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2020-08-04 最前延



41年前,他放棄在美國的高薪待遇回到祖國;


41年後,85歲高齡的他依舊為中國海洋研究操勞著,並在國內外各種場合為中國海洋發聲。


在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徵途上,他留下了自己堅實的足跡。


時至今日他仍堅持在中國海洋研究的崗位上,並在各種國際場合為 &34; 發聲。


他就是「海洋之子」,國家海洋二所名譽所長——蘇紀蘭院士。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人物簡介

蘇紀蘭,男, 1935年出生,湖南攸縣人,物理海洋學家,被譽為「海洋之子」。1967年獲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在國外工作多年。1979年回國到國家海洋局海洋二所工作,長期致力於物理海洋學環流動力學研究。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裡尋根報效祖國

&34;


20世紀70年代後期,原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迎來了一位來自大洋彼岸的年輕學者蘇紀蘭。

1935年出生的他,經歷了祖國遭受日寇欺凌的動亂歲月。在被迫輾轉異國他鄉的日子裡,他始終關心著祖國的發展和建設並醞釀著歸國事宜。


但由於種種原因,心願遲遲不能實現,周恩來總理在1972年接見旅美華僑訪問時曾寬慰他說:「幾次要求回到祖國的就是你吧?祖國歡迎你,但還要請你等一些日子。」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1977年,時機成熟,蘇紀蘭放棄了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終身任教權舉家登上了歸國的航班。


時至今日,蘇紀蘭仍然堅定地認為,如果再讓他做一次選擇的話,他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他說:&34;


打開大海神秘之門


在第二海洋研究所,蘇紀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口動力學及陸架動力海洋學兩個方面。其中有4項由他總負責,還有2項他是主要參加者。


蘇紀蘭通過研究,首先提出長江衝淡水次級鋒面概念及其對杭州灣懸浮質輸運的重要影響,提高了汙染物、浮遊生物的富集作用對杭州灣內泥沙輸運規律的認識。他率先提出潮致底質衝淤的有效模擬方法,並系統揭示了浙閩沿岸上升流與沿岸鋒的關係。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蘇紀蘭這一見解在國際會議上受到重視,同時也得到國內同行的高度評價。對長江口和杭州灣鋒面的研究成果,為河口整治、綜合開發、環境保護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證明一個猜想的瞬間最是難忘


從 1986 年起,蘇紀蘭開始投身於中日合作項目—— &34; 研究。


知識點解讀

&34; 是北太平洋的西部邊界流,具有流速強、流量大、高溫及高鹽等特點,源頭是北赤道海流在菲律賓群島東側向北轉向而成。主流沿中國臺灣島東岸、東海陸架的東側北流,直達日本南岸,再東向流回太平洋。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中日兩國海洋學家就 &34; 開始了為期 7 年的聯合調查研究,蘇紀蘭是這一項目的中方首席科學家。通過這個合作,一批海洋學家成長了起來。在對 &34; 的研究中,蘇紀蘭等的研究成果論證了黑潮在臺灣東北側湧升東海陸架的季節特徵及其動力機制、臺灣暖流的內外側分支結構及其與黑潮湧升的關聯、琉球群島東側的琉球海流的結構與變化等,這些看法在後來我國及外國的調查中皆得到證實,由他參與撰寫的有關研究論文達 30 多篇。


拳拳之心,桃李天下

「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受魯迅、茅盾、巴金等作家愛國文學作品的影響,對祖國有一種責任感,就是要中國昌盛富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海洋學家 蘇紀蘭


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批投身中國海洋事業的科學家之一,近40年來,蘇紀蘭院士一直工作在科研前線,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了諸多研究成果,更為我國培育出了許多優秀的海洋學者。


在教書育人方面,蘇紀蘭也是碩果纍纍。1982年至今,他帶出了無數碩士生、博士生,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研骨幹,他常常告誡學生:「我有兩個不以為恥,你們的論文、工作許多方面比我好,我不以為恥,學生應當勝過老師;你們的論文作不出,畢不了業,我也不以為恥,成績不合格就要淘汰!」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寫在最後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保護海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如今

這位85歲的物理海洋學家

依舊滿腔熱情地

為我國海洋事業

以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鼓與呼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海洋學家

