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領域頂尖學者沈向洋:要走出一條培養中國研究型人才的道路

2020-12-05 騰訊網

人工智慧向前走,應該往哪裡走?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世界AI領域頂尖學者、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沈向洋回答了上述問題。

「必須認真對待認知模型自然語音處理帶來的機會!」沈向洋認為「懂語言者得天下」,在人工智慧道路上,認知智能方面依然是發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包括如何認知模型,如何進行常識建模和因果推理。

AI領域頂尖學者沈向洋。

在活動上,沈向洋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正式成立,未來將藉助深圳的優勢,打造更多數字經濟產業,令大灣區的數字經濟發展走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深度學習到深度理解

過去十年,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有了巨大的進步。客觀來講,在某些方面人工智慧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在論壇上,沈向洋介紹到國內出現了不少原創性人工智慧技術,如他的學生孫建博士的團隊做的殘差網絡ResNet已成為每個人、每個公司都在用的算法。

「我們的感知智能已經做得非常好!」沈向洋認為人工智慧發展日新月異,非常了不起的是通過大數據擁有了強大的算力,最近更是有了深度學習為代表的精準算法。事實上計算機視覺、計算機語音方面,人工智慧已經超越人類的能力,比如語音識別的錯誤率。

但沈向洋認為距離真正的人工智慧仍然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在演講中,他表示認知智能方面還是目前人工智慧發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其中包括如何認知模型,如何進行常識建模和因果推理,注重的是自然語言處理。

「在自然語言對話中,一般個人助理只能做兩三次對話,而小冰可以來回做23次對話,這是特別了不起的!」沈向洋介紹了一個人工智慧產品——小冰,通過機器學習,小冰已經在人工智慧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績,比如三年前她就可以作詩,發表了詩集,去年她已經在中央美院畢業,可以畫油畫,今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可以作詩作曲。

「懂語言者得天下」,沈向洋表示在接下來的人工智慧發展中,必須認真對待認知模型自然語音處理帶來的機會。

從人口紅利到工程師紅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學生數量逐步上升,去年有超過800萬大學生畢業,其中一半的大學生是理工科。這些學生如何能培養成非常優秀的工程師、如何能培養成研究型人才?

沈向洋認為作為一個研究型人才,至少需要掌握分析技能,比如讀論文、做實驗、寫論文、做報告,這是研究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以「讀論文」舉例,閱讀的本質是把作者的觀點解剖成一小塊,放到自己的認知中,這樣才有了深度閱讀和淺度閱讀的差距。

那麼「為什麼研究論文難讀?」沈向洋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作者和讀者之間有一道巨大的鴻溝,作者寫東西出來,而讀者卻領會成另一個意思。他從三個角度進行了解釋,第一是大多數英文論文作者的母語都不是中文,語言環境不同;其次是讀論文需要很強的專業背景知識;第三是不知道讀不懂時怎麼辦,更不知道讀完後應該讀什麼。

如何培養研究型的人才?共享可能是答案。暑假期間沈向洋做了一個論文閱讀班,30個學生20天讀了600篇CPPI文章,每篇文章需要回答十個問題,這些問題共享上網,後來的學生可以繼續學習改善。通過這樣的方法,將個人閱讀變成集體社交閱讀。

「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下一代了不起的AI科研人才,他們可以駕馭科技,造福人類。」沈向洋認為在培養工程師人才、AI人才的過程中,要重視研究型人才的培養。

從開源到開放

過去40年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網際網路,二是開源。通過網際網路,可以看到全世界最新最好的工作,而開源則讓中國的發展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得更高更遠。

那麼今天的中國開源應該怎麼做?首先,開源是文化的問題。中國目前已經有很多做得很好的榜樣,很多大廠、大學都開始重視開源。沈向洋提醒到考慮開源問題,一定重視工具,如何幫助中國的程式設計師更好地貢獻開源。同時要考慮平臺,如何在建設自己的平臺的同時和國際上已有的平臺接軌,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如何引領中國的開源和世界的開源。

「發展是第一要務,」沈向洋認為必須要認真做科研,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方面,在人工智慧下一代發展的道路方面,相信已經從很成功的深度學習到未來深度理解的探索。「人才是第一資源,」要走出一條培養中國研究型人才的道路,從人口紅利到工程師紅利,到科學家紅利。「創新是文化的問題,」開源是機會,沈向洋相信大家一起就能把中國的開源做得更加好。

