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2020-10-20 輝太郎先生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

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鎂及其合金的滑移主要發生在<110>(<a>)方向基面和{100}稜柱面。在準靜態應變率下,其變形機理與同類材料不同。考慮到鎂合金作為輕質結構材料在金屬成形過程和汽車工業中的廣泛應用,研究其微觀結構隨應變率的變化及其對宏觀行為的影響是很有意義的。到目前為止,許多研究都集中在鎂合金在不同加載速率下的組織演變和力學性能方面。對鎂合金中位錯亞結構隨應變速率的變化鮮有報導,還沒有應變速率對鎂合金位錯和孿晶影響的定量研究。

香港大學黃明欣團隊首次對不同應變速率下ATZ311鎂合金的位錯和變形孿晶的演化進行了定量研究。拉伸試驗應變速率從0.001至600s-1,揭示了不同應變速率對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影響。相關論文以題為「Evolution of dislocation and twin densities in a Mg alloy at quasi-static and high strain rates」發表在Ac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9.082

本研究使用成分為Mg-2.64Al-0.72Sn-0.64Zn-0.46Mn-0.01Y(wt.%)的鎂合金ATZ311,拉伸試樣為薄板。在實驗過程中,材料以不同應變速率獲得相同的變形量。研究發現,隨著應變速率的提高,孿晶密度在應變速率為1 s-1時激增並達到飽和水平,而且這種變化趨勢在不同取向的晶粒中表現一致。相比之下,位錯密度則在應變速率為600 s-1時才有顯著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應變速率為1 s-1和600 s-1時,材料的孿晶密度十分接近,而加工硬化行為卻大相逕庭。這一結果表明在本材料中,僅與孿晶相關的硬化機制(例如動態Hall-Petch效應、Basinski機制以及孿晶間相互作用)發揮作用較小。研究人員通過計算不同柏氏矢量的位錯密度發現,600 s-1下的高流變應力可以克服低Schmid因子或者高CRSS值(滑移體系激活的臨界分切應力),使得沿<a>方向滑移的位錯密度達到峰值。高密度的位錯通過滑移-孿晶相互作用誘發硬化效應,導致加工硬化速率突變。(文:破風)

圖1 EBSD逆極點圖(IPF)和極點圖顯示了樣品的初始微觀結構

圖2 (a) 0.001s-1-600s-1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工程應力-應變曲線;(b)真應力-應變曲線;(c)應變率為0.001s-1、1s-1和600s-1時對應的加工硬化率曲線;(d) 600s-1拉伸試驗的工程應力-應變曲線。

圖3 試樣變形前和應變速率為0.001 s-1時拉伸至0.02應變和0.05時的準原位EBSD IPF圖

圖4 在應變速率為(a,c) 1s-1和(b,d)600s-1的情況下,拉伸至0.02應變時的EBSD IPF圖

圖5 在不同應變速率情況下(a) 總位錯密度和(b) 維氏硬度隨應變量的演變。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

