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研究型病房:找到適合中國人的診療標準

2021-01-21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圖為李文斌主任(右二)在研究型病房與患者交流。嶽 樸攝

圖為天壇醫院研究型病房外的牌子,以「R」代表研究型病房。本報記者 熊 建攝

劉月(化名)有件事沒弄明白。

身患膠質母細胞瘤3年多了,不光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她的皮膚竟然也好了,變白了,臉上的疤消失了,頭髮也更黑了。整個人精神頭不錯,與人交流時,眼裡閃著光亮。

而住在劉月隔壁病房的陳方(化名),也察覺到了自己身體的積極變化。膠質母細胞瘤術後復發8年了,陳方的各項指標都在轉好,說話、神態與正常人無異,被稱為「英雄患者」。

膠質母細胞瘤是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可以說是最致命的腦癌類型,100名患者中,5年後生存者只有3人。「術後中位生存期只有14.6個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腫瘤綜合治療病區主任李文斌說。劉月、陳方都是他的病人,他們的狀態能向好,不能少了研究型病房的「功勞」。

2019年12月25日,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在北京天壇醫院召開媒體溝通會,各家醫院介紹了自身研究型病房的建設成效與經驗。

醫療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更是患者新希望的誕生地

什麼是研究型病房?

在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潘蘇彥看來,研究型病房就是在具備條件的醫院內,醫務人員開展藥物和醫療器械的臨床試驗、生物醫學新技術的臨床應用觀察等臨床研究的場所。「可以說,研究型病房不僅是醫療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更是患者新希望的誕生地。」

醫療科技創新太難了。以重大疾病新藥研發為例,北京天壇醫院院長助理王伊龍介紹,平均算下來,一種新藥需要14年加上20億美元,成本極高,對試驗、研究的要求極高,對於研究型病房的需求也極大。「研究型病房建設工作的開展,不僅為更多患者提供了更多康復機會,對中國藥品研發企業的產業化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攻克疑難重症是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共同祈盼。為此,醫務人員、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發新藥、新醫療器械和新技術的創新道路上求索。而任何新藥、新醫療器械和新技術,都要經過大量的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證明其先進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後,才能進入臨床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型病房是必經之路。醫療行業的需求、醫療產業的需求、患者的需求,三者疊加,讓研究型病房的重要性凸顯無疑。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建設研究型病房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中國大城市的醫院,尤其北京,擁有得天獨厚的病歷資源。」王伊龍說,「這就好比麵粉,外國人做成了適合他們體質的麵包,賣給了我們,而我們的體質需要的是油條,是饅頭。」他舉例說,有一種國外研發的治療腦卒中的藥,歐美人用起來效果好,中國人用起來效果就差,因為中國人體內缺失一種酶,導致50%—60%的人不能吸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

因此,潘蘇彥表示,推進研究型病房的建設,就是要找到適合中國人的診療標準,為中國人提供適合的醫療技術、藥品。

研究型病房收治標準嚴格,每一個試驗都有定製的方案

走進天壇醫院神經腫瘤綜合治療病區的研究型病房,記者看到,僅從病房內外的陳設來說,這裡與其他病房並無不同。唯一的差異在於門口掛的牌子,床位序號前標註了英文字母「R」。據李文斌介紹,這個R代表研究型病房。「以前用的是漢字『研』,可能會引發患者心理的不適,就改成『R』了。」

劉月、陳方是住在研究型病房裡的患者,所使用的是一款肌肉注射的新藥物。而在他們之前,李文斌先給自己打了一個月,以防不良反應。

「那是一個意外的副作用。」李文斌談到劉月治療過程中產生的美容效果時說,「我們之前也不知道,就好像偉哥,研發時本來不是為了治療勃起功能障礙,而是一種副作用。」

據介紹,目前這個病區的總床位是43張,研究型床位9張,啟用至今已經收了200多名試驗病人。參加試驗的患者,有的是被醫生推薦而來,也有的是患者自己報名,全部秉持自願原則,經過嚴格篩選才能參加試驗。

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之前接受採訪時透露,為了保護受試者,醫院不僅有國際認證的倫理審查機構,還設有受試者保護辦公室,保證每位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此外,研究型病房還充分考慮到患者的隱私保護,「舉個例子,複印機都具有記憶功能,但研究型病房的複印機不是普通複印機,而是消除了記憶功能的複印機,防止複印的病歷被他人通過機器記憶功能再度讀取。」

