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首位!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2020-08-11 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吳養潔,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主要從事物理有機、金屬有機及大環化學等領域的研究。曾師從萊烏託夫院士(俄),證明飽和碳原子上的脂肪族SE2與SN2反應不同,其立體化學構型保持不變。提出並證明在某些鄰位取代芳基汞分子中分子內配位鍵的存在,以及由此對反應活性、波譜性質與化學動力學特徵的影響。

從孤兒院走出的有為少年

1928年,吳養潔出生於山東濟南,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住進煙臺孤兒院。1944年,他考入國立一中,那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中學之一。

1947年,吳養潔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1951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52年,由於國家急需化學專業人才,被選拔赴蘇聯進修。他回憶說:&34;

左二為吳養潔

吳養潔如饑似渴地學習,在學習和科研之餘,他還不忘把莫斯科大學有機化學實驗室的裝備、設計,包括實驗臺的布局、高低、長短、結構都記錄下來,這些資料對當時缺少化學實驗室的中國十分重要。

1958年6月,吳養潔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副博士學位,《莫斯科大學校刊》對他的研究以&34;為題做了報導,順利完成學業的他歸心似箭,同年7月份便收拾行囊回國了。歸國後,他進入鄭州大學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紮根鄭大,科研碩果纍纍

1958年,鄭州大學剛剛建校兩年,學有所成的吳養潔馬上投入教學和科研中。留學期間,他記錄的實驗室資料立馬派上了用場。新實驗室建設過程中,他親自畫設計圖紙,實地勘測並帶領工人安裝好了所有設備。從此,實驗室就是他的家,他在這裡默默耕耘了60多年。

1972年,國務院農藥調查組下達了一個科研攻關項目&34;。甲萘酚除了應用於農藥生產,同時也是有機合成工業、醫藥工業、染料工業的基本原料,在當時的國家建設中需求量非常大。

為加快科研進度,吳養潔帶領同事北上大連、瀋陽、撫順等多地調研,往返奔波多個縣市,又在實驗室苦熬1400天做實驗,終於研製出高效、低毒、低殘留農用殺蟲劑&34;的中間體&34;,也因此提供了一條甲萘酚新的工業合成路線。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吳養潔出席大會並獲得&34;榮譽稱號。上世紀80年代,吳養潔在大環化學研究工作中,合成了百餘種新的冠醚等大環配體,闡明了其與金屬離子、中性分子的配合規律。1984年,他的《冠醚合成新方法》獲國家發明三等獎與發明專利,這項新技術使苯並冠醚的合成反應時間由20多小時縮短為1-4小時。

後來,吳養潔建設了眾多重點實驗室: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有機磷光材料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具有巨大的理論價值,還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耋耄之年,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2019年,90多歲的吳養潔已經在鄭大從教了一個甲子,先後培養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不勝枚舉,這其中不乏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養潔重視學生的基礎理論和實驗工作,學生的實驗報告和論文中一個標點符號使用錯誤,他都親自改正。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中卻如慈父,學生張金莉說:&34;

六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從出國留學到歸國任教,吳養潔在學術領域默默耕耘。他說:&34; 當人們問道:是什麼讓你在90多歲高齡還堅持在教研一線?他的回答是:&34;

投身科研,獨具匠心,吳養潔在學術領域熠熠生輝;言傳身教,桃李芬芳,他為國家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鍥而不捨,孜孜以求,他用行動踐行愛國精神。為學盡畢生全力,從教而滿懷深情,他是隨鄭州大學一起成長的學者,他是受鄭大學子尊敬和愛戴的老師。如今,已經90多歲高齡的他依然篤志勤勉,一如既往地為熱愛的事業奮鬥著。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34;重點建設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鄭州大學的精彩資訊!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鄭州大學官微、中國科學院學部

