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引證報告(JCR)的前世今生

2020-12-05 學會服務365

導 讀

今晚(北京時間6月29日),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就要公布了,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引發對期刊影響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 簡稱 JIF)的升降、其含義、價值和局限性的熱議。

其實,影響因子只是JCR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加入對期刊影響因子的討論前,不妨和小福團一起回顧一下JCR的前世與今生,了解JCR的創造者加菲爾德博士和他在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 ISI)的同事的初衷和一些重要想法吧!

1955年,科學引文索引(SCI)的創始人尤金·加菲爾德博士在Science上發文提出了引文索引這一概念[1],也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出了「影響因子」的想法。

1963年,加菲爾德博士與Irving H. Sher一起創造了期刊影響因子[2],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科學引文索引進行選刊,他們希望SCI能夠涵蓋一組高影響力的核心期刊。這種測度期刊影響力的方法非常新穎卻又簡單易行,同時解決了如何客觀地衡量大型綜合型期刊(如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等那一時代的「超級期刊」)和文章數量相對較少的專業型期刊(如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之間影響力的難題。

1972年,這種利用引文分析期刊影響力的方法得以更大規模的測試,並引起了期刊編輯的廣泛關注[3]。

1975年,科學信息研究所(ISI)正在準備第11期科學引文索引的發布。加菲爾德博士意識到,這些引文數據的年度彙編不僅可以作為信息檢索的工具,而且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去考察期刊的特徵。1975年發布的SCI增加了一卷《期刊引證報告》,也就是第一期JCR, 這一年的JCR是ISI首次大規模發布期刊級別的詳細數據。基於1974年SCI收錄的2400餘種期刊的40多萬篇論文,JCR不僅提供了詳細的期刊間引用關係,同時也首次發布了完整的期刊影響因子(JIF)列表[4]。

「期刊引證報告是歷經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加菲爾德博士於1975年第一期JCR的卷首語

影響因子的計算

影響因子是如何被計算的?影響因子即為期刊在當前JCR年獲得的總引用次數與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比值。例如,期刊在2017年的影響因子,首先收集2017年發表的所有論文,這些論文的參考文獻中包含了每種期刊在2015和2016年發表的論文,使用某期刊在2017年獲得的引文數除以其2015年和2016年發表的學術論文數,從而實現對期刊規模的標準化。

劃重點:所有來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引文都會被用來計算影響因子的分子,但只有被Web of Science中的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期刊才出具影響因子。

分子與分母

分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所有論文被引用次數的總和。任何文獻類型的論文獲得的引用次數都會被考慮在內,此外,JCR的專門算法還會收集由於原始參考文獻中不完整或不正確的元數據而無法連結到特定期刊的引用[5]。引文來源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包括SCIE、SSCI、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會議論文引文索引(CPCI)、圖書引文索引(BKCI)和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

分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研究論文」(Article)和「綜述」(Review)。通常不被引用的文獻類型,如通信(Correspondence)或編輯材料(Editorial material)則不計入影響因子分母。期刊中被索引為「研究論文」和「綜述」的文章都具有原始研究報告或綜述內容的書目特徵,例如:包含摘要、具有一定的篇幅、報告了原始的數據以及包含參考文獻[6]。科睿唯安之前的分析也表明期刊獲得的引用(影響因子的分子)中超過97%都來自那些被識別為「研究論文」和「綜述」的文章獲得的引用[6]。

圖片來源:原文文章

JCR中收錄的期刊

只有被SCIE或SSCI索引的期刊才能夠出現在JCR中,我們使用28條考察依據評估期刊。其中包括24項質量評估標準,可供遴選人員在期刊層面根據編輯嚴謹度及最佳實踐做出選擇,以及4項影響力評估標準,旨在利用引證活動作為衡量影響力的主要指標,選出各領域內影響最為深廣的期刊。

請參考以下連結獲得更多選刊過程的細節:

https://clarivate.com/webofsciencegroup/solutions/editor/

過去的40多年間,JCR不斷發展完善,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更加豐富的計量指標。例如:

2004年,去除自引的影響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 Without Self Cites)

2009年,五年影響因子(5 Year Journal Impact Factor),特徵影響因子(Eigenfactor Score)和論文影響力(Article Influence Score)

2015年,期刊影響因子百分位(The JIF Percentile)

同時,按照一貫的政策,科睿唯安持續監控著期刊的發展情況,對有可能影響公平的一些信息保持敏感,自2005年起每年對那些自引數據較高或互引數據較高的期刊都會不公布其影響因子,以示警告,並明確給出相關數據。

2018年,科睿唯安對JCR進行了重要升級。此次升級,為用戶全面了解期刊表現,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和更加豐富而詳盡的信息,顯著加強了對期刊影響因子和其他指標的揭示度, 增加了論文層面的分析和解讀。這些新的分析角度更好地利用了引文資料庫中的數據和指標,能幫助研究人員、出版商、期刊編輯、圖書館員和基金資助者更好地了解期刊對各種用戶的核心價值。

圖片來源:原文文章

「Every journal has a story to tell」

2020年4月,科睿唯安宣布在JCR期刊介紹頁面引入開放獲取數據,以提高學術出版中開放獲取模式的透明度。新引入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簡稱OA)數據將顯示每篇期刊論文的獲取模式。這將為基金資助機構、出版機構、圖書館員和研究人員提供透明而中立的必要信息,以了解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金色開放獲取)下免費閱讀和重複使用的文章對期刊整體內容和引證表現的相對貢獻。

圖片來源:原文文章

「這是科睿唯安為支持開放研究而採取的一系列行動中的最新舉措。當尤金·加菲爾德博士1975年發布第一份《期刊引證報告》時,所有入選期刊都是印刷出版,根本不存在開放獲取。期刊的出版和獲取方式已經改變,但期刊引證報告的宗旨依然不變:提供全面豐富的數據,幫助科研共同體更好地了解期刊對文獻的貢獻和對學術話語的影響。」

——Web of Science總編輯Nandita Quaderi博士

我們和大家一起回顧了《期刊引證報告》的前世今生,正是為了澄清影響因子和JCR的一些事實,因為它們也反映了建立引文索引的一些基本原則。雖然加菲爾德博士對利用JCR理解學術交流機制的可能性抱有持續的熱情,但他並不建議將JCR或引文數據作為評價期刊的唯一維度。加菲爾德博士認為,在一個合理的決策制定和假設檢驗的整體框架內,並在綜合考慮其他主客觀因素的情況下,JCR可以發揮其參考價值。他還強調,在對期刊進行比較時要特別小心,尤其是當期刊來自不同的學科領域時,因為不同學科的引用存在差別。

ISI在2019年的《全面畫像,而非簡單指標》報告中,也提出期刊影響因子經常被誤用,主要因為JIF是關乎期刊管理,而非評估某期刊發表論文的學術價值的替代方法,更不能用於評估科研人員、機構和院系。如果JIF的使用場景是將單點值設置為畫像或更為廣泛的科研活動,那麼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將能夠看到JIF可在文章層面提供極為多樣性的績效信息。JIF可能是一個指南,但是如果我們要想獲取真實信息,就需要先獲得超越圖書館和出版機構的完整背景[7]。

JCR一開始就被定位為一項長期的研究項目

和供學者進行引文研究的資源

如果認為JCR就是影響因子的話

其實並沒有理解JCR的精髓

圖片來源:原文文章

參考文獻

1.Garfield, E., 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 -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 Science 1955, 122 (3159), 108-111.

2.Garfield, E.; Sher, I. H., New Factors in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rough Citation Indexing. 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63, 14 (3), 195-&.

3.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 Journals Can be Ranked by Frequency and Impact of Citations for Science Policy Studies. Science 1972, 178 (4060), 471-479.

4.Garfield, E., Preface and Introduction to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Vol. 9 of the SCI 1975.

5.Hubbard, S. C.; McVeigh, M. E., Casting a Wide Net: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Numerator. Learned Publishing 2011, 24 (2), 133-137.

