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腫瘤研究中心,如何讓醫生的科研效率最大化?

2020-12-07 和訊

  繁重的臨床工作,正在不斷地侵蝕著臨床工作者的科研熱情。當科研成為了醫生職業晉升的唯一路徑,鋌而走險的論文外包便屢見不鮮。面對被權威雜誌頻頻撤稿的尷尬,絕大部分人在控訴體制的缺陷。當然,也有少部分醫院和企業選擇從管理流程和效率上進行變革。

  如果你無法改變環境時,不如選擇一種更好的方式去適應它。

  任何一個行業都從來不缺少革新者,動脈網便有幸接觸到了兩位體制內的醫生。從他們的嘗試中,或許能給醫療科研的變革帶來一些提示。

  

陸萌英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分子診斷醫學專委會副主席,解放軍第302醫院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

  解放軍第302醫院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下簡稱: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肝臟腫瘤的綜合治療,如局部微創消融聯合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每年,302醫院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都能產出SCI論文6到10篇,包括臨床科研和基礎科研。

  與國際接軌的科研管理模式

  「我們所有的科研都是臨床結合實驗室(Bed-Bench)的模式進行,醫生一般不會直接進入實驗室參與實驗,但在涉及臨床部分內容時,醫生會與實驗人員進行合作。」據陸主任介紹,中心所有的科研項目都有是統籌協調、分工合作來完成。

  醫生負責臨床的部分,如臨床思路設計、患者管理、臨床數據採集等,實驗室的人員負責科研的基礎研究,如臨床樣本分析、細胞/動物學試驗、分子機制研究等,部分生物免疫治療如CAR-T細胞、CIK細胞等生物治療產品的製備都是由實驗室團隊負責完成。

  例如,一位臨床醫生想要了解某種治療方案對於患者的影響,他首先需要了解適合該項治療的患者適用人群,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想要觀察到的項目,並且負責採集連續性的臨床的數據。

  設計好方案後,臨床醫生會提交給中心實驗室的相關人員。經過溝通後,中心實驗室確定檢測方式和設備,從而得出成果。

  在這一過程中,會由PI(項目負責人)負責統籌,每周/每月對實驗進展進行分析討論,解決遇到的問題。而具體的統計計算和臨床試驗設計等工作,由醫學統計教研室和實驗室協助來完成。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過去我們總認為,醫生做科研就應該什麼都懂,一個人從頭管到尾。但其實單靠臨床醫生自己完成高質量的SCI論文,在目前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是醫生們的忙於臨床工作,時間和精力不允許;二是臨床醫生的思路達不到高質量臨床研究的高度。迫於職位提升的壓力,醫生買賣論文就成了常態」。

  陸主任稱,在肝臟腫瘤中心能完成SCI論文的一般都是副主任醫師以上的醫生。這些醫生一方面經歷過長期臨床及基礎科研的訓練,具備相關研究的素質;另一方面,高級職稱的醫生基本脫離了繁雜的臨床基礎工作,有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相應的研究,這些條件是主治醫生和住院醫生所不具備的。

  在這種情況下,團隊協作成為了一種可行且有效的模式,每個課題小組首先分配出PI(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第二、三作者。成員根據各自的工作權重和任務量,決定自己在論文中的排位。

  目前,中心實驗室專職的工作人員已經有十多位,包括PI、技術員、學生等,還有很多高科技公司做相關技術及平臺支持。

  一個臨床科研項目想要真正開展並不輕鬆。中心的科研審批流程是:項目負責人首先寫好項目計劃,確定需要採集數據的原因、類型、用途,經過醫院科研管理部門審核通過後,需要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最後還需在醫院備案。

  對此,陸主任表示:「臨床科研流程一定要跟國際接軌,如果不走正規的程序,產出的科研文章根本沒法用。302醫院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可以說是國內最先進的醫學實驗室之一,它的管理模式完全與國際接軌。要做到這一點,科室主任必須要對科研進行頂層設計,必須要有前沿的意識,能看到十年以後學科的發展方向。既要有臨床思維,還要有戰略思維,並且還得懂基礎科研,這樣才能把一個學科給帶好」。

  如何利用新技術為科研賦能?

