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謝建新院士團隊《Acta》機器學習篩選高強高導金屬材料

2020-09-26 材料學網materials

導讀:優化材料的強度和韌性或介電常數和擊穿強度這兩個相互矛盾的特性一直是一個挑戰。本文提出一種機器學習方法,通過對現有數據集的相關性篩選、遞歸消除和窮舉篩選來識別一組關鍵特徵,從而顯著提高合金的綜合極限抗拉強度(UTS)和電導率(EC)。證明了固溶強化導電銅合金的主要特徵是絕對電負性、核心電子距離和原子半徑,在此基礎上發現了一系列可以顯著改善UTS和EC結合的新型合金元素。然後通過實驗製備四種新的Cu-In合金來驗證了這些預測,這些Cu-In合金有可能替代目前用於鐵路線路的更昂貴的Cu-Ag合金。而且相同的一套關鍵特性可以普遍適用於設計範圍廣泛的導電合金。


固溶強化導電銅合金(SSCA)是一類工程用合金,由於其優異的力學和導電性能而被廣泛用於電氣鐵路接觸線和其他領域。然而通過合金化元素來進一步改善其機械強度和電導率的組合是具有挑戰性的。例如,具有較高極限抗拉強度的SSCA往往具有較低的電導率,反之亦然。


機器學習已越來越多地用於指導材料的設計。以前,作者採用數據驅動的方法來建立面向性能的合金成分設計系統MLDS,從而實現了高性能銅合金的逆成分設計。類似的機器學習的方法已被應用到壓電材料、無機超導材料 、不鏽鋼和高熵合金的組成設計,以及對結構和性能預測諸如擴散、晶格錯配 、玻璃形成能力、塞貝克係數、原子力領域、彈性常數、強度和疲勞等


許多現有的機器學習工作都將特定元素的數量用作輸入或輸出,以建立用於預測和設計結構和特性的組成-屬性回歸模型。也有一些嘗試使用合金元素的物理和化學特徵作為輸入,以改善模型預測。如果我們可以將元素的一組物理和化學特徵確定為決定合金的微觀結構和性能的關鍵因素,則可以使用它們來篩選和設計具有所需性能或顯著改善的性能的合金。


基於此,北京科技大學謝建新院士團隊使用機器學習方法來篩選合金元素,而不是使用不同的合金元素進行反覆試驗,以顯著增強其強度和導電性的組合。相關研究結果以題為「Dramatically Enhanced Combination of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and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Alloys via Machine Learning Screening」發表在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2030762X

這項工作通過基於機器學習確定的一組關鍵元素特徵,對元素進行成分篩選和合理設計了合金。通過製備具有篩選的合金成分的合金並通過實驗測量其性能來驗證這種方法。


圖1. 基於元素特徵篩選的合金成分合理設計策略


通過製備四種In含量小於0.7 wt%的新型銅合金,這一預測在實驗上得到了驗證。這些合金在退火狀態下的極限拉伸強度和電導率在262 MPa至298 MPa和68.5%IACS至90.4%IACS的範圍內,可與目前用於電氣化鐵路接點電線的中強度高導電性Cu-0.28Ag合金相媲美。所確定的與銅合金的極限抗拉強度和電導率有關的三個關鍵元素特徵,有望普遍適用於確定合金元素,以改善其他固溶體強化導電合金的性能。

圖2.合金因素篩選和建模的結果


圖3.(a)和(b)顯示了基於UTS和EC預測模型的合金性能與關鍵合金因子M-E4,V-E4,V-S6和V-S10之間的關係;(c)和(d)描繪了固溶體元素的關鍵元素特徵;(e)和(f)繪製了Cu-0.5wt%Me二元合金(Me = In,Ga,Al,Ti,...)的預測性能。


圖4.圖4 SSCA的屬性比較。


圖5.鋁合金性能預測模型的直接建模誤差和十倍交叉驗證(十倍CV)誤差。(a)UTS模型,(b)EC模型


綜上所述,本文建立了一種用於篩選合金元素以改善固溶強化導電合金性能的機器學習方法。它將元素的絕對電負性確定為與合金的極限拉伸強度相關的關鍵特徵,並將元素的核心電子距離和原子半徑確定為與合金的電導率相關的兩個關鍵特徵。 基於關鍵特徵並通過在元素周期表中搜索可能的固溶元素,可以預測到一種新的合金元素In可以顯著提高固溶強化導電合金的極限拉伸強度和電導率。

