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變 推開科研業務「旋轉門」——上海市氣象局研究型業務發展...

2021-01-09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朱曄

今年,上海市氣象局作為研究型業務試點單位,圍繞區域高解析度數值模式、智能網格預報、科技轉化平臺等關鍵業務領域,通過「旋轉門」式的良性互動,探索出科技研發與業務融合的發展路徑。

流程再造,預報業務與研發「合二為一」

上海氣象部門大膽探索,積極拓展新的業務流程,將科研融入業務全鏈條,打通觀測到預報再到服務的全流程式研究型業務「任督二脈」。

「2019年,上海中心氣象臺大力推進業務集約化整合和預報業務流程再造,打破了以往的常規崗位設置方式。」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介紹,以智能網格預報為核心,通過統一設立智能網格預報崗,逐步實現了預報格點產品在時空上的無縫銜接。同時,值班崗位任務相應地得到進一步理順,值班效率提高,預報員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在技術方法創新等領域。

以覆蓋整個預報流程的「雙首席制」為抓手,首席研發員牽頭推進智能預報客觀方法的研發,並為智能網格預報崗位提供支撐;到了各類預報產品製作等環節,由首席預報員把關,有效避免客觀產品對部分極端天氣小概率事件預報不足等情況。

上海中心氣象臺還與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氣象臺等科研院所和業務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創新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氣象預報中的應用,特別是雷達短臨外推預報方法和數值預報模式智能訂正算法,在颱風預報和強對流天氣預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短短一年時間,基於研究型業務的實施,上海智能網格業務能力顯著提升,以降水、氣溫為代表的預報準確率已穩居全國前列。

目前,上海中心氣象臺正依託市氣象局重大項目,持續推進市、區兩級智能網格預報一體化業務建設,推動建立市、區協同的智能網格預報「一張網」,為支撐上海大城市氣象服務工作奠定基礎。

求新求變,核心預報技術再攻一城

近日,覆蓋整個華東區域,解析度為1公裡的快速更新同化系統正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緊鑼密鼓地測試。這意味著,期待已久的華東區域1公裡解析度數值預報模式的業務化運行指日可待。

研究型業務的關鍵是氣象預報核心技術,這其中,高解析度數值預報技術堪稱「硬核」。

此前,上海氣象部門圍繞搭建日益精細的數值預報系統持續發力。解析度為9公裡的華東區域中尺度模式(SMS-WARMS V2.0)自2016年正式業務化以來,向全國發布預報結果,受到各地預報員的青睞,並在全國天氣會商中廣泛應用。2018年12月,解析度精細到3公裡、預報範圍覆蓋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快速更新同化數值預報系統(SMS-WARR)業務化運行,提升了12小時以內強降水的預報能力,為短臨預報預警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上海氣象部門面向業務需求,將基於華東區域中尺度模式的颱風預報模式開發計劃提上日程。「由於SMS-WARMS V2.0的預報區域主要覆蓋中國大陸及其近海,僅能預報近海登陸颱風,對遠海颱風的預報無能為力。」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副所長黃偉介紹,鑑於此,數值預報研發團隊將預報區域向覆蓋更多海域的方向擴展,並將近幾年模式物理過程、邊界層等研究成果集成到新一代華東區域中尺度模式(SMS-WARMS V3.0)業務系統建設中,明顯提升24小時和48小時預報效果。

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技研發在促進業務建設中的作用,今年,上海氣象部門作為華東區域氣象中心,聯合長江經濟帶沿線的華中區域氣象中心、西南區域氣象中心組建了長江經濟帶數值預報聯盟。該聯盟以「合作共贏、突出特色、統一標準」為原則,以華東區域9公裡中尺度模式初始版本作為統一的基礎研發平臺,高效整合各單位人才優勢,集中攻關區域數值預報關鍵技術、數值預報釋用技術、高性能計算優化技術,致力發展各聯盟單位本地化的預報業務,建設覆蓋長江經濟帶的預報模式系統,進一步提高長江經濟帶天氣預報和氣象服務綜合能力。