  事實上,中心除了在管理流程方面進行了革新,還採用了新的科研工具,從管理和技術兩方面同時與國際接軌。

  2015年,基於中心肝癌和膽管細胞癌的腫瘤資料庫的科研需求,陸主任接觸到了博識醫療雲並與其建立了長期合作。

  博識醫療雲是國內領先的專病電子病歷及科研平臺。雙方耗時一年共同打造了一個膽管細胞癌大數據平臺。該平臺實現了患者診療信息、影像資料、病理診斷、代謝組學和基因檢測數據的全方位整合。

  據陸主任稱,中國每年約有30餘萬新發的肝癌病人,膽管細胞癌的患者只佔5%-8%。由於膽管細胞癌是一種罕見病,很多醫院每年的這類患者的病例只有個位數。但302醫院差不多在200左右。

  目前,302醫院膽管細胞癌大數據平臺已經積累了1000多例膽管細胞癌患者結構化病歷及組學數據。

  並且在此基礎上,整合國內外臨床診療指南及研究結果,中心利用博識醫療雲自主研發的智能化分析和挖掘系統,輔助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成功構建出「膽管細胞癌疾病風險及一年生存率估算」新的數學模型,為膽管細胞癌患者的臨床治療評估和預後風險預測提供了數據依據和診療基礎。

  

EN的AUC峰值最優

  比如醫生輸入一些關鍵的病人信息,包括腫瘤特徵、患者個人信息、化驗指標、檢測指標數據,通過該產品,能夠得出病人的診斷分級建議,包括患者應該做何種治療,會出現何種情況,一年生存率是多少。

  從臨床醫生的角度來看,這項研究成果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建立患者風險評價標準,因此有望內化到中國的膽管細胞癌診療指南中。

  另外,由於中心還肩負著全國肝病腫瘤醫生的培訓任務,因此未來通過該產品培訓和幫助基層醫院醫生的工作,或將成為可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的分級診療。

  「我們在臨床使用之後,通過進一步驗證它使用的有效性,最終轉化為一種市場化的產品,幫助到基層醫院的醫生,進而產生價值。雙方的合作一直都在不停的改、不停地加深,不停有新的成果出來,這是一個動態且正向的過程。」陸主任告訴動脈網。

  

李少雷 北大腫瘤醫院胸外二科主治醫師

  作為一名胸外科醫生,李少雷主要研究肺癌轉化醫學。圍繞肺癌這一病種,從患者發病、治療到預後,他都有涉及。

  普通醫生的科研一般佔據30%左右的時間,但李少雷的科研時間卻超過了40%。為了不耽誤臨床工作,他只好在抽下班和周末熬夜進行,每天僅有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2014年,在科室主任的委託下,李少雷承擔起了管理醫院胸外科臨床資料庫的重任。這樣一來,他投入科研的時間也就更多了。

  同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接觸到了博識醫療雲,作為資料庫負責人的李少雷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就讓這家公司進行了嘗試,沒想到使用效果讓他深感意外。從那時起,胸外科根據科室特點,開始自己設計表單。

  搞定最耗時的查詢和隨訪環節

  2015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科開始嘗試將結構化資料庫應用到科研中。

  過去的科研環節中,資料整理和隨訪是最耗時的兩個環節。據李少雷介紹,我國醫生差不多80%的研究都為回顧性研究,這種研究不僅對數據採集的質量要求很高,隨訪環節也很重要。

  過去醫生需要到病案室查詢紙質病歷,後來紙質病歷換成了文本掃描件,但在電腦上查詢起來依然費時費力。有時候,醫生從信息科調取的數據會遇到信息不規整的情況,這時就需要去重新核實,造成二次查詢。

