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享年96歲

2020-11-03 廣東衛生在線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陳灝珠,10月30日凌晨3時9分在中山醫院病逝,享年96歲。


陳灝珠被譽為「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之父」,也是中國介入心臟病學的奠基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功臣獎等;他還是著名的醫學教育家,培養出了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在內的眾多醫療精尖,主編的《內科學》《實用內科學(第十版)》等教材屢次獲獎,多部專著成為代表國家水平乃至比肩國際的經典之作。2019年,陳灝珠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今年10月16日剛剛獲得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獎。


陳灝珠逝世後,復旦上海醫學院官方微信將頭像換成黑白色,以示沉痛悼念。


今年以來,共和國已送別33位兩院院士。



曾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

臨床創新不斷

陳灝珠原籍廣東省江門市新會縣,1924年11月生於香港,其後隨父母回到家鄉。懷著「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的志願,更兼母親患高血壓猝逝,1943年中學畢業的陳灝珠選擇進入前國立中正醫學院,在艱難轉徙的過程中努力完成了學業,於1949年留在國立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成為一名心臟內科醫生。


入行之初,陳灝珠響應新中國的號召,先是到上海市郊為解放軍進行靜脈注射,防治血吸蟲病,1951年又遠赴齊齊哈爾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在東北軍區第二陸軍醫院救治前線轉送下來的傷病員,同時幫助創建了東北軍區軍醫專科學校(第一軍醫大學前身),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衛生部頒授了立功狀。


回到上海之後,陳灝珠重新投入臨床和科研,很快在心臟內科學界嶄露頭角。1954年,他在《中華內科雜誌》上發表了國內第一篇診治心肌梗死的論文,「心肌梗死」這一病名從此便確定下來,沿用至今。此後,他又進行了一系列創舉:完成了國內首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手術;率先用血管腔內超聲檢查診斷冠心病;率先用電起搏和電復律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率先研究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冠心病並闡明其原理;在國內外首用超大劑量異丙腎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


如今,上述技術手段大都已在心血管疾病治療領域廣泛使用,救人無數,陳灝珠也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獎2項、部省級科技進步獎多項,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評價,他在內科領域特別是心血管病的臨床方面造詣很深,對我國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斷和治療技術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2009年,陳灝珠榮膺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最高獎——上海市科技功臣獎。次年領獎時,他留下了這樣的感言:「勤學獲新知,深思萌創意,實幹出成果。」


晚年捐資百萬設立基金

培植後學無數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陳灝珠在學術界已經頗有名望,並受到國際醫學界的矚目。在開展研究的同時,他的課堂既條理清晰又生動有趣,還在幾十年間培養了幾十名博士後或博、碩士研究生。這些學生中,有不少成為醫療精尖人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以及姜楞、魏盟、舒先紅等國內外知名的心臟病學專家。葛均波公開表示:「陳老師治學嚴謹、醫德高尚,為人師表,以身立教,幾十年如一日為醫學事業無私奉獻,他的治學態度和人生軌跡給了我終身的啟示。」


日常工作之餘,陳灝珠還著書立說,編纂了多種教材。他主編的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內科學》第3版(1990年版)獲得衛生部第三屆全國高等院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第4版(1996年版)獲得上海市優秀教材一等獎;主編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心臟病學》、接手主編的《實用內科學》第10版等,被醫學界視為代表國家水平、比肩國際之作,編著的《心臟導管術的臨床應用》一書也成為國內侵入性心血管病診斷和治療的經典著作。


多年來,陳灝珠積極參政議政,曾任農工黨上海市委主委、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結合社情民意獻計獻策。同時,他熱衷科普,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宣傳親力親為,認為此項事業「非常必要」。


2007年,他和夫人韓慧華、女兒陳芸「傾囊」捐資100萬元,設立了「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基金」,資助經濟困難而品學兼優的醫學生完成學業。在社會各界同仁的支持下,2017年,該基金更名為「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主旨擴展為「醫療扶貧」,並針對貧困地區患者開展公益救助計劃,令許多學生、患者直接獲益。


▲2019年獲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後,陳灝珠親吻獎章


2019年9月,陳灝珠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佩戴好之後,他情不自禁地舉起獎章親吻,這張照片曾令不少網友感動。那一年,也正好是陳灝珠從事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的第70年。考慮到身體健康方面的原因,95歲的他終於決定離開臨床一線。


2019年11月13日,「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院士從醫執教70年」紀念活動在復旦上海醫學院舉行。陳灝珠在活動現場自況:「我這一輩子都在研究一顆心」。




