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人!26歲成副教授,49歲當院士,他近日斬獲這項大獎

2020-09-07 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

近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1981級化學系校友馮小明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為&34;。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是由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的,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平臺運作的社會科技獎勵。

陳嘉庚科學獎與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分別設立6個獎項: 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人,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兩個獎項均突出強調做出&34;,鼓勵科學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截至目前,陳嘉庚科學獎共評出35項獲獎成果(40位獲獎科學家),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共評出26位青年科技人才。

從對科學的狂熱中走來

如果回到半個世紀前,馮小明或許只想當個工人,有份安穩的工作,也就是&34;,這樣就覺得很幸福了。但是到中學時,這便不再是他的理想。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34;也來了。全國科學大會拉開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發表,在全民範圍內掀起一股熱愛科學、投身科學的熱潮。那時間誕生了陳景潤、張廣厚、楊樂等名家,這些人都成為了馮小明的目標與方向。&34;。

1981年的高考,只有大約2%的錄取率,但還是讓大批想讀書的人為之拼搏。&34;。彼時,馮小明走入蘭州大學的校園,走進了化學的世界。

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馮小明進入西南師範大學做了5年的大學教師。那時,26歲的他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成為了國內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34;,他說這是時代烙印,迎來科學的春天后,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跟海內外的科學家有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

探索未知,甘坐冷板凳

馮小明所從事的是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這對多數非專業人士而言不太通俗,但其涉獵面甚廣。簡單而言,他研究的是催化劑,新型手性催化劑。不論醫藥、農藥,還是化妝品、食品添加劑等等,其合成過程中,都少不了催化劑。而馮小明團隊的催化劑成果,則是當前業內不對稱手性催化劑中&34;。換句話說,最經濟、最環保、應用範圍最廣

新型催化劑,這完全是對自然科學全新事物的探索。馮小明在這個課題中紮根了多少年,就在實驗室中泡了多少年。&34;,他說他們合成了成百上千的化合物,若干年下來,發現現在這個是&34;。

會枯燥嗎?他說當然不。基礎研究,是在已知的自然界旁邊,去建立一個新的自然界,&34;。成功了固然有成功的喜悅,失敗了也無妨,&34;。

專注科研,獲&34;

26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49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34;,這也是首個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國際人名反應專著冠以中國人名的有機化學反應,該研究工作也糾正了國際上通用有機化學教材對該反應獲得光學純產物的片面描述……潛心科研,專注探索,馮小明收穫了無數的榮譽,但最意外的,還是2018年的那一個。

2018年9月的一天,馮小明接到一個北京的來電,正在開組會的他看了看卻沒有接,來電接連不斷,他才按下接聽鍵。&34;對面的聲音接著響起,問,高興嗎?馮小明回了兩個字,高興。後來他才知道,聽筒對面是上百名專家、媒體坐在臺下聽著現場連線,等他反應。

未來科學大獎,沒有自薦、不用申報、沒有接洽、不交材料……評審委員會由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組成,提名委員會會自行提名,範圍包含了整個大中華地區,其候選結果還會遞交給全球範圍內的院士專家等、包括諾獎得主等評審反饋意見,並由評審委員會根據候選人的公開成果進行反覆多輪評審和淘汰。不過,成果一定是要誕生在國內,不能是從國外帶回來的。

沒有預兆,沒有風聲,被稱作&34;的大獎,就這樣落在了馮小明頭上。這也意味著,他已是公認的,能夠影響未來人類社會發展至少20年的人物。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現場揭曉,馮小明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獎。

馮小明做的是基礎科研,而科學家們很清楚,基礎科研之所以曾被稱是&34;,一來研究能否出成果並不可知,二來,一旦出了成果,其真正走向社會,應用於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那也可能是個格外漫長的過程。&34;,他說,現在社會更格外需要&34;。

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馮小明恰好經歷了那個&34;。對於他而言,科研精神便是創新,是責任,是實事求是,更是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34;&34;&34;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蘭州大學校友會、紅星新聞

