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又一重量級成就獎公布!9位院士登榜,其中3位還來自同一所高校!

2020-08-25 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招生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34;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39;十三五&34;。

&34;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大批鋼鐵科技人才立足崗位、思考實踐,開拓創新,為行業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其中,新晉兩院院士作為行業學科帶頭人,科技傑出代表,為鋼鐵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我國鋼鐵產業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產業提供堅強支撐。

經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研究決定,授予王運敏、毛新平、劉正東、李衛、張躍、邵安林、嶽清瑞、唐立新、謝建新(按姓氏筆畫排序)等9位院士 &39;十三五&34;。

謝建新,1958年6月14日出生,男,漢族,湖南省雙峰縣人,材料加工工程專家。1982年本科畢業於中南大學,1991年日本東北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34;國家材料基因工程重點專項專家組組長。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從事金屬凝固、加工和熱處理及其關鍵裝備的研究,在交通運輸與航天航空關鍵鋁材擠壓加工,高性能特鋼、銅合金和銅鋁複合材料短流程加工新工藝及其關鍵裝備的研究開發和工程應用等方面取得較多重要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均為第一完成人),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2016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5部。獲授權發明專利90餘項,專利實施企業20餘家。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項。

毛新平,1965年6月1日出生於湖北鄂州,男,漢族,湖南省常德市人,壓力加工專家。中共黨員。2006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冶金工業部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廣州珠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現任寶鋼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湖北省科協副主席。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先進鋼鐵製造流程和高性能鋼鐵材料研究。主持規劃、設計了我國第一個薄板坯連鑄連軋工程(國家&34;重點工程)—珠鋼薄板坯連鑄連軋工程,以及我國第一個以半無頭軋制工藝為主要特徵的第二代薄板坯連鑄連軋技術的代表工程—漣鋼薄板坯連鑄連軋工程。主持研究基於薄板坯連鑄連軋流程的微合金化技術、開發出系列高性能產品,構建了薄板坯連鑄連軋流程的產品體系。實現Ti微合金鋼工業化生產,探索出具有我國資源特色低成本高性能鋼製造技術路線。研發薄規格熱軋板帶成套製造技術,闡明薄規格熱軋板帶從中間產品向最終產品轉化的發展方向。提出高品質特殊鋼板帶製造新的技術路線。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銀質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出版專著2部,分別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34;原創圖書和&34;國家重點圖書。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光華工程科技青年獎、魏壽昆冶金青年獎和首屆傑出工程師獎。

張躍,男,漢族,中共黨員,1958年出生於湖南郴州。1978年2月-1982年2月,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現武漢大學)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1982年2月-1987年9月,為武漢科技大學助教。1987年9月-1993年10月,為北京科技大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1993年10月-1995年10月,為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後、副教授。1995年10月至今,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1995年)、博士生導師(1998年)。2000年10月-2000年12月,由Anthony Mason Fellowship資助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合作研究,2001年1月-2002年2月由JSPS資助在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大阪大學、京都大學合作研究和學術訪問,2002年10月-2003年4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納米材料技術中心訪問教授。

2019年11月22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本次科技創新成果展聚焦&34;鋼鐵工業科技創新方面突出成就,展望&34;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戰略和方向,通過院士報告、院士論壇等環節充分解讀當下鋼鐵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激發鋼鐵企業活力,推動我國鋼鐵工業的科技創新具有積極作用,對促進&34;期間鋼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我國向鋼鐵強國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科技大學是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類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材料學科建設成果豐碩,在2012年教育部組織的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第2;2016年中國科學評價中心(RCCSE)發布《2016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北京科技大學名列2016-2017年材料類大學第1;近十年ESI學科排名世界1‰;2016-2019年QS排名材料科學均入圍全球前100

