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7月23日電 (唐小麗)今天中午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3時25分,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院長張宏俊介紹,其中八院承擔長徵五號助推器以及火星環繞器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
「天問一號」探測任務是中國首次獨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繞、著、巡三項工作。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任務從未實現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是一次巨大的技術跨越。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芯級直徑達5米,捆綁4個3.35米助推器,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八院黨委書記宗文波告訴記者,長徵五號4個助推器為火箭提供了90%以上的起飛推力,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起飛的主要動力源。
長徵五號是我國首個採用助推器支撐的捆綁火箭,4個直徑3.35米助推器迄今為止都是國內最大的低溫液體助推器。助推器五臟俱全,相當於一枚單級運載火箭。每個助推器安裝了2臺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並為全箭提供豎立狀態的支撐。此外,長徵五號助推器採用的氣動外形良好的斜頭錐是國內最大的偏置集中力艙體。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張玉花介紹,根據任務分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的環繞器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在研製過程中攻克火星制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等關鍵技術難點,將實現地火間的超遠距離測控通信,並將通過環繞探測實現火星全球性、綜合性探測,完成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精細詳查。
副總師兼環繞器總設計師王獻忠介紹,火星環繞器設計壽命3年,採用「外部六面柱體+中心承力錐筒」構型,滿足5個飛行階段和11種飛行模式的設備布局需求。火星環繞器攜帶著陸巡視器,主要完成地火轉移、火星制動捕獲、軌道調整等任務,為火星車提供3個月的中繼支持服務,通過攜帶的高解析度相機、中解析度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等有效載荷對火星開展約一個火星年的科學探測,實現對火星全球普查和局部詳查。
從人造衛星發射到載人航天飛行,從單個飛船運行到交會對接,從繞地飛行到月背巡視……如今,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順利送到了預定軌道,中國航天正從地月系走向深空探測,開啟了星辰大海的新徵途。
對於八院的總裝團隊而言,如何讓總裝、試驗任務能夠有序進行,讓技術改進提升產品質量?八院149廠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助推模塊總裝執行經理李亞軍介紹:「在總裝過程中,我們就好比一位 『精算師』,需要做好產品的風險把控,按照技術要求把每一步都走紮實了,不斷優化總裝工藝技術方案,從細節上把控產品質量,提升產品保障能力,建立各類產品特性全集,讓火星環繞器『坐』得更放心。如此一來,當被問及是否對自己產品有信心時,我們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據悉,「天問一號」發射後,經過大約200天的飛行,最終到達火星。探測器到達火星後,著陸巡視器會擇機分離並降落到火星表面開展探測,環繞器將繞著火星轉圈,給火星拍照,獲得地形地貌、土壤成分和地下水冰等特性。(上海航天局 供圖)
(責編:唐小麗、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