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2020-09-04 最前延



全文2165字 | 閱讀6分鐘

他的人生履歷,囊括了中國當代所有醫學人士的代表。並且成功挽救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是醫學界所有後學晚輩學習的楷模。


他,有著無數的標籤,「赤腳醫生」、第一學歷最低的中專生、大醫院的普通醫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中國的衛生部長。

他通過長期不懈的勤奮努力,不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醫學家,並且成功挽救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是醫學界所有後學晚輩學習的楷模。

今天,讓我們帶著敬意,一起走近這位醫學界的傳奇人物。


陳竺,男,漢族,1953年8月生,江蘇鎮江人,農工黨成員,1970年4月參加工作,法國巴黎第七大學血液學研究所腫瘤發病基礎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科學博士學位,教授,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

01最前延


第一學歷並不決定人生,它只是開始

1970 年 4 月,初中畢業後年僅 16 歲的陳竺,隨著上山下鄉的大軍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信豐縣農村「插隊」。這個勤奮好學的少年,在艱苦的農業生產之餘自學不輟,常常在深夜閱讀隨身帶來的中學數理化課本,同時刻苦鑽研的父親寄給他的英文書籍。

1973 年,陳竺參加高考,不幸落榜。但年輕的陳竺從不氣餒,仍然堅持自學父母從上海寄來的醫學書籍,鄉親們知道後,便會常常找他看病。

1974 年,21 歲的陳竺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都會去找「陳醫生」治療。

1975 年,22 歲的陳竺進入江西省上饒衛校讀書,畢業時各門成績全為優秀,被留校任教。

1978 年,25 歲的陳竺前往上海瑞金醫院進修,結識了著名的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教授。王振義發現,陳竺雖然只有中專學歷,但寫的病歷十分仔細、準確,從此,他開始悄悄地暗中觀察這個年輕人……

這一年,高校恢復研究生招生考試,愛才心切的王振義鼓勵陳竺報考研究生。最終他成功考上上海第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當時政策允許中專報考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上海瑞金醫院工作。

1984 年,陳竺憑著優異的專業成績來到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從事博士後研究。1989 年,36 歲的陳竺謝絕了法方的挽留,學成歸來。


1995 年,陳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年他只有 42 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 年,54 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

02最前延

用砒霜「進攻」白血病

APL曾是一種極為兇險,死亡率很高的惡性血液疾病。陳竺團隊應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註:俗稱砒霜)對APL進行聯合靶向治療,使得這一疾病的5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癒」標準。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人的血液:治療前(左),維甲酸治療後(中),砒霜治療後(右)


同時,從分子機制上揭示了ATRA和砷劑是如何分別作用於APL致病分子PML/RARα,將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和凋亡,從而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

可以說,這是一項真正的結合臨床醫學與基礎生物學的研究,是東方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結合的典範,2016年美國血液學會(ASH)為陳竺院士頒發了歐尼斯特·博特勒獎,以表彰他們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基礎和臨床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即歐尼斯特·博特勒演講和獎項(The Ernest Beutler Lecture and Prize)是以美國血液學會(ASH)原主席Ernest Beutler名字命名的,該獎項表彰在轉化醫學研究中有重大進展成就者,在同一主題下由兩部分演講組成,獲獎者一位介紹基礎科學進展,另一個介紹臨床科學或轉化醫學成就。

03最前延

多項突破性成果

陳竺在血液學、分子生物學領域均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

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維甲酸治療早幼粒白血病的原理,在世界上首次闡明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分子機理。

提出的白血病「靶向治療」觀點,為腫瘤的選擇性分化、凋亡治療開闢了全新的道路,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參與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的運籌、組織和管理,建立了初具規模的人類基因組研究技術體系,組建了我國首個國家級基因組研究中心——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

04最前延

10個院士頭銜


在陳竺院士傳奇的人生履歷中,囊括了中國當代所有醫學人士的代表。並有著10個院士頭銜。

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9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3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4年當選為歐洲藝術、科學和人文學院院士,

2005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6年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8年當選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榮譽院士和英國醫學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2017年4月12日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05最前延

