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2020-12-05 最前延

大學之大,首在育人。

而每每提起院士這個稱號,二火兔心中都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不知大家是否也一樣?

在今天講的這45位院士中,有參加反細菌戰的昆蟲學家、有我國光譜學研究的開拓者、有致力於攻克癌症的醫學家、更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而他們都來自同一所高校,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按當選年份排序)

胡經甫(1886-1972),昆蟲學家,1917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生物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所編著的《中國的石蠅》和《中國昆蟲名錄》為中國昆蟲學巨著之一,記載昆蟲25目、392科、4968屬、20069種。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反細菌戰調查,受到表彰。

金善寶(1895-1997),農學家,曾任江南大學(現蘇州大學)教授、農學系主任,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高產育成了京紅1、2、3、4、5、6、7、8、9號和"6082"等優質高產品種,其中"雲南小麥"是世界上獨有的小麥新種,對小麥種類及其分布的系統研究,為中國小麥育種打下了基礎。

劉承釗(1900-1976),動物學家,1934年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任教,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兩棲動物區系分類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成績,編寫了《華西兩棲類》(1950)及《中國無尾兩棲類》專著,受到世界上同行的重視。

周同慶(1907-1998),光學、物理學家,江南大學(現蘇州大學)教授,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光譜學、氣體放電光譜學研究,是中國光譜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40年應用聲波技術研究測量長江深度、距離,研製出"磁伸縮式高頻聲波自動記錄回聲測深儀"。1955年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隻醫用封閉式X光管。

顧翼東(1903-1996),化學家,1923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化學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復旦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我國豐產元素鎢、鉬、鈮、鉭及稀有元素化學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內在還原法製備藍色氧化鎢,以及倒滴加法製備活性粉狀白鎢酸及鈮酸,又從後者製得一系列已知和未見諸文獻的含鎢化合物。

謝少文(1903-1995),微生物學家、免疫學家,1921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

主要研究傳染病及探討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的聯繫。在國際上首次用雞胚培養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成功。在60餘年的教學、科研中,對醫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高尚蔭(1909-1989),病毒學家,193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對菸草花葉病毒、流感病毒、新城雞瘟病毒、家蠶膿病毒、根瘤菌噬菌體、豬喘氣病原物及昆蟲多角體、顆粒體病毒等的性質及應用進行了研究。創辦了中國最早的病毒學實驗室和病毒學專業。

談家楨(1909-2009),遺傳學家,1929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當選為紐約科學院名譽終身院士。曾任復旦大學教授。20世紀30年代初起進行亞洲異色瓢蟲色斑的遺傳變異研究和果蠅的細胞遺傳基因圖及種內種間遺傳結構的演變研究,為現代綜合進化理論的創立作出重大貢獻。在60年代初領導中蘇合作的彌猴輻射遺傳的研究以及70年代起致力於組織分子遺傳學和植物遺傳工程等研究,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蘇元復(1910-1991),化學工程家,1929年保送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化學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研究領域為液滴萃取理論及應用。深入研究液滴傳質理論,特別注重用萃取方法解決中國豐富資源的利用、節能和環境保護中的實際問題。

時鈞(1912-2005),化學工程學家,1929年保送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世紀50年代創建我國高等學校矽酸鹽(水泥)專業。主編了《傳質》、《膜技術》等多種書刊, 獲國家石油和化工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劉永齡科技獎。

陸寶麟(1916-2004)昆蟲學家,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生物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對中國蚊類分類區系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主編《中國蚊科志》,提出了蚊蟲綜合防治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城市滅蚊的方針策略。

馮新德(1915-2005),高分析化學家,1933年考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為中國高分子化學奠基開拓人之一,長期以來從事高分子化學教學與基礎研究,領域涉及烯類自由基聚合與電荷轉移光聚合以及接枝與嵌段共聚合。

朱洪元(1917-1992),理論物理學家。1928年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深入探討了利用色散關係和么正條件建立低能強作用的理論問題,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中期開闢強子內部結構理論研究的新領域。

劉建康(1917-2017),魚類學、生態學家,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生物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著重開展魚類生態學、淡水生態學的研究工作,為我國淡水魚類的生態學提供了系統的第一手數據資料,並從理論與實踐上為發展中國淡水漁業與淡水生態學作出了貢獻。

董申保(1917-2010),巖石學、地質學家。就讀上海東吳第二中學(現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事變質巖及花崗巖研究。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8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汪聞韶(1919-2007),土力學及土壩、地基抗震學家,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從事結合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和水工建築物地震震害分析和抗震設計中飽和土液化問題的研究,初步建立了計算模式的雛型。

王守覺(1925-2016),半導體電子學家,1936年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首次研製成功鍺合金擴散高頻電晶體,應用於我國研製的電晶體化高速計算機;並提出了一種新的多值與連續邏輯高速電路——多元邏輯電路,試用於整機。

