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提升業務能力 服務大氣環境治理

2020-11-24 中國氣象局

  編者按 從2011年我國中東部大範圍霧、霾天氣開始被外界關注,4年過去,圍繞霧-霾的「段子」可謂層出不窮。然而,自嘲與抱怨並無法減輕大氣汙染,只有踏實做好每一件事,我們距離「常態化」的藍天才會更近,為此,中國氣象局不斷提升業務能力,積極服務大氣環境治理。
  

  環境氣象中心:創新技術 豐富產品 提升能力

  中國氣象報記者段昊書

  開啟全國站點未來10天能見度客觀預報,霧-霾客觀預報

  環境氣象模式訂正後的空氣品質預報絕對平均誤差減少20%

  實現了天津鐵塔數據的實時推送、存儲及圖形化輸出


  「真的需要三十年?」

  12月21日的北京,窗外一片灰濛。這天,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依舊掛起。面對記者的提問,張恆德語氣沉穩地說:「我相信,解決大氣環境汙染問題,應該用不了這麼長時間。」

  身為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以下簡稱「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張恆德的回答一半來自科學——以珠三角治理灰霾的經驗為實例;一半源自對工作的使命感。2015年是環境氣象中心自2014年3月成立後,經歷的第一個「整年」。這一年,環境氣象中心攻克技術難關,改進業務流程,豐富預報產品,在我國環境氣象預報服務體系中進一步發揮領軍作用。

  「2015年,通過改進靜穩指數應用、研發光化學指數、改進客觀預報技術、促進多環境模式應用,環境氣象中心重點推進四項工作,即加強邊界層資源應用、強化霾中長期預報、改進空氣品質預報、推動環境氣象影響評估工作發展。」張恆德說。這些工作,有些是此前的薄弱環節,有些則是需要持續加強的核心業務。

  強化氣象觀測資料應用能力,是提高預報能力的基礎。2015年,環境氣象中心加強對邊界層風廓線雷達數據應用能力——邊界層與霧-霾的出現、加重關係密切。邊界層過低,就會像罩子一樣將汙染物扣在近地面,無法擴散。同時,環境氣象中心還實現了秒探空和天津鐵塔數據的實時推送、存儲及圖形化輸出。

  2015年,環境氣象中心還對自己與大氣環境汙染作戰的「武器」——數值預報模式應用技術進行了優化升級。為了改進高解析度環境氣象模式的應用,預報員在汙染物濃度客觀預報訂正方法中加入了氣象要素。經過偏差訂正後空氣品質(AQI)預報,絕對平均誤差較原模式減少了20%。

  以服務「9·3」閱兵紀念活動為契機,環境氣象中心加強霧-霾中期預報技術研發,開發中期霧-霾日數客觀預報產品。在2015年,環境氣象中心開啟全國各站點未來10天的能見度客觀預報、霧和霾的客觀預報——對於環境氣象預報業務來說,這是極具開創價值的「一步」。

  在業務方面,值得一提的還有環境氣象中心開展的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季度評估工作和不定期的環境氣象影響評估。這項工作直接服務決策,有助於決策者科學評估減排治汙措施的成效。

  此外,環境氣象中心也著力加強包括基礎資料庫、監測與預報產品綜合顯示平臺、MICAPS環境氣象版在內的業務系統建設……

  「儘管環境氣象業務在我國開展時間不長,基礎還比較薄弱,但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得到穩步提升。」張恆德說。