科技界要向華為學習


2019年5月25日,中科院院士陳竺在浦江創新論壇上說道,「科技發展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和人民福祉緊密結合,在生命健康領域尤其突出。並強調,「基礎研究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在科技發展中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

」陳竺說,華為擁有約700名數學家、800名物理學家、120名化學家和6萬多名工程師,相當於整個中國科學院的體量。「在國家碰到困難的時候,它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在斷供的時候,任正非先生仍然表達了開放合作的氣度。中國的科技界要向華為學習。」

陳竺院士指出,面對全球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必須攜起手來。中國要從科技大國邁入科技強國行列,只有依靠自主創新創造,發展更加自主完整同時也更加開放的科學理論研究體系,建立新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是關鍵。

寫在最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磨難終將遠去,而新生,必將匯聚最強大的力量。如今擁有多重身份的陳竺院士,依舊牢記初心 ,繼續砥礪前行。


他最關心的仍是醫療

聲明: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圖片來源網絡,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

相關焦點

  • 從中專生到中科院院士,中國還會有第二個陳竺嗎?
    中專生能夠成為中科院院士,你相信嗎?第一學歷中專畢業,通過長期不懈的勤奮努力,不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醫學家,並且成功挽救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討論本文的話題之前, 先來分享一段真實的故事。但年輕的陳竺從不氣餒,仍然堅持自學父母從上海寄來的醫學書籍,鄉親們知道後,便會常常找他看病。1974年,21歲的陳竺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都會去找「陳醫生」治療。由於表現突出,1975年,22歲的陳竺進入江西省上饒衛校讀書,畢業時各門成績全為優秀,被留校任教。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她說,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拿到香港研究基金局第一筆資金的情形,「我是一名化學家,可以創造不同的分子,我希望這些研究能對人類有影響力,有益處,而非只是牟利。」現在,全球每年的能源需求約為13萬億瓦。
  • 中國院士名人錄|87歲的他獲獎無數,成就了中國的飛天夢
    曾任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同時擔任過多個衛星型號和飛船的總設計師。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第九、第十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繼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之後的,又一位從百萬人口的瓦房店走出去的航天人。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看到這個消息只能用遺憾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在中國科研界被評為院士是對其科研能力的最好的肯定,是無上的光榮。我們都知道屠呦呦早在2015年就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獎項。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對中國蚊類分類區系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主編《中國蚊科志》,提出了蚊蟲綜合防治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城市滅蚊的方針策略。1958年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1959年研製了我國第一臺大口徑高倍率觀察望遠鏡。1967年為我國第一代遙感衛星負責設計了高質量光學系統。在航天遙感的光學系統設計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並得到了應用。
  • 中國院士名人錄|一位培育了16位院士及70餘名碩博士的宗師
    殊不知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科學界也誕生了這樣一位「院士中的院士」。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獲美國緬因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年2月1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捐資設立了&34;。
  • 中科院院士:現在研究生和以前中專生沒區別
    隨後,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發難」:「現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生、大專生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會場內兩位大學校長中國礦業大學(招生辦)副校長繆協興和江南大學(招生辦)副校長金徵宇則表示,大學生整體素質還是提高了的。
  • 中專生怎樣提升自己的學歷?
