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學者是如何看待影響因子的?

2021-01-15 丁香園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 和 Arthritis Research and Therapy(影響因子:4.3)現任主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影響因子5.5) 前主編 Peter Lipsky 2007 年著文(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2007年4月刊)評論影響因子,長青藤編輯中國區主任張科宏教授翻譯整理了其中一些內容發表在《康復-生命新知》上,摘錄如下:

 

一本雜誌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這樣計算的:雜誌在過去2年內發表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除以雜誌發表論文總數。影響因子在過去50年中漸漸被研究單位用來評價雜誌質量和研究者業績。對於研究者而言,論文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升遷、基金資助和收入。

 

Eugene Garfield 博士 1955 年提出影響因子的初衷之一是:「評價某篇特定論文的重要性和對研究領域的影響」,但實際上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影響因子存在下面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影響因子的計算是雜誌在過去2年內發表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除以雜誌發表論文總數。這看似公平,但哪些文章被記入計算公式的分母是由目的是盈利的 Thomson Scientific 公司決定的,而這個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商量的,原話是:A major concern with the IF is that it is administered by a for-profit company (Thomson Scientific), which selects the articles to be included in the denominator of the equation according to a secret formula that apparently can be influenced by negotiation(索引:PlosMed, 3:e291; 2006)。

 

第二、對發表論文的引用是否恰當沒有任何監控,一篇錯誤的論文可以被大量引用,因此提高雜誌的影響因子。

 

第三、影響因子適用於雜誌而不是論文本身,通常綜述被引用的次數較高,有些雜誌就是通過大量發表綜述來提高影響因子的。

 

最後,不同領域由於研究者數量和發表論文總量的不同,影響因子自然有很大差別。

 

上述問題在臨床領域的雜誌更為突出。高影響因子的前提是雜誌目標讀者本身就是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收錄雜誌的作者。臨床醫生日常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撰寫論文,因此臨床雜誌的影響因子很難反映其真正的「影響力」,也不能準確地反映其質量。

 

Nature雜誌的系列雜誌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 由於開辦時間很短,尚無影響因子。這份雜誌的目的是讓風溼病醫生了解相關研究領域的新進展,雜誌內容反映了這一主題,採用的論文是根據風溼病醫生的需求和興趣決定的。影響因子不能反映雜誌質量和對臨床實踐的影響,因此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決定不採取任何人為措施提高雜誌的影響因子。雜誌的確發表過綜述,但這純粹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

 

長青藤最新活動:

 

長青藤編輯將於12月21日與北京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攜手舉辦SCI論文寫作工作坊——從語言表述、科學概念、邏輯演繹等多個層面為參會者現場解析自己的論文,還有特邀嘉賓講解試驗設計與多因素分析中的若干問題。

 

【活動時間】2013年12月21日 09:00-16:00

 

【活動地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南大街11號)科研樓104室

 

【報名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請登陸http://www.theivyediting.com/post/view/1385012596

 

