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潔:有力推動肺癌精準診療

2020-12-08 騰訊網

周一早晨八點,如同往常一樣,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特需門診外候診患者早已大排長龍。

診室內,王潔稍作整理,開始接待當天第一位患者。雖然昨天她一連開三個在線會議,又持續工作到很晚,但一早出現在患者面前依舊精神飽滿,交談間既專業權威,又讓人如沐春風。

「最近感覺怎麼樣?」「飲食可以嗎?」「用藥後有沒有覺得症狀好轉?」……王潔邊詢問情況,邊耐心解答患者疑問。

腫瘤內科主要治療胸部腫瘤,在胸部腫瘤中,肺癌發病率最高。來到這裡看病的,大多數是外地的中晚期肺癌患者,經過不同機構診斷和治療後,因病情複雜、治療難度大慕名前來,每個人手上都拎著厚厚一疊檢查報告。

在對患者病歷資料、病理報告、檢查報告等進行仔細查看和詳細分析後,王潔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個體化精準治療方案。每年,由她診治的肺癌患者15000餘人次,其中疑難病症佔60%。

身為腫瘤內科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委會副主委、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非小細胞肺癌專委會候任主委,王潔溫柔知性背後,有著令人矚目的專業學術背景。她長期從事胸部腫瘤臨床和轉化研究,在肺癌內科治療和多學科綜合治療領域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

在肺癌分子分型個體化診療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取得系統性和創新性成果;在液體活檢分子分型指導肺癌個體化治療方面做出開創性工作,建立了基於外周血肺癌分子分型新技術及肺癌靶向治療-化療-免疫治療診療體系,使得靶向治療受益患者擴增30%;系統闡釋了靶向治療耐藥機制,提出克服耐藥新策略,使晚期肺癌生存時間顯著延長,研究成果寫入多部肺癌診療指南。

王潔2008年入選國家「十、百、千」人才計劃,201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獲2011年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多次應邀到世界肺癌大會(WCLC)、歐洲肺癌年會(ELCC)等國際學術大會作專題報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抗癌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多年來,作為一名臨床科學家,王潔帶領團隊跟隨國家與時代發展,不斷探索肺癌精準治療之路,為無數晚期肺癌患者延續了生存希望。

生命相託,重如泰山

患者李女士的愛人王先生,在李女士進診室前,先一步為王潔描述了病情。「她還不知道病情已經這麼嚴重,我先跟您交待好,再讓她進來」。

李女士是河北邯鄲人,今年60歲。2018年中秋節那天,她覺得胸腔右側「有點酸,難受」,王先生帶她去醫院檢查,發現已經是肺腺癌晚期伴隨骨轉移。

當時他們先後就診於石家莊和邯鄲幾個醫院,被告知「最多還能堅持三個月到六個月,你們回家吧,別看了」。

王先生「不死心」,開始在網上搜索各大醫療機構信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是國家癌症中心,在國際上影響力都很大,王潔主任又在肺癌領域非常權威,就來到了這裡。」

經過靶向藥、化療、放療等治療方案,兩年過去,李女士的生命仍得以延續。雖然病情還在進一步發展,肺部疼痛時常需要吃止痛藥,但是「生活還能自理」。當天診室裡的她,穿了一身橘粉色衣服,脖子上戴著珍珠項鍊。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肺癌發病率、死亡率都位居第一,「而且一經發現,往往已是中晚期」。

20多年臨床實踐,王潔看到無數家庭,因為家人患腫瘤而走向破裂。尤其是多年前,由於沒有太多藥物可治,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時間一般在八至十個月之間,「即便很多患者傾家蕩產去做治療,最後依然人財兩空」。

近些年,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精準治療方法出現,為癌症患者帶來福音。相對於傳統治療,靶向治療通過基因檢測分析癌症患者基因變異的形態,使用針對不同癌變的特定靶向藥物,極大地減少對正常組織細胞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療效。

「國家近年來陸續出臺很多政策,一是加快研發抗癌新藥,二是將一些新藥很快納入醫保,大大減輕患者就診壓力。」王潔說,「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肺癌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加之我們建立了基於外周血肺癌分子分型新技術及肺癌靶向治療-化療-免疫治療的診療體系,使晚期肺癌患者延續三至四年,甚至更長。在整個肺癌治療進程中,我們是親歷者、參與者,也是推動者」。

