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吳養潔,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主要從事物理有機、金屬有機及大環化學等領域的研究。曾師從萊烏託夫院士(俄),證明飽和碳原子上的脂肪族SE2與SN2反應不同,其立體化學構型保持不變。提出並證明在某些鄰位取代芳基汞分子中分子內配位鍵的存在,以及由此對反應活性、波譜性質與化學動力學特徵的影響。
1928年,吳養潔出生於山東濟南,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住進煙臺孤兒院。1944年,他考入國立一中,那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中學之一。
1947年,吳養潔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1951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52年,由於國家急需化學專業人才,被選拔赴蘇聯進修。他回憶說:&34;
左二為吳養潔
吳養潔如饑似渴地學習,在學習和科研之餘,他還不忘把莫斯科大學有機化學實驗室的裝備、設計,包括實驗臺的布局、高低、長短、結構都記錄下來,這些資料對當時缺少化學實驗室的中國十分重要。
1958年6月,吳養潔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副博士學位,《莫斯科大學校刊》對他的研究以&34;為題做了報導,順利完成學業的他歸心似箭,同年7月份便收拾行囊回國了。歸國後,他進入鄭州大學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1958年,鄭州大學剛剛建校兩年,學有所成的吳養潔馬上投入教學和科研中。留學期間,他記錄的實驗室資料立馬派上了用場。新實驗室建設過程中,他親自畫設計圖紙,實地勘測並帶領工人安裝好了所有設備。從此,實驗室就是他的家,他在這裡默默耕耘了60多年。
1972年,國務院農藥調查組下達了一個科研攻關項目&34;。甲萘酚除了應用於農藥生產,同時也是有機合成工業、醫藥工業、染料工業的基本原料,在當時的國家建設中需求量非常大。
為加快科研進度,吳養潔帶領同事北上大連、瀋陽、撫順等多地調研,往返奔波多個縣市,又在實驗室苦熬1400天做實驗,終於研製出高效、低毒、低殘留農用殺蟲劑&34;的中間體&34;,也因此提供了一條甲萘酚新的工業合成路線。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吳養潔出席大會並獲得&34;榮譽稱號。上世紀80年代,吳養潔在大環化學研究工作中,合成了百餘種新的冠醚等大環配體,闡明了其與金屬離子、中性分子的配合規律。1984年,他的《冠醚合成新方法》獲國家發明三等獎與發明專利,這項新技術使苯並冠醚的合成反應時間由20多小時縮短為1-4小時。
後來,吳養潔建設了眾多重點實驗室: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有機磷光材料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具有巨大的理論價值,還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2019年,90多歲的吳養潔已經在鄭大從教了一個甲子,先後培養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不勝枚舉,這其中不乏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養潔重視學生的基礎理論和實驗工作,學生的實驗報告和論文中一個標點符號使用錯誤,他都親自改正。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中卻如慈父,學生張金莉說:&34;
六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從出國留學到歸國任教,吳養潔在學術領域默默耕耘。他說:&34; 當人們問道:是什麼讓你在90多歲高齡還堅持在教研一線?他的回答是:&34;
投身科研,獨具匠心,吳養潔在學術領域熠熠生輝;言傳身教,桃李芬芳,他為國家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鍥而不捨,孜孜以求,他用行動踐行愛國精神。為學盡畢生全力,從教而滿懷深情,他是隨鄭州大學一起成長的學者,他是受鄭大學子尊敬和愛戴的老師。如今,已經90多歲高齡的他依然篤志勤勉,一如既往地為熱愛的事業奮鬥著。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34;重點建設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鄭州大學的精彩資訊!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鄭州大學官微、中國科學院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