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1981級化學系校友馮小明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為&34;。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是由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的,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平臺運作的社會科技獎勵。
陳嘉庚科學獎與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分別設立6個獎項: 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人,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兩個獎項均突出強調做出&34;,鼓勵科學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截至目前,陳嘉庚科學獎共評出35項獲獎成果(40位獲獎科學家),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共評出26位青年科技人才。
如果回到半個世紀前,馮小明或許只想當個工人,有份安穩的工作,也就是&34;,這樣就覺得很幸福了。但是到中學時,這便不再是他的理想。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34;也來了。全國科學大會拉開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發表,在全民範圍內掀起一股熱愛科學、投身科學的熱潮。那時間誕生了陳景潤、張廣厚、楊樂等名家,這些人都成為了馮小明的目標與方向。&34;。
1981年的高考,只有大約2%的錄取率,但還是讓大批想讀書的人為之拼搏。&34;。彼時,馮小明走入蘭州大學的校園,走進了化學的世界。
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馮小明進入西南師範大學做了5年的大學教師。那時,26歲的他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成為了國內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34;,他說這是時代烙印,迎來科學的春天后,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跟海內外的科學家有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
馮小明所從事的是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這對多數非專業人士而言不太通俗,但其涉獵面甚廣。簡單而言,他研究的是催化劑,新型手性催化劑。不論醫藥、農藥,還是化妝品、食品添加劑等等,其合成過程中,都少不了催化劑。而馮小明團隊的催化劑成果,則是當前業內不對稱手性催化劑中&34;。換句話說,最經濟、最環保、應用範圍最廣。
新型催化劑,這完全是對自然科學全新事物的探索。馮小明在這個課題中紮根了多少年,就在實驗室中泡了多少年。&34;,他說他們合成了成百上千的化合物,若干年下來,發現現在這個是&34;。
會枯燥嗎?他說當然不。基礎研究,是在已知的自然界旁邊,去建立一個新的自然界,&34;。成功了固然有成功的喜悅,失敗了也無妨,&34;。
26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49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34;,這也是首個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國際人名反應專著冠以中國人名的有機化學反應,該研究工作也糾正了國際上通用有機化學教材對該反應獲得光學純產物的片面描述……潛心科研,專注探索,馮小明收穫了無數的榮譽,但最意外的,還是2018年的那一個。
2018年9月的一天,馮小明接到一個北京的來電,正在開組會的他看了看卻沒有接,來電接連不斷,他才按下接聽鍵。&34;對面的聲音接著響起,問,高興嗎?馮小明回了兩個字,高興。後來他才知道,聽筒對面是上百名專家、媒體坐在臺下聽著現場連線,等他反應。
未來科學大獎,沒有自薦、不用申報、沒有接洽、不交材料……評審委員會由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組成,提名委員會會自行提名,範圍包含了整個大中華地區,其候選結果還會遞交給全球範圍內的院士專家等、包括諾獎得主等評審反饋意見,並由評審委員會根據候選人的公開成果進行反覆多輪評審和淘汰。不過,成果一定是要誕生在國內,不能是從國外帶回來的。
沒有預兆,沒有風聲,被稱作&34;的大獎,就這樣落在了馮小明頭上。這也意味著,他已是公認的,能夠影響未來人類社會發展至少20年的人物。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現場揭曉,馮小明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獎。
馮小明做的是基礎科研,而科學家們很清楚,基礎科研之所以曾被稱是&34;,一來研究能否出成果並不可知,二來,一旦出了成果,其真正走向社會,應用於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那也可能是個格外漫長的過程。&34;,他說,現在社會更格外需要&34;。
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馮小明恰好經歷了那個&34;。對於他而言,科研精神便是創新,是責任,是實事求是,更是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34;&34;&34;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蘭州大學校友會、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