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齊聚 共話創新發展
深圳迎第四個「人才日」,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同日啟幕
「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氣,來深圳的每個人都有成才機會。」「過去我一直說,深圳是中國最適合海歸創業的城市,沒有之一。未來,我相信依然如此。」「我們暢想未來的深圳,很可能會成為科學發現和重大基礎發明的搖籃,定義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式……」
11月1日,深圳迎來第四個「人才日」。當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啟幕,本屆論壇以「開放、包容、先行——打造國際人才高地」為主題,向全球傳遞深圳以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開放包容胸懷接納全球英才的決心。
論壇特設主旨演講環節,特邀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沈向洋,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2017年圖靈獎得主大衛·帕特森等7位大咖嘉賓,給大家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
「來深圳的每個人都有成才機會」
「1996年送你去深圳時,我在你內衣裡縫了700塊錢,想著你才中專畢業,在深圳那麼大的地方,有口飯吃就好,千萬別餓著了。沒想到,現在政府給了你一個大師工作室。」
當天,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發電機主任工程師王建濤的分享贏得陣陣掌聲。
1996年,18歲的王建濤懷揣一張中專畢業證來到深圳,之後一直在核電發電機檢修領域勤耕銳進,填補了多項國內外空白,申請專利148項,已獲授權87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近億元。
現在,王建濤有「三高」:高級技師、正高級工程師、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生,分別是職業資格、專業職稱和學歷的最高等級。深圳為他搭建的「王建濤核電設備維修技能大師工作室」不但獲評全國電力行業設備運維優秀班組,還培養了高技能人才46名、省部級以上技術能手10名。
回憶自己20多年來的變化,王建濤說,深圳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肯努力,來深圳的每個人都有成才機會。」
來了就是深圳人,AI的追「光」者陳寧也有一樣深刻的感受。
「今天,有機會站在這裡,說明了我當初的選擇沒有錯。過去我一直說:深圳是中國最適合海歸創業的城市,沒有之一。未來,我相信依然如此。」
2014年,確信「人工智慧就是未來」的陳寧決定回國創業,帶著團隊在國內走了一圈,去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城市,最終選擇了深圳。6年來,依託全球首套城市級視覺大腦——深目,雲天勵飛協助警方找回了400多名走失兒童和老人。目前,這套系統已在粵港澳大灣區、成都、青島、上海、北京等國內外100多個城市和地區廣泛應用。
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深圳要打造四個「中心」
如何精準測量1納米的長度?如何精確測量1皮米的長度?1飛米的長度?1阿米的長度?1仄米的長度呢?用什麼科學原理?
演講一開始,長期專注量子科學研究的薛其坤拋出的一連串問題,吊足了觀眾胃口。隨著答案的逐步揭曉,現場觀眾深刻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也體會到頂尖人才的重要性。
如何培養出富有創造力和發現力的人才?薛其坤給出的答案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他建議深圳在目前主體架構下,建立四個中心:一是用於科學發現的X中心;二是用於發展未來技術的交叉學科F中心,F即future;三是建立一個學校通識教育甚至是整個深圳大學通識教育的LAR中心;四是學生創新創業A-Z中心。
針對X中心,薛其坤建議深圳要甄別若干個世界級科學問題,研究生實行「1+X」多導師制,科學目標作為資源配置、學術評價的主要標準,而為了烘託科學發現的氛圍,可以建立科學大講堂。
針對F中心,要甄別出十年、二十年後的技術,建立相關團隊,並建議和世界頂尖企業共同進行技術攻關,「希望這個中心成為全球學生實習實踐的中心,通過跨學科系統課程建設,支撐這個中心的發展。」薛其坤說。
針對LAR中心,薛其坤建議深圳要帶頭建立通識教育體系,建立面向未來、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和傳播中心。
針對A-Z中心,薛其坤認為課程體系建設和氛圍營造至關重要,「要讓學生跟創業精英們經常在一起對話」。
除上述建議以外,薛其坤還就如何改革跨學科頂尖人才的培養體系給出建議。他認為,本科學制應該由4年制改成「2+2」或「3+1」,前兩年打基礎,第三或第四年採用全新的跨學科課程進行教育,培養學生多學科能力,從跨學科的本科到跨學科的研究生實現無縫銜接。
「我們暢想未來的深圳,一定會成為科學發現和重大基礎發明的搖籃。實驗室和大學創造的顛覆性技術,將定義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式。」薛其坤說。
若想走得更遠需要合作共享
「如何走向未來?最關鍵的一條是堅持合作與共享。」
當天,「合作」「共享」也成為嘉賓發言高頻詞。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以「合作與共享」為主題,介紹了鵬城實驗室雲腦生態環境。
演講中,高文指出,對於下一個40年的深圳來說,共享應該是主題詞,「共享我們的創造能力,共享我們對世界的貢獻,也要共享很多智慧和知識。」
高文認為,中國的人工智慧存在4個短板,即基礎研究、核心元器件、人工智慧開源平臺、高端人才。正是為了彌補這些短板,鵬城實驗室應運而生。
據了解,鵬城實驗室採用重大工程項目驅動的研究中心模式+自由學術探索驅動的院士工作室模式,目標是到2030年,解決網絡通信領域一大批共性關鍵技術問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
作為鵬城實驗室幾大平臺裝置之一,目前鵬城雲腦在支撐重大科研創新、支持產業智能升級方面已發揮重要作用,支持超過16萬個AI科研訓練任務。
「過去40年,在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網際網路,二是開源。」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沈向洋認為,「懂語言者得天下」,在人工智慧道路上,認知智能依然是發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包括如何認知模型,如何進行常識建模和因果推理。
沈向洋建議,深圳要走出一條培養中國研究型人才的道路,從人口紅利到工程師紅利,再到科學家紅利。
當天,帕特森RISC-V(第五代精簡指令集)國際開源實驗室主任、2017年圖靈獎得主大衛·帕特森還通過全息投影的方式進行了一次特別的演講。他在演講結束時還披上「飛虎隊」制服,表達了他的期待:「飛虎隊是關於如何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的鼓舞人心的國際合作案例,我希望開源硬體和軟體也能促進國際合作,就像飛虎隊一樣,而深圳是推廣RISC-V的理想場所。」
動態
引入人才有獎勵
10家單位獲深圳2020年度「人才伯樂獎」
為表彰深圳引才主體在「引才聚智」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11月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評選了2020年度「人才伯樂獎」。當天,南方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技術大學、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灣實驗室、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共10家獲獎單位代表領獎。
服務人才添平臺
深圳「院士樓」正式啟用
在深圳迎來第四個「人才日」之際,11月1日下午,深圳市人才研修院舉行了深圳「院士樓」啟用儀式、國際人才街區創建點授牌儀式和「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大灣區巡講啟動儀式。
「院士樓」項目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是深圳市繼人才公園、智匯中心後又一服務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陣地,其啟用將為院士等高端人才提供會議、研修、工作與休養新平臺。
今年以來,為進一步打造國際人才高地,涵養一流人才生態,深圳積極推進國際人才街區建設。首批獲授牌的深圳市人才研修院、福田區香蜜湖街道、羅湖區桂園街道、南山區蛇口街道及招商街道、鹽田區梅沙街道、寶安區新安街道、龍崗區坂田街道、龍華區民治街道及觀瀾街道、坪山區坪山街道、光明區光明街道、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等13個單位,將作為國際人才街區建設的創建點,先行開展探索實踐,為如何提供國際化人才發展環境積累寶貴經驗。
本欄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杜豔 李定 李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