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在學術科研領域,SCI,即美國《科學引文索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SCI論文這一橋梁,可以快速地將各領域的學術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同時SCI論文也為個人與團隊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平臺,有利於中國學術走向世界。
但是中國學術科研領域卻存在著盲目追求SCI論文數量,不追求「科研效率」的問題...
SCI論文在中國科研領域有什麼價值?其中盲目追求數量又將引發什麼問題?
1、SCI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於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SCI論文顧名思義,是指被SCI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
由於SCI囊括了國際上大多數具有影響力的刊物,集合了各學科的重要研究成果,現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反映科研水平及科技實力的標準之一。
為了客觀評價科研人員的績效,全世界的大多數科研機構也都會採用SCI作為評價手段之一。文章發表在高影響因子學術雜誌上,給科研人員帶來的好處非常多,近期的有畢業、晉職、漲薪,遠期的有項目、獎勵......
自從20世紀80年代南京大學在國內首推SCI論文要求以來,隨著科技創新的大力提倡,大學排名、科研項目的申請、職稱晉升等各種利益交織在一起,SCI論文的地位突顯,追求SCI論文數量也漸漸地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的第一要務。
這也直接導致了2017年,中國科研規模持續擴張,繼續保持世界第二產出大國的位置。
但在科研活動的效率方面,中國的進步仍然相對緩慢,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還存在顯著的差距。
以2017年為例,中國的科研規模指數居於世界第2位,科研效率指數卻僅位列世界第12位。
如果細分至23個學科的話,則中國在獸醫學、農業、工程類等7個學科的產出效率是高於世界基線的,其餘的重要成果產出效率則低於世界基線。其中重要成果份額揭示了各國重要成果的產出效率。
以上這些數據都表明,與世界科研規模持續增長的特徵相比,中國的科研雖然呈現出小幅進步,不過仍然落後於世界科技強國。
2、正確看待SCI論文的地位
俗話說,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都需要用科學的眼光去正確的看待,SCI論文也不例外。盲目的追求數量,而忘了質量只會讓中國的學術科研誤入歧途。
以SCI論文數量與影響因子論英雄不是我國所特有,全球的各個領域的科學研究都存在這一現象,並由此產生了不少學術腐敗。
SCI商業鏈的形成,使許多科研人才為了寫論文而工作、搞科研,脫離了實際工作需要,為了發表論文,而不是為了社會的發展進步而做研究。
許多國人拿著國家給的大量科研資金進行了某一領域研究並獲得很好的成果時,最先想到的是如何將成果發表到影響因子高的國外SCI收錄的期刊上,而不是發表在擁有13億潛在讀者的中文期刊。
結果可以想像,大量的科研成果都在以英語為主的SCI收錄的期刊發表,罕見發表在絕大部分國人看得懂的中文期刊。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那麼如何改變這個現狀呢?
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實際上,SCI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國學術評價體系不完整或者說不完善,科學界及政策制定的導向有一定問題,從而導致國內科研工作者盲目追求SCI論文的數量。
為了加強對科技前沿和影響全球發展的重大問題的原創性及突破性研究,提升科研成果的「含金量」。
2018年6月,作為我國基礎研究的重要資助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提出了「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闢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融通」的科學基金新時代資助導向。同時,也為我國的基礎科研提出了全新的發展目標。
同時,科技部等五部門也開展了清理 「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專項行動,引發了公眾對現行科研評價體制的熱議。
SCI收錄論文數量只是科學技術評價中的定量指標之一,反對單純以論文發表數量評價個人學術水平和貢獻的做法。
一切科學研究都應以服務人類生存發展為最終目標,將研究成果服務於民眾就需要被轉化為生產力。而SCI論文本身不是生產力,它只是生產力的源泉或動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評價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但絕不是唯一標準。
因此,中國的學術科研要真正強大,並非依靠SCI,而是需要真正務實的去做學術科研,同時增加中國期刊的世界影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