未來,「華東區域數值模式+」將愈加精細智能。

機制創新,「個性化」推進氣象科技研發

2018年10月,上海氣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成立,建成轉化平臺,推動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1個月後,該平臺建設獲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立項支持,並面向社會開放使用,為航空、生態保護、遠洋導航、新能源等氣象高影響行業提供專業的、按需定製的個性化技術。同時,該平臺提供氣象專業軟體測試及氣象大數據應用開發環境,進一步促進產業創新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實體架構由一體化平臺、專業服務平臺、研發轉化平臺構成。其中,一體化平臺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專業服務平臺提供政府、大眾等需求反饋,研發轉化平臺基於應用需求開展科技成果測試與檢驗、技術示範推廣與交易等轉化應用活動。

三大平臺無縫對接形成閉環,搭建起科研成果向業務轉化的橋梁,氣象科技成果、多源氣象資料、高性能計算資源等「養分」源源不斷在閉環中流通,為一線業務、專業氣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提供支撐,促進科技同氣象業務、氣象服務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

作為今年科技成果轉化的典型應用之一,航空飛行氣象監測及預警平臺成功入選第四屆中阿博覽會科技板塊的十項主推重要技術成果。該平臺基於數值天氣預報結果,融合風雲衛星資料和雷達等多元資料,實現了對多種危險天氣的識別、快速更新預報和專業分析顯示,為有效解決航空氣象難點問題提供了新手段。

立足未來,上海氣象部門將繼續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立足優勢基礎和關鍵業務,全面推進和完善全局研究型業務建設,進一步強化高質量、智能化業務新技術體系建設,推動上海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焦點

