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洪業先生與中科院院史

2020-09-24 中國科學報

作者 |王揚宗

編者按

樊洪業

8月29日,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家、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退休研究員樊洪業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78歲。

樊洪業一生致力於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研究。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史編研是其傾注心力最多、取得成果最豐、影響最為深遠的工作之一。因院史編研工作,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揚宗與樊洪業有了密切交往,他回憶了自己與樊洪業的交往故事,細數了其在院史編研中的重要貢獻,以作緬懷和紀念。

樊洪業先生從1990年起主持中科院院史編研工作,我是早就知道的。但認識到這一工作的學術意義卻要到2000年。

那年3月底的一天,他到九爺府(孚王府,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辦公地點)參加學術活動,順便送我一本他主編的新書《中國科學院編年史》。

拜讀過後,我發現那本書與常見的「輝煌」校史院史截然不同,提供了許多值得重視的史實和研究線索,中科院院史確實有著豐富的學術內涵;另一方面,那本書甚至還能滿足局外人的好奇心,如其中比較系統地披露了中科院參與「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可與張勁夫先生宏文《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相互印證、相得益彰。

由此我開始關注中國當代科技史,當時我根本沒有想到,幾年之後自己會更深地介入到院史工作中。

2005年底的一天,我正在中關村院圖書館(國家科學圖書館前身)查閱資料,快要閉館的時候,接到樊先生的電話,要我去他的辦公室見面。從圖書館到思源樓並不遠,10多分鐘就到了。

進了他的辦公室,他對我說:院領導很重視院史工作,剛才分管領導特來徵詢他的意見;他反覆考慮,認為院史工作還是交給專門的科技史機構做更好,希望我能把這個工作接下來。

他簡要地跟我講了10多年來院史工作的情況。面對他的殷殷期待,我無法推辭,過了一兩天就應承下來,隨即向廖育群(時任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作了匯報。

轉過年來的元月,曹效業(時任中科院副秘書長)和樊先生一起到九爺府,與廖育群等所領導交換了意見,商討了工作計劃。

那年6月,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成立了院史研究室,樊先生毫無保留地指導和幫助我們把院史編研工作開展起來。

從1988年結識樊先生起,他一直在幫助扶持我,自此我們在學術上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和共同語言。

中科院伴隨共和國的成立而誕生,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

中科院的歷史,是共和國科技史的一個縮影,擁有其獨有的絢麗榮耀與艱辛曲折。這也就決定著院史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學術工作,但又不是單純的學術工作。

我是在投入這一工作好多年之後,才逐步體會到樊先生從事院史工作之不易的。

這期間共同經歷了一些事,與他一道體會到院史工作的甘苦。這些暫且不表,只簡單地談一談樊先生對院史工作的重要貢獻。

首先,樊先生主持建立了院史編研的資料基礎。

上世紀90年代,樊先生作為文物資料徵集委員會辦公室的負責人,從各種資料和廢棄檔案中搶救出一批珍貴的院史資料,圍繞重大事件或關鍵節點開展院老領導和科學家的訪談工作,釐清了建院早期的一系列重要問題。

他籌劃和主持編輯《中國科學院史事匯要》《中國科學院史料彙編》,創辦並主編《院史資料與研究》,為院史編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樊先生以他豐厚的學術積澱和卓越的史學識見為院史編研製定了長遠藍圖。

在2006年元月的會商會上,樊先生提出了對院史編研工作的計劃要點和近期重點,得到與會領導的一致贊同。

此後,我們基本上就是照此開展工作的。

第三,樊先生為院史研究建立了很高的學術標準。院史校史這一類工作,難免受到現實種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有時甚至為了現實利益服務而歪曲或隱瞞歷史。

樊先生主張院史工作的第一要義是存真求真,絕不可曲學阿世。因此他一面搶救發掘史料,一面就院史工作的一些重大問題,尋流考源、去偽存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

如《〈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的來龍去脈》發現和解讀了中科院的建院藍圖,《陳伯達「被」書記始末》澄清了長期以來的一個訛傳。他還主張院史工作要著眼於共和國科技史的全局進行研究。

