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國科學院院士最集中的高校排行榜!

2020-11-29 儀器信息網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57位科學家入選,最終的當選名單將於今年12月公布。中科院院士的增選情況歷來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藉此機會,小編對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院八次增選當選院士情況進行了整理,供大家參考。

  學部分布情況

  新世紀以來,共有394位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地學部65人、化學部68人、技術科學部71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77人、數學物理學部6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44人。

  年齡

  從統計結果來看,超過50%的院士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有159位院士當選時年齡處於50-59歲之間,佔總人數的40%,而當選時年齡小於40歲的僅4人。其中,2003年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盧柯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院士以及2001年當選的香港大學的任詠華院士,在當選時均年僅38歲。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初選候選人中,最年輕的是清華大學的顏寧教授,年僅39歲。

  工作單位

  從統計結果來看,當選院士主要來自各大普通高校(含軍校)、中國科學院、企業以及其他科研單位。其中,來自各大高校的科學家依舊是主力軍,有217人,佔到54.8%;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研究中心等共138人,佔比34.85%;其他科研單位31人,企業10人。(註:由於有兩位院士分別有兩個工作單位,因此在統計時每個工作單位各算一人次。)

  高校表現

  新世紀以來,共有來自58所高校(含軍校)的217位科學家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其中,北京大學一枝獨秀,當選院士人數達到29人,且覆蓋各個學部(地學部2人、化學部5人、技術科學部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6人、數學物理學部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5人),表現十分強勢。清華大學緊隨其後,共有20位科學家當選(化學部3人、技術科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5人、數學物理學部2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人)。人數超過10人的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

