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一個簡單變量的「封神」之路

2020-12-04 高校科技進展

為破除「SCI至上」導致的種種亂象,教育部、科技部日前聯合發文,要求高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探索建立更加科學的評價模式。這裡所說的SCI其實是一套體系,其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等,這其中,影響因子與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等指標相輔相成,被認為是論文(學術期刊)質量、水平和影響力的標誌,也是之前長期居於評價體系核心位置並與廣大科研工作者休戚相關的指標,因此有必要專門拿出來剖析一番。

事實上,通過梳理影響因子的「封神之路」,可以讓我們再次深刻的認識到,糾正因SCI以及影響因子所帶來的「以刊定文」或者「量化至上」的唯一途徑,是對同行評審、代表作評價方面拿出符合中國國情、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而決不能繼續在「看刊物、數數量」上打轉轉,否則SCI也罷,影響因子也罷,即便用文件將它們拉下神壇,也會換個「馬甲」還魂而已。

最簡單算法的「上位」套路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1955年首次出現在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這位無可爭議的SCI創立者,影響因子之父這樣寫道:對於意義重大的文章,引用索引具有量化價值,它能幫助歷史研究者評估文章的影響——這也就是「影響因子」……通過科學引文索引(SCI),可以有效檢索收錄期刊論文被哪些文章引用過,這在歷史研究中將發揮明顯作用,當人們嘗試評估某項研究成果的意義,或它對同時期的文獻或思想產生的影響時,「影響因子」應該比科學家出版成果的絕對數量更具說服力。

後來由於期刊規模大小、刊文數量差異所衍生的問題較多,加菲爾德在1963年將「影響因子」的定義修訂為「期刊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次數」。

1975年,期刊引證報告(JCR)首次以SCI附卷的形式出版,逐年發布期刊影響因子。如今,影響因子算法的標準定義是:期刊X在前面兩年發表的源刊文本(source items)在當年度的總被引用數,除以期刊X在前面兩年發表的文章(article)總數量,即為期刊X當年度影響因子的得數。

千萬不要被這個看似複雜的定義嚇倒,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地四則運算,甚至只用到加法和除法。

舉個例子,我們想計算某一本學術期刊2020年的影響因子,假如它在2018年發了500篇文章,在2019年發了500篇文章,而這1000篇文章在2020年總共被引用了10000次,那麼該雜誌在2020年的影響因子就是10(10000除以1000)。

從本質上說,影響因子雖然意圖用量化手段來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但最初只是作為科研工作者向學術期刊投送論文的參考性數字,這樣一個簡單至極的變量如何會一步步成為眾多科研人員推崇備至的核心評價指標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名字高大上。這很像加菲爾德最早註冊的名為DocuMation或者「尤金加菲爾德學會」的公司名都默默無聞,而四年後定名為「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之後,雖然私營公司性質沒有任何變化,但很快就拿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30萬美元資助,承擔建設遺傳學文獻引用索引庫(Genetics Citation Index)項目。加菲爾德本人也坦率地承認,他就是要用這樣的名字與當時的政府學術機構爭奪市場,特別是在國外,「科學情報研究所」這樣的叫法,很容易被當成一家非盈利機構。試想「影響因子」如果根據定義命名為「期刊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次數」,還會有現在這麼大影響嗎?

二是時勢造英雄。1960年代前後,經歷了二戰之後的美國科研進入全面爬坡階段,當時美國大學要進行終身教授的評選時,管理者們發現,在歐洲備受推崇的「同行評議」評價方法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因為按照理想狀態應該將已經成為終身教授的人都找來,拿著每一篇論文集體進行研判,但這個過程實在太過複雜,再加上科研人數大幅度增加,現實中很難操作,美國大學退而求其次去尋找可以量化的手段,SCI以及影響因子就成了替代的評估方法之一,這也像極了三十年前SCI剛剛引入中國並迅速成為評價指標的情景。1980年代之後,科技的重要性使得各發達國家以及後起的發展中國家大幅度增加了相關投入,投入需要依據,就必須對研究論文、報告、專利等成果進行評價、評估;對於研究者個人來說,成果在哪裡發表事關自己的學術生涯,並希望自己的論文被同行所關注並引用……在這種認知氛圍中,SCI特別是影響因子作為美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借勢全球一體化擴張,很快鞏固和加強了自己的世界學術圈的「江湖地位」。