相關焦點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
  •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 金屬頂刊: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中熵合金變形機理的影響
    Beyerlein教授課題組與華南理工大學姚小虎教授課題組開展合作,使用大規模分子動力學(MD)、動態蒙特卡羅(MC)和晶體結構缺陷分析方法,對中熵合金CoCrNi中晶格畸變(LD)和化學短程有序(CSRO)在位錯成核與擴展以及變形孿晶演化過程所產生的作用進行研究。
  • 金屬所納米孿晶金屬形變機制的定量電子顯微學研究獲進展
    納米孿晶金屬以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良好的導電性受到廣泛關注,該材料的變形行為是材料學家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然而,實驗發現,當孿晶片層厚度減小到一個臨界尺寸(約為15 nm)以下時,納米孿晶材料反而出現軟化現象。研究者利用分子動力學計算發現,這種軟化現象是由於軟化模式位錯的開動所致,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未定量地確定納米孿晶金屬的這一宏觀力學特性與微觀變形機制之間的關係。
  • 西北工大發表頂刊綜述:金屬材料在高應變速率下的剪切局部化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閆娜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科院金屬所合作在材料領域頂刊綜述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IF=31.56上發表題為「Shear Localization in Metallic Materials at High Strain Rates」的長篇綜述論文。
  • 西安交大微納中心發現金屬室溫塑性變形新機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的一篇論文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10.1038/ncomms4297)。該工作藉助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定量變形技術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在金屬鎂中發現了除位錯滑移和形變孿晶外的第三種室溫塑性變形的新機制。
  • 上海交大董傑團隊鎂合金領域獲重要進展
    ,在介觀尺度上研究清楚這些交互作用機制對於提升和調控鎂合金的強韌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利用自行開發的鎂合金多晶體塑性-相場耦合全場模型,系統地可視化地仿真研究了鎂合金中拉伸孿晶與第二相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定量預測了非剪切第二相的取向、尺寸、體積分數以及形貌 (縱橫比) 等對孿晶長大臨界剪切應力的影響規律。在介觀尺度上建立了變形模式、微觀組織和宏觀性能之間的關聯。
  • 單智偉團隊7月《科學》刊文一作劉博宇:原位電鏡研究鎂合金的應用...
    藉助原位電鏡研究發現,鎂中存在特殊的孿晶界,類似水波,逐波移動,這也導致了宏觀的低強度。根據這一觀察結果,設計了一系列不同形貌的析出相,選取含有不同形貌析出相的鎂合金,進行原位透射電鏡納米力學測試。觀察析出相對孿晶的阻礙作用,對比強化效果。最終表明,顆粒和棒狀析出相對孿晶的抑制作用有限,片層和網狀析出相對孿晶的抑制效果良好。
  • 金屬所《Science》: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磊研究員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教授研究組合作在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該成果發表在《Science》(《科學》)周刊(2018年11月2日在線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AOP) on Science's website)。
  • 金屬頂刊《ACTA》:首次發現!新型鎂合金,強度堪比低碳鋼
    .%) (AZMX1110) 合金薄板在T4固溶處理條件下,室溫下可成形性好。該合金在170℃處有快速時效硬化反應,導致流動應力在20分鐘內由198 MPa顯著增加到238 MPa。這樣的烘烤硬化性(BH)在鎂合金中從未被探索過,可與目前用於製造汽車車身的低碳鋼和中等強度鋁合金相媲美。
  • 上交大曾小勤教授團隊發現高速壓縮鎂合金孿晶再結晶機制
    變形孿晶,能夠通過孿晶誘導再結晶來實現組織細化,是鎂合金中重要的協調變形機制,對密排六方(hcp)鎂合金非常重要。鎂合金中常見孿晶模式有{102}〈101〉拉伸孿晶,{101}〈102〉壓縮孿晶和{101}-{102}雙孿晶,此外,由於高應力,拉伸孿晶可能會變粗,這為進一步的應變積累提供了機會。
  • 孿晶變形具有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在導師孫軍、肖林等指導下,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李巨教授、丹麥瑞瑟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
  • 研究發現錐面位錯可主導鎂塑性變形—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7月5日,《科學》雜誌刊發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單智偉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塑性差並不是鎂的固有屬性
  • 科學家實現梯度納米孿晶金屬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同步提高
    鑑於其獨特的變形機制,梯度結構材料普遍表現出較好的強度、硬度、加工硬化及抗疲勞性能等。但如何理解結構梯度對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長期以來面臨巨大挑戰。其原因之一是現有技術很難製備出結構梯度精確可調控的塊體材料,如表面加工或機械處理技術所獲樣品梯度層體積分數及結構梯度均有限,從而嚴重限制了人們對梯度結構金屬內在梯度與力學性能相關性以及其本徵變形機制的理解。
  • 重大教授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的研究論文,聶建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重慶大學為通訊單位,這是重慶大學首次作為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Sience》期刊專注於報導全球具有重大原創性的科學成果,是世界範圍最具影響力和最權威的頂級科學期刊之一,該雜誌2018年影響因子高達41.058。這項發表在《Sience》上的研究成果是關於啥?究竟有多牛?據介紹,高強輕質的鎂合金作為一種經典的結構材料在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製造中廣泛應用。
  • 《Acta Mater》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中熵合金變形機理的影響
    Beyerlein教授課題組與華南理工大學姚小虎教授課題組開展合作,使用大規模分子動力學(MD)、動態蒙特卡羅(MC)和晶體結構缺陷分析方法,對中熵合金CoCrNi中晶格畸變(LD)和化學短程有序(CSRO)在位錯成核與擴展以及變形孿晶演化過程所產生的作用進行研究。
  • 科學網—梯度納米孿晶強化與硬化研究獲新突破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研究組合作,發現增加結構梯度可實現梯度納米孿晶結構材料強度
  • 中美聯合研究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中熵合金變形機制的影響
    作為一類新型的金屬晶體材料,多主元合金(MPEAs)也被稱為三元系的中熵合金(MEA)和四元、五元或三元系的高熵合金(HEAs),一直受到結構金屬研究界的廣泛關注。動態蒙特卡羅(MC)和晶體結構缺陷分析方法,從原子尺度揭示了了LD和CSRO對單晶(SC)和納米晶(NC)CoCrNi-MEA的變形機制和拉伸行為的影響,系統闡述了孿晶形成和湮滅機理,討論並總結了引入層錯和孿晶對材料塑性變形機制產生的作用。
  • 西南交大《MMTA》:拉伸純鎂中發現大量反常孿晶
    鎂及鎂合金在不同變形條件下的孿生行為和孿晶變體選擇目前受到了學界廣泛的關注。普遍認為多晶體中{10-12}拉伸孿晶的激活規律可以較好地用施密特因子(m)來預測,但是也有研究表明,{10-12}拉伸孿晶變體的選擇表現出非施密特行為,激活的孿晶變體不總是具有最高的m值,甚至表現出了相對低的m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