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竺獲舍貝裡獎 用東方智慧「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2021-01-14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方案解讀

  王振義(中)、陳竺(右)、陳賽娟(左)正在討論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方案。上海血研所供圖

  日前,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簡稱上海血研所)陳竺院士舍貝裡獎,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於克·德戴,以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開創了革命性療法」方面的貢獻。再一次,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中國方案」被世界醫學界所矚目。

  為了攻克這種惡性、復發程度最高的白血病,經過四代學人30餘年的努力,陳竺及其團隊運用東方智慧「讓癌細胞改邪歸正」,使患者五年生存率達到90%以上。

  「單兵作戰」到「聯合出擊」

  是什麼力量引領這支中國科學家團隊一步步攻克難關?該團隊主要成員陳賽娟院士說,幾十年來,每處困難的逆襲都得益於中國文化孕育的東方智慧,特別是中醫理論中辯證施治、以毒攻毒、方藥配伍、馴化誘導的東方思維,讓他們在病理認識與治療手段上,都有別於西方學者的病理認識方法。

  在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上腫瘤治療的主要方式是手術和化療,白血病也不例外,通常採取殺滅腫瘤細胞的化療策略達到治療目的。

  而在上海血研所原所長王振義院士的引領下,陳竺及其團隊開始思考:「被殺死的癌細胞是所有成分都壞掉了,還是只是少數基因或少數蛋白出現了問題呢?」

  癌症細胞的一個特徵就是無限增殖,同時分化成熟程度很低,是「很年輕、很幼稚的細胞」,而在白血病上這個特點更甚。因此,這支研究團隊追問,「有沒有可能誘導這個細胞恢復它的分化、成熟能力,同時又抑制它過度增殖。」簡言之,「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經過探索,20世紀80年代中期,團隊幸運地找到一個名叫全反式維甲酸的維生素A的衍生物,首創了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歷史,並在臨床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臨床觀察發現,該方法聯合化療治療的許多病人在幾個月後出現了復發和耐藥性,「單兵作戰」這一策略需要調整。

  還有更好的辦法來對付病魔嗎?當獲知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張庭棟教授用俗稱砒霜的三氧化二砷「以毒攻毒」治療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時,兩個團隊開始合作,進一步驗證和發現了砒霜的相關療效,闡明了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機理。

  為了進一步提高這種白血病的治療效果,陳竺團隊在國際上又提出了「協同靶向治療」的方法。經過多年努力,在2000年,陳竺及其團隊使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兩藥聯合治療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使病人的五年生存率達到90%以上。這些成果被國內外學者的臨床實驗所證實,且不用化療也可取得同樣的治療效果。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兩藥聯用的治療方案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一致認可,逐漸成為國際上治療該病的標準方案。

  「一門四院士」30餘年師徒接力

  為了攻克疾病,不但治療方式需要協同作戰,科研團隊更需如此。說起集體,該團隊主要成員陳國強院士曾說過,如果把團隊比作一棵大樹,王振義院士稱得上樹之「根」,陳竺老師就是樹之「幹」,他們就是這棵樹上的枝杈,是吸收幾位院士的營養成長起來的。

  在醫學科學界,曾經獲得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一門四院士」被傳為佳話。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

  1979年,王振義開創白血病治療的「誘導分化」理念,嘗試將癌細胞改造成正常細胞,為癌症治療提供了全新路徑,並於1988年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血液》(Blood)上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全反式維甲酸臨床應用論文,引起國際血液學界的震動。

  作為靶向治療新方法,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雖然獲得了臨床效果,但是還要求搞清楚機制。王振義把弄清機制、降低復發率的任務交給了陳竺和陳賽娟。經過10餘年的不懈努力,陳竺和陳賽娟不僅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發病的分子機理,同時藉助東方思維用砒霜「以毒攻毒」,按照方藥配伍原則聯合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兩藥協同靶向致癌蛋白治療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了顯著效果。據上海血研所介紹,法國德戴教授和德尚教授因發現了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融合基因,同時,德戴還在三氧化二砷的作用機制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因此,他們和陳竺一起獲得舍貝裡獎。

