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能見度客觀預報模型投入省業務應用

2021-01-13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大氣能見度客觀預報模型投入省業務應用

  為服務保障「藍天保衛戰」,貫徹落實研究型業務發展,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在氣象業務中的應用,近日,由東營市氣象局研發的基於循環神經網絡算法的大氣能見度客觀預報模型通過驗收正式在山東省氣象局業務運行。未來該模型將對氣象部門針對霧霾等重汙染天氣的預報預警提供新的預報支撐。

  據東營市氣象局改模型搭建的主要參與人員萬文龍介紹,該模型24小時逐時預測均方根誤差平均值在500米以內,可有效提高環境氣象服務質量。「通過前期的運行數據顯示,該模型檢驗結果良好。」該預報模型也無填補了國內關於空氣品質預測方面的一個空白。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提升業務能力 服務大氣環境治理
    這一年,環境氣象中心攻克技術難關,改進業務流程,豐富預報產品,在我國環境氣象預報服務體系中進一步發揮領軍作用。  「2015年,通過改進靜穩指數應用、研發光化學指數、改進客觀預報技術、促進多環境模式應用,環境氣象中心重點推進四項工作,即加強邊界層資源應用、強化霾中長期預報、改進空氣品質預報、推動環境氣象影響評估工作發展。」張恆德說。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環境氣象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為區域和城市空氣品質、能見度、霾的預報預警提供了重要技術手段和科技支撐;部分省(市)開展了區域光化學汙染特徵、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以及區域性霾發生頻率變化趨勢分析、紫外線預報、人體舒適度指數、健康氣象等研究。
  • 全球客觀天氣預報產品投入業務運行 覆蓋全球11621個城市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近日,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全球客觀天氣預報產品(簡稱「全球預報產品」)投入業務化應用,可實時提供未來10天逐3小時全球10公裡網格預報、全球11621個城市精細化天氣預報以及當地時間的逐12小時天氣預報。
  • 霧的形成與能見度
    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使能見度低於1千米的天氣現象,氣象學稱為霧。霧的形成主要有增溼和冷卻兩個條件,增溼是增加水汽含量,而冷卻是使水汽凝結。空氣所能容納的水汽隨著溫度的增加而增加,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
  • 海洋精細化預報業務覆蓋沿海省份
    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目前我國各沿海省份均建立了沿岸海區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和強對流天氣臨近預警業務,針對139個島嶼、54條航線、67個港口、7個漁場和石油平臺開展了精細化預報,部分省份氣象部門還開展了港口梯度風、陣風預報等特色預報業務。
  • 氣象衛星在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
    如今,氣象衛星已廣泛地應用於我國的天氣預報業務中。  氣象衛星雲圖在我國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開始於70年代初。當時的中央氣象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聯合衛星雲圖接收和分析小組,最早開始研究探索衛星雲圖在業務中的應用。以後,很快就在全國進行應用培訓和推廣。
  • PM2.5,準確預報到底難在哪?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小曳告訴記者:「霾的核心物質是空氣中懸浮的幹塵粒,也就是幹氣溶膠粒子,而由於在實際的大氣中沒有氣溶膠粒子作為雲霧的凝結核就無法形成雲霧,所以霧和霾的背後都與氣溶膠粒子有關。」也就是說和天氣預報一樣,空氣汙染預報也是基於一定的模型,在模擬系統裡進行。它也同樣存在著穩定性差異、預報準確率差異等。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涉及地面觀測等內涵的智慧氣象概念從醞釀到提出,逐漸豐富,已經轉化為實際應用。如今,我國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2423個,區域觀測站超過6萬個。在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裡,一般都會有一個面積為25米×25米大小的觀測場,負責「捕捉」大氣環境中多種多樣的氣象要素和現象。
  • 領域5:環境氣象監測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開展區域乾濕沉降對區域環境的影響研究,發展乾濕沉降對區域環境影響的評價方法與技術,建立乾濕沉降對區域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並開展業務應用。;發展大氣複合汙染對人居環境、人體健康與主要農業生物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研製區域性大氣複合汙染預報系統及其影響評價業務系統。
  • 為汛期氣候趨勢準確「把脈」――動力統計相結合季節氣候客觀預測...
    事實上,早在2012年,動力統計相結合的季節氣候客觀預測系統(FODAS)就已指出,我國東部地區夏季汛期主雨帶北移。2009年,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創新研究團隊針對我國不同氣候區域,研究歷史資料信息與模式預報之間的誤差,形成一系列關鍵的預測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也由此建立動力統計相結合的季節氣候客觀預測系統,並投入業務運行。
