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165字 | 閱讀6分鐘
他的人生履歷,囊括了中國當代所有醫學人士的代表。並且成功挽救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是醫學界所有後學晚輩學習的楷模。
他,有著無數的標籤,「赤腳醫生」、第一學歷最低的中專生、大醫院的普通醫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中國的衛生部長。
他通過長期不懈的勤奮努力,不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醫學家,並且成功挽救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是醫學界所有後學晚輩學習的楷模。
今天,讓我們帶著敬意,一起走近這位醫學界的傳奇人物。
陳竺,男,漢族,1953年8月生,江蘇鎮江人,農工黨成員,1970年4月參加工作,法國巴黎第七大學血液學研究所腫瘤發病基礎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科學博士學位,教授,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
01最前延
第一學歷並不決定人生,它只是開始
1970 年 4 月,初中畢業後年僅 16 歲的陳竺,隨著上山下鄉的大軍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信豐縣農村「插隊」。這個勤奮好學的少年,在艱苦的農業生產之餘自學不輟,常常在深夜閱讀隨身帶來的中學數理化課本,同時刻苦鑽研的父親寄給他的英文書籍。
1973 年,陳竺參加高考,不幸落榜。但年輕的陳竺從不氣餒,仍然堅持自學父母從上海寄來的醫學書籍,鄉親們知道後,便會常常找他看病。
1974 年,21 歲的陳竺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都會去找「陳醫生」治療。
1975 年,22 歲的陳竺進入江西省上饒衛校讀書,畢業時各門成績全為優秀,被留校任教。
1978 年,25 歲的陳竺前往上海瑞金醫院進修,結識了著名的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教授。王振義發現,陳竺雖然只有中專學歷,但寫的病歷十分仔細、準確,從此,他開始悄悄地暗中觀察這個年輕人……
這一年,高校恢復研究生招生考試,愛才心切的王振義鼓勵陳竺報考研究生。最終他成功考上上海第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當時政策允許中專報考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上海瑞金醫院工作。
1984 年,陳竺憑著優異的專業成績來到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從事博士後研究。1989 年,36 歲的陳竺謝絕了法方的挽留,學成歸來。
1995 年,陳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年他只有 42 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 年,54 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
APL曾是一種極為兇險,死亡率很高的惡性血液疾病。陳竺團隊應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註:俗稱砒霜)對APL進行聯合靶向治療,使得這一疾病的5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癒」標準。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人的血液:治療前(左),維甲酸治療後(中),砒霜治療後(右)
同時,從分子機制上揭示了ATRA和砷劑是如何分別作用於APL致病分子PML/RARα,將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和凋亡,從而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
可以說,這是一項真正的結合臨床醫學與基礎生物學的研究,是東方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結合的典範,2016年美國血液學會(ASH)為陳竺院士頒發了歐尼斯特·博特勒獎,以表彰他們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基礎和臨床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即歐尼斯特·博特勒演講和獎項(The Ernest Beutler Lecture and Prize)是以美國血液學會(ASH)原主席Ernest Beutler名字命名的,該獎項表彰在轉化醫學研究中有重大進展成就者,在同一主題下由兩部分演講組成,獲獎者一位介紹基礎科學進展,另一個介紹臨床科學或轉化醫學成就。
03最前延
多項突破性成果
陳竺在血液學、分子生物學領域均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
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維甲酸治療早幼粒白血病的原理,在世界上首次闡明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分子機理。
提出的白血病「靶向治療」觀點,為腫瘤的選擇性分化、凋亡治療開闢了全新的道路,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參與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的運籌、組織和管理,建立了初具規模的人類基因組研究技術體系,組建了我國首個國家級基因組研究中心——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
在陳竺院士傳奇的人生履歷中,囊括了中國當代所有醫學人士的代表。並有著10個院士頭銜。
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9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3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4年當選為歐洲藝術、科學和人文學院院士,
2005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6年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8年當選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榮譽院士和英國醫學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2017年4月12日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9年5月25日,中科院院士陳竺在浦江創新論壇上說道,「科技發展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和人民福祉緊密結合,在生命健康領域尤其突出。並強調,「基礎研究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在科技發展中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
」陳竺說,華為擁有約700名數學家、800名物理學家、120名化學家和6萬多名工程師,相當於整個中國科學院的體量。「在國家碰到困難的時候,它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在斷供的時候,任正非先生仍然表達了開放合作的氣度。中國的科技界要向華為學習。」
陳竺院士指出,面對全球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必須攜起手來。中國要從科技大國邁入科技強國行列,只有依靠自主創新創造,發展更加自主完整同時也更加開放的科學理論研究體系,建立新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是關鍵。
寫在最後
他最關心的仍是醫療
聲明: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圖片來源網絡,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