蘇紀蘭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部分資料來源網絡,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 我們以作處理。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在38歲那年,因為成就突出,任詠華被選為中科院院士,至今保持著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大學之大,首在育人。而每每提起院士這個稱號,二火兔心中都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不知大家是否也一樣?高產育成了京紅1、2、3、4、5、6、7、8、9號和&34;等優質高產品種,其中&34;是世界上獨有的小麥新種,對小麥種類及其分布的系統研究,為中國小麥育種打下了基礎。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 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他,有著無數的標籤,「赤腳醫生」、第一學歷最低的中專生、大醫院的普通醫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中國的衛生部長。這年他只有 42 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 年,54 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
  • 新動能·新山東|煙臺:在海洋經濟戰略中崛起的藍色之都
    水母網11月13日訊(記者張奕)煙臺是被時代眷顧的濱海之城,它的興衰,與海洋息息相關。在文人眼中,《煙臺的海》是一篇散文,也是一首詩。散文裡的煙臺,是中國沿海城市中少有的北面臨海的城市。現代詩裡的煙臺,是兒童文學作家冰心的第二故鄉,煙臺的海與山、水兵與燈塔,讓冰心寫出了富有「海化」風格的文字。
  • 中國院士名人錄|一位培育了16位院士及70餘名碩博士的宗師
    若懂點民國掌故的人,大抵都知道陳寅恪,因其學識淵博而被稱為「教授之教授」。殊不知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科學界也誕生了這樣一位「院士中的院士」。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獲美國緬因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年2月1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捐資設立了&34;。
  • 中國院士名人錄|87歲的他獲獎無數,成就了中國的飛天夢
    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第九、第十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繼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之後的,又一位從百萬人口的瓦房店走出去的航天人。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大學之大,首在育人。而每每提起院士這個稱號,二火兔心中都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不知大家是否也一樣?高產育成了京紅1、2、3、4、5、6、7、8、9號和"6082"等優質高產品種,其中"雲南小麥"是世界上獨有的小麥新種,對小麥種類及其分布的系統研究,為中國小麥育種打下了基礎。
  • 美國2007亞裔社區名人錄揭曉 兩華裔膺明日之星
    中國僑網消息: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亞特蘭大的古騰幸傳媒公司(Sachi Koto Communica-tions)籌組的亞裔社區名人錄遴選委員會日前宣布入選2007年亞裔社區「名人錄」(Who's Who)的傑出亞裔人士,該委員會自10個州選出33人,今年並特別選出具有影響力的明日之星五人。
  •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來源: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訊 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導,"藍色矽谷"核心區的核心項目--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是中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建成後將成為全球第七大海洋科研機構,有力提升我國海洋自主創新能力。
  • 新能源:可燃冰 點燃能源供給的新希望
    新能源:可燃冰 點燃能源供給的新希望 來源:招商證券研發中心 發布時間:2013年03月15日 14:32 作者:蔡宇濱;劉榮 投資評級:看好 投資評級變動:維持
  • 藍色引擎提速大鵬新區,點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名片
    海洋強國夢,中國自古有之。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作為"中國南大門、藍色風景線",深圳奮蹄揚鞭,勇當海洋強國尖兵。大鵬新區海洋藍色經濟這邊獨好,前浪澎湃,後浪奔湧。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為什麼選擇深圳?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構建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話語權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21世紀,海洋成為全球普遍關注和研究的新領域,世界各國都更加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爭端成為影響國際關係的重要問題,中國面臨更加複雜的各種海洋問題。為了實現「中國夢」和「海洋夢」,中國適時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將海洋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同時,當前國內學術界已經對海洋政治問題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已有研究為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 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作者 郭超凱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點燃了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星星之火。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軌飛行。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  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了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汙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如今,79歲的丁德文院士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野外實驗的經歷,感慨萬千地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 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近日,他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 公布了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華中科技大學船舶及海洋工程學院81級校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羅開紅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成立於1976年,是英國工程學界的最高學會,每年接納的新院士不超過
  • 【中國科學報】耕海探洋樹藍色豐碑 唯實求真譜時代華章
    在碧海藍天的青島,蜿蜒的黃海之濱,有一處紅瓦綠樹的院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個印刻著歷史滄桑的院子,聚集了一大批中國頂尖的海洋科學高端人才,這裡是新中國第一個國立海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  海風吹拂中,這個洋溢著科研樸素嚴謹之風的院落巍然屹立,在時光的雕刻中見證著新中國海洋科學的70年傳承與發展之路。
  • 播撒科學種子,點燃科學夢想——2020年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圓滿...
    活動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組織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世界科學院的歐陽自遠、張景中、陳新滋、劉人懷、鍾世鎮、黃乃正(香港)、方濱興、杜如虛、林浩然、葉玉如(香港)、吳碩賢、劉煥彬、徐義剛、張培震、羅錫文、蘇國輝等16位院士在內的70多名科學家,走進廣州11個區的360所中小學,為15萬餘名中小學生開展現場科普講座370場,深受師生們歡迎。
  • 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礎上,丁德文開展了陸源汙水適度集中處理後離岸排放的關鍵技術研究,對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均產生了重大影響。1994年,丁德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世紀末,素有「天然魚倉」和「海洋公園」美稱的渤海,汙染程度位居四大海域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