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曾慶存院士為團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李黃為副團長的祖國大陸氣象界和環境界的代表團一行19人,於6月下旬赴臺參加了在那裡舉行的「兩岸大氣環境與氣象應用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參觀訪問。現將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業務工作情況
(一)氣象觀測1.地面氣象觀測。臺灣省共有24個綜合氣象觀測站,13個氣象合作觀測站(與其它部門合作建立),觀測項目與祖國大陸基本相同。自1984年起在各氣象站建立「地面自動測報系統」,到1998年,除了能見度、雲和天氣現象以外,目前已全部實現自動化作業,每分鐘自動定量觀測各種氣象要素,每兩分鐘一次將觀測資料自動傳回臺北氣象預報中心。除了這些地面觀測站之外,1997年臺灣又在各主要流域及地區建成220個自動雨量站和100個自動氣象站,這對區域性暴雨的實時監測及水庫運營、水資源調節及洪水預報有極大幫助。
2.農業氣象觀測系統。為了擴大農業氣象資料的收集,氣象部門與農業委員會合作,在農林廳所屬的各農業改良場、茶場及試驗所建了17個一級農氣站、11個二級農氣站,並在1991年將這些農氣站自動聯網,有關資料傳到氣象局,供分析編印農業氣象旬報及農業氣象預報使用。
3.大氣物理和大氣化學觀測。臺灣正在進行多項大氣物理及大氣化學觀測,並於1997年開始進行紫外線指數預報,向公眾發布。
4.高空氣象觀測。臺灣氣象部門有三個探空站,並備有一部機動式探空系統,視需要進行各地高空觀測任務。同時,它們與空軍、海軍的5個探空站組成臺灣地區的高空探測系統。
5.氣象雷達觀測。臺灣目前正在積極籌建都卜勒雷達觀測網,到2001年將建成3座都卜勒雷達站,加上目前的五分山都卜勒雷達站,將有4座都卜勒雷達站。
6.氣象衛星觀測。臺灣目前每天24小時不間斷接收處理日本的GMS衛星和每隔6小時接收美國NOAA極軌衛星所觀測的紅外線、水汽通道及可見光雲圖,並推算大氣層內不同高度的溫度、溼度、高空氣流及海面溫度資料。
(二)氣象資訊作業氣象資訊中心負責各種氣象資料收集處理、存貯及分發、系統控制等,建有氣象資料自動處理系統、氣象通訊系統、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即時天氣預報系統、大氣氣象資料存貯管理系統和區域網路與氣象服務系統等。
1.氣象通訊系統。與美國、日本、泰國建有資料傳輸線路,一方面接收全球即時氣象觀測資料,以及美國、日本及歐洲數值預報中心的數值天氣圖與颱風警報等氣象資料,另一方面定時以無線及傳真廣播方式,向境內外播報各種天氣預報及颱風警報等氣象資料。
2.數值預報系統。數值預報作業系統包括全球、區域、中尺度及颱風路徑預報四個系統。它可以提供一天到一周的天氣系統預報圖,作為發布逐日天氣預報的參考依據。
3.即時預報系統。這是針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預報而與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共同開發的一種人機互動系統。
(三)天氣預報服務臺灣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預報種類有12小時到36小時短期天氣預報、一個星期的中期天氣預報、一個月及一個季的長期天氣展望以及農漁業氣象預報、觀光地區天氣預報、城市天氣預報、舒適度預報、紫外線預報等。他們每天發布4次天氣預報,遇有災害性天氣及颱風時則適時發布天氣特報或颱風警報。在颱風警報發布期間,每日定時舉行記者說明會,利用多媒體展示並解說颱風最新動態。長期天氣預報是其主要業務之一,主要製作月、季長期天氣預報,月尺度預報每兩周滾動發布一次,主要內容有過去一月重要天氣概述,未來一月天氣展望,包括按旬分片氣溫預報、雨量預報,並附有臺灣各測站月氣象要素一覽表以及月雨量圖、日照時數等實測資料,還製作季尺度長期天氣展望。
目前長期業務預報主要方法均為統計預報方法,對預報結果僅作存檔,尚未作檢驗。
(四)其它業務1.地震測報業務。臺灣地區有73個即時地震測站,震後五分鐘可向外提供地震度消息,但不發布地震預報。
2.海象測報業務。目前臺灣在海岸地帶海洋中設有13個潮位站和8個波浪站,每日發布波浪分析預報及沿岸潮汐預報。
3.天文觀測及分析業務。主要是對太陽表面黑子活動觀測及其周期的研究分析,並且對行星、星雲、星團及特殊天象如日食、月食、慧星及流星雨等作不定期觀測。
二、科研情況
(一)紫外線指數監測與預測。臺灣紫外線監測與預測的工作起步較早,目前已有29個監測站、49個預報點,形成了較完整的紫外線預報系統,已經形成了較為密集的監測網和半自動化運作系統。
(二)汙染源排放清單。這些清單統計到縣、鄉及主要公路。
(三)汙染物觀測與模擬研究。臺灣設有72個空氣品質監測站,對臭氧、總懸浮顆粒物等進行監測,而且臭氧和總懸浮顆粒物也被列為臺灣地區主要指標汙染物。臺灣學者對這些觀測數據做了統計分析,但對於汙染物的來源、生成、輸送和轉化機制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在模式模擬研究方面,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空氣品質模式系統,只是照搬國外的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模擬研究。
(四)衛星遙感科技開發的進展。臺灣文化大學在衛星遙感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尤其在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及資源衛星遙感監測資料應用方面取得一定成績,表現在製作洪水水位與淹沒區域相關動態分布圖、城市交通最佳路徑選擇軟體系統、航空路線地理信息動態軟體系統等方面。
(五)氣候模擬和氣候動力模式預報試驗工作。該項工作由氣象科技研究中心承擔。 (來源於2000年7月20日《中國氣象報》作者:梁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