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專生到中科院院士,中國還會有第二個陳竺嗎?

2020-09-03 職教圈APP

中專生能夠成為中科院院士,你相信嗎?第一學歷中專畢業,通過長期不懈的勤奮努力,不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醫學家,並且成功挽救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討論本文的話題之前, 先來分享一段真實的故事。

一、一位中專生的逆襲之路

1970年4月,初中畢業後年僅16歲的陳竺,隨著上山下鄉的大軍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信豐縣農村「插隊」。這個勤奮好學的少年,在艱苦的農業生產之餘自學不輟,常常在深夜閱讀隨身帶來的中學數理化課本,同時刻苦鑽研的父親寄給他的英文書籍。

1973年,陳竺參加高考,不幸落榜。但年輕的陳竺從不氣餒,仍然堅持自學父母從上海寄來的醫學書籍,鄉親們知道後,便會常常找他看病。1974年,21歲的陳竺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都會去找「陳醫生」治療。

由於表現突出,1975年,22歲的陳竺進入江西省上饒衛校讀書,畢業時各門成績全為優秀,被留校任教。

1978年,25歲的陳竺前往上海瑞金醫院進修,結識了著名的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教授。王振義發現,陳竺雖然只有中專學歷,但寫的病歷十分仔細、準確,從此,他開始悄悄地暗中觀察這個年輕人……

這一年,高校恢復研究生招生考試,愛才心切的王振義鼓勵陳竺報考研究生。陳竺夜以繼日地自學大學課程,最終在 600 多名考生中獲得總分第二、血液學專業第一的好成績,成功考上上海第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當時政策允許中專報考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上海瑞金醫院工作。

1984年,陳竺憑著優異的專業成績來到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從事博士後研究。1989年,36歲的陳竺謝絕了法方的挽留,學成歸來。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試驗,陳竺帶領研究人員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進行聯合靶向治療,使得這一疾病的五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癒」標準,從而挽救了全世界千千萬萬患者的生命。

1995年,陳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年他只有42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年,54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

在陳竺院士傳奇的人生履歷中,囊括了中國當代所有醫學人士的代表。有農村基層的「赤腳醫生」,有第一學歷最低的中專生,有大醫院的普通醫師,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有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有中國的衛生部長,當之無愧成為中國醫學界最傑出代表。也是醫學界所有後學晚輩學習的楷模。

二、天道酬勤,努力終有回報

除了陳竺院士,年輕、英俊、儒雅的郝海平教授,也是眾多年輕人心目中的「勵志哥」。現年僅44歲的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郝海平教授第一學歷也是中專。

早年考入安徽蕪湖中醫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安徽省望江縣基層醫院中藥房從事配方抓藥工作。年輕的郝海平教授不甘學問止步不前,憑藉頑強毅力自學完成大學課程並深造攻讀博士學位,最終成為知名大教授。

現已成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首批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萬人計劃)。歷任中國藥科大學「天然藥物活性組分與藥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藥學院院長。2019年8月任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

實際上,在全國許多著名三甲大醫院和高校中,有相當數量的知名醫學專家、教授的第一學歷都是中專、大專。

這些第一學歷不高的傑出人才無一例外地都是經過了長期的艱苦學習和努力,最終成長為知名的專家、教授。天道酬勤,付出終有回報。

其它各行各業,都有第一學歷不高的優秀傑出人才。

三、教育「並軌」改革掀浪潮,中專地位一落千丈

熟悉中國教育歷史的人都知道,關於第一學歷討論主要源於1998年的全國中等教育「並軌」改革。其中,以2001年畢業的中專生(3年制,4年制是2002年畢業)為分水嶺。

在1998年以前,無論中專、大專、大學,考上都不容易,凡是考上各類學校的「含金量」都很高,用人單位也不存在歧視第一學歷的情況。「並軌」以前的中專畢業生實行國家統一分配工作,一旦考上,就等於跳出農門,端上「鐵飯碗」,這成為當時成績優秀的中學生升學的首選。

通常只有考不上中專的學生才去就讀重點高中、普通高中,這與現在截然不同。然而「並軌」之後,國家取消中專生分配工作,上學也要繳納學費。於是1998年以後,成績好的中學生再也不會報考中專學校,中專生源質量瞬間一落千丈,社會和用人單位紛紛開始對中專學歷不友好起來。