周維善(1923-2012),有機化學家,就讀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甾體、萜類和不對稱合成化學研究。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國家計生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獎二等獎等。

謝毓元,化學家,1945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從事創新藥物研究。在血吸蟲病藥物、金屬中毒解毒藥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藥物、震顫麻痺症藥物等領域進行了長期研究並發現了一些效果優良的新藥。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

欽俊德(1916-2008),昆蟲生理學家,194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生物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創立中國第一個昆蟲生理研究室揭示昆蟲與植物的生理關係,成功研究出適用於大量飼養蚤幼蟲的飼料及快速偵檢不同來源蚊蟲的方法。

蘇肇冰,物理學家,1950年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

提出在金屬小顆粒懸浮液體中通過測量吸收係數可能觀察到電磁波局域化遷移率邊界的建議。

陳子元,核農學家,蘇南蠶絲專科學校(現蘇州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氫-3、碳-14、磷-32、硫-35和砷-76等研製合成了15種同位素標記農藥,提出了同位素示蹤技術與動力學相結合的示蹤動力學理論,摸清了幾種取代六六六粉的新農藥在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運動變化規律。

殷之文(1919-2006),材料科學家,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長期從事無機功能材料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在我國開創了鋯鈦酸鉛(PZT)壓電陶瓷的研究和開發,成功地發展了應用於水聲聲納、超聲電聲技術等領域所需的壓電陶瓷材料和元器件。

黃培雲(1917-2012),粉末冶金專家,1934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粉末冶金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創立了著名的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製成功多種用於核、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專著2本。

宋鴻釗(1915-2000),婦科腫瘤學專家,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生物系,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婦科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創建大劑量化療治療絨癌取得突破性成就,使全身多處轉移瀕臨晚期病人獲得再生,並仍能生育。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0年獲陳嘉庚首屆醫學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李政道,物理學家、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1937年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發現了關於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和楊振寧教授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統計力學方面,和楊振寧、黃克孫合作對多體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70-80年代,創立了非拓撲性孤子理論及強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場論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態"概念等。

汪菊淵(1913-1996),花卉園藝學家,1929年考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化學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市園林局局長、總工程師、技術顧問等職。

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園林專家和領導人才。從形式到內容上為劃分中國古代園林歷史進展,寫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

鬱銘芳(1927-2020),化纖專家,194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紡出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根合成學纖維,成為我國化纖領域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1960年起先後主持多種化學纖維的研製,並獲得多項國家省部級科學進步獎。

薛鳴球(1930-2013),光學家,曾任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光學儀器和光學系統設計研究工作。1958年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1959年研製了我國第一臺大口徑高倍率觀察望遠鏡。1967年為我國第一代遙感衛星負責設計了高質量光學系統。在航天遙感的光學系統設計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並得到了應用。

李正名,有機化學與農藥化學家,194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有機合成,農藥化學、生物活性分子設計及構效規律研究。曾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78)、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7)、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7)等23項個人獎項。

沈之荃,高分子化學家,1952年至1961年任教於江蘇師範學院(現蘇州大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攻過渡金屬和稀土絡合催化聚合。2在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稀土絡合催化聚合學科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等。

喬登江(1928-2015),核技術應用專家,1955-1963年在江蘇師範學院(現蘇州大學)物理系任教,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對目標的衝擊波效應,電子元器件及系統的輻射效應等開展了系統研究並將成果編寫成手冊;完善了核試驗安全保障和評估理論;提出了新的措施和意見並開拓了新領域;在數值模擬並使之與實驗模擬相結合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志新,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家,蘇州大學醫學部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有:(1)創造性地將統計力學應用於酶學研究,對所有非解-聚合的別構酶模型給出了統一的理論框架;(2)系統地研究了酶的抑制、激活作用機制及動力學;(3)提出了一個確定蛋白質與配體結合常數的新方法;(4)解決了蛋白質二級結構預測研究中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用嚴格的統計學方法給出了蛋白質摺疊類型總數僅為650種左右的估計。

阮長耿,血液學專家,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

先後獲得國家專利7項、美國專利1項、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以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2項。先後二次被授予了"法蘭西國家功績騎士勳章"和"法蘭西國家功績軍官勳章"。2015年獲得首屆世界華人血栓與止血大會"終身成就獎"。

潘君驊,應用光學專家,蘇州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光學儀器研製、光學元件及系統的加工和測試。1972-1974年研製出雷射球面幹涉儀,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9年完成2.16米天文望遠鏡及其專用附屬儀器-階梯光柵分光儀,分別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及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宋大祥,蛛形學與無脊椎動物學家,1953年畢業於江蘇師範學院(現蘇州大學)生物系。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至今建立2個新亞科14個新屬,已發現300餘新種。編著有《螞磺》、《中國農田蜘蛛》、《中國蜘蛛(英文)》以及《中國動物志》中有關"淡水撓足類"、"蟹蛛科"、"平腹蛛科"和"肖蛸科"等卷,為本學科的發展作出貢獻。