以材料報國之初心,承科技強國之使命。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科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目前大多是各領域的棟梁和骨幹。其中走出了12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數十名國家特大型企業或高新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等。學厚質樸,百鍊成材。新時代的北科大材料人秉持優良傳統,正鬥志昂揚,在&34;的徵程上紮實前進。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招生

註:文章部分素材來自北科大材子風華官微、央廣網、北京科技大學招生辦官微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在今天講的這45位院士中,有參加反細菌戰的昆蟲學家、有我國光譜學研究的開拓者、有致力於攻克癌症的醫學家、更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他們都來自同一所高校,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按當選年份排序)胡經甫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在今天講的這45位院士中,有參加反細菌戰的昆蟲學家、有我國光譜學研究的開拓者、有致力於攻克癌症的醫學家、更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他們都來自同一所高校,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按當選年份排序)
  • 光華獎榜單公布:12所大學共15名教授入榜,清華南農成贏家
    臨近年底,科學領域及高校領域的評估及評比就層出不窮,繼中國醫學界「諾貝爾獎」-樹蘭醫學獎公布之後,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名單也正式公布了。該獎是中國工程院發起的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可以看作中國工程領域的「諾貝爾獎」,每2年頒發一次,它成立的宗旨是獎勵為工程科技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成就的團體和個人,迄今為止已有304人和1個團體獲得該獎,其中科技獎獎金為每人20萬,成就獎為100萬。
  • 北科大3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我校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大批鋼鐵科技人才立足崗位、思考實踐,開拓創新,為行業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
  • 又有9位AI領軍人物入圍,這份名單院士雲集
    2020年度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士增選公示期已結束,今年又有9位人工智慧領軍人物當選為會士。截至目前,學會會士人數已達到83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佔比超過了1/3。根據所獲得的相關資料統計,66位當選會士的高校科學家,分別來自我國的29所高校。從各高校科學家當選的總體情況來看,清華大學表現最為強勢,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表現同樣也非常出色。
  • 喜報|北科大材料學部3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我校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大批鋼鐵科技人才立足崗位、思考實踐,開拓創新,為行業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其中,新晉兩院院士作為行業學科帶頭人
  • 我國最年輕的3位院士,科研成果突出,都是來自江浙地區
    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我國最年輕三位的院士,科研成果突出,而且都是來自於江浙地區,他們年紀多大,取得哪些優秀成果呢?一、孫斌勇孫院士是目前我國年紀最小的院士,今年43歲,年輕有為,2019年被評為科學院院士。他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父母注重孩子的教育。他從小天賦高,尤其在數學方面,還非常刻苦努力。
  • 這8位院士,出自甘肅同一所高校,還是同一個院系
    這些蘭大人,他們堅守奮鬥、默默躬耕,他們潛心科研,勇攀科學高峰,其中不乏為人敬仰的&34;,學校更是創造了化學&34;為人稱讚的佳話。2018全球各大高校與科研機構自然指數排名中,蘭大化學位列世界第47位,亞太地區第23位,全國高校第17位。蘭州大學先後有1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的排名(截至2020年4月),化學是唯一進入前1‰的學科。2017年5月,化學學科首次進入世界排名前100。
  • 我國年齡最小的三位院士,兩位是江蘇人,一位是浙江人
    最近,隨著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正式公布,網友對院士的關注度也開始增加。作為我國最頂尖的科研人才,院士的各種信息總是讓網友們很感興趣,其中就包括年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院士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根據統計,今年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為55.7歲,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更是達到58歲。但是,並不是所有院士的年齡都很大,那麼,我國現有院士中,哪三位院士年齡最小呢?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新院士名單公布!50所高校新晉...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同在今天(11月22日)公布。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
