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96歲醫生獲700萬大獎:攻克"最兇"白血病,放棄專利30年拯救萬千人!

2020-09-07 七臺河檢察


北洋之家

專注文化熱點 定位中高端讀者 文化 · 新知 · 閱讀 最值得你關注與分享的手機端文藝雜誌 沁潤心靈的精神家園

北洋之家©有溫度更有態度

河北出版傳媒集團主辦

文/北洋君


9月6日上午,

被譽為「中國版諾貝爾獎」的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

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100萬美金,

約合700萬人民幣。


昨天的朋友圈,

被摘得其中「物質科學獎」獎項的

中科院院士、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盧柯院士刷屏。



今天,北洋君還想告訴大家

另一位獲獎者的故事,

他就是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

老科學家王振義


昨天,已經96歲高齡的王老沒有親臨頒獎現場

卻在電話連線中說了篇幅最長

也是最感人肺腑、令人深思的

獲獎感言!


他表示自己已經 96 歲了,

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

這個獎更應該獎勵給年輕人!

他還說,現在憂愁的地方是,

年輕人跟上來的還不夠……



王老在電話裡甚至表示了一絲

不滿足和不甘心,他說:

「我覺得我這個方法治療的

只是一種急性白血病

不是治療所有的急性白血病。

每天都有急性白血病的人死去,

我非常難過,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

就解決了一種白血病……」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

早在33年前的1986年,

白血病中最「兇險」、致死率最高的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就被兩位中國醫生攻克,

這兩位醫生,

就是此次獲得「生命科學」獎項的

96歲的王振義和88歲的張亭棟



他們共同研發的三氧化二砷(砒霜)

和全反式維甲酸砷劑聯合療法,

把癌細胞變成正常細胞,

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高達90%,

曾經「最兇」的白血病,

已慢慢被馴服!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

讓許多人淚目。

可是很少人知曉,

被稱為「人類癌症治療史上

應用誘導分化療法獲得成功的第一人」的

已經96歲的王振義是真真切切

影響了老百姓生活中的真「藥神」:



為讓患者都吃得起

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藥,

他主動放棄專利申請,

三十多年未用救命藥為個人賺取一分錢!


在中國,這一盒救命藥只要290元,

還納入了醫保報銷範圍,

而在國外類似抗癌藥的價格

高達2萬元以上。



2018年,王振義榮獲最美醫生稱號,

回顧自己70多年的從醫歲月,

他說:我最大的願望,

就是讓更多的病人得救!


NO.1

誓與疾病抗爭到底!


1924年11月30日,

王振義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

他自幼勤奮好學,

成績一直十分優秀。

7歲那年,最疼愛他的奶奶突染風寒,

當時醫療水平十分低下,

奶奶因風寒不治離世。


悲傷之餘,他開始思考:

「這個病很難治嗎?

真的沒有辦法可以救奶奶嗎?」

從那時起,

一顆學醫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童年時代的王振義


1942年,

18歲的王振義因為成績優秀,

被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免試錄取。

6年後,他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成為上海廣慈醫院的醫師。


王振義畢業照


當時醫院人手不足,

年輕的王振義從內科到外科,

從傳染病房到夜間急診,

每天都忙得團團轉。


他最看不得病人痛苦,

一次有個病人掏不出160元醫療費,

為了讓病人得到治療,

他主動負擔起這筆費用,

每個月都從30多元的工資中,

拿出10元給醫院,一直給了16個月!


初當醫生的日子十分勞累,

他卻在辛苦中真切體會到了

一個醫務工作者的幸福。


王振義。圖片來源:華文讀報


1952年,王振義被分配到血液內科,

從事止血和血栓方面的研究。

不久,他發現很多病人一旦出血就血流不止,

一般的止血療法幾乎無效,

一個小傷口都可能要了病人的命!


為了解決這種原因不明的出血病,

他查閱了大量國際醫學文獻,

終於從資料中發現國外

有關「輕型血友病A」的資料,

經過臨床觀察和鑽研,

他在國內創建了

血友病A、B型和輕型血友病的

診斷和治療方案。


1953年,懷著一腔報國熱血,

王振義參加了抗美援朝醫療隊,

當時,有大批志願軍戰士

被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

可接受常規治療後他們依然頭痛咳血。


在對戰士的治療過程中,

他發現患者都吃過朝鮮沿海的海鮮,

後來經過採血化驗,

確診這些戰士染上的是肺吸蟲病,

很快便將戰士們治癒,

他因此被中國人民解放軍

東北軍區司令部授予二等功。


戰爭結束後,

只有29歲的王振義

已經成為中國血液內科領域

至關重要的專家,

然而在接下來與疾病的鬥爭中,

他卻遭遇了一生中最慘痛的失敗。


NO.2

「小時候你救了我

長大後我變成了你」


那是上世紀50年代末,

當時正值大躍進時期,

作為血液科的醫生,

年輕氣盛的王振義決心向

最難治癒的白血病發起挑戰:

「三年攻克白血病!」


醫院給了他專門的病房,

白血病人紛至沓來,

將他視作最後的希望……


王振義在病房巡診。


可迎接他的是殘酷的現實,

他收治的急性白血病人病情惡化很快,

他查閱外國文獻資料,

卻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三年裡,不僅研究沒有取得突破,

病人也接二連三在他面前去世,

聽著家屬撕心裂肺的哭嚎,

他的心就像被尖刀

一刀一刀地剜割!


