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名人錄|87歲的他獲獎無數,成就了中國的飛天夢

2020-07-29 最前延


著名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


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

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


由近說遠。今年中國兩次航天壯舉,震驚世界:


1.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隨著長徵3號乙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北鬥三號全球組網成功!


2.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中國首枚自主實施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島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13時18分星箭分離,發射成功!


航天強,則國強。中國航天的騰飛,離不開他的功勞。


論其卓著功勳,可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載人飛船之父」。


中國院士名人錄|87歲的他獲獎無數,成就了中國的飛天夢

戚發韌院士,遼寧省復縣人後遷到大連市金州區,1933年4月出生。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曾任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同時擔任過多個衛星型號和飛船的總設計師。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第九、第十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是繼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之後的,又一位從百萬人口的瓦房店走出去的航天人。


1

我是中國人


1933年,戚發軔出生在遼寧瓦房店市的一個農民家庭。5歲時跟隨家人遷往遼寧大連。當時的中國,掙扎在侵略者的鐵蹄下。日本人在佔領區強制推行&34;,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幼小的戚發軔對於自己的國籍都是模糊的。


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了大連。在戚發軔的第一堂中學課上,老師告訴他們:我們的祖國叫中國,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4萬萬同胞,我們有長江、黃河、長城、泰山……&34;戚發軔滿含熱淚喃喃地念著,他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放了學,他飛跑回家,對著爹娘大喊:&34;。從此,這一信念注入他的信念、理想與靈魂。


戚院士曾在受訪時回憶道,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我經歷過的能忘記嗎?那八年,我每天到學校去要向東京三鞠躬,因為天皇在那兒。日本的小孩兒可以無緣無故打中國孩子,不要理由。國家不強大,就受人家欺負。」


結緣航空航天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距大連不遠的丹東、瀋陽都遭到了敵軍的轟炸。觸目驚心的場面讓戚發軔強烈地感到:&34;。當時他就下了決心&34;。


時間來到了1952年,大學統一招生,19歲的戚發軔報考了清華大學航空系(實為北京航空學院,在清華大學內授課)。我這一生一共就填報過這一次志願,三個志願選項都填報的航空專業。

&34;航天十八勇士


1968年,作為中國&34;中的一員,戚發軔擔當重任,成為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衛星&34;的技術負責人,那年他才35歲。然而,登天的路卻有想像不到的艱難。


中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戚發軔這一批年輕人摸索中發展起來的。每走一步都意味著無數艱辛的付出。&34;的四根3米長的天線,是收縮式的,上天后要靠自旋甩開,輕了甩不開,重了又會甩出去,地面試驗既需要一定的場地又很危險。戚發軔他們只有在一個破庫房裡進行試驗。身手矯健爬上房梁,騎在上面觀察。戚發軔和別的同事則拿塊包裝箱蓋子擋著自己,從木頭的裂縫裡往外觀察,一邊躲閃一邊記錄。


為了搞衛星研究,他和團隊的同事們一起晝夜兼程。因為長期奮戰,他勞累過度昏厥過去,醒來後休息一下又開始了攻關;闌尾炎穿孔,疼痛無比,他努力忍住也不下&34;。


中國&34;長徵一號&34;東方紅一號&34;衛星的成功發射,寫下了中國航天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輝煌,它標誌著中國開始進入宇宙空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院士名人錄|87歲的他獲獎無數,成就了中國的飛天夢


戚發軔回憶道,當時大家都跳起來了!高興!長期的壓力突然成功了、爆發了!很多同志都流淚了。我們那一代人完成了一個中華民族偉大的使命,這件事情確實值得紀念,不能忘記。


2

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之後,戚發軔又先後主持了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的的研製,並出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院長。


1992年,戚發59歲,中國載人航天立項,上級領導找到他,想讓他出任中國載人飛船的總設計師,在技術方面負全責,戚發軔第二次陷入到糾結之中。「一是我歲數大了,二是這個任務太重。載人航天人命關天,美國和蘇聯都有人因此喪生,這個壓力太大。


中國院士名人錄|87歲的他獲獎無數,成就了中國的飛天夢


1992年,59歲的戚發軔成為中國神舟飛船的總設計師。神舟一號飛船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其目的是測試飛船在太空飛行中的各項性能和指標,為下一步的載人飛船做相應準備。要做這樣一件大事,首先要組織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流行一句話,叫「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說的就是科研人員收入低的現象。


戚發軔說,很多年輕人走了,有錯嗎?沒錯,但我心裡很痛,但是這個時候需要一些人堅守崗位,也有一部分人他們對航天有感情,願意拿不如賣茶葉蛋的待遇在這兒幹,我很佩服他們。


3

成就中國飛天第一人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發射基地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並在安全飛行21小時11分鐘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中國院士名人錄|87歲的他獲獎無數,成就了中國的飛天夢


之後,中國又先後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飛船,2003年10月,中國正式發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戚發軔一直都是總設計師。


2003年10月15日9時,神舟五號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將楊利偉和一面五星紅旗送入太空。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之旅,楊利偉成功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自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中國航天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具有裡程碑意義。

中國院士名人錄|87歲的他獲獎無數,成就了中國的飛天夢

戚院士一生獲獎無數,要說最高的讚賞,當屬楊利偉那句,「中國的飛船真棒 」!