受中等教育「並軌」影響,1997年至2001年前後畢業的中專生受到的衝擊最大。中專生們從手捧鐵飯碗的「天之驕子」猛然跌落人間陷坑,一度造成若干年的就業混亂。

因為國家突然取消畢業分配,當時的市場化就業機制沒能及時建立起來,網絡就業信息不暢通,導致學生畢業後求職無門,不少青年學生成為政策轉型下的犧牲品。

四、市場化就業致「學歷歧視」

幾年後,市場化就業機制正式建立,自謀職業理念深入人心。此後,第一學曆日漸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吹捧。於是,中等教育聲譽急轉直下,專科甚至普通本科相繼受到拖累,社會上越來越看重名校和高學歷。不少用人單位以2001年以前畢業的中專生為界,之後畢業的必須要大專、本科以上學歷。

儘管國家明文規定不得對勞動者的性別、出身、學歷等有歧視性規定,但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條件上赫然註明:第一學歷要求國家統招統分的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學本科畢業、「211」、「985」高校畢業、世界排名前 100 位重點大學畢業等等。

於是,很多人不禁從心裡發出疑問:第一學歷不高,難道就沒有參加公平競爭的機會了嗎?社會上真的有那麼多出身名校、名門的人才嗎?

五、第一學歷並不決定人生,它只是開始

第一學歷只是人生上半場,人生的下半場主要取決於自己,越努力就會越幸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通過後天努力,事業成功者依然數不勝數。

第一學歷起點不高,或許會讓前進的道路上增添困難,但絕不是放棄人生追求成功的理由,只要通過不斷地勤奮學習和努力,人生同樣也會綻放光彩。

誠然,現實中確實有不少地區和用人單位對第一學歷相當不友善,將第一學歷不高的人才拒之門外。例如深圳市多數公立醫院招聘,對求職者第一學歷要求普遍為全日制本科以上,某些軍隊系統招聘甚至要求第一學歷「985」高校畢業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偏遠落後地區大小醫院盲目跟風,往往招聘時第一學歷要求比經濟發達地區還要高。一面口口聲聲喊著招不到人,一面緊緊咬住第一學歷「全日制本科」、「211以上」不放鬆。

無論何時,用人單位招聘的應是合適的「人」,而不是一張好看的「第一學歷」。

有些單位完全無視人才後天的努力,甚至「一棍子打死」第一學歷不高的人才,這種做法有時會給人才和招聘單位自身造成雙重遺憾。

六、能力比學歷更重要

存在即合理。包括上海市在內的很多地區和用人單位仍然能夠秉持用人實事求是、能力第一的理念,並未將第一學歷不高的人才排除在外。相信只要有能力,依然有機會取得人生和事業的成功。職場上,通常取得副高職稱以後,一般就沒有人會在意你的第一學歷。

天道酬勤,英雄不問出身。即使你的第一學歷不高,或許前進的道路相對狹窄,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最終依然可以到達成功的彼案。只要你心中還有夢想,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勤奮學習實踐,一切成功皆有可能。