  • 福建:研究型業務發展迸發蓬勃生機-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龍巖市氣象局局長陳敏豔說。市氣象局在建立激勵和培養機制的同時,集約人才組建團隊,建立業務值班和科研服務輪崗的流動機制,保證每個團隊一年至少有三個月時間專注於科研。  「會不會?」重點看方向。「基層人手、資源有限,找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需求最迫切的領域作為突破口才是當務之急。」
  • 研究型業務如何促成新業態?看福建氣象人的探索!
    這些力量分散在各個業務崗位中,等待一朝拔地而起、扶搖直上。2018年,中國氣象局開啟研究型業務建設試點工作。2019年,省氣象局布局「一區一市一臺一縣」研究型業務試點工作,以廈門、龍巖、武夷山和平和等市縣為抓手開始第一階段的探索。
  • 青島提升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 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
    近日,從青島市氣象業務工作中獲悉,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全面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推動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開展基於智能網格的多要素數值模式檢驗,優化智能網格預報質量檢驗,完成逐日、逐三小時考核站點與網格預報檢驗工作;推進數值模式產品釋用和客觀預報方法研發,基於 EC 集合預報產品的降水最優集成預報技術方法進入試運行中。
  • 業務合作保安全 互利共贏促發展 ——張掖機場公司與張掖市氣象局...
    為了進一步推進張掖機場氣象臺與市氣象局的業務交流和合作,2020年4月16日上午,張掖機場公司與張掖市氣象局在氣象信息資料共享、人員交流培養及設施設備保障等方面成功舉行了業務合作籤約儀式,進一步奠定了張掖機場安全運行的氣象保障基礎。張掖機場公司總經理李九洲、張掖市氣象局局長徐志龍等領導出席了籤約儀式。
  • 中國氣象局關於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
    氣發[2007]477號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國務院3號文件和國辦49號文件精神,認真總結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改革的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工作的需求,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
  • 包頭機場與地方氣象局開展業務交流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劉英 報導:5月18日上午,包頭機場氣象臺一行赴包頭氣象局開展業務交流。包頭機場一行先後參觀了包頭氣象局的業務平臺和科普基地,學習了解了近年來氣象局取得的各項科研成果。雙方就業務平臺建設、精細化預報業務以及智慧氣象APP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包頭機場氣象臺對包頭市氣象局多年來給予包頭機場的幫助和支持表示感謝。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環境氣象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為指導我國現代環境氣象業務的科學發展,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 號)、《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49 號)和《中國氣象局關於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氣發〔2007〕477 號)的要求,借鑑國外環境氣象業務和服務發展思路,結合我國環境氣象業務現狀和發展趨勢,並與已經下發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指導意見
  • 莎車機場加強與地方氣象局的合作與業務交流
    (通訊員 鄭興軍 楊福)近期,莎車機場空管業務部氣象臺一行赴莎車氣象局開展業務交流。莎車機場空管業務部氣象臺一行先後參觀了莎車縣氣象局的業務平臺和科普基地,學習了解了近年來氣象局取得的各項科研成果。雙方就莎車機場近五年氣候資料的更新以及今後的氣象方面的業務合作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
  • 中國氣象局提升業務能力 服務大氣環境治理
    今年,長三角環境氣象中心建立了空氣汙染氣象條件、大氣汙染減排評估業務,為上海市政府和環保部門編制空氣汙染氣象條件評估分析報告及預測情況。從10月起,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延長空氣品質預測時效的要求,該中心啟動「未來10天本市空氣品質預測業務」,每周一、周四製作專報,報送市政府,為上海採取臨時管控措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 【氣象要聞】中國氣象局颱風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評估結果出爐
    近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布2020年度國家博士後工作綜合評估結果,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獲評等級為「良好」。
  • 第五屆中國氣象局颱風業務國際培訓班召開
    12月9日,第五屆中國氣象局颱風業務國際培訓班以網絡視頻形式舉行。世界氣象組織、中國氣象局國際合作司、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運行辦公室相關人員出席開班儀式。  培訓邀請了國際國內有關颱風領域的專家授課,設置了颱風監測技術、颱風預報技術和學員論壇3個教學單元10門課程內容,採取在線直播和錄播的形式,旨在加強颱風業務及科研領域的區域合作,提升對區域及周邊國家的業務指導能力,加強我國在國際組織中履行國際義務的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打造中國特色颱風培訓品牌。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為進一步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益,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科學、協調、安全發展,中國氣象局組織制訂了《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堅持業務、科研相結合,構建研究型、開放式業務,建立多層次、多領域、多學科相結合的機制,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與軍隊、地方等多部門協作,共同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 大氣能見度客觀預報模型投入省業務應用
    原標題:大氣能見度客觀預報模型投入省業務應用   為服務保障「藍天保衛戰」,貫徹落實研究型業務發展,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在氣象業務中的應用,近日,由東營市氣象局研發的基於循環神經網絡算法的大氣能見度客觀預報模型通過驗收正式在山東省氣象局業務運行
  • 寧波空管站氣象臺赴市氣象局參加雷電業務交流會
    12月2日,應寧波市氣象局氣象臺臺長邀請,寧波空管站氣象臺臺長邱東曉率隊赴寧波市氣象局參加雷電監測與預報預警交流會雷電的準確預報和及時預警向來是氣象業務工作中的難點問題,無論是地方氣象還是民航氣象,雷雨季的保障壓力都會非常大。在交流會上,雙方各自分享了在雷電監測與預報預警工作中的經驗,探討了工作中的難點和突破口。市氣象臺臺長郭建民重點介紹了他們新開發的靶向式雷電監測預警系統。據了解,靶向式雷電監測預警系統集成了國內先進的短臨預報模式,在系統性雷暴預報中有著較大的預警時間提前量和較高的準確率。
  • 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
    以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曾慶存院士為團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李黃為副團長的祖國大陸氣象界和環境界的代表團一行19人,於6月下旬赴臺參加了在那裡舉行的「兩岸大氣環境與氣象應用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參觀訪問。現將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業務工作情況  (一)氣象觀測1.地面氣象觀測。
  • 天津市氣象局建成地基微波輻射計 並投入業務試運行
    天津市氣象局建成地基微波輻射計 並投入業務試運行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04月18日08:16
  • 湖南:綜合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通過業務驗收
    11月27日,湖南省氣象局組織專家組對省氣象臺牽頭實施的「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建設」進行了業務驗收。專家組表示,該項目圍繞業務需求,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持續性的研究,成果在全國推廣應用,是研究型業務開展的典範。
  • 深圳市氣象局首次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立項結果,深圳市氣象局陳訓來博士牽頭申報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強降水臨近預報中的應用研究」獲得立項支持。該項目是深圳市氣象局首次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中獲得突破。
  • 深圳市氣象局首次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立項結果,深圳市氣象局陳訓來博士牽頭申報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強降水臨近預報中的應用研究」獲得立項支持。該項目是深圳市氣象局首次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中獲得突破。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在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龔建東的工作生涯裡有兩個時刻最令他振奮——其一發生在2018年7月,帶有四維變分同化系統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實現業務運行,中國成為繼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以及法國、英國、加拿大、日本之後,自主建立了氣象資料四維變分同化業務系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