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Acta》強度和韌性提高一個數量級!新型雙相合金

2020-08-27 材料學網

導讀:低熱膨脹合金由於其在熱衝擊下的尺寸穩定性,在高精度儀器設備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然而,低熱膨脹率通常會導致其機械性能差、脆性低、抗斷裂能力低,這是其作為功能材料應用的瓶頸。本文開發了一種新型的Er-Fe-V-Mo金屬間化合物雙相合金,在硬金屬間質基體中析出一個具有大磁體積效應的韌性相,從而實現了優異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發現12.8±0.1vol%的化合物沉澱相使合金的強度和韌性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同時在寬溫度範圍(100 - 493 K)保持較低的體積熱膨脹係數(1.87±0.02×10-6 K-1)。實時原位中子衍射,同步X射線衍射和顯微觀察表明,析出相的熱膨脹和力學性能均與基體相通過半共格界面約束相耦合;更重要的是,析出相經歷了明顯的應變硬化和位錯滑移,從而減輕了應力局部化,從而阻礙了微裂紋在金屬間基體中的擴展。該合金製備工藝簡單,熱循環穩定性好,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這項研究對低熱膨脹合金的發展以及對其他高性能金屬間化合物基材料設計有啟示作用。


異常低熱膨脹金屬材料(LTE)在精密儀器、雙金屬溫控器、電子器件、密封等許多應用中至關重要,但其實際應用受到機械性能不佳的制約。著名的LTE Invar鋼(Fe64Ni36)是由C. E. Guillaume在18世紀90年代發現的,在200 - 400 K的熱膨脹係數(CTE)約為2×10 -6 K-1。100多年後,儘管Invar強度相對較低,可加工性較差,但仍被廣泛應用於LTE應用中。最近,磁性金屬間化合物成為設計LTE合金的主要方法之一。這些化合物表現出高硬度,大磁性,最重要的是,理想的LTE在廣泛的溫度範圍遠遠超過Invar。然而,這些化合物表現出脆性較弱的力學性能,強度較差,斷裂韌性低,不利於LTE應用。如果這些LTE化合物的力學性能得到有效改善,將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強磁體積效應(MVE)和大型結構無序化是產生延展性和LTE的關鍵因素,二者是相互排斥的。金屬材料中的LTE或ZTE(零熱膨脹)是由於MVEs誘導晶格收縮和聲子誘導晶格膨脹之間的平衡造成的。一般來說,強MVE有利於高有序結構、大單位體積和強磁相互作用;然而,這將產生位錯的大burger向量和共價原子鍵,從而導致化合物的固有脆性;特別是,為了提高傳統金屬間化合物的延展性,常用的方法是合金化控制,目的是促進額外滑移體系的形成,強化晶界,或產生用於滑移均勻化的多相。磁性合金中的MVE和熱膨脹對其原子間成鍵非常敏感,因此鍵長的微小變化可能會極大地影響其磁相互作用,改變甚至取消LTE特性。到目前為止,利用金屬間化合物基合金開發高性能LTE材料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最近,北京科技大學邢獻然團隊在ZTE附近實現了一種新型ThMn12型金屬間化合物ErFe10V2-xMox(0≤x≤1)從120到440 K。本工作論證了通過共晶雙相沉澱法實現這Er-Fe-V-Mo基合金的優異LTE性能和力學性能。研究表明,在ErxFe10V1.7Mo0.3中,通過將Er成分降低到0.9,可以得到穩健的雙相LTE合金(由87.2±0.1%的金屬間相(T)和軟二次相(α)組成)。這個合金顯示高抗壓強度1.60±0.26GPa和強斷裂韌性15.6±2.6Jcm-3,同時保持一個LTE在廣泛的溫度範100-493K(α1=1.87±0.02×10-6K-1)。本研究為LTE合金的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其材料設計策略可用於改善其他金屬間化合物基功能材料的力學性能。相關研究成果以《High Performance and Low Thermal Expansion in Er-Fe-V-Mo Dual-Phase Alloys》為題發表在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上。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8.012

本文通過同步X射線衍射、高解析度透射電鏡和實時加載中子衍射測量,揭示了合金的相組成、顯微組織、相比熱膨脹/熱應力和強化機理,為進一步了解這些合金的結構-性能關係提供了依據。

圖文摘要

在高純度氬氣(99.99%)條件下,電弧熔煉合成了名義成分為Er0.9Fe10V1.7Mo0.3 (S-1)、Er1.025Fe10V1.7Mo0.3 (S-2)、Er1.075Fe10V1.7Mo0.3 (S-3)和Fe4V0.90Mo0.06Er0.02 (α)的合金試樣。