  各大高校新世紀以來中科院院士人數具體排名如下: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全國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靠譜嗎?你的大學校友有多少是院士?
    文|劉冷絲欄目|絲說教育改革校友會公布了2018年國內所有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以170人、155人獲得第一二名,復旦大學以95人名列第三。很多人感覺非常奇怪,國內高校培養院士數量和水平怎麼這麼高,還是院士根本就不值錢?
  • 先後走出270多位院士!又一項榜單發布,江蘇這所高校實力超群!
    近日,中國科學網以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和管理科學領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為依據,梳理分析了1949年(本科畢業年)至今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數據,形成了"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南京大學以總分
  • 近20年共當選77位兩院院士!地方高校出院士,太難了
    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是國內最高學術榮譽,當選者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科學家。2001-2019年,我國共增選十屆院士,共遴選院士1106人,其中科學院院士519人,工程院院士587人。而從院士們的當選單位來看,他們大多集中在國內最為頂尖的高校以及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科研機構,其他類單位儘管偶爾也能分到「一杯羹」,但是並不多。據統計,2001-2019年,共新增科學院院士519名。這519名院士來自部屬高校的共有226名,佔比高達43.55%。
  • 憑什麼最年輕的兩院院士均來自合肥的中科大?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最高榮譽稱號,也是代表中國高校最頂尖師資和最卓越校友的群體。目前中科院擁有800餘名院士,工程院擁有900餘名院士,其中自恢復高考以來中國高校院士本科校友(不含合併高校)排行榜顯示,北大、清華、中科大當選校友位列全國前三,中科大當選人數21人,總量位居第三位,但是結合中科大小而精的規模體量,人均院士產出高居全國第一,有著「千生一院士」的美譽。
  • 施一公: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
    原標題: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   施一公 (資料圖片)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這一預言已經在逐步變成現實,生命科學已經發展成為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之一,成了自然科學的前沿學科。在美國《科學》周刊近幾年評選的全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中,一半以上的成果都來自生命科學領域。當今,以計算機科學及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正迅猛發展,它們代表了現代科學發展的最前沿,並成為現代高科技的兩大支柱。
  • 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北京這位教授厲害了!
    7月27日,歐洲科學院 (Academia Europaea, the Academy of Europe) 正式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歐洲科學院年會暨新當選院士入會儀式將推遲至2021年10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市舉行。
  • 舟山人孫斌勇當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終於官宣!2019年共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其中一位是我們舟山人孫斌勇。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最小年齡42歲,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孫斌勇。孫斌勇,1976年出生於六橫雙塘,是普陀中學96屆(1)班和清華附中937班學生。他曾以滿分成績獲得浙江省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名,因課業成績優異,被保送至浙江大學數學系。
  • 校友會2016-2019中國大學兩院院士排名,清華大學第1,中科大第3
    2016-2019年,中國哪所大學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人數最多?哪些高校躋身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兩院院士排行榜20強?「兩院院士」是中國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監測及期末驗收評估、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和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標誌評價指標之一。
  • 2019新增兩院院士最多高校:北大第一,中科大第三,清華第幾?
    對於每一所大學來說,院士都是要力爭的人才。院士不光光可以給這個學校帶來榮譽,更重要的是院士在該學校可以帶動學科的快速發展,學科發展了學校的實力就會更強,更強了就有資本吸引更優質的本科生源,獲取大量的資金支持。
  •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5月1日電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增選院士名單,其中包括84位美國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入選該院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 施一公撰文談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新聞—科學網
    施一公 (資料圖片)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如今,30多年過去了,這個學科到底發展得怎麼樣?
  • 我校8位教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位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對外公布,我校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4位教授,以及常進、陳學思、相裡斌、吳宜燦4位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譽教授安東·塞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南開大學陳軍院士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化學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大陸科學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稱,陳軍院士發展了「氧化還原—轉晶」新方法可控合成三維金屬氧(硫)化物電極材料,用於製備高性能電池。他的研究拓展了人們對於納米材料在能源儲存和轉化領域應用的理解。此次共有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大陸。
  • 袁隆平等為何評不上科學院院士?又如何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的最高奮鬥目標,是國際通用的榮譽稱號,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有院士這一群體。如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德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和工程院以及澳大利亞科學技術與工程院等。舉例來說,袁老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配套了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並攻克了制種難關,對雜交水稻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成就)。但由於雜交水稻的理論基礎早在孟德爾時期就已經提出,即孟德爾的經典遺傳學中的雜種優勢。而袁老的主要貢獻在於找到了「野敗」(即雄性不育株),並將其與普通水稻雜交。
  • 如果中國科學院大學也參與國內高校排名,可位居第幾?
    目前中國內地高校,第一、第二的霸主位置基本穩定不變,這第三把交椅該由哪個高校來坐,就眾說紛紜,站在各自立場,各說各的理。我還曾經看到「2019中國雙一流大學排名發布」中,國科大排第3的位置。確實如此,如今中國,各種國內大學的排行榜林林總總,讓人眼花繚亂,公說公有理,婆說理更長。但真正公認有影響力的排名並不多。
  • 院士校友數量大比拼,2020中國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兩院院士數量排行榜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每兩年評選一次,從國內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代表著我國科研實力最高水平的一批人。 在一定程度上,醫學院校兩院院士校友數量可以反映了一所醫學院的生源質量、培養能力和師資力量。
  • 南開大學陳軍院士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日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化學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此次共有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位科學家入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陳軍,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1992年在南開大學化學系學習,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並於1992年留校工作;1996-1999年在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材料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99-2002年在日本工業技術院大阪工業技術研究所任研究員。
  •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日報烏魯木齊11月22日電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肖文交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2012年12月1日,肖文交在吉爾吉斯斯坦野外科考)肖文交長期從事沉積大地構造學研究,瞄準造山作用與大陸增生機制的國際前沿,圍繞造山帶結構及時限、造山方式與大陸增生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堅持在中國北方及鄰區戈壁山區開展系統研究,在中亞造山帶構造格局和大陸增生機制等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獲得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與好評。
  • 江西又多一位院士!江風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這是南昌大學本土產生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標誌著南昌大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生前長期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這不禁讓人們疑惑,難道當美國科學院院士就這麼容易嗎?是中科院院士要求太高,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門檻太低?下面我們就從多方面對比一下中科院院士與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差別。,說起來,在學術的含金量上,美國院士和中國院士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中科院院士明顯檔次要高一點,更權威一些,價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