三是宣傳造勢強。作為一個學術指標,最重要的是要讓科研管理者與科研人員相信,這個指標與學術水平、論文質量是成正相關的,而影響因子要證明的是引用情況好的論文就是影響力大,質量高的論文,此類論文的載體就是好期刊。在這方面,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加菲爾德將SCI相關指標與諾貝爾獎聯繫起來,並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用數據顯示13位諾獎學者在得諾獎的前一年,他們的成果被SCI論文引用的平均數量和次數遠高於一般水平,以此證明SCI對於諾獎的預測能力。同樣,影響因子這個顯示學術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也被宣傳為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客觀標準,2002年湯森路透開始靠「影響因子」預測諾貝爾獎,並頒發「引文桂冠獎」。雖然一直以來都有學者批評SCI以及影響因子是有選擇的呈現,但確實體現了它們在佔據市場的過程中,巧妙地宣傳造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當然,打臉的「反例」也比比皆是,比如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唐娜·斯特裡克蘭,相關論文就發表在了低影響因子期刊《光學通訊》上。

四是重賞和剛需。2006年,著名的學術期刊同時也是高影響因子的《Nature》曾經有些「受寵若驚」的刊文稱:中國有些科研單位以及高校在他們雜誌上發一篇文章能夠拿到25萬、30萬元的獎金;2009年,廣州一所醫學院對系統內2008年度SCI論文發表者拋出158.7萬元巨獎,按論文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每1分獎勵1萬元……這種獎勵數目在之後愈演愈烈,水漲船高。

而重賞之下的另一面,則是從根部渲染SCI尤其是影響因子在大學生或者科研人員學術生涯中的關鍵性作用:比如本科生、研究生畢業,高校或者研究機構求職,硬性要求高校教師每年需要發表多少篇影響因子多少以上的論文,否則末位淘汰等等來設置門檻。同時,論文數量和發表雜誌的「檔次」則成為部分學者衡量自己價值、地位的象徵。正是在我們自己這種不遺餘力的全方位推動下,影響因子才異化成了中國科研人員安身立命的「怪物」。

影響因子如何淪為學術的對立面

學術圈裡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段子:ESI是高校領導的心頭肉,影響因子是科研人員的命根子。蓋因ESI反映的是高校以及學科排名進退的整體情況,而影響因子則決定了科研人員投中論文的期刊分數是否降低或者升高,這直接影響他們當年的待遇以及未來的發展、升遷,同時也會影響論文發表的走向。

因此,每年湯森路透JCR的公布都會引起巨大的反響和討論,喜氣洋洋有之,頓足捶胸者亦有之。略顯諷刺的是,論文還是那篇論文,期刊還是那個期刊,只因為一個簡單變量不同了,其學術價值以及寫作者的實際利益甚至命運就改變了。此時,影響因子更像是股市的大盤,坊間科研人員之間的互動最能體現這種黑色幽默:樓市股市都漲了,你的論文(投中期刊)影響因子漲了嗎?

如果向前推十幾年的光景,客觀來說,當時國內高校以及研究機構通常是以SCI論文發表數量作為學者考核的核心指標,但被SCI收錄的期刊學術水平未必都是高的,而且考核中往往對論文和簡訊、自引率和他引率「一視同仁」,導致一些人鑽了空子。當這種評價標準在屢受抨擊之後,影響因子被推到前臺,本質上是將SCI收錄的學術期刊再次劃分三六九等,依據刊物影響因子實施獎勵,這比起「唯數量論」來雖有小小進步,卻依然擋不住它成為評價體系核心指標後所體現出來的荒謬。