王潔記得,一位男性晚期肺癌患者,每次來就診都是由愛人陪同,兩人感情很好。在治療過程中,由於病情複雜多變,每隔兩個月,他就要來醫院複診,王潔會根據他病情變化及時調整靶向治療方案。

2017年,患者病情全面惡化,肺內、骨、腦都發生癌細胞轉移。他想放棄了,而愛人還想繼續努力,於是又找到王潔。「我們通過為他做外周血基因檢測,發現了一個新的耐藥靶點,於是重新更改用藥方案,使患者延續了一年多的生命。」

從確診肺癌開始治療到患者去世,將近八年。在治療過程中,王潔與患者夫婦建立了友誼。患者去世後,他的愛人仍與王潔保持聯繫,「時不時會發個簡訊互相問候」。去年一個周四,她早早地等候在王潔的辦公室門口,「當時,她拿著一袋水果,說想我了,過來看看。」王潔知道,她是以這種方式思念她的愛人。

生命相託,重於泰山。長期臨床實踐讓王潔深深感受到,醫生這個職業所承載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與此同時,還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潛心科學研究,不斷更新知識,堅持創新發展,「個體化」治病救人原則,使更多患者從中受益,更是她的使命和追求。

「永遠的夢想和堅持」

在成長道路上,王潔「好像從來沒有想過選擇除醫生以外的職業」。

她出生於醫學家庭,家中數位長輩都是醫務工作者,耳濡目染,兒時就對醫生這個行業充滿嚮往,「考大學報志願時毫無懸念地選擇了醫學專業」。讀研究生期間,又為腫瘤學浩瀚無邊的未知所吸引,投身其中。

「我非常清楚此專業之後要面對的困難和壓力,但是我一直知道這就是我要走的道路,是我永遠的夢想和堅持。」

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學生時代的王潔常常遊弋書海,挑燈夜讀;為了擠出更多時間閱讀文獻、做實驗以及寫文章,她常常以實驗室為家,以木板為塌。

任何一名年輕醫師都是站在前輩老師的肩上成長,王潔也是如此。她感到幸運的是,自己從醫生涯的關鍵時刻,總能夠受益於前輩老師高屋建瓴的指點與幫助。

在華西醫科大學附一院攻讀呼吸內科博士研究生期間,當王潔對課題研究和未來發展茫然無措時,導師王曾禮送她北上到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另一位導師朱元珏悉心指導,為她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也為此後專注肺癌防治研究邁出至為關鍵的一步。

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讀博士後期間,在王潔既對臨床情有獨鍾,又對研究戀戀不捨時,導師劉敘儀建議,「先去臨床,再做研究」。博士後近一年的臨床一線工作,讓她對腫瘤專科,特別是肺癌有了一定了解,也是真正邁進臨床腫瘤大門的開端。

1999年6月,王潔博士後出站。正當她準備奔赴美國梅奧醫學中心進一步深造時,適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內科主任退休,各方面均有突出表現的她成為最合適的主任人選。

兩難之際,時任醫院院長徐光煒找到她,語重心長地說:「你如果要做臨床,現在需要留下來,等三五年後再出去深造也不遲。那時,你就算不想去也會趕你去。」老院長一席話讓王潔茅塞頓開。

34歲那年,她不負眾望,接下老主任接力棒,擔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內科主任,成為醫院最年輕的科主任之一。

三年後,為了接觸更前沿的腫瘤醫學知識,指導臨床實踐,王潔作為訪問學者,奔赴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Anderson Cancer Center),開展了為期兩年的交流學習。

安德森癌症中心始建於1941年,是全球著名癌症研究和治療機構。王潔回憶,到達美國第一天,清晨六點鐘,她受邀去拜訪導師、國際著名腫瘤學家,安德森癌症中心內科系主任Waun Ki Hong。在交談中,Waun KiHong告訴她,醫學工作者亦有幾種層次,有的僅僅專注於臨床,有的只做研究,還有的將臨床和研究完美結合起來,引領某一個醫學領域發展,這叫做臨床科學家,也是作為一名醫生的最高境界。「我相信您一定會成為一名非常優秀的臨床科學家。」這番話給了王潔莫大的鼓勵和啟發。

在安德森癌症中心求學期間,王潔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雖然白天臨床實習,晚上還要撐著疲憊的身體在實驗室做課題,但在她看來,「付出都有回報」。