京津冀:用精細預報技術 支撐霧-霾防治工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葉芳璐

  霧-霾和重汙染天氣中期客觀預報產品「出爐」

  9公裡和3公裡兩層嵌套的區域高解析度環境氣象數值預報系統升級


  12月6日至10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霧-霾和重汙染天氣過程。在此次霧-霾過程中,北京啟動首個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一系列應急工作需要強有力且高效運行的精細預報技術的支撐。
  早在12月1日,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以下簡稱「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利用客觀預報產品,就觀察到從6日開始大氣擴散條件逐漸轉差,PM2.5濃度升高,能見度降低,有持續汙染天氣出現。其後連續幾天的預報也均顯示出這段時間將出現持續性霧-霾和低能見度天氣。對這一切的精準預報得益於技術提升。
  2015年7月,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擴展研發了京津冀重點城市PM2.5濃度、能見度和霧-霾動態統計預報模型,利用EC細網格數值預報結果,滾動製作未來10天逐3小時到6小時的PM2.5濃度和能見度中期客觀預報產品。據該中心主任張小玲介紹,通過客觀預報產品,能夠提前了解到10天內的能見度、PM2.5濃度以及氣象要素等變化規律,同時依託基於數值模式的環境氣象中期數值預報系統,更好地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境氣象預報服務提供第一手資料。
  12月4日,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啟動區域重汙染天氣和霧-霾天氣應急聯動會商,和中央氣象臺、河北省氣象臺、天津市氣象臺、北京市氣象臺進行視頻會商。專家通過聯合會商後得出「6日至10日京津冀地區將有霧-霾天氣,8日至9日霧-霾加重」的預測結論。京津冀相關部門據此開展多項應急工作。張小玲說,此次應急響應預案的機制和流程更加細緻、到位,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內部各環節配合井然有序,使環境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更科學、更嚴謹。
  在霧、霾、重汙染天氣中期客觀預報產品「新鮮出爐」後,9公裡和3公裡兩層嵌套的區域高解析度環境氣象數值預報系統「升級版」也正式應用到環境氣象預報服務業務中。該系統更新了華北地區主要城市陸面信息和排放源數據,垂直分層更密,預報更加精細。
  在6日至10日的霧-霾過程中,預報員通過該系統查看到北京汙染物的峰值濃度出現在8日夜間到9日,河北中南部、天津地區的峰值濃度可能出現在9日白天到夜間。「利用高解析度環境氣象數值預報系統獲取更精細的汙染物峰值濃度、分布空間和演變過程,結合相對溼度等氣象要素的預報,對持續的低能見度和霧-霾天氣給出了較準確的預報,這為我們判斷汙染的程度、持續時間提供了支撐。」張小玲說。
  此外,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還開發了模式結果綜合處理及顯示系統,可提供京津冀地區96小時預報時效內逐小時、3公裡解析度的汙染物濃度、輸送通量、氣象要素和氣流後向軌跡等綜合預報產品,並採用交互式產品製作方式,使預報員可以自行定製產品,為重大活動和重大天氣過程服務保障提供多時空尺度、內容形式豐富的環境氣象數值預報產品。

 

長三角:環境氣象走好科技創新「先手棋」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瑾

  初步建成智能化的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服務平臺

  嘗試開展健康風險評估,拓展環境氣象服務領域

  

  最近,長三角迎來多個「重量級」活動,「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機制國際會議」在江蘇蘇州召開發,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浙江烏鎮召開,長三角空氣品質備受關注。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以下簡稱長三角環境氣象中心)憑藉技術優勢,主動發布中長期空氣品質預報,積極為江蘇、浙江兩省氣象、環保部門提供精細化預報技術和產品支持。

  據長三角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許建明介紹,該中心致力於環境氣象數值預報核心技術研發,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以WRF-CHEM為核心的區域大氣環境模式、以MOZART為核心的中期預報模式、以氣候動力模式CFS/DERF-天氣模式WRF-大氣化學模式CMAQ為核心的動力化學降尺度系統,初步建立了0-30天無縫隙的環境氣象預報業務,推動環境天氣預報向中期延伸期時效延展。與此同時,按照中國氣象局集約化、標準化、信息化的要求,初步建成智能化的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服務平臺。該平臺兼顧區域內各省(市)的共性和個性需求,具有資源技術共享、產品逐級指導、模塊集約開發等功能,目前已為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級環境氣象業務單位提供使用,在區域環境氣象預報服務中發揮作用。

  長三角環境氣象中心還積極嘗試開展健康風險評估,拓展環境氣象服務領域。2015年建成了國內首個氣候模擬和大氣汙染物暴露為一體的人工氣候環境暴露倉,目前已獲取了主要大氣汙染物(NO2、O3、PM10、PM2.5等)對上海地區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數據,並開展重汙染天氣過程的健康風險評價。目前該中心已通過學校、醫院、社區服務中心等向公眾和易感人群提供感冒、哮喘等氣象風險產品。

  今年,長三角環境氣象中心建立了空氣汙染氣象條件、大氣汙染減排評估業務,為上海市政府和環保部門編制空氣汙染氣象條件評估分析報告及預測情況。從10月起,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延長空氣品質預測時效的要求,該中心啟動「未來10天本市空氣品質預測業務」,每周一、周四製作專報,報送市政府,為上海採取臨時管控措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河北:創新體制機制 在治霾中找準位置