長青藤編輯於2007年在中國設立編輯部,依託美國兼職MD/PhD編輯團隊為中國醫生學者提供SCI醫學論文編輯修改服務,並創立中國醫學編輯新標準:編輯>潤色。


相關焦點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
  • 2019最新SCI影響因子發布,學者再也不用擔心選錯刊啦!
    在大家期盼已久的等待中,科睿唯安終於發布了最新的SCI影響因子,沒讓大家失望的是,排名第一的依舊是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這本神刊,影響因子非常高,相對於去年發布的244.585有所下降,2018年度的影響因子為223.679,依然是遙遙領先
  • 地球科學領域429本期刊的最新即時影響因子
    本次推送我們特別參考了某著名高校地學學院的推薦期刊目錄,對其中的一級和二級學科較為公認的一流期刊今年的影響因子完成度進行了專門的統計,結果如下。地學期刊,特別是老牌的刊物,影響因子一直都非常「穩」,但並不妨礙全球的學者把最好的工作投向這些期刊。
  •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提升至14.812
    中新上海網6月15日電(鄭瑩瑩)來自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消息稱,北京時間6月14日,據美國湯森路透2015年度刊引證報告(JCR)顯示,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影響因子提升至14.812,穩居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類學術期刊第一的位置。
  • 你該知道的雜誌分區和影響因子及2018最新影響因子下載
    JCR對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 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 (IF: 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這些期刊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影響因子影響因子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東西,若改變不了規則,那就想想如何在規則內把事情做好。
  • 影響因子:是好還是壞?!
    湯森路透尋找這個期刊收到引用,就像影響因子和/或總引用數代表的意思。對於新出版還未有引用記錄的期刊,分析師會研究發表作者和編輯委員會成員的引用記錄,藉此了解期刊是否能夠吸引領域內已有科研貢獻的學者前來投稿。
  • 影響因子:一個簡單變量的「封神」之路
    1960年代前後,經歷了二戰之後的美國科研進入全面爬坡階段,當時美國大學要進行終身教授的評選時,管理者們發現,在歐洲備受推崇的「同行評議」評價方法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因為按照理想狀態應該將已經成為終身教授的人都找來,拿著每一篇論文集體進行研判,但這個過程實在太過複雜,再加上科研人數大幅度增加,現實中很難操作,美國大學退而求其次去尋找可以量化的手段,SCI以及影響因子就成了替代的評估方法之一,這也像極了三十年前
  • 期刊的影響因子孰高孰低?
    影響因子是根據技術期刊進行排名的計算,算法是過去兩年中期刊內的論文引用數。例如《自然》期刊的當前影響因子為42.778,表示在過去2年中,《自然》期刊的平均論文引用數為41次。然而這個簡單的數字已經默默地影響了大家發表期刊的選擇,導致很多人單純追求高影響因子,而不考慮該期刊的讀者或風格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的研究內容。
  • 路透社要賣子公司:SCI和影響因子以後還權威嗎
    廣泛影響根據湯森路透發布的信息,該公司已同意將旗下智慧財產權與科學業務作價35.5億美元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Onex和霸菱亞洲投資。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 《讀書》專稿|起底「影響因子」:中國學界又上當了
    經過兩位作者長時間的調查與研究,驚人發現「影響因子」只是美國一家私人商業公司推出的盈利產品,從一開始就沒有「學術公器」的性質,而且直到今天,它製造出的學術評價體系,也幾乎沒有真正代表過學術科研的真實水平。在這個系列的第一回合裡,作者從「影響因子」及其商業公司的背景、重點產品、盈利模式入手,對這套評價體系進行了一次大起底。對今天不斷迷信國際化的中國學界,不知會不會有所觸動。
  • 影響因子與如何查詢???
    期刊的影響因子(IF)IS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在早期基於「誰被引用得多,誰的質量就高」這種想法,創立了一個概念叫「影響因子」。具體來說,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科睿唯安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
  • 江曉原 穆蘊秋:影響因子是可以操弄的
    友人告訴我們,本刊第五期上的拙文已經「嚴重傷害」了某些人士樸素的感情——他們是如此熱愛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和影響因子,以至於當他們發現任何打算「詆毀」影響因子的企圖時,都會產生由衷的義憤,而拙文就被認為具有這種企圖。關心此事的讀者想必還記得,拙文第一篇其實只完成了一個任務——揭示影響因子遊戲背後的「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的純粹商業性質。
  • 華人教授親歷: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中國?
    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中國? Q:您在《友善和敵意並存:美國大學生看中國》一文中提到,很多美國大學生對於中國的興趣是基於一種對「敵人」的研究興趣,而非善意的好奇。您覺得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有方法改善美國大學生的這種印象和反應麼?
  • 每日答疑:最新影響因子如何查詢?
    我們會把您的問題反饋給我們專業的創作團隊,包括國內外知名醫學院校各領域的中高級研究人員,並定期選取問題進行答疑。如果連結失效,可以添加我們的小編「投必得學術-Derek」留言(文末掃二維碼加小編哦)。昨天出了最新影響因子,請問下除了excel外,有沒有可以直接查詢最新影響因子的軟體呢?
  • SCI影響因子與論文原創性在中國的發展
    導言:在學術科研領域,SCI,即美國《科學引文索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SCI論文這一橋梁,可以快速地將各領域的學術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同時SCI論文也為個人與團隊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平臺,有利於中國學術走向世界。但是中國學術科研領域卻存在著盲目追求SCI論文數量,不追求「科研效率」的問題...SCI論文在中國科研領域有什麼價值?
  • 打破SCI與「影響因子」的神話
    千千萬萬個中國科研人員、大學教師和專業人士殫精竭慮、皓首窮經,夢想在核心期刊多發文章,結果成為SCI影響因子的「奴隸」。在今年新冠疫情之中,國內學者爭相在海外發表論文,再度引發社會各界對專業人士追逐SCI的討論和懷疑。
  •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大約2月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再次把SCI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SCI期刊影響因子自然也難逃被眾人討伐。那麼,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 影響因子更新啦!化工學科表現如何?
    一年一度的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2019更新版今日由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正式刊發。相較於往年,今年更新日期稍慢了幾天,也讓眾多科研學者翹首以盼了好久。
  • 2018年頂級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預測!
    本文將主要關注納米材料(傳統材料與工程類期刊不列入在內)領域的主要期刊,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為2015年與2016年發表的文章在2017年的引用次數。同時,本文也將關注相關期刊的被引用(高被引比率)與中國學者發表(檢索標註為中國(單位)的比率,不包括海外華人)的情況。
  • 美國僑報:如何看待海內外中國同胞的後裔?
    美國僑報:如何看待海內外中國同胞的後裔?   中新網10月30日電 美國《僑報》10月29日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對於如何認識像錢永健這樣的ABC(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和「外省籍第二代」這樣一些中國同胞的後裔,筆者只能略抒淺見,以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