中子衍射和磁研究表明,晶格熱膨脹主要由共線鐵磁態的流動Fe三維矩主導,而少量的Mo取代V改變了Fe原子的電子結構,使CTE降低了至少40% - 50%。


圖1 合成合金的相和微觀結構。(a) S-1、S-2和S-3的同步X射線衍射譜(λ=0.45Å),豎條表示T相位的布拉格峰,菱形表示bcc的α相。(b) S-1同步加速器x射線衍射的Rietveld全剖面改進。(c)通過Rietveld改進得到S-1、S-2和S-3中T和掃描電鏡下的體積分數。(d,e)沿[0,0,1]方向的T相和α相的晶體結構。

圖2 S-1、S-2、S-3在(a-c)X-Y平面和(d-f)X-Z平面內的SEM-BSE微觀結構。(c)中的插圖顯示了樣本和坐標系統。(g-j) S-1中Er、Mo、Fe、V的元素映射,對應於(k)所示區域。

圖3 (a)雙相合金S-1的低放大率TEM形貌。(c,d,e)高分辨STEM圖像,顯示了T和α相位之間的界面。(d)中的插圖顯示相應的FFT信息。(e) (d)中框中標記的放大區域,顯示界面上的相與相之間的原子匹配。「┴」表示刃型位錯。大球是Er,小球是Fe/V/Mo。PB:相邊界

圖4 S-1的熱膨脹特性。(a) S-1與鐵、銅、Invar的平面內(X-Y平面)線性熱膨脹。(b) S-1在試樣X、Y、Z三個方向的線性熱膨脹曲線。(c)同步x射線衍射顯示S-1中位相和T相的晶格膨脹。誤差棒比數據點小。(d)用膨脹儀測量純撓度的線性熱膨脹。

圖5 (a) S-1、S-2、S-3的工程壓應力-應變曲線與α相和Invar的比較。負載施加在LTE平面(X-Y平面)。(b,c)合成合金的抗壓強度、韌性和維氏硬度。


圖6 (a)現場實時ND實驗裝置的原理圖(底視圖)。通過擬合ND圖,提取了各相三個方向的實時晶格應變:(i)加載方向(LD, 2θ=-90°,藍色);(ii)橫向方向(TD, 2θ= 90°,綠色);(iii)對角線方向(DD, 2θ= 150°,紅色)。(b) S-1在0 MPa時的典型ND型(LD)。實時原位ND揭示了S-1 (c,d)和S-2 (e,f)晶格應變和相應衍射相對峰寬(FWHM/d)的演化過程。為清楚起見,(d)和(f)中的曲線垂直移動。


圖7 (a-c)在LD、TD和DD方向上施加應力的正方T相的晶格常數為a和c,立方α相的常數為a(誤差棒小於數據點)。(d) S-1中施加應力的應力分配依賴性(為說明目的,拉應力被描述為負的)。

圖8 (a,b) S-1 (a)和S-3 (b)斷口的SEM圖。(a)中插入了一個放大區域,其中天藍色箭頭表示縱向相,黃色箭頭表示微裂紋在基體中的停止和由縱向相分割。(c-e)在1.3 GPa下變形後,試樣S-1的透射電鏡(TEM)成像顯示,軟固相阻礙了微裂紋在T矩陣中的擴展。插入(e)顯示位錯在反相中堆積。

圖9 綜述了現有金屬間化合物基金屬材料的低熱膨脹強度與溫度窗。

綜上所述,通過在硬金屬間質基體中共晶析出軟相和半共格相,獲得了一種新的低熱膨脹、高力學性能的磁性金屬間質基雙相合金Er-Fe-V-Mo。使用該策略,強度和斷裂韌性可提高一個數量級以上。析出相的熱膨脹和力學性能都與金屬間基體相耦合。實驗結果表明,高應變硬化的軟相作為介質緩解了金屬間化合物基體晶粒內部的局部應力集中,阻礙了微裂紋的擴展。因此,硬金屬間基體與韌性析出相的協同變形同時提高了韌性和強度。我們期待在此基礎上設計和合成更多綜合性能優越的金屬間化合物LTE合金。(文:張柯)