  中國氣象報記者謝盼

  主動作為 增強氣象話語權和影響力

  依法履職 將環境氣象納入公共服務事權


  秋冬季節,霧-霾頻頻籠罩燕趙大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布局下,「治霾」已成為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北省氣象局審時度勢,緊密圍繞地方需求,創新環境氣象體制機制,提升大氣汙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格局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開展以來,省氣象局重點開展了大氣環境監測分析、大氣汙染預報預警、大氣汙染減排調控氣象評估、人工消減霧-霾科學試驗、突發環境事故應急氣象服務系統研發、大氣環境容量承載力評估研究、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氣象服務系統建立以及防治環境汙染氣象科普宣傳等八項重點工作。
  河北省氣象部門主動作為,今年全省「兩會」期間,省氣象局局長、政協委員宋善允提交的「政府社會聯動,科學精準治霾」提案作為省政協一號提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沒有氣象部門的參與,科學治霾就是一句空話。」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對提案做出專門批示,要求將建議內容進行任務分解,並納入省政府年度重點督辦事項。
  立足「科學治霾,精準治汙」對環境氣象業務的需求,河北省委、省政府在機構編制、項目支持、技術引進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2014年4月23日,河北省編辦正式批覆成立河北省環境氣象中心。2015年,河北省氣象局被列為省委大氣汙染防治督導組帶隊單位,聯繫邢臺市大氣汙染防治督導檢查工作。此外,河北氣象部門作為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更深入地參與了省委、省政府的各項重點工作,在全省歷次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調度會上,氣象部門均作為主要發言單位發出聲音,提供決策支撐。
  同時,河北環境氣象工作還被省政府納入年度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工作和《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計劃》,相關職責寫入《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大氣汙染防治責任追究辦法》等地方法規和規章。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將環境氣象業務發展上升到氣象部門依法履職、落實政府公共服務事權的高度,提升了氣象部門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的影響力。
  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環境氣象評估在省政府制定應急減排調控措施、科學研判減排調控效果時受到關注。河北氣象部門通過技術研發與系統引進,率先在省級氣象部門中開展重汙染天氣過程的預評估、過程評估和後評估,並針對重要活動的減排措施開展減排效果氣象評估,向省政府提供大氣汙染防治減排措施的科學依據。
  當前,重汙染天氣預警和評估已成為各級政府啟動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採取減排調控措施的主要決策依據。為此,省氣象局加快推進重汙染天氣過程影響與減排措施評估,特別是預評估的業務化。常態化的月、季、年重汙染天氣過程環境氣象評估及針對重大活動保障的減排效果評估,可以幫助政府科學精準地採取減排調控措施。
  「在大氣汙染防治保障中,環保、氣象共同會商、提前研判、聯合服務,合作效果十分明顯。」省環保廳廳長陳國鷹說。2015年是河北省氣象局與省環保廳籤署《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的第三年。目前,兩部門已實現6種汙染物監測數據實時資料與歷史資料的共享;聯合開展的重汙染天氣預警,在2014年APEC峰會、今年「9·3」閱兵等重大活動中,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決策支撐。
  未來,省氣象局將進一步明確定位,繼續加強部門合作,為精準治霾貢獻力量。

  

廣東:氣象環保兩相宜 部門合作見實效

  中國氣象報記者 楊群娜 通訊員黃俊 陳靜

 