    中專生怎樣提升自己的學歷?中專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高級中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然而,隨著用人單位學歷要求不斷的提高,中專教育的地位也愈發顯得尷尬。成人高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成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出現過學習成績好才能上中專的現象,不過這是由於特殊的時代環境造成的。如今,成績優秀的學生絕大部分都選擇了讀高中考大學,很多中考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則紛紛選擇了中專。
  • 他擁有8個院士頭銜,在浙大校史上,地位僅次於竺可楨
    尤其是一些重點大學的校長,其履職經歷,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縮影。近段時間,我在介紹一些國內著名的大學校長,讓大家通過不一樣的視角,了解高校和高教。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浙江大學老校長路甬祥,他擁有8個院士頭銜、18個博士學位,1988年到1995年擔任浙大校長,在任期間,提出增加「創新」為校訓。
  • 楊振寧姚期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二人均有多個外國院士頭銜
    1 楊振寧與姚期智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數學物理學部的院士名單中,楊振寧排在五位楊姓院士的最後一位。他的前面,是1997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楊應昌教授、著名的物質磁性領域專家。早在1990年,他就發現在稀土合金中的間隙原子效應,進而從理論上闡明它的起源並發明了Nd-Fe-N系新型稀土永磁材料。
  • 「傑青」和院士一樣,其實就是一個頭銜!
    他在湖南某985高校獲得了「傑青」,後來去了山東某省屬高校。根據山東高校提供的招聘信息,「傑青」在該校引進人才屬於第二檔次,第一檔次是兩院院士。該校提供的第二檔次人才的引進條件是,除了配偶可以調入該校工作,子女協助入學等常規待遇外,年工資待遇可以達到100萬元以上,安家費加上購房補貼總計是300萬元以上。科研補助、學科建設經費以及工作條件這些待遇需要協調。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薛鳴球(1930-2013),光學家,曾任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光學儀器和光學系統設計研究工作。1958年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1959年研製了我國第一臺大口徑高倍率觀察望遠鏡。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
  • 有9個院士頭銜、540篇SCI的高福落選最高科技獎,而她成為最佳人選
    如果你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超過一定數量的SCI論文甚至都可以提前畢業。SCI論文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評職稱、考博士、還是選拔上都是個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2名,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個人科技獎項。不過國家最高科技獎名單一出人們就注意到了一件怪事,為何沒有國家疾控中心的高福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有什麼區別,誰貢獻很大卻沒有入院士
    我國的院士可以分為兩類: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是我國學者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稱號。 當然並非說兩院就是隔離的,相反兩院很多時候都有合作,而且還曾存在34個兩院院士,目前已經部分去世,剩餘的兩院院士共有15個。
  • 民辦中專生如何提升學歷?
    民辦中專生如何提升學歷?對於已走入社會的人員來說,想要提升學歷, 可以報讀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又分為4種模式:成人高考、網絡教育、自考和電大。自考報名沒有學歷限制,沒有最短學習時間限制,科目都合格後即可申請畢業。命題由全國考委統籌安排,分別採取全國統一命題、區域命題、省級命題三種辦法,完全靠自學,無任何輔導,難度較大。自考每年開設2次(各省市開考的次數由省級考辦決定),考試時間分別為4月和10月,詳細情況請諮詢所在地自考辦。報考之初,首先要查看當年自己所在省市都在什麼時間考哪些課程,來確定自己要報考的科目。
  • 5個院士頭銜,三國爭搶,雖是美籍卻為中國培養了20多個科學家
    5個院士頭銜,三國爭搶,雖是美籍卻為中國培養了20多個科學家。高華健院士今年已經57歲了,出生在1963年的他,並沒有像其他一些高等人才那樣家庭優渥。所以高華健院士也能算做是寒門子弟吧。也正是如此,為高華健種下了研究工程學的種子,在數十年寒窗苦讀之後,高華健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學,而他選擇的專業恰恰正是工程學(題外話,所以小朋友愛玩不是壞事,沒準就是下一個科學家)。
  •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41年前,他放棄在美國的高薪待遇回到祖國;41年後,85歲高齡的他依舊為中國海洋研究操勞著,並在國內外各種場合為中國海洋發聲。在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徵途上,他留下了自己堅實的足跡。時至今日他仍堅持在中國海洋研究的崗位上,並在各種國際場合為 &34; 發聲。他就是「海洋之子」,國家海洋二所名譽所長——蘇紀蘭院士。
  • 5個院士頭銜,雖拒絕回國加入美國籍,卻為國培養了20個科學家
    他是中國天才,被三國瘋搶,中國希望他能夠回國效力,美國也希望他能夠留在美國,德國也拋出橄欖枝,希望他能夠去德國發展,最後他拒絕了中國和德國,選擇留在了美國,最後成為了美國人。他就是華裔科學家高華健。3個國家5個院士頭銜,他站在了世界科學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