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頂刊《ACTA》:首次發現!新型鎂合金,強度堪比低碳鋼

2020-10-03 材料學網materials

導讀:本文採用低成本雙輥鑄造工藝生產的Mg-1.3Al-0.8Zn-0.7Mn-0.5Ca(wt.%) (AZMX1110) 合金薄板在T4固溶處理條件下,室溫下可成形性好。該合金在170℃處有快速時效硬化反應,導致流動應力在20分鐘內由198 MPa顯著增加到238 MPa。這樣的烘烤硬化性(BH)在鎂合金中從未被探索過,可與目前用於製造汽車車身的低碳鋼和中等強度鋁合金相媲美。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和原子探針層析成像(TEM-APT)對烘烤硬化試樣的微觀結構進行了表徵,發現Al、Zn和Ca原子析出到基底<<a>>位錯處,並通過釘扎位錯的運動促進了合金強化,同時這些原子也會聚集。這些首次採用普遍存在的低價元素製備的,該BH Mg薄板合金應用於汽車車身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低碳鋼和6000系列鋁(Al)合金是用於汽車車身面板的主要材料,因為它們在衝壓成型操作中表現出優異的成形性和烘烤硬化性。近年來,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減重需求,使用更輕的結構材料已成為汽車工業的必然要求。鎂(Mg)作為最輕的結構金屬,在汽車車身上的潛在應用已引起廣泛關注。然而,較差的室溫力學性能和高的加工成本阻礙了工業加工Mg合金薄板的廣泛應用,如Mg-3Al-1Zn-0.3Mn (wt.%) (AZ31)和Mg-1Zn-0.2Ce (wt.%) (ZE10)。AZ31合金片材屈服強度約為200MPa,足以作為汽車車身片材。然而,由於在熱機械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強(0002)晶體結構,其Erichsen(I.E.)值(拉伸成形性的指標)小於4mm,低於汽車車身面板衝壓所需的值。相比之下,ZE10合金薄板的結晶織構較弱,因此晶體織構值要高得多,約為8-9mm,可與6000系列鋁合金薄板相媲美。然而,成形性的改善需要顯著犧牲屈服強度,這被稱為「強度-成形性權衡困境」。為了促進鎂合金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開發高強度、低成本的可鍛壓鎂合金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來說,固溶(T4)處理的合金板材由於塑性變形組織的恢復和再結晶而表現出較低的屈服強度;因此,在晶體織構減弱的情況下,它們可以提供良好的成形性,這在ZE10合金中得到了證明。儘管傳統的加工鎂合金不表現出明顯的時效硬化反應,但成分優化的鎂合金的屈服強度可以通過人工時效得到顯著提高。因此,開發具有優良RT可成形性和快速時效淬透性的可熱處理鎂合金是解決鎂合金強度可成形性權衡問題的一種有前途的途徑。遺憾的是,現有的已加工鎂合金時效硬化響應特別差,因此其析出硬化特性不明顯,沒有得到實際應用。


基於此,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K. Hono教授首次證明了雙輥鑄軋鎂合金板的烘烤硬化性,其可與觀察到的低碳鋼和6000系列鋁合金相媲美。所研製的僅含Al、Zn、Ca、Mn等廉價元素的合金,只需2%預應變,在170℃僅時效20分鐘。此外,新開發的鎂片基體織構較弱,微觀組織較細,具有與6000系列鋁合金一樣好的RT成形性能。相關研究結果以Bake-hardenable MgeAleZneMneCa sheet alloy processed by twin-roll casting 為題發表在金屬頂刊Acta Materualia上。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18.07.057

採用雙輥鑄軋(TRC)工藝生產了寬260mm、厚4mm的Mg-1.3Al-0.8Zn-0.7Mn-0.5Ca (wt.%)(以下指定為AZMX1110)合金薄板。TRC板在450℃馬弗爐中加熱2小時,然後水淬。均勻化後的板在100℃軋至1mm厚,每道厚度減少約30%。除了最後一次軋制外,板材每道次前在400℃退火10分鐘。在170℃油浴時效。


通過烘烤硬化處理(即預拉伸2%,在170℃下時效20分鐘),該合金的屈服強度可以從177 MPa顯著提高到238 MPa。該合金的烘烤硬化性約為40 MPa,可與目前用於製造汽車車身的低碳鋼和中等強度鋁合金相媲美。

圖1 BH AZMX1110合金在RT處的力學性能。(a) AZMX1110試樣在Erichsen杯試驗後出現斷裂,(c)經過固溶(T4)處理和烘烤硬化(BH) AZMX1110試樣的拉伸曲線。(b)對工業AZ31合金的拉伸成形性能和(d)拉伸性能進行了表徵。