版權聲明

本文來自材料學網微信公眾號,歡迎友好轉載,轉載請聯繫後臺,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出「超強鋼」 :要強度有強度、要韌性有韌性、要彈性有彈性
    現在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超級鋼」,它可以抵禦這種權衡,在保持強度的同時還能抗斷裂。對於鋼這樣的材料,有三個主要屬性需要平衡--強度、韌性和延展性。前兩者聽起來可能是一樣的,但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強度是指材料在變形或失效前能承受多少載荷,而韌性則是指材料斷裂所需的力的大小。
  • 提高材料綜合強韌性新途徑
    如何提高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塑性?這是眾多材料科學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為了使材料強化後獲得良好的綜合強韌性能,強化界面應具備三個關鍵結構特徵:(1)界面與基體之間具有晶體學共格關係;(2) 界面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3) 界面特徵尺寸在納米量級(<100nm)。進而,盧柯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材料強化原理及途徑——利用納米尺度共格界面強化材料。
  • 端羧基超支化聚酯醚提高熱固性環氧樹脂在水中的韌性與強度的應用
    但環氧樹脂固有的脆性和較差的抗衝強度限制了其在要求高強度與高韌性材料的高端領域的應用。為了提高環氧樹脂的韌性,需在固化體系中加入改性劑。植物油的天然資源豐富,其主要結構為12-22個碳原子的不同脂肪酸甘油三酯。這種鏈結構具有優良的柔韌性。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光致發光強度提高近一個數量級。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  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
  • 金屬所學者提出提高材料綜合強韌性的新途徑
    如何提高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塑性?這是眾多材料科學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為了使材料強化後獲得良好的綜合強韌性能,強化界面應具備三個關鍵結構特徵:(1)界面與基體之間具有晶體學共格關係;(2) 界面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3) 界面特徵尺寸在納米量級(<100nm)。進而,盧柯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材料強化原理及途徑——利用納米尺度共格界面強化材料。
  • 西安交大:新型鋁合金性能提高2-3個數量級!
    如何提高納米第二相顆粒的高溫穩定性、進而改善鋁合金的抗高溫蠕變性能,成為了鋁合金甚至是輕合金體系「卡脖子」的難題。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高一涵、楊衝與青年教師張金鈺在劉剛和孫軍教授的指導下,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恩教授、重慶大學曹玲飛教授合作,在新型抗高溫蠕變鋁合金材料的研發上取得了突破。
  • 斷裂韌性、衝擊強度、抗彎強度——燒結釹鐵硼的力學性能
    材料的力學性能一般包括強度、硬度、塑性和韌性,這幾個力學性能參量有不同的物理意義。強度指材料抵抗外力破壞作用的最大能力。強度按外力作用形式的不同分為:硬度是指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壓入其表面的能力,是比較各種材料軟硬的指標,硬度越高表明金屬抵抗塑性變形的能力越強。
  • 北科大謝建新院士團隊《Acta》機器學習篩選高強高導金屬材料
    導讀:優化材料的強度和韌性或介電常數和擊穿強度這兩個相互矛盾的特性一直是一個挑戰。本文提出一種機器學習方法,通過對現有數據集的相關性篩選、遞歸消除和窮舉篩選來識別一組關鍵特徵,從而顯著提高合金的綜合極限抗拉強度(UTS)和電導率(EC)。證明了固溶強化導電銅合金的主要特徵是絕對電負性、核心電子距離和原子半徑,在此基礎上發現了一系列可以顯著改善UTS和EC結合的新型合金元素。
  • 力學所等突破材料的強度與韌性之間的對立
    對鋼材而言,強度和韌性是衡量品質的重要標準,但兩者卻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根據需要選取一個折衷方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魏宇傑和他的研究團隊探索出有效的材料製備方法,實現了孿晶鋼材料變形中的梯度多層次孿晶結構,大幅度提升孿晶鋼材料的強度且不損失其拉伸韌性,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通訊》上。
  • 新型玻璃兼具極高強度和韌性