他患病後還撰寫了《周恩來「科代籌」講話與新中國科學方針》的重要論文,為共和國科技史寫下了精彩的開篇,70歲時所作長篇論文《李四光與中國地質學界的歷史糾結》更是一篇體大思精的傑作。

第四,樊先生為院史編研培養了一批人才。2006年以後的一些年,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聘請樊先生擔任兼職博士生指導教師。

儘管他親自指導的研究生並不多,但他參與了院史方向和中國近現代科技史方向很多研究生的開題、考核和答辯等諸多環節的指導工作。

青年學生和研究者向他請益無不有求必應,言必有中,毫無保留。

可以說,現在所有從事院史編研工作的後生晚輩無不親承樊先生的教誨,他的卓越識見和學術風範是後學的榜樣。

第五,樊先生積極倡導院史文物等中國近現代科學文物的保護。他大聲呼籲在中關村科學城改造過程中注意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和文物。

早在1998年前後,他就向院領導建議中科院設立院史博物館。

2011年一個小規模的院史館試運行後,他又建議適時擴建一個與中科院歷史地位相稱的院史館,病中仍為此憂心如焚。

晚年的樊先生,在主編《竺可楨全集》和「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以及參與「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的學術指導之餘,主動承擔了多卷本《中國科學院史稿》第一卷的研究寫作任務。