圖2 I.E.作為一系列Mg和Al板材的屈服強度的函數值,包括商業Mg和Al板材,代表性的Mg和Al板材


圖3 EBSD IPF圖和(0002)和(1010)極圖顯示T4處理(a) AZMX1110和(b)商用AZ31合金薄板的微觀結構和織構。


圖4 (a) BF-STEM圖像和(b-f) EDX元素圖,顯示了T4處理的AZMX1110樣品中富含鋁和錳的納米級顆粒。


圖5 EBSD IPF(反極圖)圖顯示了(a)未變形(T4)和(b) 2%拉伸AZMX1110個樣品的微觀結構


圖6雙束亮場TEM圖像顯示了2%預拉伸AZMX1110樣品的微觀結構,這些圖像是在(a) g=0002,(b) g=0-110,(c) g =0-111雙束條件下拍攝的。


圖7用相關的TEM-APT技術表徵了預應變和烘烤硬化的AZMX1110樣品的微觀結構。(a)在g=01-10條件下,2%預拉伸試樣獲得的雙束BF-TEM圖像。(b)相同樣品尖端的相關三維原子探針(3DAP)圖,如(a)所示。(c)如(a)所示的(b)及其對應區域的疊加。(d)烘烤硬化樣品g =01-11時得到的兩束BF-TEM圖像。(e)同樣品尖端的相關3DAP圖(d),為0.48at.% Ca等濃度表面。(f) (e)與(d)中對應區域的疊加。


圖8 (a)圖7e中沿藍色圓柱形區域(直徑為8 nm)的1D組分剖面。(b)圖7e中位錯線處的局部溶質濃度示意圖。位錯核區Al、Zn和Ca的原子濃度顯著高於基體區,說明時效過程中Al、Zn和Ca原子向位錯核遷移。


用正交溫度分析法對烘烤硬化的AMZX1110樣品進行了微觀結構表徵表明,Al、Zn和Ca的原子析出至位錯,並在聚集的同時促進了強化效果。BH AZMX1110薄板合金成功地克服了通常的成形性和強度之間的權衡關係,這一直阻礙了鎂合金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因此,本文的發現有望促進BH - Mg薄板合金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

圖9從烘烤硬化AZMX1110合金中獲得的(a) Mg和(b)溶質原子的3DAP元素映射。(c)在所選區域檢測到Al、Zn和Ca簇


圖10 (a) BF-TEM和(b) HAADF-STEM圖像,顯示烘烤硬化AZMX1110合金基體區域的微觀結構。從矩陣區域記錄的[1120]、[0110]和[0002]選定區域的衍射圖樣也在(a)中提供。


圖11 AZMX1110合金的烘烤硬化機理研究。(a)經過高溫溶液熱處理,溶質原子溶解到α- Mg基體中。(b)通過預拉伸引入晶格缺陷,即基底位錯。(c)在短時間時效過程中,溶質原子不僅分離到基位錯,而且還形成小團簇。


圖12 (a) HAADF-STEM圖像和(b-e) EDX元素圖,顯示在T4處理的AZMX1110樣品中Al、Zn和Ca的晶界分離


綜上所述,本文採用低成本雙輥鑄造工藝生產了可烘烤硬化(BH)和室溫(RT)可成形的Mg-1.3Al-0.8Zn-0.7Mn-0.5Ca (wt.%) (AZMX1110)合金板材。在RT條件下,由於弱的「四重」基織構,其Erichsen值指數為7.8 mm。通過烘烤硬化處理(即預拉伸2%,在170℃下時效20分鐘),該合金的屈服強度可以從177 MPa顯著提高到238 MPa。該合金的烘烤硬化性約為40 MPa,可與目前用於製造汽車車身的低碳鋼和中等強度鋁合金相媲美。

