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中央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來源:本文授權自公眾號畢導謝絕二次轉載,如需授權請聯繫原作者;作者:畢導處女座的理工男,用科學的眼光專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當你跟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相親,只要問TA:誒,你影響因子多少啊?如果沒有當場鬧掰,你就能瞬間把對方底子摸得明明白白。比如你要是和我相親,問我這問題,我肯定當場掀桌子然後落荒而逃。
在學術界,影響因子都是大家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
這麼好的東西,它到底是個啥?它是個什麼因子?又究竟在影響著什麼?
今天,我就把這些年的心得傳授給大家,帶領各位走進影響因子的臺前幕後!
到底啥是影響因子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搞科研的流程講起。
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雜誌都是收讀者一點小錢,給作者一點稿費,靠廣告賺錢。
但學術期刊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我為了在期刊上發表論文,我要給期刊交版面費;我為了在期刊上看論文,我還要給期刊交下載費!
學術期刊向讀者、作者、廣告商三頭收錢,他們的成本估計只有電費。但沒辦法,學術世界就是這麼壟斷暴利,學生們也只能希望能把自己的論文發到更厲害的期刊上。
而評價期刊厲害程度的指標,就是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簡稱IF。
下面給大家複習一下影響因子是怎麼來的,好好背,考試重點。
簡單地說,就是有一個叫湯森路透的公司,他們不發任何路透照,但搞了一個科研平臺Web of Knowledge。這個平臺既能搜期刊,又能評價期刊好壞。搜期刊就用Web of Science,評價期刊就用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每年6月份發布一次,計算方法是這樣的
看起來很麻煩,其實就是它被別人引用的多少。一個期刊的論文被別的期刊引用得越多,說明論文質量越高,影響因子就越高。
比如頂級期刊Nature,一年發800篇paper,每篇大概被40人引用,影響因子就是40多。拿公眾號做個例子,一年大概發100篇推送,每篇有幾千個人轉發到朋友圈,那它的影響因子就是幾千,遠超Nature。
科研工作者的目標就是發個影響因子高的期刊!比如最頂級的三大期刊Cell、Nature、Science合稱CNS,影響因子都在40上下。
即使在清華,發一篇CNS你就是全校人民的榮光!學校官網是你,風雲人物是你,感動實驗室也是你!你就是個開屏廣告,出現在校園各個角落。
相反,如果發了一篇水刊,比如影響因子1點幾的《Water》,就只能藏著掖著,生怕別人知道自己發了篇很水的《水》。臉皮薄的人,甚至會就此放棄科研生涯,因為一篇文,離開一座城。
如何提升你的影響因子?
用貴的儀器做實驗!
人要臉,樹要皮,實驗儀器要升級。做實驗,好就是貴,貴就是好。我這可不是科研拜金主義,拿貴的儀器出的數據圖就是比便宜的好看!
一般來說,高級的儀器都有個厲害的名字。
比如「紅外光譜儀」,一聽就像是給老大爺生發的微商三無產品;但你亮出個「正電子湮滅壽命譜儀」,就有搞科研內味了;要是你用個「基質輔助雷射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儀」,講報告的時候把名字流暢地念一遍,臺下rap水平差的博士生是不敢和你對話的。
左:紅外;右:基質輔助雷射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
你就說上面倆圖,哪個看著水平高!所以平時多給你老闆吹吹耳旁風,花點錢上個貴的測試,學校裡有的機器全給測一遍。平時啥錢都不花,光靠給博士生發工資,經費一百年都用不完。
同一個細胞,你用初中顯微鏡只能看到個圈,拿冷凍電鏡你就能變成權威專家。
科學實驗室裡的冷凍電鏡十分稀缺,大家都排著隊去借,火爆程度不亞於深夜檔海底撈。
儀器平臺上被施大大開過光的電鏡
用個高端儀器不容易,各位一定要珍惜。
配圖要優質
很多人以為學術論文是這樣的:
沒錯,確實是這樣的。但光是這樣還不行,審稿人也是人,也愛看圖文並茂的內容。
一篇JACS,大家都約定俗成就寫四五頁文字、配兩三張圖,你刷一堆工作量反而顯得你不專業。
Science圖片鍾愛豐富的配色,記得用美圖秀秀好好加個濾鏡。
科研作圖,一定要選對軟體,最忌諱掄起ppt就往前衝。計算機的可以用Python,搞數學的用Mathematica ,工科生左手一個matlab、右手一個origin,基本走遍天下都不怕。
有人說過,學術作圖的核心是醜,醜多了就變美了。同樣一個matlab,你可以畫成這樣:
也可以畫成這樣:
同一個origin,你可以畫成這樣:
也可以畫成這樣:
甚至是這樣:
當然,上面這些我覺得很好看的圖肯定也有讀者非說醜。那這個醜的尺度怎麼把握呢?當然是對症下藥,看期刊風格!
每個期刊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熱情、有的冷酷。以冷酷型為目標的話,圖不能放肆,用色要克制,彩圖全變黑白。
也有一些特別的風格,比如《Angewante chemie》,封面總是充滿了創意。
甚至有些魔幻,完全看不出這是化學的頂級期刊。
還有《chemcatchem》的封面也頗具想像力,也鍾愛葫蘆娃……
總之,遇到這種刊,心態要放寬,作圖配色要大膽!
怎麼選期刊?
有一位前輩,博一發了篇paper,影響因子0.9。結果博三的時候那期刊突然漲到了1.1,瞬間達到畢業標準。
投paper就是選股票,選個潛力期刊很重要!萬一你的期刊不小心漲了,那你不就畢業了?
有人說,像人工智慧領域的PAMI,影響因子這兩年就漲了不少。
像化學類的期刊普遍在漲!說明這領域很有希望,或者灌水很厲害。
物理類一直冒得感情,風風雨雨這麼多年,第一頂刊還不到10。
像NC這種,發文量一直瘋漲,單篇paper版面費5200刀,每年從中國人手裡賺幾個億。
那麼怎麼看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有沒有上漲潛力呢?其實也有個比較扯的方法。
比如石墨烯得了諾獎突然火了。化學科研狗肯定會開始灌水,把石墨烯之類的納米材料往所有東西裡摻一摻,做幾個表徵,一篇paper就水完了。
於是,名字帶nano的期刊都瘋狂發文,大家相互引用,影響因子水漲船高,好點的刊飆到10以上就沒再下來過,搞nano的孩子都笑開了花。
ACS Nano影響因子
再比如最近的電池研究,鈣鈦礦仿佛無所不能,名字裡帶energy的期刊也是水漲船高。
具體操作時,不妨從高往低投試試,沒人規定做得爛就不能投Science,雖然估計上午投下午就拒稿了。總之方法我就教到這裡了,如果你覺得對你有用,估計你也就註定當條科研鹹魚了。
結語
影響因子,歸根到底就是個數,衡量不了你為學術付出的全部心血,也不要拿它互相攀比,尤其是不要跨學科攀比。
一個搞工程的,估計發一篇5以上的就是大神;但搞生物或者材料的,發篇IF個位數的可能都覺得羞愧。
看看這慘烈的對比!土木工程名字不短,數值也不高。
而化學四大天王:Energy、Material、Nano、Catalysis,只要粘上這幾個詞IF值都暴漲。更別說醫學的神刊,最高的CA-A能有223.679,我也是聞所未聞。
最後想說,雖然大家畢業、評獎學金、相親,每天都盯著影響因子,但影響因子高,只說明它是「科研風口」而已。
要想認真搞學術,還是不要浮躁,多想想自己的興趣,千萬不要唯影響因子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