  •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6位華人學者當選!
    中公考研小編為各位考研小夥伴們整理了關於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6位華人學者當選!的相關資訊文章,一起了解一下吧~4月18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177位院士和36位外籍院士當選,其中華人學者共有6位。
  • 近20年共當選77位兩院院士!地方高校出院士,太難了
    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是國內最高學術榮譽,當選者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科學家。2001-2019年,我國共增選十屆院士,共遴選院士1106人,其中科學院院士519人,工程院院士587人。中國科學院各大研究所加上所屬中國科大,共增選院士197位,佔比37.96%。如果將兩者相加,則高達81.50%,留給地方高校以及企業等單位的名額已然非常少了。工程院院士儘管不像科學院院士那樣集中在頂尖高校和中科院,兩者佔比不足40%,但競爭同樣激烈。
  • 中國工程院新增58位院士 廣東高校有兩位教授入選
    他一直致力於地震工程,特別是隔震、消能和各種減震控制這一前沿領域的理論研究及試驗、工程應用的工作。為創造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層房屋隔震技術」及該技術體系的推廣應用作出了顯著的貢獻。1989年,他主持在汕頭市建成國內首棟採用橡膠墊多層隔震住宅(8層),被聯合國專家組評價為「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裡程碑」,同時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評為「中華之最」。
  • 全球頂尖100位材料科學家,6位出自中國科大,其中3位是同班同學
    早在2011年前後,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和化學家的榜單發布,其中不乏中國人的身影,而且甚至出現了霸榜。不僅如此,更為有趣的是榜單上的6位科學家,曾經畢業於國內同一所大學,也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中3位更是出自同一個班級。
  • 又一痛心的數據!中科大少年班培養出5位院士,其中4人是外國院士
    我國最早的少年班是中科大的少年班,1978年3月,21名來自全國的少年經過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首批中科大少年班學生,平均年齡僅14歲。這些學生是老師到各地發掘而來的天才少年,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之處。中科大少年班是否成功?
  • 這5位院士,都曾在東北上大學,還畢業於同一所高校
    其中,先後有3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期推送,小編就為您介紹這5位從瀋陽藥科大學走出的院士。1961-1964年負責研究維生素A工業合成研究,在工業上得到結晶性維生素A;1979-1984年負責維生素B6惡唑法合成新工藝研究,其合成法已成為我國維生素B6生產的通用方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維生素A於1964年獲國家新產品二等獎,維生素B6於1985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其後在多種原料藥工業化研究中均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
  • 廣東高校薪酬榜公布,中大、南科大、華工畢業生月薪超七千
    說到應屆畢業生的薪資這裡有一份榜單你需要了解一下畢竟你工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母校的段位是「青銅」還是「鑽石」一起來看看「南方教育智庫」發布的廣東高校「薪酬榜」看看你的母校上榜了沒已公布相關數據的51所本科高校中,有35所超過了全省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月薪,其中中山大學8592元、南方科技大學7864元、華南理工大學7371元名列前3位,均超過7000元。
  • 先後走出270多位兩院院士,6位"兩彈一星"元勳,江蘇這所高校實力雄厚
    三江師範學堂是清末實施新教育後規模最大、設計最新的一所師範學堂,也是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師範學校之一,南京大學即肇始於此。 在共和國的發展歷程中,有270多位校友當選兩院院士,6位"兩彈一星"元勳和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在南京大學汲取知識的營養
  • 史上最全整理:大數據揭秘55位陝西院士
    陝西院士工作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幾個單位都是在高校,其中在清華大學工作過和正在工作的人數最多,有4人(高景德、段學復、雒建斌、張建民),其次是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和同濟大學,分別有3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有2位陝西院士,剩下的單位只有1位。
  • 23位「兩彈一星」都畢業於哪所學校,其中5所高校如今不復存在!
    那麼,這些為共和國做出突出貢獻的大牛又都是哪所高校畢業的呢!清華大學的實力毋庸置疑,在「兩彈一勳」的人數上也是最多的,共有8位大牛畢業於清華大學,其中的5位都是學物理的,可以看出清華大學的物理學專業是多麼強悍!在我國,清華大學的物理學是殿堂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