李文斌在工作中遇到兩種極端情況:「有的患者聽到參與試驗這事後,第一反應是『拿我當小白鼠』;還有的人聽說試驗患者的所有治療費用、住院費、護理費、醫事服務費等全部免費,覺得肯定是騙子。」

事實上,研究型病房的收治標準非常嚴格,每一個試驗都有定製方案,每一個方案有幾十條準則。相關藥品需要國家藥監局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准才可以進行試驗。李文斌介紹說,只有經過標準流程治療後仍然無效、而嘗試新藥有可能起到效果的患者,才會進入臨床試驗的考慮範圍。「在這裡,有風險,有機會,有希望。」他說。

在陳方眼裡,參與新藥試驗是為了活下去,同時,「也算為社會做些貢獻吧。」

推動研究型病房建設,找出適合國人的新藥新技術

近一年來,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重點採取措施,加大推進市屬醫院研究型病房建設力度:將臨床試驗和成果轉化納入績效考核,細化指標、提高權重;組織具備臨床試驗資質的市屬醫院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設進程;組織多中心倫理互認試點,探索倫理互認機制,提高倫理審查質量和效率;鼓勵引導優先承接北京醫藥企業藥物臨床試驗;引入美國杜克大學臨床研究培訓體系,提升臨床研究質量。

這些措施帶來哪些效果呢?潘蘇彥介紹,不僅有效促進了臨床研究人才隊伍創新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而且進一步依法依規、科學嚴謹地規範了試驗對象、受試者的招募及保護,克服了試驗研究分散、試驗效果易出現偏差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也促進了三級醫院回歸診治疑難重症、人才培養等分級診療的頂端定位,通過科技創新更好地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從推動醫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情況看,2018年7月—2019年6月,市屬醫院開展臨床試驗項目763項;合作企業734家,同比增長6%;合同金額6.2億元,同比增長24%;專用臨床試驗床位數增加到439張,同比增長8%。

據潘蘇彥介紹,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將從多個方面提升研究型病房建設能力。首先,提升服務規模。3年內推動具備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的市屬醫院均完成研究型病房建設目標。

二是提升服務效率。擴大範圍成立臨床試驗倫理審查聯盟,完善臨床試驗服務流程,推動倫理審批、項目立項、協議籤署等同步進行的快速審查方式,提升臨床試驗效率。

三是提升服務信息化水平。逐步構建大數據處理系統,實現跨學科、跨部門、跨醫院、跨系統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平臺,促進臨床和科研數據的整合。

四是提升服務質量。探索利用AI等新技術完成臨床試驗不良事件自動識別、合併用藥漏報提醒、方案違背智能質控、電子病歷報告表自動填寫等。

這些政策的推進,無疑將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設,使得越來越多的醫院成為新藥、新器械、新技術出爐的平臺,為更多重症患者送去希望。在這個過程中,適合中國人的診療標準也將越來越多地被找出來。(本報記者 熊 建)

原標題:瞄準疑難重症,探索前沿科技,記者走訪研究型病房——

找到適合中國人的診療標準(大健康觀察)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1月07日 第 09 版)

