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MMTA》:拉伸純鎂中發現大量反常孿晶

2021-01-19 孜然學術

由於鎂及鎂合金具有低對稱的HCP晶體結構,室溫易啟動的滑移系很有限,變形孿生在其協調塑性變形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0-12}拉伸孿生的臨界分切應力(CRSS)相對較低,易於激活,因而是鎂中最常見的孿生模式。深入理解孿晶尤其是{10-12}拉伸孿晶的激活規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鎂及鎂合金在不同變形條件下的孿生行為和孿晶變體選擇目前受到了學界廣泛的關注。普遍認為多晶體中{10-12}拉伸孿晶的激活規律可以較好地用施密特因子(m)來預測,但是也有研究表明,{10-12}拉伸孿晶變體的選擇表現出非施密特行為,激活的孿晶變體不總是具有最高的m值,甚至表現出了相對低的m值。但上述結果是具有強基面織構組織在{10-12}拉伸孿晶軟取向條件下(即沿著擠壓或軋制方向壓縮,此時大多數晶粒的C軸受拉)加載的結果。目前對於不利於{10-12}拉伸孿晶激活的硬取向加載下(即沿著擠壓或軋制方向拉伸,此時大多數晶粒的C軸受壓)的孿生行為的研究仍是十分有限並且具有爭議的。比如,同樣是硬取向加載,Martin等(Acta Mater. 2010)研究表明AM30在ED拉伸變形中激活了預期的{10-11}壓縮孿晶及二次孿晶;但Nave等(Scr. Mater. 2004)則發現純Mg在ND壓縮時,有少量的{10-12}拉伸孿晶產生。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柴豔琴碩士生,尹冬弟副教授等統計研究了強基面織構的純鎂擠壓板材在室溫硬取向加載下的孿生行為,發現所有激活的孿晶均為拉伸孿晶,而不是預期的壓縮孿晶。對常用的幾何參數如施密特因子、Luster–Morris參數(m′)等的分析表明,大量的反常拉伸孿晶被激活(負的m及m′),提出了孿生行為可以與歸一化的施密特因子(mnor)及晶界取向差角較好的聯繫起來,孿生更加依賴於局部條件而非宏觀應力,因而限制了與m及m′的聯繫。

此研究揭示了{10-12}拉伸孿晶在硬取向加載時協調變形的作用,加深了對低對稱HCP結構鎂合金材料的塑性變形行為的理解。相關工作以「Anomalous Tension Twinning Activity in Extruded Mg Sheet During Hard-Orientation Loading at Room Temperature」為題發表在金屬材料領域高水平期刊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論文主要合作者還包括密西根州立大學C.J. Boehlert教授,南京理工大學周浩副教授,重慶大學鄭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王渠東教授。

論文連結: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61-020-06093-5

圖表摘要:孿晶模式和變體鑑別,以及施密特因子分析、孿晶轉移分析和塑性變形不均勻性分析

通過EBSD孿晶分析,定量研究了具有強基面織構的純鎂擠壓板材在室溫沿擠壓方向拉伸(硬取向)下的孿生行為。所有鑑別出來的孿晶都是反常的{10-12}拉伸孿晶,57%具有負的m值,30%具有負的m′值。作者提出了歸一化的施密特因子(mnor)和Luster–Morris參數(mnor′)來預測反常拉伸孿晶的激活。研究發現有90%以上的孿晶轉移在mnor和mnor′至少有一個接近它們的最大值時發生。晶界取向差角分析表明,孿晶轉移傾向於在取向差角10-30°的晶界處發生。IGM和GND分析表明,變形後在晶粒尺度上發生變形不均勻性。