  科學研究強調協作與團隊精神,但是一旦有了研究成果,尤其到了涉及晉升、評獎時,團隊精神就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這一個「一門四院士」的國際頂尖血液病研究團隊中,團隊協作精神有著非常好的傳承。

  該團隊主要成員周光飈教授介紹,從王振義到陳竺、陳賽娟、陳國強,凡不是他們指導的課題,他們一律不佔通訊作者的位子,而把機會讓給比他們更年輕的學術帶頭人。不僅如此,這裡還有良好的學術氛圍。這個有活力的團隊支持青年醫師參加國際會議、進行短期合作研究或技術培訓,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並增強在國內創業的信心。

  很快,又一批年輕人成長起來了。近17年,上海血研所有12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培養的博士生有5人的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血液》(Blood)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600篇,論文引證率高達30000次以上。

  轉化醫學高地再啟程

  在歷史的長河中,30多年只是一瞬。但對上海血研所來說,通過30多年的艱苦奮鬥和與國內外同行攜手合作,其受到全世界血液病科研人員的關注,同時該所在血液病方面的探索和成就也使其成為世界轉化醫學的典範。

  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老門診樓五層的樓道起步,從與別的實驗室共用一張操作臺起步,上海血研所在轉化醫學上獲得的成就,引領著世界血液疾病的研究和轉化醫學的發展。

  何謂轉化醫學?21世紀初,「轉化醫學」概念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出,如今已是世界醫學科研的主流趨勢。其核心是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可在臨床實踐中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並在實驗室與病房之間架起一條快速通道,實現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雙向轉化。

  在這方面,上海血研所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國方案」的成功,讓國際同行看到了中國在轉化醫學上的創新能力,證明了實驗研究與臨床治療結合可以取得開創性的成果。2016年,美國血液學會(ASH)讚譽這一工作是「實驗室到臨床轉化醫學概念的遺產和框架性成果」,並授予陳竺院士歐尼斯特·博特勒獎。這個獎項,只授予在轉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的成就者。

  而今,這支團隊還在思考著如何將這一治療方案的成功經驗拓展到其他類型的白血病上,包括M2b型急性髓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找到攻克這些血液病的方法。他們的目標是,努力爭取在2025年使我國惡性血液病患者五年生存率較目前提高50%,到2035年基本攻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陳賽娟指出,白血病研究中,臨床與基礎相互轉化的成功經驗,必將啟發其他惡性血液疾病的研究,也會對其他學科起到示範性的作用,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她希望,上海血研所能以攻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為起點,依託轉化醫學中心這個國家級的平臺,找到治療更多疾病的有效方法,造福更多的患者,讓世界醫學界聽到更多來自中國的聲音。(記者 金振婭 朱凡)

