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12月28日,周志宏出生於丹徒高橋。出生不久,由於坍江,舉家北遷揚州。小學、初中,就讀於兩淮小學和揚州中學。
1917年,周志宏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北洋大學,在北洋大學礦冶工程系學習了7年,1923年畢業,獲工學士學位。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異,深受北洋大學礦冶系主任美籍教授施勃理青睞。1924年經施勃理推薦,去美國南芝加哥煉鋼廠工作。
周志宏在煉鋼廠,把所學知識與勤奮相加,不畏辛苦,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25年秋,他進入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即今卡內基·梅隆大學學習。在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學習時,從事中錳鋼結構的研究,1926年獲冶金碩士學位。
1927年,他在美國哈佛大學完成了「鋼中魏氏組織形成的冷卻條件及形態」研究,揭示了亞共析鋼中鐵素體形成的機制。1928年,周志宏揭示了純鐵在高速冷卻下形成馬氏體的過程,形成的論文被載入了著名的《美國礦冶學報》,周志宏也由此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寧懷故國土,不戀他鄉金。」報國之情迫切的周志宏,於1929年秋回到祖國。回國後,擔任國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員會助理委員。1930年,出任兵工署下屬的上海煉鋼廠廠長。周志宏到上海煉鋼廠工作時,他首先帶的是一架金相顯微鏡。因為,使用該儀器可以研究相變的動態過程。由於他熟悉金屬組織結構和性能變化規律,從而迅速提高了該廠的產品質量。
1955年,周志宏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62年,他已年逾花甲,還指導研究生設計了一臺高溫顯微鏡,並在許龍生、謝湧沛等人的協助下定型。
在周志宏主持下,上海煉鋼廠不僅供應兵器用材,還承擔了當時一些重要工程大型設備的生產。冶煉出的高強度合金鋼,使上海煉鋼廠的產品能與美國、德國的名牌產品競爭,為民族鋼鐵工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76年,周志宏不顧自己年邁,仍指導交通大學的氧氣頂底復吹煉鋼的基礎研究,並將這一方法應用到鐵合金生產上。這項科研成果獲得了1982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周志宏是中國合金鋼與鐵合金髮展的奠基人之一,為祖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奮鬥了近70載,在中國冶金科技發展史上,留下了他艱辛奮鬥的足跡。周志宏院士的精神不僅影響著過去和現在,也影響著未來。1987年,為鼓勵學習勤奮成績優異的學生,年近90歲的周志宏捐出自己多年來的工資積蓄——2萬元,設立「周志宏獎學金」,每年頒發一次,以提攜從事冶金和材料科學而勤奮學習的年輕人。(王禮剛)
注,本文選自《金山網》。感謝《鎮江家譜研究》提供線索。據家譜研究專家@洪溪小子說,「克紹承先志,以光顯其宗」, 這十個字是潤東周氏的字輩。請高橋周氏對號入座。
- End -
免責聲明①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
②文章原創性以及內容未經本公眾號證實,對文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