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竺院士獲瑞典舍貝裡獎

2021-01-14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2月9日電 近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舍貝裡獎授予中國科學院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竺教授,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修格·德特,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發展了革命性治療」方面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這三位科學家獲獎的原因是他們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進行聯合靶向治療,使得這一疾病的五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癒」標準。同時從分子機理上揭示了ATRA和砷劑是如何將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和凋亡,從而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

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是一種極為兇險的白血病,以往死亡率極高,而瑞金醫院王振義院士帶領團隊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研究,利用中醫的「改邪歸正」理念,找到全反式維甲酸這一藥物誘導腫瘤細胞成為正常細胞,創建腫瘤的「誘導分化」理念,為癌症治療提供了全新路徑,並於1988年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血液》(Blood)上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全反式維甲酸臨床應用論文,引起國際血液界的震動。此後,王振義的學生陳竺和陳賽娟深入研究該方法的作用機理,並聯合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張庭棟教授共同攻關,進一步驗證和發現了砒霜的相關療效,在國際上提出了「協同靶向治療」的方法。 經過多年努力,陳竺及其團隊使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兩藥聯合治療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逐漸成為了國際治療該病的標準方案。

法國德戴教授和德尚教授因發現了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融合基因,德黛還在三氧化二砷的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因此,他們和陳竺一起獲得舍貝裡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獲獎者有條不紊地揭示了導致此種疾病的分子機理,從而使其科學治療成為可能。他們識別了該型白血病細胞中的一種特異基因突變,並對其錯誤蛋白質加以摧毀,從而阻斷了導致病人死亡的過程。該療法使得癌症細胞失去自我更新能力而被清除。在許多國家,此種聯合療法已成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首選治療。陳竺院士說:「與德戴博士和德尚博士分享負有盛名的2018舍貝裡獎是我的莫大榮譽,因為該獎是對癌症研究重要貢獻的認可」,陳竺教授認為:「獲得此獎並不僅僅意味著榮耀,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促使我和我的團隊以及合作者們要繼續努力破解其他類型血液癌症的發病機理,通過與其他夥伴的合作來發展針對這些疾患的創新、有效治療策略。」

據悉,由企業家本特·舍貝裡2016年捐獻約2.5億美元創立的舍貝裡基金會,主要用於推動聚焦於癌症、健康和環境的科學研究。負責頒發該獎項的瑞典皇家科學院也是諾貝爾物理學、化學以及經濟學獎的評選機構。(朱凡 姜泓冰)

(責編:朱欣(實習生)、常紅)

深度閱讀

人民日報連續三天發文探討「中國為什麼這麼安全」「中國有多安全」成為全球知名網絡問答社區的焦點話題,網友點讚最多的一條留言是「非常非常安全」。在刷屏的網友留言中,「深夜敢獨自出門」「沒有槍枝泛濫」「治安管理細」被頻頻提及。曾在中國生活工作過的外國朋友紛紛分享親身經歷,表示相比較生活過的其他國家,在中國的經歷更安全、更放心。【詳細】

望海樓:抱持「中國威脅論」的該換換腦筋了近來,中國被美國川普政府扣上了幾頂帽子,一曰「修正主義國家」,二曰「新帝國主義列強」,三曰奉行「掠食性經濟政策」。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核態勢審議報告》以及政府高官講話中,美方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挑戰美國「利益、經濟和價值觀」的「對手」。美方還醞釀在經貿領域發起更多、更嚴厲的對華貿易施壓措施。人們由此難免擔心中美是否會重回「冷戰」並陷入「貿易戰」。【詳細】