作者|侯婧婧

編輯|周豔梅 責編|張秀麗

來源 | 南方都市報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相關焦點

  • 我國「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今晨逝世,享年96歲
    今天凌晨3點09分,中國工程院院士、「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享年96歲。陳灝珠,1924年生2003年獲上海市醫學榮譽獎、2006年獲中華醫學會中國介入心臟病學終身成就獎、2009年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2015年獲「中華醫學會百年紀念榮譽狀」、 2016年獲「敬佑生命.榮耀醫者公益評選活動」頒發的首個生命之尊獎、2017年獲首屆國家名醫高峰論壇「國之大醫特别致敬」獎。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79位。
  • 首個在國內提出「心肌梗死」醫學名詞、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逝世
    據新民晚報消息,今天凌晨3點09分,中國工程院院士、「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享年96歲。2019年是陳灝珠院士從事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第70個年頭,95歲高齡的他從臨床一線光榮退休。這一輩子都在研究一顆「心」的陳灝珠院士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第一個在國內提出「心肌梗死」醫學名詞,完成國內首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手術、首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安置手術,在世界範圍內首次使用超大劑量異丙腎上腺素治療奎尼丁暈厥並取得成功。
  • 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曾說「對待病人要如親人」
    據中國工程院,10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逝世,享年95歲。陳灝珠,1924年生,中國心血管病有創性檢查和治療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治法主要奠基人,也是首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為心血管病學科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 緬懷: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陳灝珠院士去世
    陳灝珠2020年10月30日凌晨,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與世長辭。已經95歲高齡的陳灝珠院士仍堅守在臨床一線崗位上,堅持查房、教學、指導臨床工作。陳灝珠院士生平:1924年11月6日,陳灝珠出生於香港,廣東省新會(今江門市新會區)人1943年9月—1949年6月,在前國立中正醫學院醫學專業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1949年7月—1957年1月,在上海第一醫學院(即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工作1957年,到
  • 著名固體力學家李敏華院士逝世 享年96歲
    著名固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敏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1月19日上午10時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盤點2020年離我們而去的36位兩院院士
    ,享年96歲。,享年96歲。,享年96歲。,享年96歲。陳灝珠院士,廣東新會縣人,內科心血管病專家,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中國第一個提出「心肌梗死」醫學名詞的醫生,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為我國心臟病學的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 陳灝珠院士「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啟動—新聞—科學網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陳灝珠院士,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農工民主黨主委蔡威,復旦大學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等300餘人出席活動。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特別發來賀信,表達對陳灝珠院士的祝賀。 陳灝珠院士是我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和醫學教育家,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
  • 今年以來,共和國已送別33位兩院院士
    、內科心血管病專家陳灝珠30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病毒學家曾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長江水利建設奠基人文伏波,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
  • 著名加速器高能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
    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原標題:方守賢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1月1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守賢同志
  • 陳灝珠:為國為民的「生命之花」永恆綻放
    他就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陳灝珠。陳灝珠院士於2020年10月3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   在陳灝珠成為名醫的多年後,曾有人問起:如果生命再來一次,你是否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他笑著回答:「無疑還會如此。我註定要成為一名醫生。」
  • 侯鋒院士逝世 享年93歲
    光明日報天津11月8日電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侯鋒同志,於2020年11月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侯鋒,1928年2月3日出生於山東平度,1950年至1954年就讀於北京農業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先後在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天津市黃瓜研究所,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工作。
  • 李恆德院士在京逝世 享年98歲
    原標題:李恆德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5月2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教育家,我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的先驅者、生物仿生材料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5月28日23時02分在北京逝世
  •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10月17日,記者從武漢大學相關人士獲悉,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張俐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 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新京報快訊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博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編輯 彭啟航來源:武漢大學原標題:深切悼念 | 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院士逝世
  • 著名生物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張樹政逝世,享年94歲
    著名生物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張樹政逝世,享年94歲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官網 2016-12-13 14:3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元本逝世 享年92歲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9月26日晚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長。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胡宏紋逝世,享年91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胡宏紋逝世,享年91歲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05-24 13:42 來源:澎湃新聞
  • 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學家徐僖院士逝世 享年93歲
    中國共產黨黨員,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九三學社社員,傑出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第三、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九三學社第六、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原成都科技大學副校長、原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及學術委員會主任,四川大學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長,解放軍總後軍需部軍需裝備科技發展特邀顧問徐僖同志,因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於2013年2月16日14時01分逝世,享年93歲。
  • 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逝世,享年92歲
    @光明日報 9月26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長。戴元本主要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奇異位勢和非定域位勢的瑞奇極點理論、層子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黃志鏜逝世,享年88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黃志鏜逝世,享年88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有機化學家和高分子化學家黃志鏜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1月13日凌晨4時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