  並且有時候不同的醫生需要查同一類數據,由於大家信息不互通,所以重複性工作時有發生。胸外科在使用博識醫療雲之後,整個科研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醫生提出科研想法後,能夠隨時調取信息、分析該課題是否可行。由於結構化資料庫已經建立,醫生不用再去查詢文本數據,直接通過博識醫療雲就能在很短時間內搜索到想要的信息。

  另外,博識醫療雲還為每一個科室單獨配備了隨訪專員。隨訪專員通過電話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數據收集和錄入。

  「我們提出需求,他們來設計表單,通過回訪得來的信息都是我們所需要的。目前,我們科室一年可以產出20篇左右的科研論文,包括回顧性論文、轉化研究論文和前瞻性論文三類。其中大部分文章資料的整理,都來自於博識醫療雲。」李少雷說。

  臨床多中心和MDT,科研數據的更高維度

  要做科研,就必須做多中心和MDT。

  按照李少雷的說法,由於目前腫瘤的治療是綜合治療,單中心的數據存在局限性,與普通的臨床數據相比,多中心研究實驗室的數據證據級別更高。如果將多家醫院的同類病歷整合成數據集,得出的科研結果可信度會更高,也更有價值。

  此外,單科室的論文同樣在價值上存在局限性,所以如果是多科室MDT的數據,會使得數據的證據級別再一次提升。

  基於這個理念,2014年,北大腫瘤醫院與北京市多家醫院聯合成立了多中心研究實驗室。

  而在MDT方面,北大腫瘤醫院依託博識醫療雲底層技術,結合多年多學科討論的實踐經驗,開發出適用於多學科討論的MDT組件工具。

  利用這款工具,醫生在確定科研課題之後,其他科室的醫生可以通過博識醫療雲單獨設置病歷的訪問權限給該醫生,病歷中不同的內容(圖片、文字、視頻),都可以單獨進行授權。

  「如果將多中心看做是數據的橫向提升,那麼多學科(MDT)便是一種數據的縱向提升,一個是量的多,一個是維度的多。」李少雷說。

  目前,基於對病種專業化的支持,博識醫療雲能夠實現幾十家醫院、幾百位醫生上千份病歷的MDT。不同科室、不同醫生、不同病歷表單之間的交叉驗證互補,從不同的維度,讓MDT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在現有條件下改變科研現狀

  從以上兩位醫療工作者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時間和精力仍然是阻礙現階段醫生科研的最大難題。在現有制度下,醫生只能選擇從管理和技術兩方面提升自己科研效率。

  結合前文,動脈網總結出目前較為可行的幾類具體方式:

  1、將科研環節拆分,並進行合理的人員分配,讓專業的人負責專業的事;

  2、利用博識醫療雲之類的結構化工具,提升病歷資料的查詢和整理效率;

  3、藉助專業的第三方隨訪團隊,提升科研所需的隨訪數據的效率和質量;

  4、藉助臨床多中心MDT技術,提升科研數據的量和維度。

  當然,再先進的管理流程,再前沿的技術,都比不上醫生對科研所持有的態度和熱誠。正如陸主任所言,醫生想要晉升,在醫院沒有捷徑可走。部隊醫院每年有20%的淘汰率,如果連年墊底,醫生就只能打包走人。所以你只能比別人更努力,工作更有成效。

  歸根結底一句話:努力才是根本!。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動脈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劉偉 HF113)