相關焦點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 中科大校友斬獲國際大獎,他是排名全球第一的材料學家
    近日喜訊連連,中科大少年班校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孫崧獲得2021科學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中科大校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榮膺個人命名的小行星「吳偉仁星」,又傳來中科大校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院士斬獲國際頂級大獎2020全球能源獎!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惲之瑋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他,還有許晨陽、張偉、朱歆文、袁新意、劉若川、肖梁等數學家。
  • 15歲考入中科大,身為3個院士的莊小威又獲大獎,網友:與我何幹
    15歲那年參加高考,以600多分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從中科大畢業後赴美留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下物理學博士學位。其後留在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和在幾家大學及研究機構任職。到了2012年,40歲的她,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其後又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看到本來就是我們中國的人,成了我們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心裡的滋味都不好形容,反正很不舒服。
  • 26歲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曾遭質疑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官網近日更新教師信息顯示,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沒有海外經歷曾引發「質疑」早在今年7月,「如何看待湖南大學(985)李晟曼只有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直接拿副教授職稱?」
  • 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
    魚羊 伊瓢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傳聞中的「惲(yùn)神」,又斬獲一項大獎——西蒙斯學者獎。 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成為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 這個中國姑娘,15歲上中科大,40歲身兼三個院士銜,卻成了美國人
    你做不到的事情,總會有更加努力,更有天賦的人做到。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超級天才,他們從小智力超群,學習能力驚人,考上最好的大學,拿著無數的獲獎證書,在某一領域成為尖端人才,這樣的人也許就在我們身邊。莊小威就是屬於這樣的一類人,她出生在中國,在15歲時就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身兼三個院士,但是最後卻選擇了美國國籍。
  • 96歲院士獲百萬科學大獎,全捐於扶貧基金會,致敬
    近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終身教授張亭棟。以表彰他們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做出的決定性貢獻,授予他們「生命科學大獎
  • 盧柯:16歲上大學,38歲當院士,Science首位中國編輯
    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中科院副教授方璐:22歲讀博,26歲成博導,因太優秀至今仍是單身
    中科院一位副教授,才年僅26歲,可以說是年少有為,按理說這樣優秀的女性,應該有很多追求者,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方璐稱其實並沒有人追自己,這讓人十分意外,但得知原因後又覺得其實是在情理之中。但是為了自己喜歡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專業,她毅然決然的報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她放棄最高學府的頭銜就可以看出,方璐做事情很有自己的計劃,而且不住求表面。剛進大學的方璐也遇見了許多不順的事情,首先就是對專業的不熟悉,但是方璐對自己專業的熱愛和嚴謹,讓她一點一點克服了這些困難。
  • 96歲王振義院士獲獎!「未來」大獎,為何不獎勵年輕的科學家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非政府組織頒發的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大獎,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2016年1月17日在舉行的未來論壇年會上,未來科學大獎正式宣布成立。截至2020年9月,未來科學大獎共組織4次評獎,20人獲獎。
  •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大獎組委會與王振義教授進行了現場連線。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有好處;自己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
  • 16歲上大學,38歲當選院士,盧柯今日再發《Science》
    開掛的人生,38歲便當選院士盧柯身上有兩個繞不開的「標籤」,第一個標籤就是「超音速」: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之一。
  • 盧柯院士獲未來科學大獎,曾38歲成最年輕院士,科研工作兩不誤
    2020年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公布了今年的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摘得其中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該獎項的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而除了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以外,盧柯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國家的副部級官員。
  • 賀建奎:28歲評上副教授 曾立志做中國的愛因斯坦
    11月26日,「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學界因此轟動,不少學者質疑其副作用和倫理問題。不過面對一系列的反對和譴責,事件的關鍵人物——賀建奎,也就是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或許已料到風波的到來,昨晚他發表聲明稱:「倫理將站在我這邊。」
  • 16歲上大學、30歲博導、38歲當院士,遼寧副省長拿下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將未來科學大獎頒發給他,是為了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盧柯,男,1965年5月出生,河南汲縣人,1990年4月參加工作,1993年加入九三學社,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
  • 中國學者連續三年斬獲此國際大獎
    近日獲悉,由Science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青年科學家獎中,唯一的特等獎頒給了他,他就是32歲的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據了解,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本土博士是西湖大學的萬蕊雪,於2018年獲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青年科學家獎。2019年,陳子博獲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青年科學家獎,該年度的特等獎由北京大學謝曉亮團隊的譚隆志博士摘得。這也意味著連續三年有中國學者斬獲此獎。
  •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院士因病去世 享年83歲
    南京大學供圖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因病去世 享年83歲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高雅)17日,南京大學發布訃告,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 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獲未來科學大獎,96歲的王振義能等來諾獎嗎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振義摘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
  • 浙大教授胡海嵐斬獲國際醫學大獎,如今有望入選院士
    果不其然,年紀輕輕就獲國際醫學大獎,此獎項1998 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胡海嵐是亞洲第一人,這個稱號名副其實。亞洲第一人!浙大教授胡海嵐斬獲國際醫學大獎,如今有望入選院士胡海嵐是從小到大都很優秀的學霸,也處處得到老師的青眼。在1992年,考上北京大學也並不稀奇。社會還是存在一定的偏見,大部分女性像下餃子似的選擇文科,而她卻走進了生物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