【記者】李定

【攝影】朱洪波

【作者】 李定;朱洪波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沈向洋:駕馭科技 造福人類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捷興 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沈向洋以《人工智慧與數字生產力——人才 發展 創新》作主題演講,對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發展從研究方向、人才培養、創新機制等方面提出見解。
  • 深圳「人才日」:人才齊聚 共話創新發展
    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深圳要打造四個「中心」  如何精準測量1納米的長度?如何精確測量1皮米的長度?1飛米的長度?1阿米的長度?1仄米的長度呢?用什麼科學原理?  演講一開始,長期專注量子科學研究的薛其坤拋出的一連串問題,吊足了觀眾胃口。隨著答案的逐步揭曉,現場觀眾深刻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也體會到頂尖人才的重要性。
  • ...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一個個關鍵詞衝撞眼球,計劃被不少人視作「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由此引發了眾多討論:這個特殊的「特區」要培養什麼人?怎麼招怎麼教?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
  • 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啟幕 人才齊聚共話創新發展
    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深圳要打造四個「中心」  如何精準測量1納米的長度?如何精確測量1皮米的長度?1飛米的長度?1阿米的長度?1仄米的長度呢?用什麼科學原理?  演講一開始,長期專注量子科學研究的薛其坤拋出的一連串問題,吊足了觀眾胃口。隨著答案的逐步揭曉,現場觀眾深刻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也體會到頂尖人才的重要性。
  • 清華發布丘成桐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沈向洋,被清華大學首次線上受聘的教授,是什麼來頭?
    在2020年3月5日,沈向洋成為清華首次線上受聘的教授。有意思的是這份聘書是通過網絡收取的,而沈向洋也正式成為了清華大學首位線上受聘的教授。眾所周知,清華大學是我們國家最頂尖的大學之一。1999年他回到北京參與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同時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經過多年奮鬥,他成為了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在微軟他的地位相當高,同時他在國外的學術影響力也很高。他在美國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的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AI視覺領域泰鬥級學者回國
    同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就相關領域開展深入研究合作,並共同建設。 此前訪談中朱松純教授曾提及:三十年前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時,就曾有了追求人工智慧大一統理論的夢想,赴美求學正是為了追尋與探究這一理想。
  • 世界名校、大廠人才匯聚,「馬欄山杯」算法大賽打造AI視頻競技場
    而最近,首屆「馬欄山杯」國際音視頻算法大賽吸引了全球頂尖AI人才的關注。這場大賽由中國工業與數學應用學會作為指導單位,湖南省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和芒果 TV 承辦,分為視頻特定點位跟蹤、視頻推薦、畫質損傷修復三大賽道,大賽開賽不久參賽隊伍已經破千。
  • 「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清華「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來了!無需高考 初三學生...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丘成桐:這師資是第一流的學者,就是教他(學生)有前進的能力,走出一條新的道路,有特殊的訓練,特殊的領導能力,同時特殊的想法。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清華將致力於培養頂尖數學家
    一個個關鍵詞衝撞眼球,計劃被不少人視作「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由此引發了眾多討論:這個特殊的「特區」要培養什麼人?怎麼招怎麼教?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
  • 清華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初三也可入學
    培養什麼人?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 —— 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他說:「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播撒科學種子: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啟動
    在未來6個月的時間裡,本次入選的中學生將通過科研能力提升環節學習系列學術導論課程以提升自身學術素養,並通過聆聽系列計算機學科前沿報告了解學科發展、相關領域專業知識、以及新興技術在騰訊的發展和應用,培養科研興趣。
  • 清華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又一個頂尖AI晶片中國科學家歸國
    與此同時,一大批頂尖的華裔科學家都跟約好了一樣,紛紛踏上了回國之路,比爾蓋茨認為這是川普對中國企業和人才的諸多限制,寒了這批中國科學家的心,才掀起了這股中國科學家的回國潮。中國的晶片一直被人卡著脖子,這個AI晶片不一般,大家都知道晶片的作用主要是負責計算,是機器的大腦。要判斷一個晶片有多好,就要考察它的計算能力和相對應的功耗。
  • 頂級AI學者棄美回國,任教清華,只為兩個字
    在美國做學者多年,朱松純從未忘記自己來自中國。作為視覺領域行業的領軍人物,朱松純此前擔任過多個國際科技大會的主席,是許多重要學術期刊的負責人,打破了華人在國際頂尖期刊話語權微弱的局面。也是從那時起,朱松純就有了為中國培養計算機視覺人才的想法。
  • 走出微軟:沈向洋做了「一生最艱難決定」 ,納德拉掌控全局
    儘管微軟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上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人工智慧要真正達到人類的水平,特別是在認知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還表示,許多中國的客戶已從微軟智能雲Azure和人工智慧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眾多上海的領軍企業藉助微軟智能雲和人工智慧工具及技術,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數位化轉型。
  • 點燃科技夢想,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開啟研究新徵程
    在未來6個月的時間裡,本次入選的中學生將通過科研能力提升環節學習系列學術導論課程以提升自身學術素養,並通過聆聽系列計算機學科前沿報告了解學科發展、相關領域專業知識、以及新興技術在騰訊的發展和應用,培養科研興趣。
  • 以「未名學者計劃」為名,北大開啟「拔尖計劃2.0」
    這意味著,北大將人文社會科學(即中國語言文學)和醫學(即基礎醫學)首次納入拔尖人才培養項目中,拔尖計劃將走出北大校本部,拓展至北大醫學部; 每個基地都將設置一名首席教授和由首席顧問教授、校內指導教授和校(國)外指導教授組成的三人專家指導組。
  • 線上受聘,十萬人見證:沈向洋任清華大學雙聘教授
    三年後回到北京一手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2001 年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歷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在培養人才方面,沈向洋也頗有建樹,先後培養了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原騰訊優圖實驗室傑出科學家賈佳亞等眾多 AI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