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名人錄|一位培育了16位院士及70餘名碩博士的宗師

2020-09-03 最前延


若懂點民國掌故的人,大抵都知道陳寅恪,因其學識淵博而被稱為「教授之教授」。殊不知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科學界也誕生了這樣一位「院士中的院士」。

鈞(1912.12.13-2005.09.01),江蘇常熟人,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獲美國緬因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年2月1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捐資設立了&34;。


01最前延

出身書香


1912年,時鈞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的一個小鎮的讀書人家。父親應試未中,寄希望於子女,要求子女認真讀書,成為有學識的人。


他在年少時便顯現出過人的才智,高小時就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章回小說,而且和同學比賽,能把三國的回目、水滸一百零八將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


因為愛好文學,他在高三時還曾經被《吳縣日報》聘為業餘編輯,負責副刊《冬青》的編輯並撰稿。高中畢業後被保送進入東吳大學讀書,但因種種原因,後重考,並於次年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深造。


求學的四年時間裡,所學課程幾乎都是「優」或「優+」,在此期間還獲得過「裴克」獎學金。


大學畢業之後,時鈞隨即報考清華第二屆公費留學生,進入緬因大學深造。時攻讀兩學期後,又赴麻省理工學院專攻化學工程。


02最前延

國難當頭,毅然回鄉


七七事變後,身在異邦、心繫祖國的時鈞懷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抱負,婉言謝絕了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主任懷德曼教授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渴望實現科學救國的理想。



當時鈞做了這個決定之後,很多美國人都不理解。「為什麼要回到打仗的地方去?」


「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這樣簡單、堅定的回答,今天聽來是那麼的震撼人心。


03最前延

娃娃教授


1939年2月,27歲的時鈞到達重慶,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執教生涯。



由於時鈞先生是當時中央大學化工系最年輕的教授,而且講課也特別精彩,學生們就給時鈞先生取了一個暱稱——「娃娃教授」。


時鈞先生執教60多年,培養包括碩士、博士70餘名、兩院院士16名。


陳家鏞(中國溼法冶金的開拓者)、梁曉天(藥物化學和有機化學泰鬥

)、閔恩澤(中國催化劑之父)、張存浩(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陸婉珍(中國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分析中心創建人)、朱起鶴(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人)、胡宏紋(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唐明述(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混凝土工程技術專家)、時銘顯(石油化工機械專家)、陸鍾武(東北大學冶金熱能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曹湘洪(石油化工專家)、江東亮(著名材料科學家)、徐德龍(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陳懿(物理化學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歐陽平凱(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徐南平(歷任南京化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別看這位教授年紀輕輕,時鈞先生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曾說,「恩師講化工熱力學的時候,那些枯燥的理論仿佛放電影一般在我們的腦子裡通過,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乏味。」


「一生執教興國,半世甘為人梯。」這是時老一生的真實寫照。


04最前延

總理接見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主持下,我國一流的科學家雲集首都,制定《1956-1957年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並與嚴東生等共同負責制訂矽酸鹽組的課題,設計中國科學的未來。


當周總理與代表們一一碰杯的時候,時鈞的眼睛裡噙滿了淚花。44歲的時鈞暗下決心,要把自己的知識和才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偉大的祖國。



時鈞是我國水泥專業、化學工程專業的創導者和開拓者,他對吸收、乾燥技術、膜分離技術和化工熱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


後來他又同汪德熙、張建侯、餘國琮等共同擬訂了第五十六項(基礎研究)中有關化學工程學科發展的規劃。異常艱難的環境中和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他還進行了湍流塔試驗和膜分離技術的研究。


06最前延

高齡入黨


時老先生最初提出入黨申請是在1956年初,雖然在其後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對黨的信仰堅貞不渝。


2001年初,年近九十的時鈞再次向黨組織提出申請,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直至2001年2月16日下午,時鈞終於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當他在黨旗下莊嚴宣誓時,時老先生留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在老人心中留存了近半個世紀的心願終於得以了結。


07最前延

豁達大度


令他身邊工作人員最敬佩的一點就是,老人氣度非凡,即便是面對曾在文革中衝擊過自己的人,他非但不記仇,而且還在適當的時候,給與他們所需要的幫助,幫助他們完成人生中重要的飛躍。


在生命的最後10年,儘管已是耄耋老人,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早就應該頤養天年了,但時院士仍然沒有停止工作。


時老捐資設立了「時鈞獎學金」。每年都會獎勵一些優秀的學生,每到12月13日(即他的生日),他還要親自為獲獎學生頒獎,激勵他們矢志攀登科學高峰。至今,已經有4批20名學子獲得了「時鈞獎學金」。


2005年9月1日,時鈞因病去世,享年93歲。


寫在最後

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不僅在於他自己有多大的成就,更在於他對後人有多大的影響。時鈞先生,留下的是在化工行業上的深遠影響,是他培育的一批又一批的時鈞接班人,亦是整個國家的精神財富。