令人痛心的是,在樊先生解決了該卷的一系列疑難、設計好該卷的詳細寫作提綱、剛開始動筆寫作不久,可惡的病痛就迫使樊先生輟筆。

其間病情比較穩定的時候,他幾次準備繼續寫作,可是越來越糟糕的視力和體力使他不得不放手。

現在,只好由我們接過樊先生未竟之卷,爭取早日完成了。

2015年春夏之交,當樊先生得知我將離開學習和工作了30年的研究所調往中國科學院大學、院史研究室也將整體轉入中國科學院大學時,他曾對我說過一段動情的話。

話長不引了,最後他說:我們做院史和中國科技史,是出於一種歷史的責任。敬愛的樊先生,我不會忘記您的囑託。

《中國科學報》 (2020-09-24 第5版 文化周刊)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張劍:追念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
    一、樊先生也是我的導師去年博士論文增訂再版座談會上,我曾說學術生命歷程中有三位導師,即碩士導師復旦大學歷史系沈渭濱先生、博士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王家範先生和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樊洪業先生。與兩位論文業師不同,我自認的與樊先生師生關係完全屬於學術傳遞中的「精神相通與學術共鳴」,是在長期的學術交流與交往中日漸形成的。
  • 樊洪業先生的成就和遺憾
    著名科學史家、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原主任樊洪業。因研究方向接近,我和樊先生的交往也就更深入了。我們彼此非常熟悉對方的文風和興趣點。記得有一次我用化名在某報發表了一篇很大膽的批評文章,第二天我有事去見他,他一見面就問我:「這篇文章是你寫的吧?」把我驚出一身冷汗。不久,我果然因此文而遇險。他和其他多位學界前輩一道,竭盡全力把我營救了出來。200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請樊洪業先生主編「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
  • 樊洪業先生的成就和遺憾
    著名科學史家、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原主任樊洪業。因研究方向接近,我和樊先生的交往也就更深入了。我們彼此非常熟悉對方的文風和興趣點。記得有一次我用化名在某報發表了一篇很大膽的批評文章,第二天我有事去見他,他一見面就問我:「這篇文章是你寫的吧?」把我驚出一身冷汗。不久,我果然因此文而遇險。他和其他多位學界前輩一道,竭盡全力把我營救了出來。 200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請樊洪業先生主編「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
  • 「走進中科院·院友行」活動:我們都是中科院人—新聞—科學網
    「畢業已經40多年了,但我還是一直關注著中科院的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4級校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營養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員趙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周德進在隨後的演講中,詳細介紹了中科院新時期「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和2014年正式啟動實施的「率先行動」計劃。 「研究所分類改革是『率先行動』計劃的最大亮點。」
  • 李佩先生在中科院管理局西郊辦公室
    2017年1月12日1時27分,最美的「中科院玫瑰」、「中關村的明燈」、中國改革開放後自費留學的開拓者、「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烈士的夫人、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英語系主任李佩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李佩先生的故事,在許多報章上多有介紹,但是,在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人的心目裡,她有著更加特殊的身份——中國科學院管理局(行政管理局的前身)西郊辦公室第一任副主任。在她的組織下,呂叔湘的夫人、趙忠堯的夫人、趙九章的夫人、鄧叔群的夫人、梁樹權的夫人組成了「家屬委員會」,這可能是中國檔次最高的家屬委員會。
  • 中科院院士丁夏畦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今日舉行
    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新京報快訊(記者侯潤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夏畦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今日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據了解,2015年5月11日,丁夏畦先生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據悉,丁夏畦先生是我國偏微積分方程理論和應用研究的開拓者。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孫自法 攝中科院大氣所副所長周天軍主持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中科院大氣所副所長周天軍表示,「我們懷念顧先生,是懷念他『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的責任感、使命感,今天,站在新的時代轉折點,我們在這裡研討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目的之一就是把顧先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加以傳承、發揚和光大」。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中科院大氣所副所長周天軍主持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 中科院大氣所副所長周天軍表示,「我們懷念顧先生,是懷念他『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的責任感、使命感,今天,站在新的時代轉折點,我們在這裡研討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目的之一就是把顧先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加以傳承、發揚和光大」。
  • 郭永懷先生在力學所的塵封往事
    他離我們最近的身份是年初剛剛去世的、我國德高望重的應用語言學家李佩先生的丈夫。郭永懷李佩伉麗情篤,根據李佩先生本人及家屬意願,二人骨灰於2017年清明節合葬於中科院力學所院內郭永懷先生雕像下。  郭永懷於1968年在一場飛機空難中英年早逝,不過他仍然堪稱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位科學大師級人物。
  • 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曹天欽先生銅像落成
    2月25日,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曹天欽先生紀念銅像落成典禮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舉行。本次活動由曹天欽基金會主辦,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協辦。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張建新,生化與細胞所老領導及現任領導,曹天欽基金會會長林其誰院士攜基金會成員,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及曹天欽先生同事、學生、生前好友等近50人參加了銅像落成典禮。典禮簡樸、肅穆,分座談追思和銅像揭幕兩個部分。
  • 哪些女性有資格被稱作「先生」?中國第一位「女先生」是誰?
    各大媒體在報導楊絳死訊時,不約而同地稱之為「先生」。 楊絳明明是女性,為什麼要稱她為「先生」呢?到底什麼樣的女性,才可以被稱為「先生」呢? ,除了上文提及的楊絳先生,也只有冰心先生、林徽因先生等極少數幾位。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張偉平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張肇西 中科大教授趙政國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趙忠賢 中科院數學所原所長周向宇 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
  • 上海分院領導親切看望中科院資深院士
    9月9日,中秋佳節來臨之際,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朱志遠,前往上海華東醫院,親切看望了吳浩青、嵇汝運、施履吉、張煦等中科院資深院士,並代表上海分院其他領導向他們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祝他們節日愉快,早日康復。    朱志遠副院長首先來到復旦大學教授、中科院資深院士吳浩青先生的病房,帶去美好的祝願。
  • 紀念陳景潤先生誕辰80周年學術報告會召開
    2013年是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誕生八十周年。陳景潤先生出生於1933年5月22日,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數學研究,直到1996年3月19日因患帕金森氏綜合症不幸去世。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作者:李駿 責任編輯:李駿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人造衛星事業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趙九章先生
  • 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回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
    我於2000年1月調到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任教授,之後在清華物理系任教至今,有幸與楊先生有很多的個人接觸。據我觀察,畫了一個圓以後的楊先生,終點成為新的起點,心態反而變得更年輕了。60壽辰時,楊先生第一次感到「生命是有限的」「好像這種想法在我60歲以前從來沒有在我的腦海裡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