第一,平均值下的邏輯遊戲。影響因子一直在玩一個邏輯遊戲,那就是讓管理部門、科研人員人員都相信一個「真理」:學術期刊前兩年發表文章在當年被引數的平均值等同於該期刊當年的學術水平,那麼,在該期刊發表的論文也等價於你的學術水平。在這個邏輯閉環中,無論是前提還是結論都有很大的漏洞:比如,為什麼統計的是前兩年而不是前五年的數據至今沒有非常明確的依據。同時,一本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只能表明它擁有多篇被多次引用的論文,但並不意味著它刊載的每一篇論文都是高引用的,這意味著,即便高引用就相當於高質量這個前提成立,由於它無法體現每篇文章的情況,那麼反過來說也不能證明每篇論文都是高質量的,更不能證明你投送並發表的論文就是高質量的。

第二,高被引未必是高質量。高被引是否等同於論文高質量、高水平,這是影響因子甚至SCI的立身之本。從數據統計學角度來看,高被引與論文的意義以及重要性方面不能說絕對沒有聯繫,但這種聯繫有多大程度上的正相關值得懷疑。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Randy W.Schekman)曾在媒體上直言不諱:影響因子是一種噱頭,這種衡量方法有重大缺陷,引用與質量並不完全相關,「一篇論文被大量引用可能是因為它是好的研究,也可能是因為它吸引眼球,或者是挑釁式的甚至是錯誤的」。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前兩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韓春雨事件」。

2016年5月,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雜誌的專業子刊之一)上發表論文,宣稱他成功利用NgAgo進行基因編輯,可媲美當前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此事經國內媒體報導之後,韓春雨頓時名聲大噪,名利雙收,論文發表兩個月後還當選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他論文中所說的這項工作也被評為「諾獎級別的工作」。一篇論文為何能得到如此的推崇?就是因為《自然生物技術》當年的影響因子高達43,比母刊《Nature》的還要高。然而好景不長,這篇文章很快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質疑,甚至國內13位科研團隊的負責人實名指證韓春雨的實驗無法重複,2017年8月,韓春雨主動撤稿,該事件暫告一個段落。但在這個過程中,韓春雨的這篇文章卻成為了高被引論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引用該文進行批駁的。

這種事例在科技史上並不鮮見,比如之前曝光的前哈佛醫學院安維薩教授的31篇與心肌幹細胞「c-kit+」相關的論文,不僅引用量很大,還有很多模仿研究,最後因涉嫌偽造和篡改實驗數據被撤稿。所以僅僅根據引用率來評定科技成果,就很難全面評定出可經受起長期考驗的科學成果,甚至可能評出錯誤的結果,可惜SCI相關指標無法進行區分。

第三,可操作的空間。從某種程度上說,影響因子首先帶歪的其實是學術期刊。一旦學術期刊認定自己要專注的除了發表所在領域比較重要的學術作品之外,更要關注影響因子這個變量,尤其是這個變量將影響期刊投稿質量甚至生存的時候,很難不產生一些想法。

如同SCI不能區分自引和他引的漏洞一樣,影響因子也有操作的空間,秘密就隱藏在定義它的那個簡單公式中,想要增加一個分子式的結果無非就是加大分子數或者減少分母數,實際解決的途徑就是大幅度加大發文量以提升引文量或者減少發文量,當然最好是減少發文量的同時還能增加引文量,如何來操作呢?根據上海交通大學江曉原教授的研究,其秘密就隱藏在對分母裡「文章」(article)的定義當中。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現在的高影響因子的代表,《Nature》、《Science》、《柳葉刀》等神刊,在1972年的時候SCI期刊排名全在40名開外,原因就是當時的影響因子將期刊的所有文本(社論、技術通信、通告、讀者來信等)都算作分母。針對這種情況,在1975年的JCR報告中,加菲爾德對規則作了調整,規定分母項只包括三類「學術文本」:原創研究論文(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綜述文章(review articles)和技術報告(technical notes);1995年度的JCR報告中分母規則再次調整,「技術報告」也被剔除,只保留「原創研究論文」和「評論文章」兩項。

這種「最終解釋權由定義者調整」的做法,使得《Nature》、《Science》、《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誌》等期刊的影響因子大幅提升,尤其是《美國醫學會雜誌》較定義修改前驚人的上升了100個位次,基本上奠定了它們如今的「學術江湖地位」。