相關焦點

  • 河南首位!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 河南高考狀元成為耶魯大學首位中國校董
    昨日,有條消息引爆了網絡,河南人張磊,成為耶魯大學315年來首位中國校董!而就在7月1日,張磊還帶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長來到河南,商量在家鄉合作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事。
  • 莊小威或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2003年,莊小威博士獲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是首位獲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也是24個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哈佛大學首頁新聞對此進行了報導,當時的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等主要領導致信祝賀。2005年3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會從全美三百多位提名人中遴選出43位研究員(HMMI),在此後7年中向每位提供700萬美元資助,莊小威榜上有名。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但今天最前延要講的這位卻絲毫不比顏寧遜色,她的耀眼佳績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不僅如此,任詠華還是全球首位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頒授百周年講座獎及獎章的中國人。在38歲那年,因為成就突出,任詠華被選為中科院院士,至今保持著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目前科研領域多為男性,並稱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還比較少,可見女科學家是一個特殊而又極其罕見的存在,以至於當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點讚。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
  • 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他,有著無數的標籤,「赤腳醫生」、第一學歷最低的中專生、大醫院的普通醫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中國的衛生部長。 今天,讓我們帶著敬意,一起走近這位醫學界的傳奇人物。這年他只有 42 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 年,54 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
  • 定西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系首位獲維加獎...
    原標題: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系首位獲維加獎的亞洲科學家  中國甘肅網1月4日訊 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 牛小棟 石建強 張新建)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
  • 她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被拒,後來成了美國院士,對此她如何回答
    在2007年的時候,我國科學家李愛珍當選為美國科學院榮譽院士,這也成為了當時舉世矚目的一個熱點。值得一提的是,李愛珍不僅是我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而且還是我國獲得外國院士頭銜的科學家中唯一沒有獲得中科院院士頭銜的。
  • 她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為我國做出突出貢獻
    在2007年美國科學院所公布的新增院士中,有18名來自海外的院士,其中就包括了來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的研究員李愛珍。值得一提的是,李愛珍不僅是我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而且還是我國獲得外國院士頭銜的科學家中唯一沒有獲得中科院院士頭銜的。那麼,這位被中科院拒絕的女科學家,卻當選了美國院士,對此她如何回應呢?
  • 著名分析化學家汪爾康 旁聽生中走出的院士
    原標題:旁聽生中走出的院士 汪爾康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這位電分析化學領域的巨人。出人意料的是,這位中科院院士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是從做旁聽生開始的。   曲折的求學之路   汪爾康的童年時代,正值日本侵略中國、中國軍民奮起反抗的年代。其父誓不為日本侵略者服務,全家失去了經濟來源。
  • 美國名校走出的中國名人
    在美國波士頓,多所高校在一條河流的滋養下,成為世界最負盛名的高校。這條河流有一個富有詩意而響亮的名字——Charlse River(查理士河,簡稱CR),而圍繞在這條河兩岸的便是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等16所大學。     這些高校的名字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從這些高校中走出的中國名人太多了。就拿哈佛來說吧。
  • 中科院院士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
    IT之家6月15日消息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獲獎
  • 這位中科院院士,被任正非連連稱讚,視為偶像,他有何貢獻?
    1975年中國科技大學開辦了一個講習班,成立這個講習班就是為了推動我國航空發動機研究技術的發展,確保能夠走在世界前端。講習班成立之初邀請了一位主講人,他在剛走上演講臺的時候就目光堅定、底氣強硬的說了一句話,他說"中國一定能夠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航空發動機。"這句話激勵了臺下坐著的無數學子,而他的話也最終實現。
  • 社旗名人錄 ‖ 社旗一高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馬大為
    2019年11月22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有著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馬氏胺化反應」, 為反應合成提供了高效而廉價的催化劑,如今已是每天成百上千的化學家研發新藥的必備利器,在醫藥和材料合成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在全世界的藥物生產中,在工業上產生了上噸級的應用,是一個「每天都要用的反應」。
  • 說好的在鄭州建立中科院UCLA(河南)大學,還有希望嗎?
    2016年,一則中科院、河南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共建中科院UCLA(河南)大學的消息瞬間成為網絡熱議話題,特別是廣大河南人民更是熱切期盼該校早日建成,使得河南學子能夠不出家門就可以享受到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資源,為什麼河南網友會如此關注與期待一所新的大學創立呢?
  • 澳門企業家為已故中科院院士林蘭英、林華寶立碑
    華夏經緯網7月2日訊:據中新網報導,澳門企業家黃春水日前在閩莆田市鳳凰山公園為中科院院士林蘭英和林華寶各立起了一座引人注目的碑坊。作為鳳凰山公園的董事長,他毅然投資三百萬元人民幣,在公園內修築長達六百二十米、寬七米的名人路,並決定沿途為已故的院士建立碑坊。    林蘭英是中國著名的半導體專家,還被譽為「太空材料之母」;林華寶是中國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衛星回收技術的開拓者,多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兩人是黃春水心中的家鄉精英,他決定首先為他們建立碑坊,讓家鄉後人永遠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
  • 從高橋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周志宏先生
    1928年,周志宏揭示了純鐵在高速冷卻下形成馬氏體的過程,形成的論文被載入了著名的《美國礦冶學報》,周志宏也由此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寧懷故國土,不戀他鄉金。」報國之情迫切的周志宏,於1929年秋回到祖國。回國後,擔任國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員會助理委員。1930年,出任兵工署下屬的上海煉鋼廠廠長。
  • 剛剛這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
    近日,中國新聞網公開報導,一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設計落後的狀況,碳基電子大有所為,其對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代大學生,彭練矛深知貧乏知識與蒼白思維,根本無法推動中國科研巨輪行進,為了讓中國走出科研被動挨打的局面,彭練矛格外珍惜,在北京大學學習的機會,他立志要將自己全部青春年華,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高產育成了京紅1、2、3、4、5、6、7、8、9號和"6082"等優質高產品種,其中"雲南小麥"是世界上獨有的小麥新種,對小麥種類及其分布的系統研究,為中國小麥育種打下了基礎。李政道,物理學家、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1937年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發現了關於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和楊振寧教授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世界有七大洲 河南也有七大州 不信你看看!
    但是,河南也有七大州,此州非彼洲,而是河南的一些名字中帶「州」的城市。鄭州,河南省省會,河南第一大城市,同時也是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科教中心。禹州這地兒以前的名字(陽翟、鈞州、禹縣等)經歷過多次變動,級別也是升上去降下來,地盤也是拆來拆去。解放後,一直叫禹縣,直到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這才算結束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