最前延本著崇尚科學關注中國院士之情懷,特整理此文,部分素材及文字參考各大網絡,僅限分享,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謹以此紀念時鈞先生(院士)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粉末冶金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創立了著名的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製成功多種用於核、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專著2本。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粉末冶金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創立了著名的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製成功多種用於核、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專著2本。
  • 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他,有著無數的標籤,「赤腳醫生」、第一學歷最低的中專生、大醫院的普通醫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中國的衛生部長。這年他只有 42 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 年,54 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
  • 我國最厲害的科學家,一生培育了70多名院士,多半兩彈元勳專家
    大家好,今天要談談們國家的教育家,這位教育家培養了79名院士,是11個兩彈元勳的學生,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科學技術界有「三錢」,大家都知道中國人諾貝爾物理獎的獲獎者是楊振寧、李政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老師,是中國現代物理科學家宗師、清華大學第一任院長、物理系主任葉企孫。
  • 金華70後院士潘建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日,金華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獲得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獲獎者。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也是目前金華最年輕的一位兩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時才41歲。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天才的成長之路 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
  • 12位院士,100餘名專家齊聚南航,共同紀念學會原副理事長「航空先驅...
    光陰荏苒,春華秋實百年滄桑,培育英才薪火相傳,澤及後人今年,是張阿舟先生誕辰100周年今日,12位院士、百餘名專家學者朱位秋、胡海巖、鄭曉靜、張統一、方岱寧、閆楚良、魏悅廣、芮筱亭、趙淳生、朱荻、宣益民、郭萬林等12位院士,全國高校院所的領導、嘉賓和知名學者,張阿舟先生親友和學生代表,江蘇省委統戰部、民建江蘇省委的領導,學校領導和原領導,學校相關部門和航空學院的領導師生共200餘人出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兄弟單位給大會發來信函。會議開幕式由副校長宋迎東主持。
  • 12位院士、100餘名專家紀念「航空先驅」張阿舟:「他本身就是一所大學」
    150餘名來自高校院所的領導專家、國內力學領域的知名學者齊聚金陵,共同追憶我國「航空先驅」張阿舟,研討力學學科的發展大計與前沿問題。張阿舟試製了新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榮獲「特等功臣」嘉獎,是振動領域的泰鬥,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飛機結構強度和振動研究領域的優秀人才,其中包括三位院士。
  •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41年前,他放棄在美國的高薪待遇回到祖國;41年後,85歲高齡的他依舊為中國海洋研究操勞著,並在國內外各種場合為中國海洋發聲。在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徵途上,他留下了自己堅實的足跡。時至今日他仍堅持在中國海洋研究的崗位上,並在各種國際場合為 &34; 發聲。他就是「海洋之子」,國家海洋二所名譽所長——蘇紀蘭院士。
  • 中科院新增61名院士:16位外籍、2位諾貝爾獎
    11月28日,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公布結果。其中,今年共產生中科院院士61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及其以下的佔91.8%。
  • 16位「70後」入圍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年齡最小42歲
    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16位「70後」入圍,院士年輕化趨勢明顯據中國科學院官網公布的數據,目前中科院共有院士777人,平均年齡為73歲,其中80歲以上所佔比例最大,達42%;60歲以下院士佔比24%;60-80歲之間的佔比34%。
  • 中國「兩院院士」五成有官員背景 山東籍院士約90位
    原標題:中國「兩院院士」男性超九成2013年9月10日,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涉嫌受賄4700餘萬元一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受審,這位曾被稱為「高鐵第一人」的副總工程師當庭認罪,並稱索賄2300萬元系參評院士「需要花錢」。
  • 中國有一個小縣城,走出26位院士,近百位大學校長,一萬名教授
    有這樣一座縣城,它沒有美食加持也沒有古城景點供遊人玩樂,但是它在歷史上依舊閃閃發光,因為這座城市出現了很多的名人,但是這些名人不是口中耳熟能詳如杜甫,李白類的文學家;它就是被譽為國家人才的儲備團,中國第一院士縣的----宜興縣。
  • 雙鴨山市六大名人:第一位是中科院院士、第六位是國家一級美術師
    當然雙鴨山市自古至今名人眾多,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其中較為知名的六位,也歡迎各位朋友補充,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人。第一位:田永君田永君,1963年3月出生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友誼縣,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 最小年齡47歲(名單)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最小年齡47歲  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備受關注的院士增選名單上午出爐,新當選的70名院士中,男性67人,佔95.7%,女性3人,佔4.3%;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56.2歲,比2013年下降0.7歲;60歲(含)以下的56人,佔80%;61歲至70歲(含
  • 中國材料大會首次來廈舉辦 二十餘院士齊聚廈門
    ­  中國材料大會青年才俊雲集。(本報記者黃曉珍攝)­  7月12日-16日,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的中國材料大會首次來廈舉辦。包括20多位院士專家在內的約6000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與了這一全國材料界最具影響力的高水平學術研討會――「中國材料大會2018暨廈門國際材料周」活動。大會展示了當前材料界中國乃至全球最高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並使材料領域的專家、學者及企業家等建立更廣泛的聯繫。這是我市持續引進高端會展活動,推動會展業走國際化、高端化、專業化的又一次實效性行動。
  • 我校8位教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位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對外公布,我校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4位教授,以及常進、陳學思、相裡斌、吳宜燦4位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譽教授安東·塞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外籍院士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揭秘院士制度是怎麼來的
    今年當選的16名外籍院士中,安德烈·海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新晉外籍院士18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安道琳,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雷歐·拉斐爾·萊夫,俄羅斯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松採夫·康斯坦丁·亞歷山德羅維奇、美國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等一批具有較高國際聲望和影響力的國際大咖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