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13時25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而在&34;的背後,西安交通大學的貢獻不可忽視。
&34;火星探測器應用了世界上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而這一金屬材料正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柴東朗教授及團隊與西安四方超輕材料有限公司歷經10餘年共同開發。
成功來之不易,新型鎂鋰合金的成功應用凝聚了研發團隊的血汗,也傾注了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十多年來堅持不懈推動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心血。回望2003年,西安交通大學柴東朗教授彼時已經在實驗室完成了鎂鋰合金的前身鋁基複合材料的研製,正在尋求資金推進該材料產業化,由於種種原因一直申請不到科研經費,眼看項目進行不下去,要放棄的時候,當時負責學校科研項目管理的王文主任發現了柴教授鋁基複合材料的科研成果,由此開啟了雙方攜手十多年來的合作。王文主任協助柴教授尋找合作方、爭取資金,從10萬、50萬、500萬……技術路線由鋁基複合材料不斷的最終發展成為鎂鋰合金,從中試到成立產業化公司,一步步推動鎂鋰合金從實驗室向產業化轉化。
鎂鋰合金材料是當今世界上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與鋁合金相比,同樣大小,重量僅是鋁合金的一半,但比強度高於鋁合金,因此被稱為未來最為&34;的革命性材料。
除在&34;的應用之外,柴東朗教授團隊研製的新型鎂鋰合金還在&34;衛星、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的高解析度微納衛星、&34;等太空飛行器上成功應用。2016年由柴教授牽頭起草的《鎂鋰合金鑄錠》(GB/T33141-2016)正式發布,填補了我國鎂鋰合金材料標準空白,另外還有3種新型的鎂鋰合金進入鎂合金國標《變形鎂及鎂合金牌號和化學成分》(GB/T5153-2016)。新型鎂鋰合金的應用突破了我國在相關領域被卡脖子的困境,無以倫比的優勢使其在航空航天、兵器軍工、電子產品、石油化工、機械儀表、醫療器械、戶外器材等軍工及民用領域都具有廣泛用途。
新材料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與國民經濟各部門配套性強等特點,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支撐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跨越的重點關鍵領域。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總體仍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關鍵材料&34;問題還廣泛存在。新材料從研究發現到成熟應用是個漫長的過程,周期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發達國家往往實行&34;的材料先行戰略。但在我國,材料發展一直滯後於裝備製造,影響重大工藝的提升,重大裝備、重大工程往往最後才確定材料方案。由於很多新材料國內尚未突破,重大裝備、重大工程&34;的現象非常突出。
正是這樣的特點,新材料的產業化轉化是異常艱難和持久的過程。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一直用秉承務實的作風,推動對國家具有重大戰略價值,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面廣的原創性成果產業化轉化。近年來成功促進了軍民兩用壓電單晶新材料技術、金剛石超寬禁帶半導體單晶材料及5G複合器件技術、OLED高阻隔柔性封裝膠水關鍵技術等項目的產業化轉化,這些成功的項目將在不同領域方向發展壯大,大放異彩。
為了進一步推動鎂鋰合金及鎂合金材料在國防和民用裝備上的深度應用,促進陝西省及全國鎂產業的轉型升級,2018年9月27日,由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聯合陝西省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陝西省汽車工業協會發起召開了&34;。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蘭建文、陝西省科技廳副廳長蘭新哲、陝西省工信廳總工程師崔躍民、陝西省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理事長田力、西安交大校長助理洪軍、西安理工大學教授蔣百靈、西安交大教授柴東朗、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地區總經理劉振宇等出席會議,與會領導專家一致表達對鎂鋰合金產業化及在國防重大裝備上的應用的高度肯定,同時也讚許了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在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的排頭兵作用。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作為參與者、推動者與支持者,一直致力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用持之以恆的耐心踐行技術轉移改變世界的使命。未來,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將繼續做好科研成果走向星辰大海的橋梁,優化自身服務體系,搭建高校與企業、高校與政府、高校與高校之間的務實合作,爭取推動下一個&34;項目,為高校人才、科技成果服務,為企業升級升級改造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國家經濟技術高質量建設貢獻核心力量。
延伸閱讀: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始建於1999年6月,是代表西安交通大學從事技術轉移、成果轉化、股權管理、產學研合作的綜合服務機構。為探索技術轉移工作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學校同時成立了西安交大技術成果轉移有限責任公司,中心與公司一體化運作。2001年中心成為國家經貿委和國家教育部首批認定的全國六家高校&34;之一,2008年中心被科技部認定為首批&34;。
2018年中心根據國家賦予的5大使命及任務&34;進行了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扁平化和網格化管理架構。中心下設3個部門:支撐保障部、技術經理人部、地方事業部;7個辦公室(中心):概念驗證中心、軍民融合辦公室、智慧財產權運營辦公室、科技金融辦公室、國際技術轉移辦公室、中試基地辦公室、技術轉移聯盟秘書處。
中心目前已布局&34;等18個地方分支機構,目前已擁有一支近20人的職業技術經理人隊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中心技術經理人團隊走訪高校教授500餘人次,挖掘高價值專利100餘件,整理完善科技推廣項目200餘項,組織產學研對接活動100餘場,調研企業2000餘家次,解決企業難題100餘項。2019年中心牽頭完成了&34;產業化項目作價1.25億元落地揚中市相關事宜以及&34;產業化項目作價0.6億元落地臨潼區相關事宜。
近年來,中心圍繞著四個層次定位&34;,著力打造一支以職業技術經理人隊伍為核心的管理團隊,對內深挖、對外開拓,逐步建設成獨具特色的專業技術轉移機構。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西安交通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西安交大技術轉移中心官微、西安交大技術轉移中心官網、中國腐蝕與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