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前,他放棄在美國的高薪待遇回到祖國;
41年後,85歲高齡的他依舊為中國海洋研究操勞著,並在國內外各種場合為中國海洋發聲。
在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徵途上,他留下了自己堅實的足跡。
時至今日他仍堅持在中國海洋研究的崗位上,並在各種國際場合為 &34; 發聲。
他就是「海洋之子」,國家海洋二所名譽所長——蘇紀蘭院士。
人物簡介
蘇紀蘭,男, 1935年出生,湖南攸縣人,物理海洋學家,被譽為「海洋之子」。1967年獲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在國外工作多年。1979年回國到國家海洋局海洋二所工作,長期致力於物理海洋學環流動力學研究。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裡尋根報效祖國
&34;
20世紀70年代後期,原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迎來了一位來自大洋彼岸的年輕學者蘇紀蘭。
1935年出生的他,經歷了祖國遭受日寇欺凌的動亂歲月。在被迫輾轉異國他鄉的日子裡,他始終關心著祖國的發展和建設並醞釀著歸國事宜。
但由於種種原因,心願遲遲不能實現,周恩來總理在1972年接見旅美華僑訪問時曾寬慰他說:「幾次要求回到祖國的就是你吧?祖國歡迎你,但還要請你等一些日子。」
1977年,時機成熟,蘇紀蘭放棄了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終身任教權舉家登上了歸國的航班。
時至今日,蘇紀蘭仍然堅定地認為,如果再讓他做一次選擇的話,他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他說:&34;
打開大海神秘之門
在第二海洋研究所,蘇紀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口動力學及陸架動力海洋學兩個方面。其中有4項由他總負責,還有2項他是主要參加者。
蘇紀蘭通過研究,首先提出長江衝淡水次級鋒面概念及其對杭州灣懸浮質輸運的重要影響,提高了汙染物、浮遊生物的富集作用對杭州灣內泥沙輸運規律的認識。他率先提出潮致底質衝淤的有效模擬方法,並系統揭示了浙閩沿岸上升流與沿岸鋒的關係。
蘇紀蘭這一見解在國際會議上受到重視,同時也得到國內同行的高度評價。對長江口和杭州灣鋒面的研究成果,為河口整治、綜合開發、環境保護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證明一個猜想的瞬間最是難忘
從 1986 年起,蘇紀蘭開始投身於中日合作項目—— &34; 研究。
知識點解讀
&34; 是北太平洋的西部邊界流,具有流速強、流量大、高溫及高鹽等特點,源頭是北赤道海流在菲律賓群島東側向北轉向而成。主流沿中國臺灣島東岸、東海陸架的東側北流,直達日本南岸,再東向流回太平洋。
中日兩國海洋學家就 &34; 開始了為期 7 年的聯合調查研究,蘇紀蘭是這一項目的中方首席科學家。通過這個合作,一批海洋學家成長了起來。在對 &34; 的研究中,蘇紀蘭等的研究成果論證了黑潮在臺灣東北側湧升東海陸架的季節特徵及其動力機制、臺灣暖流的內外側分支結構及其與黑潮湧升的關聯、琉球群島東側的琉球海流的結構與變化等,這些看法在後來我國及外國的調查中皆得到證實,由他參與撰寫的有關研究論文達 30 多篇。
拳拳之心,桃李天下
「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受魯迅、茅盾、巴金等作家愛國文學作品的影響,對祖國有一種責任感,就是要中國昌盛富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海洋學家 蘇紀蘭
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批投身中國海洋事業的科學家之一,近40年來,蘇紀蘭院士一直工作在科研前線,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了諸多研究成果,更為我國培育出了許多優秀的海洋學者。
在教書育人方面,蘇紀蘭也是碩果纍纍。1982年至今,他帶出了無數碩士生、博士生,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研骨幹,他常常告誡學生:「我有兩個不以為恥,你們的論文、工作許多方面比我好,我不以為恥,學生應當勝過老師;你們的論文作不出,畢不了業,我也不以為恥,成績不合格就要淘汰!」
寫在最後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保護海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如今
這位85歲的物理海洋學家
依舊滿腔熱情地
為我國海洋事業
以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鼓與呼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海洋學家
蘇紀蘭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部分資料來源網絡,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 我們以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