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以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曾慶存院士為團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李黃為副團長的祖國大陸氣象界和環境界的代表團一行19人,於6月下旬赴臺參加了在那裡舉行的「兩岸大氣環境與氣象應用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參觀訪問。現將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業務工作情況

  (一)氣象觀測1.地面氣象觀測。臺灣省共有24個綜合氣象觀測站,13個氣象合作觀測站(與其它部門合作建立),觀測項目與祖國大陸基本相同。自1984年起在各氣象站建立「地面自動測報系統」,到1998年,除了能見度、雲和天氣現象以外,目前已全部實現自動化作業,每分鐘自動定量觀測各種氣象要素,每兩分鐘一次將觀測資料自動傳回臺北氣象預報中心。除了這些地面觀測站之外,1997年臺灣又在各主要流域及地區建成220個自動雨量站和100個自動氣象站,這對區域性暴雨的實時監測及水庫運營、水資源調節及洪水預報有極大幫助。

  2.農業氣象觀測系統。為了擴大農業氣象資料的收集,氣象部門與農業委員會合作,在農林廳所屬的各農業改良場、茶場及試驗所建了17個一級農氣站、11個二級農氣站,並在1991年將這些農氣站自動聯網,有關資料傳到氣象局,供分析編印農業氣象旬報及農業氣象預報使用。

  3.大氣物理和大氣化學觀測。臺灣正在進行多項大氣物理及大氣化學觀測,並於1997年開始進行紫外線指數預報,向公眾發布。

  4.高空氣象觀測。臺灣氣象部門有三個探空站,並備有一部機動式探空系統,視需要進行各地高空觀測任務。同時,它們與空軍、海軍的5個探空站組成臺灣地區的高空探測系統。

  5.氣象雷達觀測。臺灣目前正在積極籌建都卜勒雷達觀測網,到2001年將建成3座都卜勒雷達站,加上目前的五分山都卜勒雷達站,將有4座都卜勒雷達站。

  6.氣象衛星觀測。臺灣目前每天24小時不間斷接收處理日本的GMS衛星和每隔6小時接收美國NOAA極軌衛星所觀測的紅外線、水汽通道及可見光雲圖,並推算大氣層內不同高度的溫度、溼度、高空氣流及海面溫度資料。

  (二)氣象資訊作業氣象資訊中心負責各種氣象資料收集處理、存貯及分發、系統控制等,建有氣象資料自動處理系統、氣象通訊系統、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即時天氣預報系統、大氣氣象資料存貯管理系統和區域網路與氣象服務系統等。

  1.氣象通訊系統。與美國、日本、泰國建有資料傳輸線路,一方面接收全球即時氣象觀測資料,以及美國、日本及歐洲數值預報中心的數值天氣圖與颱風警報等氣象資料,另一方面定時以無線及傳真廣播方式,向境內外播報各種天氣預報及颱風警報等氣象資料。

  2.數值預報系統。數值預報作業系統包括全球、區域、中尺度及颱風路徑預報四個系統。它可以提供一天到一周的天氣系統預報圖,作為發布逐日天氣預報的參考依據。

  3.即時預報系統。這是針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預報而與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共同開發的一種人機互動系統。

  (三)天氣預報服務臺灣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預報種類有12小時到36小時短期天氣預報、一個星期的中期天氣預報、一個月及一個季的長期天氣展望以及農漁業氣象預報、觀光地區天氣預報、城市天氣預報、舒適度預報、紫外線預報等。他們每天發布4次天氣預報,遇有災害性天氣及颱風時則適時發布天氣特報或颱風警報。在颱風警報發布期間,每日定時舉行記者說明會,利用多媒體展示並解說颱風最新動態。長期天氣預報是其主要業務之一,主要製作月、季長期天氣預報,月尺度預報每兩周滾動發布一次,主要內容有過去一月重要天氣概述,未來一月天氣展望,包括按旬分片氣溫預報、雨量預報,並附有臺灣各測站月氣象要素一覽表以及月雨量圖、日照時數等實測資料,還製作季尺度長期天氣展望。

  目前長期業務預報主要方法均為統計預報方法,對預報結果僅作存檔,尚未作檢驗。

  (四)其它業務1.地震測報業務。臺灣地區有73個即時地震測站,震後五分鐘可向外提供地震度消息,但不發布地震預報。

  2.海象測報業務。目前臺灣在海岸地帶海洋中設有13個潮位站和8個波浪站,每日發布波浪分析預報及沿岸潮汐預報。

  3.天文觀測及分析業務。主要是對太陽表面黑子活動觀測及其周期的研究分析,並且對行星、星雲、星團及特殊天象如日食、月食、慧星及流星雨等作不定期觀測。

  二、科研情況

  (一)紫外線指數監測與預測。臺灣紫外線監測與預測的工作起步較早,目前已有29個監測站、49個預報點,形成了較完整的紫外線預報系統,已經形成了較為密集的監測網和半自動化運作系統。