第四,學術期刊也追熱點。現在很多人批評學者們寫論文追求熱點,其實根源在於學術期刊本身就在追熱點,基於影響因子遊戲的需要,被引用數可謂是學術期刊的命脈。因此在保證論文學術價值的同時,期刊還要考慮刊發的論文是否有「看點」或者爭議性,從而產生了特別的偏愛:比如《Science》、《Nature》雖是綜合性學術刊物,卻格外青睞生命科學領域的文章,像數學、計算機等領域的學者,很少能在上面發文,《Nature》等不少期刊還被指責過分追求趣味性。

這種「按影響因子和期刊喜好定研究方向、寫論文」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是非常可怕的,往小裡說,科研工作者不是從自身興趣、改變科學面貌、提升科技水平的初衷出發,而是去鑽營哪個領域、哪個方向更容易寫論文,更容易發論文,完全嵌入了本末倒置的陷阱當中,學術論文淪為逢迎的「水文」,自然談不上學術水平、科學價值;往大裡說,一茬茬按照這種模式晉升成長起來的學術人才自然而然的扭曲了學科體系,好發論文的化學、醫學、材料學等領域人滿為患,數學、物理、人文學科等領域舉步維艱,此消彼長之下,必然會造成學科布局的畸形發展。

一場反影響因子的全球行動

影響因子作為一個全球性的重要學術指標,並非僅在中國學術圈受到重視。據《Nature》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北美40%的研究型大學在決定提拔誰時都會考慮期刊的影響因子。該調查對美國和加拿大129所高校的800多份文件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研究型機構中,約40%在涉及員工考評、晉升和終身職位評審的文件中提到影響因子。這些數據表明,很多大學正在使用一種被廣泛批評為粗糙且具有誤導性的指標評估科學家的工作質量及表現。

令人高興的是全球學術界已注意到影響因子的不良導向,開始尋找解決之道。

在2012年12月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年會期間,一些學術期刊的編輯和出版者提出關於科研評價的建議,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舊金山科研評價宣言小組,他們認為,科學界應停止使用「期刊影響因子」來評價科學家個人的工作,並起草了著名的「舊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宣言提出:「影響因子不能作為替代物用於評價個人研究論文的質量,也不能用於評估科學家的貢獻,以及用於招聘、晉升和項目資助等評審」。DORA還提出系列改進科研論文評價方式的建議,供科研機構、出版商以及評價機構借鑑。這些建議得到超過150多位知名科學家和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 (《Science》出版方) 在內的70餘家科學機構聯名籤署支持。

2015年4月,《Nature》發表了在前一年荷蘭萊頓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幾位教授提出的合理利用科學評價指標的十條原則,這個被學術界稱為「萊頓宣言」的第一條原則開宗明義:「量化評估應當支撐質化的專家評估,而不是取而代之」,實際上是糾正「量化至上」的科研評價風氣。

全球科研人員對抗影響因子的實踐和思路對於我們來說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應該說,科研評價尤其是科學家貢獻的個體評價是一項非常複雜又牽涉整個國家科技發展走向的大事,我國在2020年這個關鍵歷史節點提出規範SCI相關指標使用,破除「SCI崇拜」的細則和負面清單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立」比「破」更加困難,糾正因影響因子所帶來的「以刊定文」或者「量化至上」的唯一途徑,是對同行評價和代表作評價方面拿出符合中國國情、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而決不能繼續在「看刊物、數數量」上打轉轉,否則SCI也罷,影響因子也罷,即便用文件將它們拉下神壇,也只會換個「馬甲」還魂而已。