「正是這充實的兩年給我充了電,也為回國後進行的臨床和轉化研究奠定了基礎,更為自身以及學科明確了努力方向。」

2004年底回國後,憑藉紮實的學識、前沿的醫學理念,王潔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帶領團隊突破重圍,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科學道路。

2015年,她作為高端人才被引進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擔任主任。

改寫肺癌治療指南

基於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個體化診療體系建立及臨床推廣應用,是王潔帶領團隊在肺癌精準治療領域做出的重大科研成果。

靶向治療是中晚期肺癌綜合治療主要手段之一。近年來,分子靶向藥物的問世,使腫瘤患者治療模式發生巨大變化,也創造了患者長期生存「奇蹟」。

在對肺癌患者進行靶向治療之前,需要檢測患者基因突變模式,從而篩選出有效受益人群,給予針對性的治療,並在治療過程中定期監測患者突變,關注耐藥性產生時間,及時發現並調整治療方案,為肺癌患者帶來更大的生存希望。

既往,利用患者的病理組織標本進行基因檢測是分子分型的常規標準,檢測結果成陽性的患者即可獲得精準的個性化治療。然而在臨床實踐中,多數肺癌患者確診時往往已到晚期,獲取足夠腫瘤組織標本進行基因檢測「非常困難」,大約30%晚期肺癌患者因此喪失了接受靶向治療機會。

為使更多患者能夠從靶向治療中獲益,2006年,王潔前瞻性地提出:是否能夠採用患者外周血替代組織標本進行基因檢測?

她分析了採用外周血的優勢。「首先,相對於組織標本來講,用微創方式取得外周血更容易。同時,外周血可以克服小活檢腫瘤標本的異質性,實現整個治療功能的動態監測,並且可及性好,能夠百分之百覆蓋肺癌患者。」

「王主任是基於外周血分子分型研究的開創者,早在十幾年前提出這個概念時,她就已經看到了它的可行性及發展前景。」腫瘤醫院腫瘤內科肺癌轉化研究實驗室負責人白樺說。

14年來,王潔帶領團隊在一條沒人走過的路上艱辛探索。白樺記得2006年胸部腫瘤內科實驗室成立之初,由於科研經費少,一臺國產離心機,一個水浴鍋是僅有的科研設備,低溫冰箱還是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呂有勇教授借錢買的,若干年之後,每次跟呂老師碰面,王潔總是提及當年慷慨解囊之情。

「我們在2007年建立的外周血檢測平臺是變性高效液相色譜法,這個方法現在早已非主流,但是在當年二代測序還遠沒有成熟,ARMS(突變擴增系統)法更是在襁褓之中,由於外周血ctDNA含量低,一代測序無用武之地,色譜法是否可行,我心裡也沒有底「白樺如是說。」

受益於我的研究生導師鄧大君教授的指點和幫助,僅用半年時間我們就突破了技術瓶頸,建立了穩定的外周血ctDNA檢測方法!奮鬥路上,艱辛與焦慮,汗水與淚水交織,得益於眾多前輩,老師和同事們的無私幫助,至今回憶起來仍令人動容。

2009年,團隊成功建立外周血動態檢測肺癌驅動基因的新技術和無創肺癌診療體系,並將系列成果發表於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會刊journal ofclinical oncology。國際著名腫瘤學家Thom a s J.Lynch教授評論:「該研究是迄今第一個分析外周血EGFR突變檢測可行性及臨床意義的研究,代表該領域的重大進步。」

同時,此項研究還獲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優秀摘要獎及中國腫瘤研究年度十大進展,改寫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指南。

此後,在取得上述原創性成果基礎上,王潔又發起一系列基於外周血分子分型的前瞻性臨床研究,包括國際上首個基於ctDNA EGFR突變決定一線EGFR-TKIs治療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BENEFIT研究),為ctDNA EGFR突變分型及療效預測提供了迄今為止國內外最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使晚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從10個月延長至30個月左右。

從最初被同行質疑研究可行性,到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來自國際和國內的團隊開始「重複他們的工作」,王潔團隊以開拓創新的科研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優秀答卷。

王潔說:「如今,我們及合作團隊建立的無創肺癌分子分型惠及患者105萬,試劑盒廣泛應用於全球50多個國家和三百餘家三甲醫院,有效避免了靶向藥物濫用,提高了臨床獲益,有力地推動我國肺癌無創精準診治的規範化進程。」

