學術交流語言。鑑於篇幅有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本文的參考文獻。
本文主要通過三大權威資料庫來展示學術交流語言的前世與今生,學術交流語言的變遷與語言的特性、語言使用的路徑依賴、經濟社會發展、地緣政治、全球科學中心的遷移都有密切聯繫。對於個人來說,科研成果發表語言的選擇應根據目標受眾、科研評價體系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鑑於這三大資料庫文獻收錄的偏差以及語言偏好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本文部分結論可能會有所偏差。此外,由於作者學識有限,部分現象並沒能很好的解讀,希望語言學、科學史方面的專家多批評指正。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本文的參考文獻。
——by 劉維樹
參考文獻
Liu, Weishu (2017). Thechanging role of non-English paper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Web of Science"s three journal citation indexes.
作者系浙江財經大學講師。文章觀點不代表編輯部的立場。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三思派(Science-Pie)。微信公眾號轉發請聯繫作者或三思派,網絡轉載請署名。
- 【 END 】 -
傳播知識 · 分享成果 · 交流經驗
電話:027-59835528
郵箱:hve@epri.sgcc.com.cn網址:hve.epri.sgcc.com.cn
微文投稿、企業宣傳 ↓↓↓
電話:027-59258041
郵箱:qintian@hv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