當前研究表明了常用的施密特因子、Luster–Morris參數在硬取向條件下預測反常拉伸孿生行為的失效,而局部條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孿晶更依賴於局部應力協調而非宏觀加載應力。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對本研究的資助。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北航ACTA打破Hall-Petch模型,闡明純鎂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影響
    他們發現,隨著樣品(晶體)尺寸減小至1μm,變形孿晶所需的應力急劇增加,在此之下,變形孿晶被位錯滑移完全取代。Yu等還使用具有不同尺寸的鎂單晶在TEM中進行了原位拉伸試驗。結果表明,除了典型的「變小,變強」趨勢外,尺寸極小(橫截面約為100 nm×100 nm)的樣品在破壞前表現出明顯更大的塑性應變,這被認為是由於各種滑動系統之間CRSS各向異性的降低。
  • 《Acta Materialia》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兩種反常孿晶!
    其中,應力誘發α』』馬氏體、應力誘發ω相、變形孿晶{332}<113>和{112}<111>都已在鈦合金的塑性變形組織中被大量實驗證實。然而,馬氏體相變的可逆性易造成顯微組織馳豫,這對於明晰其真實的塑性變形機理,進而設計出更高性能的相變金屬材料帶來極大難度。
  • 鎂科研:往復擠壓工藝對工業純鎂進行室溫劇烈塑性變形
    :(a)初始態;(b) (c) (d)1、2、4次CEC從試樣的EBSD圖(圖3)中可以發現,在初始態純鎂中,晶粒的c軸方向垂直於ED(藍色和綠色)。經過1道次CEC後,大量晶粒取向改變為接近[0001](紅色),也存在c軸與ED平行的晶粒。經過兩次變形後,大多數晶粒的取向與ED平行(紅色)。然而,經過4道次CEC後,可以觀察到大量的小晶粒在拉長區域內形成,這些拉長區域主要為壓縮孿晶。經過4道次變形後,仍然可以觀察到部分壓縮孿晶(淺藍色條紋)。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在拉伸、壓縮、壓痕等變形條件下均有大量實驗和相關計算模擬結果的報導。他們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對於Cu、Ag、Ni而言,實驗中臨界晶粒尺寸分別約為75、80、38nm。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但是,鎂合金具有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在室溫變形條件下獨立的滑移系少,其室溫塑性變形主要由臨界分切應力最低的{0001}<11-20>基面滑移和{10-12}<10-11>拉伸孿晶承擔,導致其絕對強度和室溫塑性都較低,這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特別地,晶粒尺寸為0.65μm的超細晶純Mg在室溫準靜態拉伸速率下的延伸率高達60%以上,這是因為晶界滑移取代位錯滑移和變形孿晶,成為其主導的塑性變形機制。不同晶粒尺寸商業純Mg的室溫拉伸應力-應變曲線。圖3(a)是純Mg樣品的屈服強度隨晶粒尺寸的變化規律。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新聞—科學網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鎂及其合金的滑移主要發生在<110>(<a>)方向基面和{100}稜柱面。在準靜態應變率下,其變形機理與同類材料不同。考慮到鎂合金作為輕質結構材料在金屬成形過程和汽車工業中的廣泛應用,研究其微觀結構隨應變率的變化及其對宏觀行為的影響是很有意義的。到目前為止,許多研究都集中在鎂合金在不同加載速率下的組織演變和力學性能方面。對鎂合金中位錯亞結構隨應變速率的變化鮮有報導,還沒有應變速率對鎂合金位錯和孿晶影響的定量研究。
  • 上海交大董傑團隊鎂合金領域獲重要進展
    論文連結為: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1930494X 密排六方晶體結構鎂合金包含基面、柱面、錐面滑移和拉伸、壓縮、二次孿生和去孿等多種變形模式,這些變形模式與晶界、第二相等之間的交互作用複雜,因此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秀豔發現了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 鎂科研:含少量LPSO相鎂合金的熱壓縮行為的原位同步輻射研究
    LPSO相比鎂具有更高的硬度和彈性模量,除了增加了鎂基體基面滑移的臨界剪切應力(CRSS)外,LPSO自身也是鎂合金中一種有效的強化相。而具有相對隨機織構的動態再結晶晶粒則對於提高鎂合金的延展性至關重要。因而,合理的LPSO相和再結晶晶粒佔比匹配是獲得具有高強塑積鎂合金的關鍵。
  • 上交大曾小勤教授團隊發現高速壓縮鎂合金孿晶再結晶機制
    變形孿晶,能夠通過孿晶誘導再結晶來實現組織細化,是鎂合金中重要的協調變形機制,對密排六方(hcp)鎂合金非常重要。鎂合金中常見孿晶模式有{102}〈101〉拉伸孿晶,{101}〈102〉壓縮孿晶和{101}-{102}雙孿晶,此外,由於高應力,拉伸孿晶可能會變粗,這為進一步的應變積累提供了機會。
  • 陳能寬院士與西南交大
    原標題:陳能寬院士與西南交大 噩耗傳到位於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學,全校師生萬分悲慟,紛紛以各種形式緬懷這位傑出校友。自1942年進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以來,陳能寬已與西南交大結緣74年。   據不完全統計,西南交通大學在平越期間的人才培養迸發出巨大能量:姚桐斌、陳能寬2名「兩彈一星元勳」(全國23名),肖紀美、佘畯南等9名院士,勘察設計大師胡惠泉,社會活動家楊紀珂等上千名專家學者。
  • 西南交大、西南財大、西南大學,以「西南」開頭的211,哪個更強
    今天小編介紹的是以「西南」開頭的211院校,有西南交大,西南財大和西南大學這三所。目前以「西南」命名的院校大都在重慶,四川兩地,省屬院校也有以西南打頭的,如西南科技大學,西南林業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西南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是赫赫有名的交通大學的一脈,西南交通大學從唐山搬遷到成都。機械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是其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除了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還有一個國家實驗室: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籌),這個確實是其優勢。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入選A+,土木工程入選A-,7個學科入選B+。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
    在最近的研究中,西安交大科研工作者基於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相關理論和實驗同時表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力學性能影響規律!
    但是,鎂合金具有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在室溫變形條件下獨立的滑移系少,其室溫塑性變形主要由臨界分切應力最低的{0001}<11-20>基面滑移和{10-12}<10-11>拉伸孿晶承擔,導致其絕對強度和室溫塑性都較低
  • TWIP鋼位錯遠比孿晶重要
    導讀:最近人們對形變孿晶在應變硬化和塑性方面的主導作用產生了嚴重的懷疑,這在孿晶誘導塑性(TWIP)鋼中一直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本文通過透射電鏡觀察了一個典型的Fe-30Mn-3Si-3Al (wt. %) TWIP鋼的動態變形過程,發現是位錯活動而不是孿晶支配著整個塑性過程,包括平面滑移,特別是位錯的交叉滑移,導致位錯的強烈相互作用。由於裂紋尖端前的位錯活動,可以看到意想不到的納米晶生成。
  • 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可能新晉「一流大學」嗎?網友:4交大齊聚?
    目前我國有5所高校被認為是原交通大學的繼承者,分別為上交、西交、臺灣交通大學(也稱新竹交通大學)、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其中,前3所的整體實力足夠「一流大學A」類,這點毋庸置疑,而後面兩所高校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僅為「一流學科」高校,那麼在即將進行的第二輪建設中可能成功取得突破嗎?
  • 金屬所《Science》: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他們發現增加結構梯度可實現梯度納米孿晶結構材料強度—加工硬化的協同提高,甚至可超過梯度微觀結構中最強的部分。梯度納米孿晶強化的概念結合了多尺度結構梯度,進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強度極限,並為發展新一代高強度/延性金屬材料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