因在肺癌液體活檢精準診治領域的重要貢獻,2019年,王潔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潔(右四)帶領團隊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推進我國多學科診療事業

「我們共同見證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MDT)專業委員會成立,腫瘤治療已進入精準診治和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時代,新進展、新理念和新方法日新月異,催生了腫瘤診治領域革命性進展,在各學科越發細化的今天,更需要多學科團隊之間支持、協作和交融。」

8月29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的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成立暨首屆學術大會將在早秋的北京召開。作為大會主席、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潔準備在開幕式上致辭。

MDT是以患者為中心和以多學科專家組為依託的多種診療模式有機結合,保障腫瘤患者最佳診療方案的實施,促進學科間交融合作。

多年來,除了在臨床科研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之外,王潔一直關注多學科診療模式發展。

「腫瘤醫學發展裡程碑式的進展包括三方面:精準醫學、規範化診療和多學科協作,多學科協作是精準醫學和規範化診療的基礎。『分久必合』,MDT是對腫瘤分科愈來愈細化的反證。」王潔認為,腫瘤多學科治療是醫學模式改變的需求、醫學發展的需要和患者的就醫要求。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自成立之初,以孫燕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專家教授即開展多學科診治,並陸續成立肺癌、消化道、乳腺等多學科MDT團隊,規範、規律、定期討論相關腫瘤病例,每次均召集外科、放療科、內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學科醫生,對患者的病例情況、疾病特點和合併症等因素綜合分析,為患者推薦和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同時也使各科室醫生積累了更全面的診療經驗。

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王潔系統學習了安德森癌症中心多學科診療模式,從2004年底回國後即定期開展多學科團隊的查房、診療,培養了一批多學科骨幹青年醫生,並定期舉辦中美腫瘤研究前沿論壇,在國內引起一定反響。

在她看來,相較於MDT較成熟的歐美國家,中國三甲醫院腫瘤MDT模式約為20%左右,遠沒有達到需求。此次,她作為學會召集人,成立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MDT)專業委員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時代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廣大腫瘤患者及家屬接受正規、規範治療的需求愈來愈迫切,而目前我國各級醫院對腫瘤病人診療水平良莠不齊,即便對腫瘤專科醫師而言,由於所在專業分科越來越細,也使醫生在診療過程中難免存在偏頗,側重於各自所專長的手段,有時難以為患者提供綜合性治療方案。」

王潔說,腫瘤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旨在推廣腫瘤多學科綜合規範治療,落地腫瘤的個體化診治,為廣大腫瘤患者提供一站式、綜合式服務,改善腫瘤患者生存。

在中國醫師協會秘書長李松林看來,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一個現代國際全新醫療模式的建立,是我國衛生行業歷史性和標誌性的大事件,是提高診療質量、有效降低診療成本的科學管理平臺,更是廣大腫瘤患者的福音。

「所信行遠,協作共贏」。王潔說,在腫瘤基礎和臨床研究向縱深發展、實現學科細化的今天,更加需要多學科診療團隊彼此間的支持、協作和交流,這是實現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目標的基礎與保障,也是腫瘤人孜孜以求的目標。

面對MDT未來發展方向,王潔認為:建立健全組織構架和平臺;將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和MDT理念納入腫瘤診療,建立標準流程;提高MDT規範化水平;提高腫瘤MDT管理質量;加強對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宣教;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巡講和培訓;推動和開展轉化性臨床研究等。

正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民所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MDT」,王潔認為,「作為腫瘤學科的探索者和踐行者,我們要肩負起生命的重託,秉承卓越的宗旨,堅定信念、務真求實、精誠協作,不斷推進我國多學科診療事業的進步」。

「為後來者鋪平前行之路」

在腫瘤醫院門診樓一旁,有一片看起來不太起眼的平房,腫瘤內科就坐落在這裡。

二十多年前,這裡走出了中國腫瘤內科開拓者和奠基人孫燕,他是迄今為止中國腫瘤內科領域唯一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後多年,一批批傑出的腫瘤醫生站在前輩肩膀上,在此生根、成長,為中國腫瘤內科事業貢獻光和熱。

