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懂點民國掌故的人,大抵都知道陳寅恪,因其學識淵博而被稱為「教授之教授」。殊不知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科學界也誕生了這樣一位「院士中的院士」。
時鈞(1912.12.13-2005.09.01),江蘇常熟人,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獲美國緬因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年2月1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捐資設立了&34;。
01最前延
出身書香
1912年,時鈞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的一個小鎮的讀書人家。父親應試未中,寄希望於子女,要求子女認真讀書,成為有學識的人。
他在年少時便顯現出過人的才智,高小時就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章回小說,而且和同學比賽,能把三國的回目、水滸一百零八將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
因為愛好文學,他在高三時還曾經被《吳縣日報》聘為業餘編輯,負責副刊《冬青》的編輯並撰稿。高中畢業後被保送進入東吳大學讀書,但因種種原因,後重考,並於次年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深造。
求學的四年時間裡,所學課程幾乎都是「優」或「優+」,在此期間還獲得過「裴克」獎學金。
大學畢業之後,時鈞隨即報考清華第二屆公費留學生,進入緬因大學深造。時攻讀兩學期後,又赴麻省理工學院專攻化學工程。
02最前延
國難當頭,毅然回鄉
七七事變後,身在異邦、心繫祖國的時鈞懷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抱負,婉言謝絕了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主任懷德曼教授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渴望實現科學救國的理想。
當時鈞做了這個決定之後,很多美國人都不理解。「為什麼要回到打仗的地方去?」
「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這樣簡單、堅定的回答,今天聽來是那麼的震撼人心。
03最前延
娃娃教授
1939年2月,27歲的時鈞到達重慶,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執教生涯。
由於時鈞先生是當時中央大學化工系最年輕的教授,而且講課也特別精彩,學生們就給時鈞先生取了一個暱稱——「娃娃教授」。
時鈞先生執教60多年,培養包括碩士、博士70餘名、兩院院士16名。
陳家鏞(中國溼法冶金的開拓者)、梁曉天(藥物化學和有機化學泰鬥
)、閔恩澤(中國催化劑之父)、張存浩(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陸婉珍(中國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分析中心創建人)、朱起鶴(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人)、胡宏紋(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唐明述(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混凝土工程技術專家)、時銘顯(石油化工機械專家)、陸鍾武(東北大學冶金熱能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曹湘洪(石油化工專家)、江東亮(著名材料科學家)、徐德龍(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陳懿(物理化學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歐陽平凱(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徐南平(歷任南京化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別看這位教授年紀輕輕,時鈞先生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曾說,「恩師講化工熱力學的時候,那些枯燥的理論仿佛放電影一般在我們的腦子裡通過,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乏味。」
「一生執教興國,半世甘為人梯。」這是時老一生的真實寫照。
04最前延
總理接見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主持下,我國一流的科學家雲集首都,制定《1956-1957年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並與嚴東生等共同負責制訂矽酸鹽組的課題,設計中國科學的未來。
當周總理與代表們一一碰杯的時候,時鈞的眼睛裡噙滿了淚花。44歲的時鈞暗下決心,要把自己的知識和才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偉大的祖國。
時鈞是我國水泥專業、化學工程專業的創導者和開拓者,他對吸收、乾燥技術、膜分離技術和化工熱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
後來他又同汪德熙、張建侯、餘國琮等共同擬訂了第五十六項(基礎研究)中有關化學工程學科發展的規劃。異常艱難的環境中和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他還進行了湍流塔試驗和膜分離技術的研究。
06最前延
高齡入黨
時老先生最初提出入黨申請是在1956年初,雖然在其後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對黨的信仰堅貞不渝。
2001年初,年近九十的時鈞再次向黨組織提出申請,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直至2001年2月16日下午,時鈞終於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當他在黨旗下莊嚴宣誓時,時老先生留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在老人心中留存了近半個世紀的心願終於得以了結。
07最前延
豁達大度
令他身邊工作人員最敬佩的一點就是,老人氣度非凡,即便是面對曾在文革中衝擊過自己的人,他非但不記仇,而且還在適當的時候,給與他們所需要的幫助,幫助他們完成人生中重要的飛躍。
在生命的最後10年,儘管已是耄耋老人,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早就應該頤養天年了,但時院士仍然沒有停止工作。
時老捐資設立了「時鈞獎學金」。每年都會獎勵一些優秀的學生,每到12月13日(即他的生日),他還要親自為獲獎學生頒獎,激勵他們矢志攀登科學高峰。至今,已經有4批20名學子獲得了「時鈞獎學金」。
2005年9月1日,時鈞因病去世,享年93歲。
寫在最後
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不僅在於他自己有多大的成就,更在於他對後人有多大的影響。時鈞先生,留下的是在化工行業上的深遠影響,是他培育的一批又一批的時鈞接班人,亦是整個國家的精神財富。
最前延本著崇尚科學關注中國院士之情懷,特整理此文,部分素材及文字參考各大網絡,僅限分享,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謹以此紀念時鈞先生(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