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旁聽生中走出的院士
汪爾康
半個多世紀以來,汪爾康對我國電分析化學領域產生了重要且深遠的影響。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這位電分析化學領域的巨人。出人意料的是,這位中科院院士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是從做旁聽生開始的。
曲折的求學之路
汪爾康的童年時代,正值日本侵略中國、中國軍民奮起反抗的年代。其父誓不為日本侵略者服務,全家失去了經濟來源。
汪爾康貧寒的家境和強烈的求知慾打動了「鎮江立人學堂」的教書先生,隨後學堂破例允許汪爾康做些掃地、打水、擦桌椅等雜活,以換取旁聽資格。
學堂先生是個崇尚科學的人,他常常在學生面前講:「電燈怎麼會亮?留聲機怎麼會響?這都是科學發明的結果。」先生的引導為汪爾康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他憧憬著自己將來也能成為有發明、能創造的科學家。
憑著天賦和刻苦,汪爾康在未滿16歲時一舉考入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在校期間,黃浦江畔旖旎的校園風光和多彩的校園活動從未讓汪爾康多停留一秒,他惜時如金,把時光全部用在了學習上。
1952年大學畢業後,在很多同學都留在南方的大趨勢下,年僅19歲的汪爾康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毅然來到條件艱苦、滿目瘡痍的東北,來到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此踏上60多年的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