相關焦點

  • 記者探訪臺山核電站:調試工作啟動 滿足美歐標準
    記者探訪臺山核電站:調試工作啟動 滿足美歐標準   中新社臺山9月16日電 (劉燁 向陽)廣東臺山核電站建設進程及安全問題在香港引發關注,中新社記者日前探訪廣東臺山核電站獲悉,該核電站正處於土建及安裝施工高峰,相關調試工作已經全面啟動,技術滿足美歐用戶標準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標準。
  • 秦銀河:研究型醫院的社會思考(全文刊發)
    研究型醫院就是以轉化醫學為核心診療模式,強調研究複雜性疾病易感基因的鑑定、結構、功能與作用機制,與疾病相關的分子標誌和特異性分子標籤的篩查、鑑定和應用,基因組水平的大人群研究,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等方面的問題,力求在疾病和健康機理的認識、生命現象、疾病防控和精確醫療上持續創新,在提高臨床診療能力、豐富健康維護手段、推動疾病防控等方面實現質的突破,為改善人民的健康環境、維護保障健康權益提供科學技術保證。
  • 記者探訪布魯氏菌抗體陽性定點收治醫院
    原標題:記者探訪布魯氏菌抗體陽性定點收治醫院 鹽場路布魯氏菌抗體陽性事件發生以來,蘭州市肺科醫院作為定點收治醫院,按照省、市衛健委相關文件的要求,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建立專門的布魯氏菌檢測大廳,抽調相關專業人員,形成「一條龍」服務,不讓群眾多跑冤枉路…… 11月26日,記者走訪新冠肺炎救治任務與布魯氏菌檢測診療工作「疊加」考驗下的市肺科醫院
  • 臨研通"臨床研究型醫院"落戶天津武清
    1月6日上午,天津武清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臨研通(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臨研通)在武清開發區"京津生物谷"舉行"臨床研究型醫院"項目落戶籤約儀式,會上宣布將在武清開發區建設高水平臨床研究型醫院。專家們高度肯定了臨研通此次"臨床研究型醫院"的建設對於促進臨床研究行業的數位化發展意義深遠。
  • 探訪中國海軍綜合補給艦:手術室、X光室等一應俱全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李文姬)9月22日,「海上聯合—2017」第二階段演習正式開始海上階段,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隨東平湖艦一路穿越了宗谷海峽等。  期間,幾度趕上大浪大湧,食不知味,但艦員們卻笑記者「沒見過世面」。要知道,有時一年裡他們要出海300多天。
  • 有什麼偏向研究型的醫學專業及院校嗎?
    有什麼偏向研究型的醫學專業呢?昨天有一位上海的家長帶著這樣的問題找到我們老師。答案當然是有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家長比較關心的研究型醫學專業。基礎醫學基礎醫學專業簡介基礎醫學(英語縮寫BMS),屬於基礎學科,是現代醫學的基礎。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其所研究的關於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及其規律為其他所有應用醫學所遵循。
  • 近四成中國人失眠 醫院設「睡眠病房」患者多為中青年
    近日,微博話題 #近四成中國人失眠# 火了。有報導稱,1/3的90後在凌晨1點才入睡。對此,大家有太多話想說……微博截圖「白天是工作是交際,只有晚上的時間是屬於我自己的。」中國睡眠研究會2018年公布的睡眠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超過3億中國人有睡眠障礙,且這個數據仍在逐年攀升中。超六成失眠重度患者為25歲到29歲的年輕人,集中在北上廣等城市。患者接受治療時拼的積木作品。
  • 記者探訪福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患收治核心區
    ——福建省福州肺科醫院 記錄隔離病房裡醫護人員的奮戰畫面 在福建省福州肺科醫院隔離病區,一共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感染區、潛在感染區和清潔區,出於安全考慮,記者也只被允許進入接觸病毒可能性較小的潛在汙染區。
  • 隔離病房長什麼樣?記者帶你走進市八醫院
    隔離病房長什麼樣?確診病人在裡面什麼情況?病情控制得如何?昨天中午,記者跟隨醫護人員走進市八醫院隔離病房,直擊他們的生活,同時也送去廣州日報的問候——從3日起,每天早上7點半,醫護人員會將免費的廣州日報送進隔離病房,讓病人及時了解外面的情況,增強信心,早日康復回家。記者張青梅(右)在護士的幫忙下穿隔離服準備進入隔離病區採訪。
  • 我省為縣級醫院分級診療病種目錄定「標準」
    本報訊(記者王平)9月13日,記者從省衛計委獲悉,為進一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降低縣域內患者外轉率,省衛計委近日下發《河南省縣級醫療機構分級診療基本病種目錄(試行)》(以下簡稱《目錄》),引導縣級醫療機構提升診療服務能力,推廣適宜醫療技術,推動分級診療制度有效落地。
  • 老人開顱手術後無醫囑轉病房死亡 醫院判賠八萬