相關焦點

  • 【捷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精準腫瘤中心」滿分通過 CAP MTP-A 能力評估
    CAP MTP-A 能力評估近日,美國病理學家協會(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公布了2020上半年MTP-A(MultigeneTumor Panel)能力驗證項目結果,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精準腫瘤中心」檢測結果與CAP官方結果完全一致,百分百滿分
  • ...金沙洲醫院放療新設備與國際接軌,推動智慧精準放療新技術發展
    各學術專場上,各位權威專家圍繞腫瘤熱點話題、研究成果、臨床經驗等進行了精彩的分享。  受廣州市抗癌協會邀請,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副院長王洋在大會上作了題為「金沙洲醫院精準放療新技術介紹」的學術報告。
  • 醫科院腫瘤醫院GCP中心榮獲2019中國最佳臨床研究機構
    國家部委領導、國家級學協會代表、10餘位中外院士、40餘位高校科研院和臨床試驗機構所專家、50多位基金管理合伙人以及100餘位上市與擬上市企業負責人,共同探討中國創新生物醫藥產業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峰會重磅發布了首屆年度「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鏈創新風雲榜」。
  • 研究型醫生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上海2020年12月1日 /美通社/ -- 醫學領域很多問題都是未知的,需要科研工作者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現去推動學科的發展,很多臨床治療的進步都源於科研成果,但國內研究型醫生背負著臨床和科研兩個重擔,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工作,將自己所熟悉領域的醫學現狀和需求轉變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往往是困擾他們的難題。
  • 海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魏志霞精準醫療 開啟腫瘤患者希望之門
    海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魏志霞教授是一名「海歸」專家,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國際知名研究中心,參與過多項國際最新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她不僅將國際前沿的腫瘤診療技術帶回國內,她還將國際精準醫療理念應用於腫瘤診療工作中,讓海南腫瘤患者不出島即可獲得與國際同步的優質醫療服務。
  • 協和醫生口述|美國腫瘤醫院考察記
    美國研究和治療腫瘤的醫院是怎樣的?與國內醫院相比有何過人之處?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譚先傑曾對美國的腫瘤醫院進行過一番考察。以下是譚先傑醫生的考察實錄,本文摘自三聯書店出版的《致母親:一個協和醫生的故事》,澎湃新聞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 中科院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成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建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合作籤字儀式和掛牌儀式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新建成的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將整合優化合作三方的技術優勢,構建以腫瘤診斷、腫瘤治療以及腫瘤的基礎研究為核心的多個科研平臺,在腫瘤的納米診斷、納米治療、納米藥物開發等方面進行聯合攻關,研發新的抗癌納米藥物和應用於腫瘤診斷及治療的納米材料,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推動腫瘤納米技術的科研轉化,建成世界領先的科研、臨床、企業有機結合的腫瘤納米技術實體,推動納米藥物的臨床應用和產業化進程。
  • 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成立
    央廣網天津7月25日消息(記者陳慶濱)7月24日,由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共建的「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將重點圍繞臨床腫瘤學、腫瘤流行病學、腫瘤生物學、腫瘤藥學、腫瘤免疫學、血液腫瘤學六大方向開展合作,
  • 長沙腫瘤熱療中心,長沙腫瘤熱療醫院
    長沙腫瘤熱療中心,長沙腫瘤熱療醫院 時間:2021-01-14 17:02:46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長沙腫瘤熱療中心,熱療醫院在哪裡呢?我相信許多腫瘤患者想知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什麼是熱療吧,腫瘤熱療是一種使用特定設備或方法局部或全身加熱腫瘤以治療腫瘤的方法。
  • 阻擊腫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PET-CT中心主任、影像診斷科CT室...
    記者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診斷樓3層見到PET-CT中心主任、影像診斷科CT室主任吳寧,已經60歲的她梳齊耳短髮,戴金絲邊眼鏡,白大衣內露出藍底白點的連衣裙,平底鞋,走起路來很快。她非常忙,接受採訪前剛剛結束特需門診工作回到辦公室。「現在北京疫情比較穩定,腫瘤醫院接待的患者量在恢復,早出晚歸是常態,經常在醫院時間比在家長。