  (二)汙染源排放清單。這些清單統計到縣、鄉及主要公路。

  (三)汙染物觀測與模擬研究。臺灣設有72個空氣品質監測站,對臭氧、總懸浮顆粒物等進行監測,而且臭氧和總懸浮顆粒物也被列為臺灣地區主要指標汙染物。臺灣學者對這些觀測數據做了統計分析,但對於汙染物的來源、生成、輸送和轉化機制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在模式模擬研究方面,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空氣品質模式系統,只是照搬國外的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模擬研究。

  (四)衛星遙感科技開發的進展。臺灣文化大學在衛星遙感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尤其在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及資源衛星遙感監測資料應用方面取得一定成績,表現在製作洪水水位與淹沒區域相關動態分布圖、城市交通最佳路徑選擇軟體系統、航空路線地理信息動態軟體系統等方面。

  (五)氣候模擬和氣候動力模式預報試驗工作。該項工作由氣象科技研究中心承擔。 (來源於2000年7月20日《中國氣象報》作者:梁景華)

相關焦點

  • 求新求變 推開科研業務「旋轉門」——上海市氣象局研究型業務發展...
    流程再造,預報業務與研發「合二為一」上海氣象部門大膽探索,積極拓展新的業務流程,將科研融入業務全鏈條,打通觀測到預報再到服務的全流程式研究型業務「任督二脈」。「2019年,上海中心氣象臺大力推進業務集約化整合和預報業務流程再造,打破了以往的常規崗位設置方式。」
  • 連雲港:兩項氣象科研成果獲市科技進步獎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馬文靜 何國俊報導 近日,江蘇省連雲港市氣象局獨立承擔並投入業務應用的「基於WebGIS的移動氣象應急決策服務系統」、「連雲港現代化港口綜合氣象服務保障系統」項目成果分別獲得連雲港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聯心」,氣象預報業務的開端
    「聯心」承擔了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業務,並對全國天氣預報進行指導,建立了新中國氣象預報業務的總體架構,還開創了集體預報會商制度,沿用至今。  1955年春,「聯心」撤銷,中央氣象臺成立了預報科,接替「聯心」的全部工作。
  • 國家氣象中心與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全面深化業務科技合作
    雙方約定將全面加強業務科技合作,充分發揮國家氣象中心的天氣預報業務優勢與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在大數據處理技術方面的師資人才技術優勢,全面提升國家級天氣業務與氣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畢寶貴,清華大學信息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家廣出席籤字儀式。  畢寶貴表示,國家氣象中心與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廣闊的合作前景,要在深入合作中使科研成果切實落地。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環境氣象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環境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不健全,科研與業務互動結合、相輔相成的局面尚未形成。各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黴變、細菌性食物中毒風險預報。預報時效為48小時。5.區域中心根據周邊環境氣象事件的發生情況組織本區域的聯防氣象預警會商,提供技術支持,製作發布相應的聯防氣象預警信息,與相應的環保部門開展信息共享,應急聯動;相鄰省份應加強信息共享、預報會商和服務聯動,國家級對省級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2.
  • 關於氣象工作情況的報告
    ,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氣象工作情況。目前,氣象部門已建立了符合氣象工作特點和中國國情的領導管理體制;初步建成了門類齊全、布局合理、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氣象綜合探測系統,至今已有2600個地面、高空氣象探測站,是世界上氣象探測站最多的國家之一;初步建成了以計算機通訊網絡聯通國家氣象中心、區域氣象中心、省、地氣象臺的信息網絡系統,大大增強了國內外氣象信息的交換處理能力;建立了結構合理的氣象業務技術體系,基本氣象信息的加工分析預測能力上了一個大臺階
  • 漳浦:氣象服務走進臺灣農民創業園
    11月26日,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氣象局氣象專業服務小組前往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詳細了解新品種水果苗木培育推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調研氣象服務成效和氣象專業服務需求,更好地為入駐創業園的企業提供優質、專業、精細化的服務。
  • 研究型業務如何促成新業態?看福建氣象人的探索!
    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核心區域永福鎮有成熟的臺灣高山茶產業和豐富的旅遊資源2020年以前,永福鎮所有臺商拿到的服務產品都只是依據漳平市城區的氣象信息而來。此前,視野、人手、技術上的短板限制了漳平市局進一步探索。
  • 臺灣氣象部門:臺灣東北部海域發生5.7級地震
    臺灣氣象部門:臺灣東北部海域發生5.7級地震 2021年01月12日 14:19:03  來源:新華網   臺灣氣象部門消息,1月9日19時35分,臺灣宜蘭縣近海發生裡氏
  • 【氣象要聞】中國氣象局颱風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評估結果出爐