    沒有醫囑開顱病人轉入普通病房終審認定醫院存過錯判決按照20%比例賠償 老人術後死亡天壇醫院賠8萬  本報訊 (記者 洪雪) 69歲的馬先生剛做完開顱手術,就在沒有任何醫囑的情況下,從監護室被轉到了普通病房,且在術後第六天突發急症,最終因搶救無效死亡
  • 通訊:「候鳥人」廣西巴馬「修長生」 兩岸記者實地探訪
    中新社廣西河池7月24日電 題:「候鳥人」廣西巴馬「修長生」 兩岸記者實地探訪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廣西河池巴馬瑤族自治縣,被譽為「上天遺落人間的一片淨土」,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近年來,數以十萬計的「候鳥人」慕名湧入此地常住,修身養性、頤養天年。圖為在巴馬百魔洞景區,「候鳥人」在熱情起舞,旁邊不少民眾在觀看。
  • 他扛著攝像機進了伊波拉患者病房
    我抓住這個時機,與國內媒體編輯記者溝通、傳稿、修改,商量第二天或者下一步的報導選題,經常到凌晨三四點才能休息,幾個小時後又直奔新的採訪現場。」    這是張遠軍在賴比瑞亞66天的工作節奏。    張遠軍是第三軍醫大學政治部的一名幹部,但在隨解放軍首批援助賴比瑞亞抗擊伊波拉醫療隊到達賴比瑞亞後,他的角色變成了一名「戰地記者」。
  • 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原標題: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為進一步促進國內臨床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提高腫瘤診治規範化水平,推動國內對食管癌診治的系統化、規範化,由日照市癌症中心
  • 中國環境報記者今日探訪北京小湯山醫院:已啟動修繕工程,視疫情...
    隨著湖北武漢、黃岡等地宣布參照2003年北京防治SARS疫情時小湯山醫院模式,啟動建設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病例醫院,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小湯山醫院在17年後也開始啟動了病房的改造升級。1月30日上午,記者驅車前往小湯山醫院探訪時發現,已有北京建工集團等施工單位進入現場,小湯山醫院幾棟住院樓開始騰空,施工現場有圍擋,大型機械開始平整施工。
  • 探秘醫大一院、瀋陽六院隔離病房……令人淚目!
    這裡是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發熱門診瀋陽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市級醫療救治定點醫院之一作為集中收治確診病例的專門醫療機構六院一直是市民心中「神秘」的所在然而1月29日的探訪並與患者連線按照安全的需要,記者沒有被允許進入發熱門診,隔著玻璃可以看到,所有醫護人員穿的都是二級防護服。「發熱門診配備37名醫護,嚴格按照二級防護標準。」副主任醫師宋曉丹告訴記者,在這裡,醫生分組,每6小時輪換一次,穿上防護服的6小時對醫護人員來說也是不小的煎熬。「大家都儘量少喝水,減少上廁所的次數,因此,治療組必須6小時一輪換,以便救治人員休息、恢復體力。」
  • 互聯智慧分級診療 讓你不出縣醫院,就能見到省醫專家
    而對於常見病,則可以藉助互聯智慧分級診療平臺,通過遠程視頻診療、遠程會診的方式進行問診治療。基層患者在當地醫院門診或病房,就可以直接通過遠程系統,和河南省人民醫院的專家對話,完成診療,不用再往返奔波。
  •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全科醫學科/康復科病房啟用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副院長張彤,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郭媛出席啟用儀式並分別為「全科醫學科/康復科病房」「帕金森病康復治療中心」和「骨質疏鬆專病治療中心」揭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全科醫學科主任譚東、康復科副主任於少平參加活動,由譚東主持儀式。
  • 湖南省首家智慧病房落戶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
    5月19日上午,「中國移動5G智慧病房應用示範項目」揭牌儀式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國際學術報告廳舉行,標誌著湖南省首家智慧病房正式落戶該院全科醫學科。「智慧病房的應用對醫、護、患三方來說都有極大的益處。」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表示,全息智慧病房整體解決方案整合智能軟硬體,通過以智慧系統(智慧醫生/護士站交互系統、智能病房呼叫系統、智能床旁交互系統等)為核心的移動護理、護理管理、移動查房和護患溝通及護理看板等的軟體平臺;以護士專用PDA為核心的工作站、交互大屏、門口屏、床旁平板終端、智能輸液監測系統(一床一平板一監測)和多參數生命體徵監測儀等智能硬體平臺搭建智慧病,可解決醫囑執行、掃碼核對、治療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