如今,傳承仍在繼續。

在王潔辦公室的牆上,一幅油畫惹人注目:花叢中,一名身著白色長裙的母親正往身邊小女孩的水壺中澆水,寓意為老師對學生的培育和教導。「這是我的一個博士研究生所畫,」

王潔說,「她現在在山東省腫瘤醫院工作,做我博士生的第一天,她就開始準備這幅畫,畢業的時候送給了我」。多年來,王潔不遺餘力地培養青年人才,她的學生遍布國內各個醫療領域,均作出了不俗成績。

「現在,我們肺癌團隊有教授、副教授、主治醫師十餘名,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生二十餘名。」如同對患者個性化精準治療,王潔對團隊成員也是「個性化精準培養」。「每個人都有所擅長,有些人是臨床與研究兼顧,有些人只做研究,我會根據大家不同特點個性化制定方案。」

王潔認為,作為一名青年醫師,尤其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想要把握機遇,不僅要有紮實的臨床功底,還應有對最前瞻知識的洞察力和敏銳的嗅覺,而要具備這些能力需要多看、多學、多思、多用。「而一個團隊的核心競爭力則在於其是否具有創新性的、可指導臨床實踐的成果。」

每個成員加入團隊的第一天,王潔就會告知:「第一,我們是研究型科室,需要具備研究能力;第二,我們要認準一個科研方向,不斷朝縱深努力。

比如多年來,我們在無創的分子分型上做了很多工作,隨著腫瘤學不斷發展,近幾年免疫治療又成為新的熱點,但我們依然要堅持原來的靶向治療和分子分型,只是要把研究做得更細,同時能夠將研究拓展到免疫治療領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

白樺2007年加入王潔團隊。自王潔回國後,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開創性地建立胸內科實驗室起,她就一直跟隨王潔致力於肺癌轉化研究工作。

在白樺眼中,王潔「富有遠見、極具科研思維」,「她能夠敏銳地發現臨床中的問題,並針對問題進行一系列深入科學研究,再反過來指導臨床實踐」。比如查房時,有個患者病歷很典型,她能夠清楚地說出某個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裡面談到這種典型病歷,提到哪些數據,科研上能從哪個方向去做深入研究,「馬上就能形成思路和方向來指導我們的科研,讓我們豁然開朗」。

與白樺相同,段建春也是從王潔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工作時,就一直跟隨她做臨床工作。在段建春看來,王潔不僅在臨床研究中碩果纍纍,而且無論多忙,對待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都和藹可親,給予鼓勵,產生共情,並綜合患者具體病情、經濟水平以及個人意願,制定適合患者的個體化方案。

「從2005年開始,主任便借鑑美國學習時的經驗,在每個月最後一周的周四開展醫患交流會。參會醫生和護士會定期徵求患者意見和想法,改進臨床工作,同時為患者科普與他們病情相關的最新知識,為他們做心理疏導。」

「王主任言傳身教,特別關注團隊青年醫生的成長,經常親力親為、手把手指導青年醫生的臨床科研工作,幫助推薦學生把握一切提高成長的機會,比如出國交流進修、大會匯報發言等,為後輩醫生提供全國最好的成長土壤。」博士後研究生於若飛說。在他眼中,老師對工作精益求精,對他人春風細雨,「智商、情商、逆商皆高」。

於若飛說:「科研工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有時候我們發現一個研究熱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了研究,也確實發現了些有意義的結果,可是並不一定會被國際學界認可。可是王主任並不會被失落和逆境打倒,繼續帶我們腳踏實地開展學術研究,也有新的成績獲得。」

「我常常想,在人生關鍵幾步,有人扶你一把,為你指點迷津,是一大幸事。」王潔說。一路走來,她接受過很多前輩大家的幫助和指導,「我是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的受益者,也要為我的後來者們鋪平前行之路。」

王潔(前排左三)與科室同事

「很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探索和徵服」

從醫二十餘年,王潔一直保持著繁忙的工作節奏。

如今,作為腫瘤內科主任,她除了負責腫瘤內科管理工作之外,每周兩次特需門診、兩次查房,每個月參加兩次研究生實驗室會議,帶領學科發展,還要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工作還要更多」。

多年來,由於在腫瘤內科領域的突出創新和貢獻,王潔獲得眾多光環和榮譽。她認為,這些獎項是對科研人員創新能力的肯定,但在得到榮譽的同時,就標誌著過往成績的結束,意味著新的開始,要帶領更多人不斷攀登醫學高峰。