  • 青島提升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 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
    近日,從青島市氣象業務工作中獲悉,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全面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推動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開展基於智能網格的多要素數值模式檢驗,優化智能網格預報質量檢驗,完成逐日、逐三小時考核站點與網格預報檢驗工作;推進數值模式產品釋用和客觀預報方法研發,基於 EC 集合預報產品的降水最優集成預報技術方法進入試運行中。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慶存: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開創者
    來源標題: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慶存: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開創者曾慶存出生年月:1935年5月出生地:廣東省陽江市主要成就:曾慶存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標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數值天氣預報是根據大氣動力學原理,以描寫大氣演變過程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建立數學模型,在一定的邊值條件下輸入觀測資料,用大型計算機對這些偏微分方程進行數值求解,預測未來一定時段大氣運動狀態和天氣現象的方法。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可以說數值天氣預報產品是由計算機運算而來的,基本反映大氣運動規律的、客觀的、量化的預報結果。
  • 您關心的天氣預報會有這些新變化
    而通過配備自動觀測設備及應用衛星遙感、多源數據自動綜合判識、智能圖像識別等技術手段,地面氣象自動化觀測的現實基礎已越來越牢靠。自動化觀測較人工觀測更精密在氣象學上,雲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組成的可見聚合體。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中國氣象報訊8月26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召開2020年第五次主任辦公會議,在會上通報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課題驗收結果。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
  • 天氣預報有了更精細的監測數據
    在「風雲四號」衛星天氣預報應用攻關團隊首席專家許映龍眼裡,「風雲四號」A星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強化衛星監測分析業務技術、發展衛星監測客觀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由衛星觀測雲移動推導出的雲導風以及由衛星探測反演出的海表溫度、大氣中溫度和溼度的垂直分布等,都為進一步研究和認識颱風的移動、結構、發生發展中的動力學和熱力學過程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角度。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龔建東向澎湃新聞介紹說,大氣是一種流體,它的基本運動遵循著流體力學基本理論。氣象學家們通過對大氣運動所遵從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基本定律進行理論推導,得到了一組關於大氣狀態變量的偏微分方程,包括運動方程、熱力學方程、連續方程、狀態方程和水汽方程,他們稱其為大氣運動的基本方程組。在已知大氣的當前狀態與大氣周邊的環境條件下求取方程組的近似數值解,就是數值天氣預報。
  • 能見度測試儀檢測儀工作原理組成結構
    隨著氣象業務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測量能見度設備不斷更新,逐步向現代化發展,程序化,自動化邁進。北京天星智聯科技公司生產的 AVS01能見度測試儀檢測儀作為一種智能化的新一代大氣能見度監測設備,在氣象臺站裝備較多,又小編帶大家認識一下 能見度測試儀檢測儀的工作原理和組成結構,以期給用戶工作中參考。
  • 武漢暴雨所定量降水估計和預報研究獲進展
    ,並已在業務應用中取得良好的預報效果。  據項目負責人王葉紅介紹,該項目緊緊圍繞定量降水估計技術、客觀定量降水預報技術與方法、我國重點區域(西南複雜地形區和長江流域)極易致災的典型暴雨過程診斷與預報技術、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等方面的核心問題開展持續深入的研究,試圖建立我國大範圍定量降水估計系統、改進AREM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系統、建立短期降水區域集合預報系統,建立我國高分辨的短期定量降水(暴雨)客觀預報模型和我國重點區域的暴雨中尺度物理概念預報模型
  • 靠它,天氣預報更靠譜
    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經過10年攻堅,我國數值天氣預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而且基於自主技術,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並實現應用服務。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正式成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單位,至今已近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