文章來源:公眾號 丁香人才

作者:程華堯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1974 年,21 歲的陳竺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都會去找「陳醫生」治療。最終他成功考上上海第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當時政策允許中專報考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上海瑞金醫院工作。 1984 年,陳竺憑著優異的專業成績來到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從事博士後研究。
  • 中科院院士陳竺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公布新增會員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當選會員。陳竺在白血病治療方面有著重要貢獻,是亞洲血吸蟲病基因測序項目的帶頭人之一。英國皇家學會官方網站介紹稱,陳竺是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對白血病的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白血病新藥的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貢獻卓著。
  • 陳竺榮獲2018年舍貝裡獎
    2018年舍貝裡獎   他從一名自學成才的赤腳醫生 到血液病治療研究領域 享譽國內外的權威專家 再到中國科學院院士、農工黨中央主席 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他在人生履歷中一次次寫下濃墨重彩的傳奇 他,就是陳竺
  • 陳竺院士獲瑞典舍貝裡獎
    人民網上海2月9日電 近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舍貝裡獎授予中國科學院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竺教授,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修格·德特,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發展了革命性治療」方面的貢獻
  • 陳竺院士等呼籲:加強生命倫理學研究
    這種不匹配狀況,將影響到我國科學家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課題研究,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這是日前在上海交大舉行的《生命倫理學》首發式暨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等專家的共同觀點。    基因重組、動物克隆等等科學突破和醫學奇蹟,在給人類帶來莫大福祉的同時,也引發了空前的倫理衝撞。因此,重視生命倫理已成為世界潮流。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他們的付出理所應當被我們銘記,他們的功勞也是旁人難以企及的,但是即便是像他們這樣改變世界的科研者,也還是沒能夠評上中科院院士,到底這當中到底是什麼阻隔住了他們邁向院士的腳步呢?屠呦呦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的能力已經得到了世界級獎項的認可,諾貝爾醫學獎已經是對於醫學科研者的最高禮遇了。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太多榮譽等身,他曾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甚至在我國,有一個小行星還以「袁隆平」命名。毫不誇張地說,袁隆平憑一己之力,養育了大半個中國。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 陳竺獲舍貝裡獎 用東方智慧「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而在上海血研所原所長王振義院士的引領下,陳竺及其團隊開始思考:「被殺死的癌細胞是所有成分都壞掉了,還是只是少數基因或少數蛋白出現了問題呢?」  癌症細胞的一個特徵就是無限增殖,同時分化成熟程度很低,是「很年輕、很幼稚的細胞」,而在白血病上這個特點更甚。因此,這支研究團隊追問,「有沒有可能誘導這個細胞恢復它的分化、成熟能力,同時又抑制它過度增殖。」
  • 陳竺出席中科院標本館預驗收工作交流會並講話(圖)
    陳竺副院長在中科院標本館預驗收工作交流會議上作重要講話。    7月9-11日,由中科院生物局主辦的「中國科學院標本館預驗收工作交流會議」在昆明植物所召開,陳竺副院長、生物局康樂局長、院生物局標本館建設項目辦公室以及全院25個有關單位領導和標本館長參加了會議。陳竺副院長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 陳竺談用分子生物學闡釋中藥複方的「君臣佐使」
    3月17日,全國兩會即將結束,被任命為新一屆政府衛生部長的陳竺院士,花了近兩個小時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詳細地解釋了這項研究及成果,並談了他對中醫藥現代化的理解。   中醫藥可以「說得清道得明」   陳竺作為科學家,最被人稱道的研究成果是利用全反式維甲酸、三氧化二砷(砒霜)協同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
  • 盤點從中專到院士的科學家,英雄莫問出處,成功在于堅持
    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能夠當選院士,獲得最高學術稱號,他們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絕大部分院士擁有碩士、博士以及海外的留學經歷。然而有這樣幾位院士,他們的學歷不高,起步只有中專學歷,卻靠著超常的努力,不斷攀登科研高峰,一步步最後逆襲成院士。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他們的勵志故事。
  • 中國院士上美國黑名單!警惕,別讓伊朗科學家的厄運在國內重演
    丁仲禮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浙江大學,曾擔中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是我國頂尖的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專家,主要研究第四紀地質學、古環境學、古全球變化,長期以來,根據我國第四紀黃土和第三紀紅粘土沉積,恢復過去七百萬年來中國北方乾旱區氣候、環境演變歷史,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
  • 他,培養了3位院士,投稿國內期刊居然被退稿,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他就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1992年,王振義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只有中專學歷,但王振義認為他做事認真,知識豐富,破格錄取他為研究生。
  • 中科院院士:中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 任務有三個
    中科院院士、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表示,中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嫦娥四號登月車此次火星之行任務有三:首要科學問題是在探測火星上的生命活動信息,期待在此領域有所突破;其次是火星磁層、電離層與大氣層的探測與環境科學等本體科學研究;其三是探討火星的長期改造與今後建立人類第二個棲息地的前景。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兩院的院士稱號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 「新手遊」袁隆平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
    如果說評選21世紀中國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其實當屬袁隆平和屠呦呦,袁隆平先生是在雜交水稻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他的科研成功,使得普通的水稻實現了增產增收,變相的幫助了全中國幾億人口吃飯,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發明的青蒿素,可以拯救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可以說屠呦呦的成就,是中國醫學界最高的榮譽成就。
  • 鄧子新院士、武維華院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桑國衛院士與陳竺院士為鄧子新院士與武維華院士頒獎。
  • 中科院2017年院士增選三個新特點
    11月28日,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中科院學術會堂參觀院史展覽。新華社發  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增選過程和環節等嚴格按照《關於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等規定進行。  中國科學院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與之前的院士增選相比,2017年增選有三個新特點。
  • 4名中國學者當選!2020歐洲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範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其中四名中國學者當選,熱烈祝賀這四位!他們是香港理工大學的曹建農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南方科技大學的劉俊國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的餘翔教授。
  • 4名中國學者當選!2020歐洲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範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其中四名中國學者當選,熱烈祝賀這四位!他們是香港理工大學的曹建農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南方科技大學的劉俊國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的餘翔教授。以下是四位教授的基本簡介:曹建農教授 (Jiannong Cao) ,香港理工大學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網際網路與移動計算實驗室主任,大數據分析中心實驗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