至今為止,王潔對醫學的探索「時時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腫瘤學科,挑戰很多,機遇也很多。學科發展太快了,你可以看到不斷有新的東西出來,迫使你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為進一步的科研找尋靈感。」

壓力也時刻存在。「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競爭都非常激烈,不進則退,雖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是中國腫瘤的引領者,腫瘤學連續10年蟬聯國內第一,但我們內心還是充滿危機感。」

王潔說:「選擇從醫就註定需要我們終身學習,因為醫學事業學無止境,有很多的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去探索和徵服。」

而對於肺癌精準診療的求索,王潔說,她及其團隊永遠在路上。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0年第14期]

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海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魏志霞精準醫療 開啟腫瘤患者希望之門
    海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魏志霞教授是一名「海歸」專家,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國際知名研究中心,參與過多項國際最新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她不僅將國際前沿的腫瘤診療技術帶回國內,她還將國際精準醫療理念應用於腫瘤診療工作中,讓海南腫瘤患者不出島即可獲得與國際同步的優質醫療服務。
  • 腫瘤防治「國家隊」又有新動作!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
    、深圳新聞網記者 張凡 通訊員 鍾慧紅)9月7日上午,為滿足深圳及大灣區居民多層次需求,提高區域疑難病症診斷和治療水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特需門診舉行正式開診儀式。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深圳醫院黨委書記赫捷院士帶領國家癌症中心「最強陣容」專程蒞臨深圳,包括院士在內的10位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腫瘤專家現場出診,100多名患者受益。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醫院名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省份:北京市 城市:北京市特色門診:腫瘤科     腫瘤放療    腫瘤化療     腫瘤外科     腫瘤內科 醫院地址:左安門外潘家園17號郵政編碼:100021電話:67781331交通路線:在北京火車站乘63、51、41路支線及特3路公共汽車
  • 阻擊腫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PET-CT中心主任、影像診斷科CT室...
    記者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診斷樓3層見到PET-CT中心主任、影像診斷科CT室主任吳寧,已經60歲的她梳齊耳短髮,戴金絲邊眼鏡,白大衣內露出藍底白點的連衣裙,平底鞋,走起路來很快。她非常忙,接受採訪前剛剛結束特需門診工作回到辦公室。「現在北京疫情比較穩定,腫瘤醫院接待的患者量在恢復,早出晚歸是常態,經常在醫院時間比在家長。
  • 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林根主任科普:肺癌免疫治療最新全解讀!
    搜索微信文章「林根主任直播」,微信公眾號「找藥寶典」,進入直播間直播預告林根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 主任醫師12月9日(今日) 14:00全國肺癌專家科普系列講堂第8期III期未晚,治癒前行嘉賓:林根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
  • ...2020年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召開
    2020年12月25-27日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成功舉辦。  大會設立主論壇、院士論壇、各省聯盟分論壇等三十多個論壇,舉辦專題演講逾300場,現場頒發了中國腫瘤防治聯盟終身成就獎、突出貢獻獎、青年才俊獎三個重大獎項。專家學者齊聚羊城,圍繞腫瘤防治、精準醫療、網際網路+醫療等熱點話題分享討論、建言獻策。  本屆展會共有128家展商到場,展出生命科學、精準醫療、智慧醫院、醫學美容四個主題的產品及技術,總展覽面積為30,000平方米。
  • 腫瘤分子標誌物:引領腫瘤精準診療新思路
    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腫瘤診療已經從經驗醫學、循證醫學進而邁入精準醫學時代。其中,伴隨診斷和靶向治療是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分子標誌物的精確檢測可以為臨床提供更多有價值的醫學信息,幫助實現個體化醫療。
  • 新指南、新航向:《2020年CSCO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即將正式公布!
    為了更好地幫助臨床醫生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同時促進臨床規範診治進程,自2016年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發布了一系列的惡性腫瘤指南並逐漸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腫瘤系列診療指南。首部《2020年CSCO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也將於6月7日揭開面紗。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項目開工
    1月21日,位於河北廊坊開發區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項目正式開工,標誌著這一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已經完成所有前期工作,正式進入具體施工階段。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項目定位為以腫瘤診療為特色,集綜合醫療、教育、科研、預防功能為一體的國際一流、國內典範的三級甲等腫瘤醫院。