    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06年獲批設立,是上海氣象科研創新的重要平臺。該站積極吸引國內外優秀博士生進站工作,為上海市氣象局科研、業務築巢引鳳,先後招收博士後23名,分別由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上海中心氣象臺、上海市氣候中心、長三角環境氣象預測與預警中心、上海衛星遙感與生態氣象中心等單位聯合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共同培養,聚焦我局各單位科研、業務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開展研發工作,多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 中國氣象局關於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重點是發展以提高氣象服務覆蓋面和滿意率為目標的公共氣象服務業務,以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為核心的氣象預報預測業務,以面向預報服務業務和發展需求且能連續、穩定、可靠運行為重點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使其形成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的業務體系。
  • 臺灣代表去參加世界氣象大會,被趕走了......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舉辦的世界氣象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臺代表被取消資格,蔡英文當局9日又重彈「大陸打壓」的老調。據臺灣「中央社」9日報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今年獲邀以觀察員身份出席聯合國世界氣象大會。
  • 藍盾光電:我司氣象觀測領域業務主要是為各地氣象部門提供多種氣象...
    反覆通讀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其中第四章「發行人的主營業務情況」有涉及到:公司產品的應用領域由環境監測、交通管理、氣象觀測和軍工雷達部件四部分組成。環境監測和交通管理《招股說明書》都有大篇幅說明,軍工雷達部件屬涉密信息可不予披露。剩下氣象觀測領域尚不明了,在此請董秘向投資者再補充介紹?
  • 院士說丨曾慶存:深耕科研六十餘載,一切為了祖國氣象事業
    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曾慶存院士代表全體獲獎人員發言為了國家需要,毅然改學氣象專業,開啟氣象科研人生攻克氣象學難關,奠定當今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的動力框架基礎在蘇聯留學時的曾慶存(右)踏上歸國路,勇攀氣象科學領域最高峰曾慶存所著的
  • 青島提升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 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
    近日,從青島市氣象業務工作中獲悉,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全面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推動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開展基於智能網格的多要素數值模式檢驗,優化智能網格預報質量檢驗,完成逐日、逐三小時考核站點與網格預報檢驗工作;推進數值模式產品釋用和客觀預報方法研發,基於 EC 集合預報產品的降水最優集成預報技術方法進入試運行中。
  • 廣西:舉辦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技能競賽
    中國氣象報記者曾濤 通訊員韋京華報導  9月11日,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行業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技能競賽在南寧開幕。在為期兩天的競賽中,來自全區14個市氣象局代表隊的69名選手將依次進行綜合氣象觀測基礎理論、氣象觀測業務軟體操作、看圖識雲、自動氣象站維護維修和故障檢測等方面的「比拼」。  此次競賽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自治區總工會聯合舉辦。
  • 湖南省地面氣象觀測業務進入全面自動化
    賀煒 攝紅網時刻4月1日訊(記者 張興莎 通訊員 施佳馳 呂冠儒)3月31日晚上8點,湖南省氣象信息中心順利完成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業務運行省級傳輸流程切換工作,這標誌著湖南省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實現全面自動化,觀測資料傳輸流程全面優化,極大提升傳輸效率和傳輸時效。
  • ...司氣象觀測領域業務主要是為各地氣象部門提供多種氣象監測儀器...
    反覆通讀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其中第四章「發行人的主營業務情況」有涉及到:公司產品的應用領域由環境監測、交通管理、氣象觀測和軍工雷達部件四部分組成。環境監測和交通管理《招股說明書》都有大篇幅說明,軍工雷達部件屬涉密信息可不予披露。剩下氣象觀測領域尚不明了,在此請董秘向投資者再補充介紹?
  • 《海洋氣象業務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格苗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海洋氣象業務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以下簡稱《計劃》),計劃建成岸、海、空、天多平臺觀測資料有效融合、海洋氣象預報智能精準、海洋氣象服務智慧全面
  • 氣象服務覆蓋南海邁向全球 海南省局創新手段機制發展海洋氣象業務
    2012年9月,海南省氣象局率先在國內開啟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氣象信息發布工作,向全省6000多艘安裝船載終端的漁船提供公益性海洋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有效解決了南海通信手段長期匱乏、遠洋漁船及出海漁民獲取天氣信息難的問題,深受用戶信賴。船長李奮說:「我們在海上航行就靠北鬥衛星系統接收氣象信息,氣象部門提供及時準確的天氣預報讓我們出海作業有了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