  • 名院周報 | 多家醫院科研成果引起國際關注
    相關研究論文在腫瘤領域國際權威期刊《Molecular Cancer》(IF=10.679,JCR 1區)在線發表。鄭大一附院馮文龍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史惠蓉教授和段震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論文系統闡述了卵巢癌外泌體在卵巢癌轉移前生態位形成中的作用機制。轉移前的生態位是在廣泛轉移之前可由原發腫瘤分泌的外泌體在其他部位預先構建的微環境。
  • 美國麻省總醫院支持建設的嘉會國際醫院重點專科回顧
    嘉會國際醫院與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達成涵蓋醫院整體規劃、運營管理、醫護培訓、臨床研究在內的長期戰略合作並聯合掛牌。美國麻省總醫院持續助力嘉會國際腫瘤中心:學術建設、科研分享、臨床協作以腫瘤領域為例,患者通過嘉會國際多學科會診平臺,在上海就能接受與美國麻省總醫院腫瘤中心的流程、質量標準、護理品質完全一樣的醫療服務了,還能獲得中美知名腫瘤專家的聯合診斷,了解使用國際最新的精準治療方案和臨床試驗機會,省卻了出國看病過程中的舟車勞頓、語言障礙及信息傳輸不準確或缺失
  • 上海著力打造研究型醫院 未來醫院裡有醫生還有科學家和工程師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一位好醫生治療的病人有限,一項好的臨床醫學研究則可以幫助無數人。昨天,市科協舉行的「藍色浦江」學術年會聚焦「智慧醫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與會專家紛紛帶來上海各大醫院探索研究型醫院的最新嘗試和成果。未來,醫院裡不僅有白衣天使,還要有科學家、工程師。
  • 中建四局精品民生工程深圳大學卡爾森國際腫瘤中心工程啟動建設
    朱衛國首先對深圳大學卡爾森國際腫瘤中心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介紹,他表示,深圳大學卡爾森國際腫瘤中心的建設,是依託深圳大學的優勢資源,通過深圳市政府、美國南加州大學及其它合作夥伴的共同協作,把具有國際水平的前沿技術、臨床治療、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潔:有力推動肺癌精準診療
    安德森癌症中心始建於1941年,是全球著名癌症研究和治療機構。王潔回憶,到達美國第一天,清晨六點鐘,她受邀去拜訪導師、國際著名腫瘤學家,安德森癌症中心內科系主任Waun Ki Hong。
  • 與國際接軌 引領我省乳腺癌診療發展方向
    會議上,一位河南醫生坐在專家席上,他的大會發言博得了參會者的欽佩與讚嘆,令眾多國際頂尖專家刮目相看,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吸引大家目光的是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診療中心主任崔樹德。    崔樹德是河南省乳腺癌診療的領軍人物,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河南的乳腺癌診療水平開始了與國際平等對話。
  • ...山區縣醫院科研人員開發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納米藥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從高州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醫學科研人員開發了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該研究成果於7月1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材料與化學大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影響因子:27.398),為解決腫瘤藥物的精準治療問題帶來了新的機遇,填補了我國山區縣級醫院在該領域的空白。該論文由高州市人民醫院的唐龍光博士為第一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陳小元教授、周子健博士和高州市人民醫院院長王茂生、南方醫科大學喻志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深圳論壇|何裕隆: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綜合性醫院
    首先是重視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醫療信息化系統,通過整合資源、優化流程,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以病人為中心,實現一卡通,讓病人就醫零排隊,並可實現手機快速查詢檢查報告、繳費和隨訪等功能。同時,通過信息化系統提升醫護人員診療效率,打造無紙化醫院。第二,建立強大的研究團隊。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研究團隊,建設獨立的科研中心。
  • 臨床試藥標準與國際接軌 美國FDA考察福州臨床試驗項目
    臨床試藥標準與國際接軌 美國FDA考察福州臨床試驗項目 2018-責任編輯:姜貞宇   中新網福州1月25日電 (吳志 陳舒怡)「該項目資料的管理井然有序、查閱方便,原始資料收集完整、病案資料水平較高,抽檢數據均真實、完整、準確、及時,研究相關的重要事件均按要求處理和上報
  • 北大腫瘤醫院季加孚:衡量好的醫療首先要看醫療資源效率
    中國網財經4月18日訊(記者杜丁)日前在「第25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多學科名醫義診及系列科普公益活動」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和睦家啟望腫瘤中心首席專家季加孚教授表示,衡量一個好的醫療,首先要看醫療資源效率,包括時間效率以及費用節省和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