作者:高校科技編輯 王世新

來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相關焦點

  • spss如何把多個指標合併成一個變量?
    SPSSAU更新了這麼多篇教程,本以為大家會對以往很難理解的分析方法說明更感興趣,沒想到得到的反饋竟然是「老師,請問怎樣把好幾個問題合併成一個變量進行分析把多個指標合併成一個變量,通常有兩種做法:  一、計算平均值  針對問卷量表數據,同時幾個題表示一個維度。比如想要將「我在工作中能獲得成就感」、「我可以在工作中發揮個人的才能」這兩題合併成一個維度(影響因素),可以通過SPSSAU的生成變量功能計算均值,生成新的變量用於後續分析。
  • 一級建築師備考指導:多因子變量分析及數據化方法
    多因子變量分析及數據化方法  多因子變量分析及數據化方法主要是對應於SD法,是對SD法中的相關因子進行數據處理的補充方法。  在建築策劃的研究中,通過各階段。各方法獲得的數據需進行分類處理,才能尋找出其間的聯繫,並正確反映實態空間及事件。
  • 收益率曲線三因子模型的一個直觀定義
    本文根據收益率曲線的幾何特徵,提出了收益率曲線三因子模型的一個直觀定義,並從四個維度對直觀定義方法與經典三因子模型進行了實證比較,結果顯示,直觀定義方法均表現較優,其對收益率曲線的刻畫更加精細。本文還闡述了收益率曲線三因子的影響因素及三因子之間的非線性關係,並運用支持向量機(SVM)技術對未來利率走勢進行預測,其結果也優於傳統線性模型。
  • SPSS因子分析案例
    【一、概念】探討具有相關關係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但對可觀測變量的變化其支配作用的潛在因素的分析方法就是因子分析,也叫因素分析。通俗點:因子分析是尋找潛在的、起支配作用因子的方法。【二、簡單實例】現在有 12 個地區的 5 個經濟指標調查數據(總人口、學校校齡、總僱員、專業服務、中等房價),為對這 12 個地區進行綜合評價,請確定出這 12 個地區的綜合評價指標。【三、解決方案】1、spss因子分析同一指標在不同地區是不同的,用單一某一個指標難以對12個地區進行準確的評價,單一指標智能反映地區的某一方面。
  • 受哪些因素影響?醫院節能降耗注意9個變量
    且手術室規模通常與醫院規模相對應,大型醫院的手術室通常比小型醫院的手術室多,故手術室面積也可能對醫院總能耗有較大影響。年收入,指醫院每年收入。醫院收入與諸多因素有關,就診量、治癒量、醫病種類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年收入是諸多繁雜因素的一個綜合因素。其與能耗的關係類似收入與投入,兩者的關係值得探討。
  • 市場研究中的「多變量分析」法
    變量分析為統計方法的一種,起源於醫學和心理學,統計資料中有多個變量(或稱因素、指標)同時存在時的統計分析。 多變量分析探討一個結果變量(也稱作因變量)與一個或多個預測變量(也稱作自變量)之間的關係,是統計學的重要分支,是單變量統計的發展。
  • 單變量回歸分析spss - CSDN
    簡單線性回歸模型用於分析1個自變量對1個因變量的影響,或者說是由1個自變量預測1個因變量。但是事物間的聯繫往往是多方面的,因變量的變化往往不是由單個自變量的變化造成的。探索多個自變量對1個因變量的影響時,可以採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 能「看到」的張量運算:因子圖可視化
    我們回頭看看這個例子,了解下發生了什麼:這個圖有兩種節點——因子和變量我們將用方框表示因子,用圓圈表示變量因子對應張量 (A,B,C)變量對應索引 (i,j,k)邊僅出現在方框和圓圈之間 邊的規則很簡單——每個因子都連接其每個索引。
  • 都市修真文:他融合神界兩大修神法訣,一把風麟劍踏上封神之路
    都市修真文:他融合神界兩大修神法訣,一把風麟劍踏上封神之路哈嘍,大家好。小編是小說迷,每天都會為喜歡小說的人分享好看的小說,喜歡小說的朋友請關注小編吧,今天要和大家推薦的是:都市修真文:他融合神界兩大修神法訣,一把風麟劍踏上封神之路。拯救你的書荒。
  • 影響因子:是好還是壞?!
    然後將 1 除以 2,得出的數字是期刊 X 在 2015 年收到的 2014 影響因子。IF 一般在六月份公布,是在該特定的兩年期間內發表的文章所收到的平均引用數。影響因子第一次是由 Eugene Garfield 在 1955 年《科學》雜誌中提出,他當時並不知道 影響因子會成為一個多麼具有爭議性又重要的指標1。
  • 基於因子分析的套利定價模型及實證研究
