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 和 Arthritis Research and Therapy(影響因子:4.3)現任主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影響因子5.5) 前主編 Peter Lipsky 2007 年著文(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2007年4月刊)評論影響因子,長青藤編輯中國區主任張科宏教授翻譯整理了其中一些內容發表在《康復-生命新知》上,摘錄如下:
一本雜誌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這樣計算的:雜誌在過去2年內發表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除以雜誌發表論文總數。影響因子在過去50年中漸漸被研究單位用來評價雜誌質量和研究者業績。對於研究者而言,論文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升遷、基金資助和收入。
Eugene Garfield 博士 1955 年提出影響因子的初衷之一是:「評價某篇特定論文的重要性和對研究領域的影響」,但實際上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影響因子存在下面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影響因子的計算是雜誌在過去2年內發表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除以雜誌發表論文總數。這看似公平,但哪些文章被記入計算公式的分母是由目的是盈利的 Thomson Scientific 公司決定的,而這個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商量的,原話是:A major concern with the IF is that it is administered by a for-profit company (Thomson Scientific), which selects the articles to be included in the denominator of the equation according to a secret formula that apparently can be influenced by negotiation(索引:PlosMed, 3:e291; 2006)。
第二、對發表論文的引用是否恰當沒有任何監控,一篇錯誤的論文可以被大量引用,因此提高雜誌的影響因子。
第三、影響因子適用於雜誌而不是論文本身,通常綜述被引用的次數較高,有些雜誌就是通過大量發表綜述來提高影響因子的。
最後,不同領域由於研究者數量和發表論文總量的不同,影響因子自然有很大差別。
上述問題在臨床領域的雜誌更為突出。高影響因子的前提是雜誌目標讀者本身就是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收錄雜誌的作者。臨床醫生日常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撰寫論文,因此臨床雜誌的影響因子很難反映其真正的「影響力」,也不能準確地反映其質量。
Nature雜誌的系列雜誌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 由於開辦時間很短,尚無影響因子。這份雜誌的目的是讓風溼病醫生了解相關研究領域的新進展,雜誌內容反映了這一主題,採用的論文是根據風溼病醫生的需求和興趣決定的。影響因子不能反映雜誌質量和對臨床實踐的影響,因此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決定不採取任何人為措施提高雜誌的影響因子。雜誌的確發表過綜述,但這純粹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
長青藤最新活動:
長青藤編輯將於12月21日與北京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攜手舉辦SCI論文寫作工作坊——從語言表述、科學概念、邏輯演繹等多個層面為參會者現場解析自己的論文,還有特邀嘉賓講解試驗設計與多因素分析中的若干問題。
【活動時間】2013年12月21日 09:00-16:00
【活動地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南大街11號)科研樓104室
【報名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請登陸http://www.theivyediting.com/post/view/1385012596
長青藤編輯於2007年在中國設立編輯部,依託美國兼職MD/PhD編輯團隊為中國醫生學者提供SCI醫學論文編輯修改服務,並創立中國醫學編輯新標準:編輯>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