  開放合作 部門攜手預報空氣品質

  協同攻關 推動環境氣象模式精細化

  
  「現在可上網查詢全省未來3天的空氣品質預報,實在是方便。」家住在廣州荔灣的劉麗帆說,2015年國慶前夕,她要張羅幾家親朋好友假日期間自駕遊,登錄廣東省氣象局公眾網便查閱到了全省各地空氣品質預報。
  實際上,公眾在省氣象局和省環保廳的官網均可查閱相關信息。全省空氣品質預報分為珠三角、粵東、粵北、粵西四大片區,主要包括未來3天各片區空氣品質指數等級範圍及首要汙染物名稱,發布時間為每天上午11時。除了全省的分片區預報外,珠三角9市均已實現了以城市為範圍的空氣品質預報,市民可通過珠三角各市的氣象局或環保局官網查閱。
  從2015年9月28日開始,廣東省生態氣象中心聯合省環境監測中心,將空氣品質預報發布範圍從珠三角區域擴大到全省。廣東生態氣象中心負責人譚浩波表示,近年來,廣東省氣象局與環保部門密切合作,加強環境氣象模式科研產品的解釋應用工作,攜手為廣東「綠色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自《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廣東省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方案》發布以來,廣東省氣象與環保部門共同推進空氣品質預報預警和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合作會商機制,發揮各自優勢,實現環境空氣品質和氣象數據的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空氣品質預報水平和應急響應能力,初步形成了「部門聯動、共享資料、協作攻關」的良好局面。
  2014年12月,廣東省氣象局和廣東省環境保護廳正式達成共同推進空氣品質預報預警工作合作協議,隨後首次聯合發布珠三角區域空氣品質預報。2015年1月,廣東生態氣象中心(珠江三角洲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成立。該中心承擔廣東省環境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等工作,積極推動氣象、環保部門合作落地生根。
  同時,廣東氣象部門還「敞開大門」開展科研攻關。省氣象局首席專家鄧雪嬌研究員說,在省部共建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的支持下,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大氣環境團隊開展了多項科研工作。譬如,建立了基於GRAPES的新一代環境氣象模式系統GRACES,實現了華南地區環境氣象模式系統應用的本地精細化升級。新版GRACES模式的空氣品質預報準確率有較大改進,各項評分都有顯著提高,為空氣品質預報預警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預報業務人員還開展了數值預報模式產品的解釋應用研究,開發完成逐時空氣品質預報系統,實現廣東省區域內逐小時滾動預報未來24小時的空氣品質。該系統於2015年7月開始自動化業務運行。廣東天氣微信可輕鬆利用其預報結果開展公眾服務。公眾關注廣東微信後,可查詢未來逐小時天氣和空氣品質預報情況。此外,廣東氣象部門升級完善的「華南區域環境氣象業務平臺(EMOS)」,為預報員開展環境氣象預報服務等業務提供強有力的業務平臺支撐。
  「青山綠水、白雲悠悠、空氣清新」,不僅是劉麗帆在休閒生活時對環境的期盼,也是廣東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是廣東氣象科技工作者的心願和目標。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12月25日7版 責任編輯:蘇玉君)
  

  