6.McVeigh, M. E.; Mann, S. J.,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Denominator Defining Citable (Counted) Items. 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9, 302 (10), 1107-1109.

7.Adams, J.; McVeigh, M.; Pendlebury, D.; Szomszor, M., Profiles, not Metrics. 2019.

來源 | 科睿唯安

版權保護聲明:

本公眾號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對內容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本號所選內容未能聯繫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小福團聯繫。

相關焦點

  • 期刊jcr分區和期刊級別的區別
    在發表論文時,我們要選擇期刊級別,且一些單位也期刊級別進行了認可限定。在發表sci論文時,出現了jcr分區,導致部分人把期刊jcr分區與期刊級別混淆。接下來本文就介紹下期刊jcr分區和期刊級別的區別。首先,期刊jcr分區期刊jcr分區,針對的是sci期刊,而不是所有的期刊,是一種把sci期刊分為四個區的劃分標準。具體情況是:JCR將收錄期刊分為176個不同學科類別。
  • 最新《期刊引證報告》揭曉2017年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
    費城2017年6月15日電 /美通社/ -- 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今天發布了2017年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
  • 2018年《SCI期刊引證報告》出臺 高教社期刊《Protein & Cell...
  • 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發布,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
    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正式發布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報告涵蓋五大洲83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2000種期刊,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236個研究領域。
  • ...期刊引證報告》發布 重慶郵電大學一期刊首個SCI影響因子為5.382
    >14時21分訊(李婷婷 蒲靜 通訊員 敖永春)6月29日,信息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發布了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助力學者、科研機構準確評估全球高質量學術期刊。5.382,位居《期刊引證報告》Q1區。
  • 最新SCI期刊引證報告:《海洋學報(英文版)晉級海洋學Q3區,AOS 2019...
    最新SCI期刊引證報告:《海洋學報(英文版)晉級海洋學Q3區,AOS 2019 SCI影響因子1.… 2020-07-0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8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自然科學卷-25個期刊被剔除!
    11月1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權威發布了《201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自然科學卷》。2017年總被引頻次為1381次,影響因子為0.648,從2001年到2017年,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都是在逐步上升的。
  • 《煤炭學報》最新期刊引證指標發布
    2020年12月29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通過網絡直播方式舉行, 會上發布了《202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煤炭學報》綜合評價總分、核心影響因子和核心總被引頻次均位居能源科學綜合學科第1位,連續第10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連續第5屆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 2019年期刊引證報告發布!我國創辦的這本期刊首次獲得影響力因子
    近日,科睿唯安 (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發布了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簡稱JCR),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據科睿唯安公布,今年的報告囊括了來自五大洲83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2000種期刊,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236個研究領域。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營養學期刊雜誌一覽