陸埮(1932-2014),天體物理學家,就讀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高能天體物理科研和教學。199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3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吳培亨,超導電子學家。就讀於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超導電子學的研究,擅長於超導電子器件的高頻(微波到太赫茲波段)應用。

李述湯,材料化學和物理專家,蘇州大學教授,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致力於金剛石、納米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提出了製備高質量外延金剛石薄膜的方法,推廣到合成其它半導體材料的納米線,得到量子效應導致矽納米線能隙展寬的實驗證據在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中。

柴之芳,放射化學家,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教授,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放射化學和核分析技術研究,建立了鉑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新方法。此外,還應用放射分析方法研究了環境問題。曾獲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5年國際核化學和核分析G.Hevesy獎等多項獎勵。

詹啟敏,分子腫瘤學家,1982年畢業於蘇州醫學院(現蘇州大學醫學部),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致力於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在國際上率先發現和系統揭示了細胞周期監測點關鍵蛋白的作用和機制,闡明多個重要細胞周期調控蛋白在細胞癌變和腫瘤診斷與個體化治療中的作用。

劉忠範,物理化學家,蘇州大學能源學院教授。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納米碳材料、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和納米化學研究,是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納米碳材料研究團隊之一。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8年和2017年)、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中國化學會-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等獎勵。

李永舫,高分子化學家,蘇州大學材化學部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長期從事光電功能高分子領域的研究工作,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共軛聚合物給體、富勒烯和非富勒烯n-型有機半導體受體光伏材料以及電極界面修飾層材料、導電聚合物電化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芮筱亭,發射動力學家,1982年畢業於蘇州大學,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發射動力學和多體系統動力學研究,建立了多體系統發射動力學理論與技術體系。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防科技工業傑出人才獎、全國創新爭先獎。

以上44位院士研究成果卓著,為國家科研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下的這位獲得院士的稱號又有著另一番風採。

日前,歐洲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院士增選結果,共有三位中國科學家當選,其中就包括了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的郎建平教授。

如果你對這個稱號還沒什麼概念,二火兔這就來段科普。

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成立於1988年,是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立,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的一個包括東、西歐國家的國際科學組織。

目前,歐洲科學院目前共約3500名成員,其中包括65名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獲得者,共來自63個國家。

一句話概括,該院由歐洲科學部長及最高學術水平的國科院共同成立的國際科學組織,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能夠得到如此高規格

科學學術組織的認可

其中體現出的學術水平

也是極高水準的

郎建平,男,1964年6月生。現為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學位評定委員會秘書處(學位辦)秘書長(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

郎建平1984年畢業於蘇州大學獲學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5-2001分別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化學系、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從事博士後研究。曾任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主任、黨委書記,蘇州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滿滿的榮譽清單

有此稱號,實至名歸!

寫在最後

在雙一流時代,育人才成為大學最核心的功能。不管是本文提到的蘇大,還是我們所熟悉的浙大、北大、清華,我們可以發現,走出的傑出人才與所在的學科名額有著較大的關係。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傳統基礎學科佔有絕對優勢。其中化學成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最多的一級學科,歷年共有187位化學家當選。物理學緊隨其後,共有172位物理學家當選。