相關焦點

  • 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正是在這樣的氣候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下,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環境所)將自身的研究方向確定為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環境以及數值預報模式研究,力求用先進的科研成果,為東北地區再次騰飛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 中國氣象局遙感應用服務中心成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這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更是強化遙感應用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遙感應用服務將進一步提高服務產品質量、精度和適用性,提升數據服務針對性和效率,為衛星資料的應用搭建有效的平臺。」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環境氣象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環境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建設滯後。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為環境氣象業務服務的牽頭單位,其他各直屬單位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做好環境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評估等各項工作,及時提供各類環境氣象產品。具體分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負責環境氣象的公眾服務和專業服務。
  • 解讀《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
    中國氣象報記者 黃彬  中國氣象局最新發布的《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簡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次數和影響面積均較2017年減少;進入本世紀以來
  • 中國氣象局關於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
    —— 氣象預報預測業務主要由以數值模式業務為基礎的天氣、氣候、氣候變化、應用氣象(包括海洋、水文、交通、航運、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環境、空間天氣、人工影響天氣)等監測分析、預報、預測、預估、預警業務及相應的質量檢驗,以及評定業務、技術平臺和業務流程等組成。
  • 氣象局局長與中科院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交流
    6月23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來訪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所長朱江一行。雙方就如何圍繞氣象事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特別是大氣所科學家的力量,提升氣象事業核心業務科技水平等工作進行了交流。    鄭國光首先對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到訪表示歡迎,期待大氣所為氣象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實現共贏。鄭國光向大氣所一行介紹了中國氣象局圍繞氣象核心業務發展需求,深化氣象科技體制改革,突破重大核心技術的思路。
  • 中國氣象局領導班子歲末基層慰問紀實
    未來,北京上甸子區域大氣本底站還要加強為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服務,不斷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和氣象工作的地位,加強觀測業務和科研工作,為北京市環境治理工作提供決策服務,並在未來建設成為北京市的典型站和明星站,成為氣象科普試點基地。
  • 中國氣象局採購187萬元大氣成分檢測儀器設備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2016年度大氣成分觀測業務樣品分析、站網巡檢和標校技術服務中標公告  中國氣象局政府採購中心受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的委託,就2016年度大氣成分觀測業務樣品分析、站網巡檢和標校技術服務項目(項目編號:ZQC-T16022 )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 「霧霾灰」持續減少,原因幾何《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解讀...
    專家: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 張碧輝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若嘉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  其間,各級氣象部門為大氣環境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務,在大氣環境治理規劃、空氣汙染氣象條件監測預報、重汙染過程預報預測、重汙染過程預警減排方案制定、氣象條件評估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監測方面,氣象部門建設大氣本底站,提供長序列的大氣成分觀測,氣象衛星、雷達、地面觀測站組成的環境氣象立體監測網逐步開展精密監測。
  •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任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 劉雅鳴不再擔任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2月25日,據中國氣象局官網消息,日前,中共中央決定,莊國泰同志任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劉雅鳴同志不再擔任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生態環境部官網顯示,莊國泰為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他生於1962年4月,福建泉州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理學碩士學位。莊國泰 圖片來源:國新網記者注意到,莊國泰為氣象專業科班出身,1979年7月在成都氣象學院氣象系大氣探測專業學習,1983年7月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1986年9月在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攻讀大氣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1月16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在「2018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上說,中國氣象局將發揮氣象優勢,做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氣象服務,加強重汙染天氣應對服務,提高大氣汙染氣候預測能力。
  • 北京印發十三五大氣汙染防治規劃 強調提升環境監測能力
    規劃中特別強調,要完善環境法規體系,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加強科研和技術示範帶動,提升科技支撐水平;完善環保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引領作用;完善大氣環境監測體系,提升環境監測能力等。  在完善大氣環境監測體系,提升環境監測能力方面,要求全力推進「北京市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升級」等建設,優化完善監測點布置,開展完善地基遙感監測、細顆粒物基準監測、近地面垂直監測和大氣綜合觀測。
  • 中國氣象局各單位進入特別工作狀態做好保障服務
    徐文彬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報導 國家氣候中心於8月31日進入特別工作狀態。目前國家氣候中心全員到崗,加強值守,對近期北京地區的天氣氣候進行深入分析和預測。在前期製作了歷史上9月3日的氣候背景分析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國家氣候中心未來幾天還將對大氣環境容量變化進行評估和預測。
  • 中國氣象局部署新發展階段決策氣象服務 強化頂層設計 提高服務...
    1月15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決策氣象服務總結研討會議,總結凝練工作經驗,研討提高決策氣象服務質量的措施和辦法。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出席會議。會議指出,2020年中國氣象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主動服務,有效提升決策氣象服務敏銳性、及時性,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汛救災及突發事件應急保障決策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效益。
  • 2020-2026年中國大氣汙染治理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年中國工業廢氣排放情況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大氣汙染治理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認為,大氣汙染防治法是新環保法通過以後修改的第一部單項法,主要體現了四個方面的進步。四個進步之一就是,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強化地方政府的責任,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督。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其中最為先進的風雲4號A星已投入業務運行,並向全球開放資料、為區域提供服務。極軌氣象衛星具有大氣三維探測能力,可以揭示颱風內部熱力和雲雨結構,為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提供依據。這標誌著中國氣象預報業務能力總體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體現了中國在世界氣象業務的組織和技術交流等方面的牽頭、骨幹作用,彰顯了我國在世界氣象舞臺上的顯示度、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貢獻。
  • 《中山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規劃(2020年)》,大氣治理,大氣汙染物...
    、兩個走在前列」的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解決以顆粒物(PM2.5和PM10)為重點、兼顧O3的大氣汙染問題,更加突出結構優化調整、汙染源頭防控和全過程監管,繼續提高環保標準,嚴格環保執法,繼續深化大氣汙染源治理,落實政府、企業、公眾大氣環境保護責任,著力提升大氣環境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為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綠色
  • 青島提升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 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
    近日,從青島市氣象業務工作中獲悉,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全面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推動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開展基於智能網格的多要素數值模式檢驗,優化智能網格預報質量檢驗,完成逐日、逐三小時考核站點與網格預報檢驗工作;推進數值模式產品釋用和客觀預報方法研發,基於 EC 集合預報產品的降水最優集成預報技術方法進入試運行中。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氣成分分析與預警預報、空間天氣預警、沙塵暴天氣監測與預報、防雷裝置檢測和工程專業設計、健康和醫療氣象、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響應等氣象保障業務和服務也迅速發展。目前,氣象服務已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各個領域,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投入與產出比達到了1∶40。  我國形成了氣象科學技術基礎性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體系。
  • 完善治理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妥善化解矛盾糾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各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推深做實密切聯繫群眾和服務群眾機制,積極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調動各方積極性,最廣泛地凝聚合力。全省各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著力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