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舍貝裡獎授予陳竺等科學家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月6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宣布,將2018年舍貝裡獎授予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德尚、於克·德戴,表彰三位科學家「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開創革命性療法」。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經是最致命的癌症類型之一。
-
瑞典舍貝裡獎授予陳竺等3位科學家:開創出不用化療的新療法
瑞典舍貝裡獎授予陳竺等3位科學家:開創出不用化療的新療法 從左到右依次為陳竺、安娜·德尚、於克·德戴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圖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月6日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宣布,將2018年舍貝裡獎授予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
-
我科學家獲瑞典舍貝裡獎
8日從國家衛計委獲悉,我國科學家陳竺院士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頒發的2018年舍貝裡獎,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於克·德戴,以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開創革命性療法」方面的貢獻。
-
陳竺榮獲2018年舍貝裡獎
陳竺榮獲2018年舍貝裡獎 2018年04月17日 09:46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陳竺榮獲
-
陳竺與兩位法國科學家分享瑞典2018年度舍貝裡獎
三位獲獎者(瑞典皇家科學院網站提供)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2月6日電 (記者 李玫憶)2月5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舍貝裡獎授予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陳竺、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於克
-
陳竺等三位科學家在斯德哥爾摩獲頒舍貝裡獎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4月13日電(記者付一鳴)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德尚、於克·德戴13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獲頒2018年舍貝裡獎。 當天,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宣讀了獲獎者成就。瑞典王宮大總管斯萬特·林德奎斯特隨後向三位獲獎者頒獎。
-
陳竺獲舍貝裡獎 用東方智慧「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上海血研所供圖 日前,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簡稱上海血研所)陳竺院士舍貝裡獎,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於克·德戴,以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開創了革命性療法」方面的貢獻。再一次,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中國方案」被世界醫學界所矚目。
-
中科院院士陳竺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公布新增會員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當選會員。陳竺在白血病治療方面有著重要貢獻,是亞洲血吸蟲病基因測序項目的帶頭人之一。英國皇家學會官方網站介紹稱,陳竺是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對白血病的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白血病新藥的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貢獻卓著。
-
陳竺院士等呼籲:加強生命倫理學研究
這種不匹配狀況,將影響到我國科學家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課題研究,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這是日前在上海交大舉行的《生命倫理學》首發式暨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等專家的共同觀點。 基因重組、動物克隆等等科學突破和醫學奇蹟,在給人類帶來莫大福祉的同時,也引發了空前的倫理衝撞。因此,重視生命倫理已成為世界潮流。
-
從中專生到中科院院士,中國還會有第二個陳竺嗎?
1973年,陳竺參加高考,不幸落榜。但年輕的陳竺從不氣餒,仍然堅持自學父母從上海寄來的醫學書籍,鄉親們知道後,便會常常找他看病。1974年,21歲的陳竺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都會去找「陳醫生」治療。由於表現突出,1975年,22歲的陳竺進入江西省上饒衛校讀書,畢業時各門成績全為優秀,被留校任教。
-
鄧子新院士、武維華院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桑國衛院士與陳竺院士為鄧子新院士與武維華院士頒獎。
-
陳竺談用分子生物學闡釋中藥複方的「君臣佐使」
僅僅半年多之後,今年3月14日,陳竺院士領導的團隊在 3月17日,全國兩會即將結束,被任命為新一屆政府衛生部長的陳竺院士,花了近兩個小時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詳細地解釋了這項研究及成果,並談了他對中醫藥現代化的理解。 中醫藥可以「說得清道得明」 陳竺作為科學家,最被人稱道的研究成果是利用全反式維甲酸、三氧化二砷(砒霜)協同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
-
定西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系首位獲維加獎...
原標題: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系首位獲維加獎的亞洲科學家 中國甘肅網1月4日訊 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 牛小棟 石建強 張新建)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
-
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這年他只有 42 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 年,54 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在陳竺院士傳奇的人生履歷中,囊括了中國當代所有醫學人士的代表。
-
高福8院院士不算啥!你可知道身兼11院院士的他?
今天姑且不再討論他,我想告訴你其實身兼多院院士的大有人在。比如4院院士的謝曉亮、至少5院院士的楊振寧、6院院士的姚期智、9院院士的周光召等陳竺院士於1981年獲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碩士學位, 1989年獲法國巴黎第七大學血液學研究所腫瘤發病基礎專業博士學位。畢業後的他依然力學篤行,孜孜不怠。曾任中國衛生部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
-
他,培養了3位院士,投稿國內期刊居然被退稿,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培養出一名院士的難度根本無法估計,這需要老師的水平,學生的能力,正確的科研方向,突出的科研成果等等多方面的結合。尤其是獲得突出的科研成果極端困難,因為科研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能否出成果除了科研人員本身的實力和努力外,還需要一定的運氣成分。但有這麼一位學者,本身就是院士,還培養出了3名院士,被稱為一門4院士。
-
第十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在京頒獎 上海科學家鄧子新院士等獲殊榮
原標題:第十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在京頒獎上海科學家鄧子新院士等獲殊榮 圖片說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十周年慶典暨頒獎大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出席頒獎並講話。 本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各獎項得主已經產生,獲獎者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北京同仁醫院院長王寧利,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張學軍獲談家楨臨床醫學獎;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
-
中國版諾獎頒布,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1996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的100萬元獎金,王振義捐了3份:40萬元給醫院、40萬元給學校、10萬元捐給自己在的血液研究所;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時候,獎金還是500萬元,王振義把450萬元送到了醫院,其餘的則分給了相關項目團隊的成員。
-
王振義院士:「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在醫學科學界,曾經獲得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一門四院士」被傳為佳話。一位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教授。另一位研究生就是後來成為陳竺妻子的陳賽娟。陳賽娟現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血液研究所所長。這兩位院士夫婦不會忘記,是王振義教授手把手指導他們進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實驗,幫助他們補習專業外語,指導、修改他們撰寫的科技論文。正是王教授的精心栽培和他們的刻苦努力,使他們在血液研究領域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