相關焦點

  • 在洛「出生」的「高強高導銅合金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助力中國製造
    正是由於這個「背景」,使「高強高導銅合金關鍵製備加工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二等獎。  「高強高導銅合金關鍵製備加工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是河南科技大學聯合中鋁洛陽銅業有限公司等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獲獎項目。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美國布朗大學合作完成,通訊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荻教授、郭強特別研究員以及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李曉雁副教授,合作者還包括美國布朗大學工程學院高華健院士。
  • 新型高強高導鋁合金絞線及電工圓鋁杆技術探討
    在2020(第五屆)中國電工材料供需交易峰會上,山東創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工王超帶來了主題為「新型高強高導鋁合金絞線及電工圓鋁杆技術探討」的演講,主要從63%導線率導線製備工藝及思路、8A07導電率61.5%耐熱導線製作及優勢、6201鋁鎂矽合金導線導電率由52.5%提升至55%的趨勢解讀這幾個方面展開。
  • 北科大3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我校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大批鋼鐵科技人才立足崗位、思考實踐,開拓創新,為行業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
  • 喜報|北科大材料學部3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我校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大批鋼鐵科技人才立足崗位、思考實踐,開拓創新,為行業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其中,新晉兩院院士作為行業學科帶頭人
  • 機器學習和密度泛函計算結合高速準確篩選光伏材料
    提出了結構依賴的光伏材料的快速原子級精度機器學習預測方法。2. 新預測的無機光伏材料的理論PCE超過26%,可與冠軍吸光層鈣鈦礦材料相媲美。機器學習和密度泛函計算結合高速準確篩選光伏材料近年來由於能源短缺和化石燃料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仍迫在眉睫,尋找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清潔能源是當下研究的熱點。
  • 機器學習的發展使新型金屬玻璃問世速度加快
    如果將兩種或三種金屬結合在一起,就會得到一種通常看起來像金屬一樣的合金,其原子排列成剛性。但是在特殊的條件下,我們也許可以得到一些全新的東西:一種稱為金屬玻璃的未來派合金。其原子排列的方式與玻璃的原子排列非常相似。但它的玻璃狀性質使其比現在最好的鋼材更堅固更輕,而且更耐腐蝕和耐磨。
  • 上海交大電院李金金團隊在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篩選和發現領域取得...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李金金團隊在國際頂級能源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IF=16.28)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快速準確預測鋰多硫化物的吸附效應,助力鋰硫電池正極載體材料的篩選和發現。
  • 致敬盧柯團隊
    ;200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2003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年38歲);2005年被德國科學院增選為院士。201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3月被選為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主要從事金屬納米材料及亞穩材料等研究。發展了非晶完全晶化法,揭示了納米材料的本質結構特徵和性能,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超塑延展性,建立了過熱晶體熔化的動力學極限理論,發展了利用表面機械變形處理實現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的新技術。截至2017年,盧柯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國際會議特邀報告45次、專利25項。
  • 何滿潮院士團隊NPR新材料項目加快成為「產業航母」
    隨著何滿潮院士團隊NPR(負泊松比效應)新材料一期3條生產線在青島耐火材料廠全部啟用,一個全自動化無人操作的智慧工廠誕生。日前,何滿潮院士團隊到青島地鐵6號線海港路站1號風道進行了NPR錨杆的現場試驗。
  • 北京科技大學謝建新院士團隊、邢獻然教授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謝建新院士團隊牽頭的「航空關鍵金屬構件熱加工多物理場演變及擾動的智能調控基礎」項目和北京科技大學固體化學研究所邢獻然教授團隊牽頭的「固體結構的化學調控與功能強化」項目獲得重大項目資助。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
    據《全省新聞聯播》5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近日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具有輕質、高強韌等優異的綜合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
  • 小小錨杆從此「頂天立地」何滿潮院士團隊NPR新材料項目加快成為...
    原標題:小小錨杆從此「頂天立地」何滿潮院士團隊NPR新材料項目加快成為「產業航母」   我們平常所見的
  • 北科大《Acta Materialia》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2020-09-30 22:36:36 來源: 材料科學與工程 舉報   材料類綜合
  • 鍾雲波教授團隊科研成果在Materials Today發表
    對於金屬材料而言,將晶粒細化到納米/超晶粒可以使金屬或合金強度提高數倍,但也帶來了材料應變硬化能力的衰減或喪失,難以避免地表現出低塑性。兼具高強度和高延展性的材料一直受到各國研究者在科學研究、關鍵應用和節能減排等方面的迫切追求。
  • 9位院士登榜,其中3位還來自同一所高校!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34;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39;十三五&34;。經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研究決定,授予王運敏、毛新平、劉正東、李衛、張躍、邵安林、嶽清瑞、唐立新、謝建新(按姓氏筆畫排序)等9位院士 &39;十三五&34;。
  • 北科院計算中心新材料計算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
    近日,北京市計算中心新材料計算研究團隊基於依託北京工業雲平臺構建的「多尺度模擬和多目標機器學習材料計算與數據平臺」,實現了新型2D MXenes催化材料的精準設計,相關成果以「Accelerating 2D MXenes Catalyst Discovery for Hydrogen Evolution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國科大蘇剛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發現二維鐵電金屬大家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蘇剛教授研究團隊通過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和高通量第一性原理計算相結合,從2964個二維雙金屬磷酸鹽結構中發現了16種鐵電金屬材料,極大地擴展了鐵電金屬家族,將引發人們對鐵電金屬的進一步研究。該研究工作剛剛在Science Bulletin 在線出版。
  • 傅恆志院士從教70周年座談會順利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謝建新、聶祚仁,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維民以及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和凝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師生代表,以及傅院士弟子等一百餘人代表了參加此次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