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誕生八十周年。陳景潤先生出生於1933年5月22日,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數學研究,直到1996年3月19日因患帕金森氏綜合症不幸去世。陳景潤先生因其在數學領域著名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工作享譽世界,他1966年發表的論文《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時至今日仍是國際上最好結果。數學大師韋伊曾這樣稱讚他:「陳景潤先生做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危險,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響世人。」他的事跡曾經家喻戶曉,特別是他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持之以恆、潛心鑽研、勇於攻關的精神,激勵千千萬萬中國青年走上了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他和華羅庚是建國六十周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中僅有的兩位數學家。
2013年5月22日,為緬懷陳景潤先生的貢獻,弘揚他獻身科學、不懈奮鬥的精神,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與廈門大學聯合舉辦的「紀念陳景潤先生誕生80周年學術報告會」在京召開。數學院和廈門大學的領導及師生170餘人參加了學術報告會。報告會由數學院執行院長王躍飛研究員和學術院長席南華院士共同主持。
中科院秘書長鄧麥村宣讀了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的書面講話。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王詩宬、廈門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數學院學術院長席南華、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元、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陳景潤夫人由昆、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副校長王天澤、數學院研究員孫斌勇等領導及嘉賓先後講話。
白春禮指出,陳景潤先生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一位傑出人才。在華羅庚等老一輩數學家的薰陶下,他從一名普通的科學青年成長為數論前沿領域國際矚目的一流數學家,成績卓著。特別是獨創的「轉換原理」方法,證明了「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乘積之和」 (簡稱{1+2})的經典結果,至今仍在世紀著名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他希望,當代科技工作者以陳景潤先生為榜樣,胸懷科學理想,攀登科學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科學強國夢而努力奮鬥!
王詩宬院士回憶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年他們班上很多同學因為看了徐遲對陳景潤的報導後,心生佩服而學習數學。陳景潤對數學貢獻很大,他就屬於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的那種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楊振斌談道,陳景潤是廈門大學的傑出校友,是廈門大學永遠的驕傲。他用自己的一生努力踐行著廈門大學「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 陳景潤這座科學精神的豐碑是是永遠巍巍屹立的,是不可超越的。
席南華表示,陳景潤的故事和精神激勵了整整一代人。在那個科學與科學家受到不公正的年代,陳景潤先生艱難的在科學的路上攀登,為後人留下珍貴的遺產。他的精神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文化之中,伴隨著我們,告訴我們,珍惜今天的時光,清楚自己的職責,忘記前進路上的幹擾,做好自己的工作。
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樂指出,儘管陳景潤先生的成長道路布滿荊棘,遇到很多挫折,但他始終把目標放在數學上,堅持不懈。他對科學研究的專注值得我們學習。對陳景潤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出人才、出成果。
王元梳理了國內外對陳景潤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的評價,他認為陳景潤是華羅庚為首的中國數論學派的主要人物,他是華羅庚在數論方面的傳人。他對數學是有重大貢獻,他的研究成果在歷史上留有痕跡。
陳景潤先生的生前好友林群在講話中,根據陳景潤先生的事跡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什麼是成才的必要條件?經過認真思考,他認為,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科研氛圍、物質條件、出國交流等方面都不是成才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應該像陳景潤先生那樣對問題的執著、堅守和追求。
陳景潤先生的夫人由昆女士表示,廈門大學和中科院數學院是陳景潤先生生前最重要的學習和工作的地方,正是這兩座神聖的科學殿堂培育和造就了陳景潤,使他最終走向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數學成就了陳景潤,讓他平凡的生活變得絢麗多彩,也正是他對數學的痴迷,對科學的信仰,才使他在後來的日子裡百折不撓,榮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在數學的世界裡追逐著自己的夢想。陳景潤先生的一生,始終對數學不離不棄。他把自己畢生精力獻給了他的數學事業。
陳景潤先生的學生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副校長王天澤在深情回憶了恩師對其細心指導的往事以後總結道,熱心、執著和堅守,這六個字是恩師對數學的全部。我們應該倡導學術的純粹和寧靜,退避市場經濟對學術的幹擾和喧囂,排除市場經濟的誘惑,多幾分淡定,少一些浮躁。
孫斌勇從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學習經歷說明了陳景潤先生的高尚精神對他的巨大影響,使他成為了一個數學工作者,他非常感謝陳景潤先生。
會後,數學院田野研究員做了題為《同餘數問題》的學術報告,介紹他近年來在同餘數問題的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會議現場
數學大師 陳景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