相關焦點

  • 陳竺院士獲瑞典舍貝裡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這三位科學家獲獎的原因是他們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進行聯合靶向治療,使得這一疾病的五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癒」標準。同時從分子機理上揭示了ATRA和砷劑是如何將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和凋亡,從而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
  • 陳竺等三位科學家在斯德哥爾摩獲頒舍貝裡獎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4月13日電(記者付一鳴)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德尚、於克·德戴13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獲頒2018年舍貝裡獎。  當天,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宣讀了獲獎者成就。瑞典王宮大總管斯萬特·林德奎斯特隨後向三位獲獎者頒獎。
  • 陳竺談用分子生物學闡釋中藥複方的「君臣佐使」
    文章呼籲用一種全新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中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一篇論文,對中藥方劑複方黃黛片治療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分子機理做了系統分析,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從分子水平闡明了一個完全依據中醫理論研發出來的中藥複方黃黛片治療白血病的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機理,並將中藥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用現代醫學的方法闡釋得淋漓盡致。
  • 陳竺與兩位法國科學家分享瑞典2018年度舍貝裡獎
    該獎項由舍貝裡基金會資助。此基金會由企業家班特·舍貝裡(Bengt Sj?berg)於2016年創立,他捐獻了20億瑞典克朗用於推動聚焦於癌症、健康和環境的科學研究。負責頒發該獎項的瑞典皇家科學院也是諾貝爾物理學、化學以及經濟學獎的評選機構。 獲獎的三位科學家發展了針對一種特殊血癌類型,即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新型靶向治療。
  • 瑞典舍貝裡獎授予陳竺等科學家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月6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宣布,將2018年舍貝裡獎授予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德尚、於克·德戴,表彰三位科學家「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開創革命性療法」。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經是最致命的癌症類型之一。
  • 瑞典舍貝裡獎授予陳竺等3位科學家:開創出不用化療的新療法
    瑞典舍貝裡獎授予陳竺等3位科學家:開創出不用化療的新療法 從左到右依次為陳竺、安娜·德尚、於克·德戴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圖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月6日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宣布,將2018年舍貝裡獎授予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
  • 為救白血病女孩他冒著名譽掃地風險用新藥,今獲未來科學大獎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1月17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等三大獎項。王振義是中國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瑞金醫院終身教授。
  • 陳竺榮獲2018年舍貝裡獎
    陳竺榮獲2018年舍貝裡獎 2018年04月17日 09:46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陳竺榮獲
  • 中國版諾獎頒布,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得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後,他的兩個舉動惹來了爭議:一是他「駁」了組委會的面子,直言「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很快就要離開這世界的人?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二是百萬美元獎金還沒到手,就直接讓醫院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 獲未來科學獎百萬獎金後,96歲王振義院士做出決定:全捐
    形象地說,讓這些癌細胞改邪歸正。1986年,運用這個發現,他帶領團隊治癒了第一例重危病人,標誌誘導分化治療的應用成功,這也是瑞金醫院血液科踐行「轉化醫學」領域的開端。1988年,瑞金醫院血液科發表在《BLOOD》(《血液》)上的這篇論文獲年度最佳被引證論文獎,至2009年5月,該文被引用高達1713次。2000年美國出版的「20世紀具有標誌性的血液學論文」一書中,該文被列為全球百年86篇最具有影響的代表論文之一。在此期間,王振義帶領陳竺、陳賽娟和陳國強一起對這種特效藥物展開深入研究。
  • 東方神起問鼎金唱片大獎 連獲三獎成大贏家(二)
    Wonder Girls《Nobody》獲DIGITAL音源專輯獎。少女時代泰妍獲人氣獎。FT Island也同獲人氣獎。本獎第一獎由創造了四年最佳專輯銷量的東方神起獲得,他們的專輯《咒文》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46萬的銷量。
  • 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獲未來科學大獎,96歲的王振義能等來諾獎嗎
    在經過多次研究之後,王振義和自己的學生陳竺、陳賽娟提出使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兩藥聯合治療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從而杜絕了復發和耐藥性出現,使這種曾經最為兇險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從10%提高到97%以上,成為第一個可被治癒的白血病。
  • 剛剛,96歲醫生獲700萬大獎:攻克"最兇"白血病,放棄專利30年拯救萬千人!
    昨天的朋友圈,被摘得其中「物質科學獎」獎項的中科院院士、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院士刷屏。今天,北洋君還想告訴大家另一位獲獎者的故事,他就是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儀器可以自己動手做,可誘導癌細胞的實驗藥物任他跑遍中國也找不到,無奈之下他只好用分子結構相似的
  • 中科院院士陳竺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公布新增會員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當選會員。陳竺在白血病治療方面有著重要貢獻,是亞洲血吸蟲病基因測序項目的帶頭人之一。英國皇家學會官方網站介紹稱,陳竺是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對白血病的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白血病新藥的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貢獻卓著。
  • 我國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獲「吳楊獎」特殊貢獻獎,他這樣說
    曾光(左二)獲吳楊獎「特殊貢獻獎」今年1月8日晚,曾光接到上級通知,要為一種「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提供諮詢意見。第二天早上,他便坐飛機飛往武漢。作為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首席科學家,曾光喜歡用打仗來形容自己和流行病的每一次交手,更把自己看做一名「老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