    該理論假設任何風險證券的收益率受K個因素的影響,由一個K-因素線性模型給出:ri=ai+kk=1bikfk+εi,i=1,2,…,n(1)其中:E(εi)=E(fk)=E(εiεj)=E(εifk)=0;E(ε2i)=s2i<S2;ri為第i種風險證券的收益率;ai表示所有影響風險證券收益率的因素都為零時風險證券i的平均收益率;fk表示第k個因素的值;b
  • spss多變量回歸分析 - CSDN
    該資料庫中有一個變量為種族,變量值為白人/黑人/其他人,為無序多分類資料(賦值分別是1、2、3)。如果該變量納入回歸模型,怎麼解讀回歸係數b值呢?那麼就是自變量從1到2對y的影響和從2到3影響的平均值。
  • 多因子模型簡述
    根據 CAPM 理論,資產收益值跟一個因子有關,即市場收益。系統性風險越高,貝塔值越高,要求的收益回報越高。但大量數據表明 CAPM 理論提供了一個對風險不完全的描述。如果一個模型能夠更多將系統性風險考慮在內,則對資產收益的建模將更為有效。因此誕生了多因子模型。
  • 檢驗回歸方程中自變量X是否對因變量Y具有顯著影響的一個最常見
    檢驗回歸方程中自變量X是否對因變量Y具有顯著影響的一個最常見方法是( )。A.F檢驗 B.R2檢驗 C.自變量相關係數檢驗 D.t檢驗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簡單線性回歸模型。t檢驗是檢驗回歸方程中自變量X是否對因變量Y具有顯著影響的一個最常見方法。參見教材P312。
  •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4 因子分析例子     下面通過一個簡單例子,來引出因子分析背後的思想。     因子分析的實質是認為m個n維特徵的訓練樣例     因子分析實際上是降維,在得到各個參數後,可以求得z。但是z的各個參數含義需要自己去琢磨。     下面從一個ppt中摘抄幾段話來進一步解釋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一種數據簡化的技術。它通過研究眾多變量之間的內部依賴關係,探求觀測數據中的基本結構,並用少數幾個假想變量來表示其基本的數據結構。
  • 關於SPSS因子分析的幾點總結
    在這種變換中,保持變量的總方差(方差之和)不變。同時具有最大方差,稱為第一主成分;具有次大方差,稱為第二主成分。在主成分分析中,最終確定成分是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每個主成分都是由原有p個變量線性組合得到。在諸多主成分Z i中,Z 1在方差中佔的比重最大,說明它綜合原有變量的能力最強,越往後主成分在方差中的比重也小,綜合原信息的能力越弱。
  • 驗證性因子分析思路總結
    驗證性因子分析與探索性因子分析相似,兩者區別只在於驗證性因子分析(CFA)用於驗證對應關係,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用於探索因子與測量項之間的對應關係。一個沒有設定預期對應關係,一個設定了預期關係。路徑分析:用於研究多個自變量與多個因變量影響關係;如果因變量只有一個,可以使用線性回歸分析。
  • 遇到AMOS報錯:「觀察變量被顯示為橢圓」,怎麼辦?
    下圖中的錯誤提示的意思是:觀察變量e1,在路徑圖中被表示為橢圓。 這個錯誤提示是什麼意思?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稍微對AMOS有點了解的同學應該知道,AMOS是用來做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構方程模型中包含測量變量、潛變量、殘差變量。
  • 掃把星的來歷並不簡單,她是封神榜中大佬的女人
    導語:掃把星這個稱呼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在現代,掃把星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人們都不喜歡用這個稱呼來形容自己,那你知道,其實大家口中的掃把星來歷並不簡單,她可是封神榜中大佬的女人!掃把星在現代一般比喻不好的人或事,但是這個掃把星的來歷可是不簡單,她可是封神榜中大佬的女人,相傳姜子牙72歲的時候娶了68歲的馬夫人為妻,這對由剩男剩女組成的家庭本來應該倍加珍惜才對,但是誰知道,這個馬夫人是面醜心惡,壓根就沒想要和姜子牙好好的過日子!說好聽點的就是現在的拜金女形象,活的比較現實!感情對於她來說並不重要!
  • sci影響因子
    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