相關焦點

  • 瑞典舍貝裡獎授予陳竺等科學家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月6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宣布,將2018年舍貝裡獎授予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德尚、於克·德戴,表彰三位科學家「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開創革命性療法」。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經是最致命的癌症類型之一。
  • 瑞典舍貝裡獎授予陳竺等3位科學家:開創出不用化療的新療法
    瑞典舍貝裡獎授予陳竺等3位科學家:開創出不用化療的新療法 從左到右依次為陳竺、安娜·德尚、於克·德戴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圖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月6日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宣布,將2018年舍貝裡獎授予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
  • 我科學家獲瑞典舍貝裡獎
    8日從國家衛計委獲悉,我國科學家陳竺院士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頒發的2018年舍貝裡獎,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於克·德戴,以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開創革命性療法」方面的貢獻。
  • 陳竺榮獲2018年舍貝裡獎
    陳竺榮獲2018年舍貝裡獎 2018年04月17日 09:46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陳竺榮獲
  • 陳竺與兩位法國科學家分享瑞典2018年度舍貝裡獎
    三位獲獎者(瑞典皇家科學院網站提供)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2月6日電 (記者 李玫憶)2月5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舍貝裡獎授予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陳竺、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於克
  • 陳竺等三位科學家在斯德哥爾摩獲頒舍貝裡獎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4月13日電(記者付一鳴)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德尚、於克·德戴13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獲頒2018年舍貝裡獎。  當天,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宣讀了獲獎者成就。瑞典王宮大總管斯萬特·林德奎斯特隨後向三位獲獎者頒獎。
  • 陳竺獲舍貝裡獎 用東方智慧「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上海血研所供圖  日前,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簡稱上海血研所)陳竺院士舍貝裡獎,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於克·德戴,以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開創了革命性療法」方面的貢獻。再一次,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中國方案」被世界醫學界所矚目。
  • 中科院院士陳竺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公布新增會員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當選會員。陳竺在白血病治療方面有著重要貢獻,是亞洲血吸蟲病基因測序項目的帶頭人之一。英國皇家學會官方網站介紹稱,陳竺是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對白血病的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白血病新藥的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貢獻卓著。
  • 陳竺院士等呼籲:加強生命倫理學研究
    這種不匹配狀況,將影響到我國科學家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課題研究,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這是日前在上海交大舉行的《生命倫理學》首發式暨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等專家的共同觀點。    基因重組、動物克隆等等科學突破和醫學奇蹟,在給人類帶來莫大福祉的同時,也引發了空前的倫理衝撞。因此,重視生命倫理已成為世界潮流。
  • 從中專生到中科院院士,中國還會有第二個陳竺嗎?
    1973年,陳竺參加高考,不幸落榜。但年輕的陳竺從不氣餒,仍然堅持自學父母從上海寄來的醫學書籍,鄉親們知道後,便會常常找他看病。1974年,21歲的陳竺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都會去找「陳醫生」治療。由於表現突出,1975年,22歲的陳竺進入江西省上饒衛校讀書,畢業時各門成績全為優秀,被留校任教。
  • 鄧子新院士、武維華院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桑國衛院士與陳竺院士為鄧子新院士與武維華院士頒獎。
  • 陳竺談用分子生物學闡釋中藥複方的「君臣佐使」
    僅僅半年多之後,今年3月14日,陳竺院士領導的團隊在  3月17日,全國兩會即將結束,被任命為新一屆政府衛生部長的陳竺院士,花了近兩個小時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詳細地解釋了這項研究及成果,並談了他對中醫藥現代化的理解。   中醫藥可以「說得清道得明」   陳竺作為科學家,最被人稱道的研究成果是利用全反式維甲酸、三氧化二砷(砒霜)協同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
  • 定西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系首位獲維加獎...
    原標題: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系首位獲維加獎的亞洲科學家  中國甘肅網1月4日訊 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 牛小棟 石建強 張新建)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
  • 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這年他只有 42 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 年,54 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在陳竺院士傳奇的人生履歷中,囊括了中國當代所有醫學人士的代表。
  • 高福8院院士不算啥!你可知道身兼11院院士的他?
    今天姑且不再討論他,我想告訴你其實身兼多院院士的大有人在。比如4院院士的謝曉亮、至少5院院士的楊振寧、6院院士的姚期智、9院院士的周光召等陳竺院士於1981年獲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碩士學位, 1989年獲法國巴黎第七大學血液學研究所腫瘤發病基礎專業博士學位。畢業後的他依然力學篤行,孜孜不怠。曾任中國衛生部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
  • 他,培養了3位院士,投稿國內期刊居然被退稿,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培養出一名院士的難度根本無法估計,這需要老師的水平,學生的能力,正確的科研方向,突出的科研成果等等多方面的結合。尤其是獲得突出的科研成果極端困難,因為科研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能否出成果除了科研人員本身的實力和努力外,還需要一定的運氣成分。但有這麼一位學者,本身就是院士,還培養出了3名院士,被稱為一門4院士。
  • 第十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在京頒獎 上海科學家鄧子新院士等獲殊榮
    原標題:第十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在京頒獎上海科學家鄧子新院士等獲殊榮    圖片說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十周年慶典暨頒獎大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出席頒獎並講話。  本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各獎項得主已經產生,獲獎者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北京同仁醫院院長王寧利,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張學軍獲談家楨臨床醫學獎;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
  • 中國版諾獎頒布,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1996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的100萬元獎金,王振義捐了3份:40萬元給醫院、40萬元給學校、10萬元捐給自己在的血液研究所;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時候,獎金還是500萬元,王振義把450萬元送到了醫院,其餘的則分給了相關項目團隊的成員。
  • 王振義院士:「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在醫學科學界,曾經獲得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一門四院士」被傳為佳話。一位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教授。另一位研究生就是後來成為陳竺妻子的陳賽娟。陳賽娟現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血液研究所所長。這兩位院士夫婦不會忘記,是王振義教授手把手指導他們進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實驗,幫助他們補習專業外語,指導、修改他們撰寫的科技論文。正是王教授的精心栽培和他們的刻苦努力,使他們在血液研究領域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