相關焦點

  • 金屬頂刊Acta Mater:可以增材製造的新型高溫合金
    近期,牛津大學的湯元博博士與Roger C Reed院士等研究者通過合金設計(Alloys-By-Design)的理念成功設計出兩款新型可增材製造的高溫合金。研究先用選區雷射熔化(SLM)進行製造,並通過大量實驗驗證其可靠的高溫性能,為新型合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金屬所: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鎂合金因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大灣區研究部研究員呂堅及其合作者,在先前發現非晶包裹納米晶的超納雙相鎂合金可實現近理論強度[Nature 545, 80-83 (2017)]的基礎上,以AZ31合金為研究對象,使用SMAT在鎂合金表面得到梯度納米晶,通過磁控濺射在合金表面沉積Mg基雙相金屬玻璃薄膜(Mg-Zn-Ca
  • 新型鎂合金幕牆的應用
    國內新概念建築起步較晚,尤其在複雜曲面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與材料研發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信息爆炸時代的來臨,設計師之間可以互通有無,不同的設計師有著不同的創新設計理念,但限於複雜曲面金屬建築裝飾材料選擇的單一和新型金屬幕牆材料研發的滯後,設計師並不能完全實現自己的對建築物的設想。
  • 呂堅院士團隊《尖端科學》新型納米結構,同時提升鎂合金強度塑性
    導讀:本文開創性地結合Mg基雙相金屬玻璃與梯度納米晶結構,成功設計出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將梯度納米晶鎂合金延伸率提升至20%,恢復至未SMAT(粗晶)鎂合金的延展性。同時,合金屈服強度得以保存在230MPa,與SMAT鎂合金強度相當。
  • 金屬頂刊《ACTA》:抗壓強度達46GPa!突破金屬材料記錄
    導讀:在亞微米尺度上加工金屬樣品的能力提高了純金屬的強度極限到千兆帕斯卡(GPa)範圍。本文製造的Mo納米顆粒具有巨大的抗壓強度,其抗壓強度超過了金屬材料的先前強度記錄。通過在沉積在藍寶石上的Mo薄膜的兩階段固態脫溼過程中,通過控制退火氣氛來產生圓形和多面的顆粒。圓形顆粒在突然屈服之前經歷了巨大的彈性變形。
  • 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鎂合金因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首創納米雙相金屬玻璃薄膜同時提升鎂合金的強度塑性
    鎂合金由於高強度低密度的特點,在航空航天和汽車工業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增加。然而Mg具有的六邊形緊密堆積(HCP)晶體結構無法提供足夠的滑移系統使其發生塑性變形,限制了其延展性,也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目前研究人員致力於在微觀結構設計方面採用一些創新的方法,以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
  • 呂堅院士團隊:兼具高強高塑的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
    鎂合金由於具有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由於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也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顯著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導致其塑性的顯著降低。
  • 《Acta Materialia》一種具有超高可加工性的低成本鎂合金
    鎂合金是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結構輕量化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鎂的晶體對稱性低,導致其室溫可加工性差。這個缺點推高了鎂合金零件的製備成本,嚴重削弱了這種材料的競爭優勢。材料可加工性受到拉伸延伸率和加工硬化率兩個因素的影響。
  • 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金屬陶瓷雙相材料表面損傷新機制!
    材料科學與工程 舉報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  編輯推薦:本文首次確定了金屬陶瓷雙相材料存在一個表面損傷機制轉變的臨界溫度
  • 金屬頂刊《ACTA》:闡明了!微合金化鐵素體鋼中相界面析出強化機制!
    並且首次研究了這類鋼中納米級間相析出物的共格和模量強化機制,其主要貢獻是晶界強化和納米級析出,分別為約280 MPa和395 MPa,團簇強化也比較明顯(~150-170 MPa)。沉澱硬化是一種有效的合金強化機制,這一機制可以提高高達150~300MPa的屈服強度。Ti,Nb,Mo,Cr和V是高強度低合金鋼鐵素體組織中常用的合金元素。
  • 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新進展
    鎂合金由於具有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由於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也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顯著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導致其塑性的顯著降低。
  • 金屬所研製出世界上玻璃形成能力最強的鎂合金
    Li教授合作研究出目前世界上玻璃形成能力最強的鎂合金(一種鎂、銅、銀、釓四元合金),銅模澆鑄的金屬玻璃圓棒直徑可達到25毫米,斷裂強度約1000兆帕。在現已發現的塊體金屬玻璃形成合金中,僅有價格昂貴的鈀、鋯、釔合金的玻璃形成臨界尺寸可達到這一量級,而鎂元素則被視為真正的「工程金屬」。此項成果將登載於10月31日出版、由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應用物理快報》上。
  • 【「沉睡」的鎂合金】(二)從「易燃」向「完全不燃」進化
    3D印表機   現在,一種新型合金的出現打消了鎂自燃溫度低、易燃的負面印象,引發了外界關注。因為有望作為需要良好阻燃性的飛機及鐵路車輛的構造材料,這種鎂合金被寄予了厚望。 強度堪比超特硬鋁合金 不燃鎂合金即使從熔爐中取出、進入空氣環境中,也不會像通常的鎂合金那樣著火。用燃燒器炙烤也不會迸發火苗,當溫度超過純鎂的熔點(1091℃)後,這種合金雖然會熔化沸騰,但不會燃燒〔圖1(a)〕。也就是「完全不燃燒」(河村)。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
  • 上海交大《Acta Materialia》一種具有超高可加工性的低成本鎂合金
  •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滿足精密儀器、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2020-05-14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除了高比強度、比剛度以及優異的導熱與電磁屏蔽等性能,鎂的阻尼性能顯著優於大多數工程金屬材料,甚至可比肩一些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但其強度與耐熱性明顯高於高分子材料,因此在減震、吸能、降噪等方面突顯優勢。  「鎂及其合金的強度、剛度、塑性和斷裂韌性仍低於鋼鐵和鋁合金,且抗高溫蠕變能力差,制約了其廣泛應用。」
  • 北科大《Acta》強度和韌性提高一個數量級!新型雙相合金
    本文開發了一種新型的Er-Fe-V-Mo金屬間化合物雙相合金,在硬金屬間質基體中析出一個具有大磁體積效應的韌性相,從而實現了優異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發現12.8±0.1vol%的化合物沉澱相使合金的強度和韌性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同時在寬溫度範圍(100 - 493 K)保持較低的體積熱膨脹係數(1.87±0.02×10-6 K-1)。
  • 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日前,針對航空航天、精密儀器等領域對於材料減震、吸能等方面的性能需求,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開展合作,借鑑天然生物材料三維互穿微觀結構的理念,將鎂熔融浸滲至增材製造的鎳鈦合金骨架,構築成輕質、高強、高阻尼、高吸能鎂—鎳鈦仿生複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