4

每一個渺小積成偉大事業


戚發軔的一生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相伴隨,如今,87歲的他仍在努力踐行自己曾經說過的「我是國家需要的一塊兒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


「我已經87歲了,但我覺得現在身體還好,還能做些事,我覺得自己也找點事幹,要做航天精神的傳播者。


兩彈一星精神的核心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一個人能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獻出來,什麼力量呢?是因為你愛它,人生最大的愛是愛國。


中國院士名人錄|87歲的他獲獎無數,成就了中國的飛天夢


寫在最後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萬戶飛天的嘗試,中國人的飛天夢,與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悠遠。正如戚院士所說,我們的徵程是星辰大海。星辰大海是無際的,人是渺小的,而每一個渺小將積成一個偉大的事業。


如今的我們,開始邁向空間站時代,觸角伸向更遠的星際。


一一神舟系列飛船總設計師

休戚相關事務忙,

神舟發射呈富強。

韌性剛強震中外,

我為科技國威揚。


致敬中國航天人!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部分資料來源網絡,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 我們以作處理。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囊括了中國當代所有醫學人士的代表。他,有著無數的標籤,「赤腳醫生」、第一學歷最低的中專生、大醫院的普通醫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中國的衛生部長。1989 年,36 歲的陳竺謝絕了法方的挽留,學成歸來。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在38歲那年,因為成就突出,任詠華被選為中科院院士,至今保持著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 中國院士名人錄|一位培育了16位院士及70餘名碩博士的宗師
    殊不知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科學界也誕生了這樣一位「院士中的院士」。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獲美國緬因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年2月1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捐資設立了&34;。
  • 中國院士名人錄|「海洋之子」點燃新時代的「藍色希望」
    41年前,他放棄在美國的高薪待遇回到祖國;41年後,85歲高齡的他依舊為中國海洋研究操勞著,並在國內外各種場合為中國海洋發聲。在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徵途上,他留下了自己堅實的足跡。時至今日他仍堅持在中國海洋研究的崗位上,並在各種國際場合為 &34; 發聲。他就是「海洋之子」,國家海洋二所名譽所長——蘇紀蘭院士。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所編著的《中國的石蠅》和《中國昆蟲名錄》為中國昆蟲學巨著之一,記載昆蟲25目、392科、4968屬、20069種。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反細菌戰調查,受到表彰。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對中國蚊類分類區系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主編《中國蚊科志》,提出了蚊蟲綜合防治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城市滅蚊的方針策略。
  • 中國第一人!26歲成副教授,49歲當院士,他近日斬獲這項大獎
    近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1981級化學系校友馮小明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為&34;。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夏畦去世 享年87歲—新聞—科學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夏畦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15年5月1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 96歲王振義院士獲獎!「未來」大獎,為何不獎勵年輕的科學家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非政府組織頒發的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大獎,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截至2020年9月,未來科學大獎共組織4次評獎,20人獲獎。在新聞發布會上,與王振義院士進行了連線。對於獲獎,王院士很開心,但也感到了一些憂慮: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96歲、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你們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我們年紀輕的人難道沒有科學家了?難道他們沒有創新嗎?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2020年底,又有三位名人去世了!
    年底是告別的時候,但2020年底,最讓人唏噓的新聞,卻是那麼多人匆匆告別了人世,其中,至少又多了三位名人。一是傅聰。12月28日,那個《傅雷家書》的收信人,在英國因新冠悄然離逝,享年86歲。二是皮爾·卡丹。12月29日,那個改變了無數人時裝觀念的設計師,在法國魂歸天國,享年98歲。三是羽田雄一郎。
  • 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原標題: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通訊員彭漢明 攝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 記者鄒嬋娟 通訊員同濟宣 從門口到裘老遺像前不足7米,老人卻用了足足兩分鐘。 昨日下午4時16分,雨罩江城。同濟醫學院裘法祖院士靈堂前。
  • 「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享年96歲
    陳灝珠被譽為「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之父」,也是中國介入心臟病學的奠基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功臣獎等;他還是著名的醫學教育家,培養出了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在內的眾多醫療精尖,主編的《內科學》《實用內科學(
  • 美國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 曾是中國著名神童
    據了解,張首晟曾經是中國非常著名的神童。張首晟在15歲的時候就跳過了高中,直接考上了復旦大學,32歲就成為斯坦福終身教授,2013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最大成就,就是物理界歷經80年發展,最後到了張首晟手裡才真正出現並且命名的天使粒子。包攬了物理界所有重量級的獎項。雖然張首晟加入了美國國籍,但是張首晟一直致力於中美兩國的科技交流。
  • 87歲院士:不要認為一個網絡段子對科學沒影響
    要成為一名有建樹的科學家,深耕所屬領域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同時,在談到個人成長問題時,87歲高齡的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強調:「我們應該涉獵廣泛,把各方面的東西聯繫起來,一專多能。」  劉寶珺自中學時代接觸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後便一直很推崇它,他自己也是這種教育理念的受益者。
  • 著名加速器高能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
    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原標題:方守賢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1月1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守賢同志
  • 壯麗70年|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的輝煌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中國航天和載人航天無疑是我們最為關心和突破的成就之一!2003年10月15日,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因為神舟五號飛船將把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中國為這一刻已經夢想了千百年,而航天人為這一刻也已經翹首企盼了數十個春秋寒暑!
  •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和中國有哪些情緣?
    今天(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最終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
  • 24歲被委以重任、35歲破格晉升,41歲他候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6月6日,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 「政事兒」注意到,在這222位候選人中,最年輕的是出生於1978年1月的王東,現年41歲。他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專業為電氣工程,提名在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4月30日,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在531位候選人中,王東也是最年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