    期刊就像是文章的臉面,好的期刊就代表著過硬的文章質量和卓越的學術水平。本文帶你了解關於期刊雜誌的幾個核心概念,以及營養學研究領域相關期刊雜誌一覽,手把手教你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期刊投稿。關於期刊雜誌的幾個核心概念1.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即期刊引證報告,通過根據8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學術期刊中提取的引用數據來評估和比較期刊。這是我們獲取期刊引用數據的主要途徑,幾乎涵蓋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所有的相關領域。
  •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不過我想還是相信的成份多一些吧!那個網絡上流傳了很久的《前世今生催眠曲》我是最近才看到的,感覺很神奇,好多網友都說自己看到了前世!我也很想看一看自己的前世,記得在網易裡測過自己的前世,是一個嬪妃,也測過說是皇后,但我都當做是娛樂,只是這一次,我在心裡潛意識的希望我可以了解自己的前世。進行催眠最需要的是心靜,從昨天開始到今天,我試了很多次都沒能成功,因為我無法靜下心來。當聆聽著大師的指導和美妙的音樂時,我的頭腦中似乎有影像,但現實卻清晰地佔據著全部的心裡。漸漸地,模糊的影像也便消失了。
  • 土星宮位看出你的前世和今生
    今生的你不願意再重蹈覆轍,因而痛改前非,抱持著「執著」的態度。即使遭遇到困難和挫折也絕不輕言放棄,頗具使命感。今生的你個性上一反前世,耐心相當好。第二類型者,土星二宮前世的你,豐衣足食,生活無慮,偶爾奢侈一時,悠遊度日,倒不成問題。但是,長久下來,縱使有金山銀山,也有用盡的一日。老年之後經濟狀況就很不好了。縱便想重新修正,奈何時光不再。這一份感慨延續到今生。
  • 催眠:貪得無厭的前世,苦苦掙扎的今生
    ~01~今生她是一個18歲的小女孩,正面臨高考,發現自己內心有很多的悲苦擾亂她的心神無法安心讀書。所以她就突發奇想,想去看看她自己的前世,她認為或許看過了自己的前世,可以對今生的很多事情釋懷。因為是遠程催眠,為避免對她有什麼影響,所以就把她帶離前世。而前世她的離世,是在前線作戰時被敵軍發現後殺死的。
  • CSCD 最新大氣科學領域期刊引證指標(2018年)
    2019年9月,中國科學引文庫(CSCD)發布了最新中國科技期刊引證指標(2018年),該統計數據以CSCD核心庫為基礎,所有指標統計遵循文獻計量學的相關定律及統計方法,這些指標反映了國內中文科技期刊的價值和影響力。
  • 科學看待前世今生/釋聖靜
    科學看待前世今生    作者:釋聖靜      從《物理》,以及《生物》《化學》,等綜合學科所新形成的《人類(磁場,所產生的同頻或者是逆向等物理作用,以及自然化學與生命化學所產生的化學作用,或異體同化,或同體異變,化分……      從潛意識和無意識,乃至於總是習慣性的想法,情緒,夢景,思想品德,等所形成了俗話說的,前世今生,來世……      其實前世,今生,來世,科學客觀而不失精確的定義:前世從當下此時的一念,往前無止的時間裡
  • 凡人修仙傳仙界篇——南宮婉的前世今生
    南宮婉身世之謎在凡人修仙傳仙界篇一千三百章《輪迴之爭》中,輪迴殿主意圖利用六道輪迴盤迴復南宮婉前世記憶,那麼我們猜想一下, 南宮婉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要說一下南宮婉今生的身份,是下界失落界面「靈界」附屬的人界飛升修士,主要功夫是輪迴素女功,是韓立的道侶。韓立飛升之後南宮婉留在靈界,而在九元觀遇到南宮婉以如霜的身份現身,而且好像完全不認識韓立一般,但是這個人確實是南宮婉,而現在她正在恢復前世記憶,那麼問題來了。問題一:甘如霜的正式身份是什麼?
  • 「催眠音樂」——能讓人「感觸」前世今生?
    專業人士稱,所謂看到前世的說法玄乎其玄,不足為信   想回到過去,看看你的前世嗎?這樣一個近乎荒唐的問題近來卻在網絡上「熱」起來——它與一段名為「前世今生」的音頻有關。  近日,記者在百度貼吧的「洛陽五中」貼吧中,看到這樣一個名為「來探索一下自己的前世今生」的帖子。
  • 盤點動漫裡的前世戀人們:前世相戀,今生也要相愛
    人們常說前世的戀人,今生的緣分,還有就是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這是人們對愛情的無限美好遐想,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是有些東西是科學也無法解釋的事,同時這會給人一絲希望和慰藉。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前世的戀人,說不定今生還可以互相找到對方,但是這個肯定是機率特別小的一件事情,因為很多人根本記不住前生發生了些什麼。今天我們來說說動漫裡的前世戀人。神無月的巫女《神無月的巫女》作為一部2004年上映的老番,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沒看過,但就其畫風、人設、劇情、內涵,即使放到現在也毫不遜色於一般番劇。
  • 催眠治療與前世今生
    那麼,說回到我現在的工作上,我是一個催眠治療師,也是一個系統整合療愈師,自然我是相信輪迴的,所以從世間的層面來說,前世今生,在我看來無疑是存在且真實不虛的。同時,我更相信的是「空性」,也就是出世間的角度來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為什麼這樣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