  • 精準醫學時代,血液腫瘤如何實現個體化診療?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癌症報告顯示,白血病和淋巴瘤兩大血液腫瘤在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仍然佔據著第9位和第10位,血液腫瘤診療水平的總體提升不僅和國民健康息息相關,更是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實現的重要步驟。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血液腫瘤的治療邁入精準醫療時代。
  • 國內名家、中科院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高樹庚將到德州市第二人民...
    國內著名胸部腫瘤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助理、胸外科主任高樹庚教授將定期到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坐診,為肺結節、肺部腫瘤、食管賁門腫瘤等疾病患者進行MDT會診,並開展先進手術診療技術,讓德州及周邊地區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國內一流胸部腫瘤專家高水平的診療服務。
  • 河北省衛生健康委關於設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北醫院的公示
    河北省衛生健康委關於設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北醫院的公示2020-11-12 08 : 16 來源:河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為深入推進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按照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經研究論證,擬同意設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北醫院。
  • 江蘇省腫瘤醫院,為你驕傲!
    ,擁有胸外科、腫瘤內科、放射治療科、頭頸外科、麻醉科、婦瘤科等6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及1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醫學影像科。   診療設備先進   根據腫瘤專科醫院的特點,配備了包括全身多排螺旋CT、E-CT、MRI、DSA、CR醫學影像診斷系統、醫用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鈷治療機、多葉光欄(MLC)、三維TPS、高能超聲聚焦刀、冷凍治療系統、熱療治療系統等一批具有當代領先水平的高科技診療設備
  • 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原標題: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為進一步促進國內臨床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提高腫瘤診治規範化水平,推動國內對食管癌診治的系統化、規範化,由日照市癌症中心
  • 全國治腫瘤最好的醫院其實是這些
    對於腫瘤,到底國內哪些醫院治療才是最好的呢? 我們參考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2014年度醫院最佳專科(腫瘤科)排行榜,為您整理出全國治腫瘤最好的醫院,讓魏則西的悲劇不再重演!1、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是建國以來第一個腫瘤專科醫院,也是亞洲地區最大的腫瘤防治研究中心。
  • 全面盤點ASCO/ESMO/WCLC會議精髓,2020AWE肺癌網絡直通車10月31日即將盛大召開
    回顧今年肺癌的進展,各大國際會議公布了不少重磅研究結果。在即將到來的10月31日,AWE2020肺癌網絡直通車的會議邀請到全國肺癌領域頂級專家,進行今年全年肺癌重點研究的盤點和分析。大會召開之前,醫學界腫瘤頻道有幸邀請到廣東省女醫師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肺三科主任周清教授針對會議閃亮點和即將報導的相關主題內容進行分享。
  • 肺磨玻璃結節是肺癌嗎?——聽聽腫瘤內科主任的解讀
    北京首鋼籃球隊隊員吉喆日前因患肺癌去世,年僅33歲。我們在嘆息一個年輕生命消逝的同時,也深感肺癌這種疾病的可怕。肺癌是當今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那麼從預防的角度而言,體檢報告裡有哪些肺部檢查結果是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呢?
  • 不是肺癌但惡性程度比肺癌高的腫瘤,轉發讓更多人知道
    > 2020年9月25日TopMD《約吧大醫生》第35場患教直播探討的話題是胸膜間皮瘤,做客直播間的專家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醫師
  • 北京醫師協會2020結直腸腫瘤論壇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召開
    此次論壇聚焦結直腸腫瘤領域的基礎研究、臨床與護理,為促進區域結直腸癌領域交流合作,進一步推動結直腸癌診療的規範化、精準化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我院肝膽胰外科主任冷建軍、胃腸外科黃文生醫生擔任主持及討論嘉賓。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林堅教授作了《基於Homics平臺發現提高結腸癌治療效果的新靶標和新的藥物聯用》的報告;我院介入中心主任楊仁傑教授作了《結直腸癌肝轉移的經血管介入治療》的報告,引發了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我院內鏡中心主任金曉維、胃腸外科高慶坤醫生擔任主持及討論嘉賓。
  • 第三屆中國—東協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在南寧舉行
    陳峰攝人民網南寧11月8日電 丹桂飄香迎盛會,相約綠城話精準。11月7日至11日,由廣西抗癌協會、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辦,中國癌症防治雜誌、區域性高發腫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帶一路」國際腫瘤專業人員聯合培訓基地協辦的第三屆中國—東協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暨2020年廣西腫瘤學大會在綠城南寧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