    據國外媒體1月11日的報導,美國研究人員日前研製出一種同時具有極高強度和韌性的玻璃材料,其強度和韌性超越了鋼材或任何其他已知材料,並有望實現大規模生產。這種玻璃材料是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與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的。
  • 港大成功提高「超級鋼」韌性 高屈服強度 + 更低成本
    香港大學的「超級鋼」研發項目近日再有進展,確認「超級鋼」的韌性成功突破極限,比起航天鋼材還要高。現在,正在計劃把「超級鋼」投入生產,製造更輕更慳油的汽車和高強橋梁纜索等等。由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黃明欣教授領導的團隊和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於上周五(8日)在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聯合發布研究報告。內容指出經過團隊合作,成功突破超高強鋼的屈服強度—韌性組合極限,研發出同時具備極高屈服強度、極佳韌性、良好延展性兼更低成本的「超級鋼」。
  • 金屬頂刊《ACTA》:首次發現!新型鎂合金,強度堪比低碳鋼
    導讀:本文採用低成本雙輥鑄造工藝生產的Mg-1.3Al-0.8Zn-0.7Mn-0.5Ca(wt.%) (AZMX1110) 合金薄板在T4固溶處理條件下,室溫下可成形性好。該合金在170℃處有快速時效硬化反應,導致流動應力在20分鐘內由198 MPa顯著增加到238 MPa。這樣的烘烤硬化性(BH)在鎂合金中從未被探索過,可與目前用於製造汽車車身的低碳鋼和中等強度鋁合金相媲美。
  • 頂刊《Acta Mater》3D列印出迄今為止最高強度1.4GPa超高強度鋼
    雷射天地導讀:材料學頂刊《Acta Materialia》近日報導,美國 Texas A&M大學研究人員採用雷射選擇性熔化(SLM)列印出迄今為止最高強度超高強度鋼,強度達到1.4GPa的馬氏體不鏽鋼,韌性達到11%。如下雷射天地帶大家一探究竟。
  • 中科院團隊實現雙網絡水凝膠3D列印,高強韌性、製備方便性凸顯
    PVA+CS 雙網絡水凝膠:3D 列印 + 高強韌雙網絡水凝膠因其強度和韌性高於單網絡結構,目前已經應用在強韌需求更高的生物醫學、仿生機械等方面,而王曉龍團隊此次通過 3D 列印技術構築雙網絡超高強韌水凝膠,為高強韌水凝膠器件的設計與製造提供了新方案。
  • 北科大發表《ACTA》:揭示析出相在不鏽鋼點蝕過程中的作用機理
    在不鏽鋼中,具有奧氏體和鐵素體相的雙相不鏽鋼(DSSs)由於其優異的機械性能、耐腐蝕性、耐應力腐蝕開裂性和焊接性而被廣泛用於石油和天然氣,化工,食品,電力,運輸和造紙工業。儘管鈍化膜可以提供良好的抗腐蝕能力,但特別是在存在侵蝕性陰離子物質的情況下,它很容易受到局部腐蝕。
  • Nature:強度媲美鋼的超級木頭!
    2月8日,Nature在線發表了美國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和李騰教授研究團隊關於超級木頭的最新發現。該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把原生木材直接處理成為一種超強超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通過簡單的兩步處理方式獲得的超級木頭的各項機械性能,包括拉壓彎強度、韌性、剛度、硬度、抗衝擊性能等, 都超出原生木材10倍以上。其拉伸強度達到587 MPa,可以和鋼材媲美;而比拉伸強度高達451 MPa cm^3/g,超過幾乎所有的金屬和合金材料,甚至包括鈦合金(244MPa cm^3/g)。
  • 新型玻璃合金韌性大大提升
    彎曲自如而不會斷裂,強度卻能達到鈦金的兩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日前成功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玻璃合金,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28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剛度,強度,硬度,韌性有什麼區別?機械工程師須熟知的材料性能
    例如,較小的晶粒尺寸會提高抗拉強度,但這往往會增加延展性並導致DBTT降低。晶粒大小在反應堆容器的規格和製造中通過熱處理來控制。還可以通過在低碳鋼中少量添加某些合金元素(如鎳和錳)來降低DBTT。所以,韌性是體現材料強度與塑性的一個綜合指標,韌性好的材料,有著較高的強度和較好的的塑性,可以認為是有著較高的屈服強度,同時又有較高的延展性。所以,韌性的關鍵是強度和延展性的良好結合。
  • 屈服強度>1.6GPa!增材製造的熱處理高強度鈦合金
    導讀:亞穩β-鈦合金在經過沉澱硬化後,是強度最高的鈦合金。本文採用電弧增材工藝製備Ti–3Al–8V–6Cr–4Mo–4Zr合金,並對其力學性能和熱處理後的顯微組織進行研究。固溶處理後合金主要由體心立方β相組成,具有很高的塑性,但是強度一般,其中屈服強度僅為860MPa。但是通過後期時效處理後,可實現極高的強度,其屈服強度(>1600MPa)幾乎增加一倍。
  • 太原理工:新型中熵合金,突破強度和塑性矛盾
    編輯推薦:同時提高材料的強韌性一直是材料科學家追求的目標,本文通過添加Si設計了新穎的CrCoNi中熵合金,強度和延展性獲得大幅度提升,抗拉強度960MPa,均勻伸長率92%,這主要歸因於Si的添加會產生較低的堆垛層錯能,並誘發FCC-HCP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