基礎即是核心,我們期待中國的校園能培育出更多耀眼的科技明星,他們就像數不清的從古到今湧現的多少位能人才俊一樣,再一次印證中國校園是人傑地靈。

聲明: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

| 文章綜合新聞網、中國科學網,蘇州大學官網、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工程院官網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 我們以作處理。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在今天講的這45位院士中,有參加反細菌戰的昆蟲學家、有我國光譜學研究的開拓者、有致力於攻克癌症的醫學家、更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他們都來自同一所高校,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按當選年份排序)
  • 這8位院士,出自甘肅同一所高校,還是同一個院系
    周其林,蘭州大學化學系1978級校友,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嶽建民,蘭大化學系1980級校友,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驪珠,蘭州大學化學系1986級校友,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全球各大高校與科研機構自然指數排名中,蘭大化學位列世界第47位,亞太地區第23位,全國高校第17位。蘭州大學先後有1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的排名(截至2020年4月),化學是唯一進入前1‰的學科。2017年5月,化學學科首次進入世界排名前100。
  • 近20年共當選77位兩院院士!地方高校出院士,太難了
    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是國內最高學術榮譽,當選者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科學家。2001-2019年,我國共增選十屆院士,共遴選院士1106人,其中科學院院士519人,工程院院士587人。而從院士們的當選單位來看,他們大多集中在國內最為頂尖的高校以及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科研機構,其他類單位儘管偶爾也能分到「一杯羹」,但是並不多。據統計,2001-2019年,共新增科學院院士519名。這519名院士來自部屬高校的共有226名,佔比高達43.55%。
  • 先後走出270多位院士!又一項榜單發布,江蘇這所高校實力超群!
    近日,中國科學網以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和管理科學領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為依據,梳理分析了1949年(本科畢業年)至今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數據,形成了"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南京大學以總分
  • 中國「兩院院士」五成有官員背景 山東籍院士約90位
    多位院士為高校校長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多位「兩院院士」曾任或現任大學副校長或校長。據媒體報導,在2011年新增選的院士名單中,有25人來自高等院校,其中16人為曾任或現任高校校長、副校長,相比上次增選人數明顯增加。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1987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返回母校華中科技大學工作。
  • 這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竟都師出同門,來自這所百年名校!
    其中,蘭大&34;、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在數十年的教學過程中,就曾培養出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是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秦大河曾三次踏上南極大陸,是中國第一個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人,更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南極地表1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他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成果。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 超半數來自高校!2019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超半數來自高校!2019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2019-11-22 13:15:00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官網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新院士名單公布!50所高校新晉...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同在今天(11月22日)公布。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
  • 最新醫學院排名:這所雙非醫科大竟擁有四位院士?實力超很多985
    我們知道,在高校競爭逐漸激烈的今天,如何評價一所高校的教育質量,專職院士的有無以及有多少已經成為了一條最重要的準則。並且大多數院士都分布在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中院士一直都是鳳毛麟角,但是,河北的一所高校,非「雙一流」卻擁有四位院士,可以說是實力十分強勁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 9位院士登榜,其中3位還來自同一所高校!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34;科技成果展啟動儀式在江蘇舉行,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部三位院士謝建新、毛新平、張躍榮獲&39;十三五&34;。經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研究決定,授予王運敏、毛新平、劉正東、李衛、張躍、邵安林、嶽清瑞、唐立新、謝建新(按姓氏筆畫排序)等9位院士 &39;十三五&34;。
  • 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王振義發現,陳竺雖然只有中專學歷,但寫的病歷十分仔細、準確,從此,他開始悄悄地暗中觀察這個年輕人…… 這一年,高校恢復研究生招生考試,愛才心切的王振義鼓勵陳竺報考研究生。這年他只有 42 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 年,54 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
  • 這5位院士,都曾在東北上大學,還畢業於同一所高校
    回首近九十年的奮鬥之路,瀋陽藥科大學在革命的道路上艱難成長,於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奮勇向前,有力的推動了祖國藥學事業的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高素質的藥學專業人才。其中,先後有3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期推送,小編就為您介紹這5位從瀋陽藥科大學走出的院士。
  • 中國工程院新增58位院士 廣東高校有兩位教授入選
    周福霖  男,64歲,廣州大學合併成立前任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副院長,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隔震減震控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橋梁與結構學會成員、國家消能減震學會常務理事。  他一直致力於地震工程,特別是隔震、消能和各種減震控制這一前沿領域的理論研究及試驗、工程應用的工作。
  • 2019院士增選候選、傑青、優青最終名單出爐:這幾所高校笑了!
    一時間可以說是掀起了一陣小小的波瀾,畢竟傑青和優青已經成為中國人才梯隊最重要的兩個臺階,幾乎是每一個中青年學者的奮鬥目標,也是每一個科研單位所必爭的人才。說到人才培養與引進,就不得不提中國的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國家科技領域的最高學術稱號與終身榮譽,每一次的院士增選的名單都備受學術界與教育界矚目。
  • 21世紀中國科學院院士最集中的高校排行榜!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57位科學家入選,最終的當選名單將於今年12月公布。中科院院士的增選情況歷來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藉此機會,小編對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院八次增選當選院士情況進行了整理,供大家參考。
  • 浙江樂清六大名人:第一位是院士、第六位是火器專家,浙江的驕傲
    當然樂清市自古至今名人眾多,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其中較為知名的六位,也歡迎各位朋友補充並指正,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人。第一位:楊煥明楊煥明,1952年10月出生於浙江省樂清市,基因組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印度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德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華大基因理事長、華大基因學院院長。
  • 雙鴨山市六大名人:第一位是中科院院士、第六位是國家一級美術師
    當然雙鴨山市自古至今名人眾多,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其中較為知名的六位,也歡迎各位朋友補充,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人。第一位:田永君田永君,1963年3月出生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友誼縣,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四所高中,群星璀璨,堪稱「院士的搖籃」
    兩院院士,即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研人員的至高榮譽。 今天筆者給大家聊一聊我國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四所高中,群星璀璨,堪稱「院士的搖籃」,而培養的院士多,也證明了這些學校深厚的底蘊和超強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