最令他難過的是,

病人們直到病死,

仍舊相信王振義可以治癒他們……



儘管歐美等發達國家

對急性白血病也沒有特效療法,

但王振義依然十分內疚:

「我明明知道是什麼病,

但是我沒有辦法……」


五十多年後,

每次回憶起這段往事,

王振義仍會流下淚水,

覺得當年自己辜負了患者的信任。



這次與「死神」對抗的慘痛失敗,

成為他繼續研究

急性白血病的動力,

他更意識到做醫生,搞科研,

只有決心和一腔熱血是不行的,

最關鍵的是要遵守客觀規律,

堅持實事求是!



為了早日攻克急性白血病,

他試遍了中西醫的方法,

他甚至到民間搜集了很多偏方,

可沒有任何一種藥物,

能夠對急性白血病產生明顯作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王振義通過查閱研究資料,

發現已經有外國科學家

通過實驗對一些癌細胞「誘導」成功,

即使其變為正常細胞。


他只有5平米的簡陋實驗室,

唯一的儀器是一臺掉漆的顯微鏡,

他根本不可能複製

外國人價格高昂的藥物實驗。



買不起癌細胞體外培養設備,

他就用鐵皮和木板

自己搭建簡易的細胞培養箱,

用蠟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

代替二氧化碳發生器。

藥物實驗要求十分精確,

他只能用更加精確的操作,

來彌補儀器簡陋的不足。


儀器可以自己動手做,

可誘導癌細胞的實驗藥物

任他跑遍中國也找不到,

無奈之下他只好用分子結構相似的

用於治療皮膚病全反式維甲酸代替。

令人意外的是,

用「好藥」的國外科學家一直裹足不前,

用「次藥」的王振義實驗卻初見效果!



經過8年廢寢忘食的奮鬥,

1986年,王振義驚喜地發現

全反式維甲酸

急性早幼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癌細胞

有著相當好的誘導作用!


這種急性白血病在當時

是二十多種白血病中最為兇險的,

若是患上慢性白血病,

依靠放化療,患者尚可帶病存活,

如果患上急性早幼性粒細胞白血病,

不但放化療沒有很好的效果,

病情惡化還十分迅速,

許多患者剛被確診,

不待診治就已經不行了……

這種白血病成為

「患者怕,醫生更怕」的「死神」!



全反式維甲酸很有可能就是

對付「最兇」白血病的法寶。

可還沒等到藥物論證和臨床實驗,

一份特別危急的病例遞到王振義的手上:

患者是一個5歲的小女孩,

送到醫院時已經因為

急性早幼性粒細胞白血病

隨時可能死亡。


小女孩的父母求醫生們救救孩子,

然而,面對醫生們一次又一次的搖頭,

女孩父母一次次陷入絕望。


患病小女孩小怡君


「王醫生,請您想想辦法,

不管什麼方法只要能救她就行。」

面對女孩父母的苦苦哀求,

王振義提出讓小女孩服用

還處於試驗階段的全反式維甲酸治療。


然而,王振義遭到了醫生們的反對。

很多德高望重的老醫生,

都對這個治療方案持懷疑態度,

甚至有同事勸他不要鋌而走險,

萬一沒有救活女孩,

他將承擔醫療事故的所有責任!

「一是名譽掃地,

二是今後的事業全完了。」


面對巨大的壓力,

王振義只回答了一句話:

「我有勇氣,我尊重科學。」

在生命與名利的天平上,

他作出了抉擇:

竭盡所能挽救生命!



用藥以後,

小女孩的血項不斷改善,

發燒和感染都得到了抑制,

王振義懸著的心終於放下。


「女孩可能有救了!」

用藥一個月之後,

本是急性重症白血病人的小怡君,

竟然已經可以下床跑動,

病情得到完全緩解。


如今的小怡君早已經結婚生子,

30多年來,她一直很健康。

令人感慨的是,

王振義的救命之恩,

在小怡君心中埋下一顆治病救人的種子,

她大學畢業後進入製藥行業,

成為一家製藥公司的藥物研究員!

「小時候你救了我,

長大後我變成了你!」


長大成人的怡君


小怡君的康復讓王振義的療法

開始在臨床全面使用,

首批接受治療的24位患者,

緩解率竟然達到90%以上,

一舉擊破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不可治癒的魔咒!


當時外國醫療界很看不起中國醫生,

尤其像王振義這種沒留過洋的

中國「土專家」更被認為「不入流」。

可是當王振義的全反式維甲酸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漂洋過海傳到國外,

治癒了一大批患者的時候,

外國醫生們震驚之餘,

紛紛為這個「中國方案」拍案叫絕!

當他們問起這些「救命藥」價格時,

得到的答案更加令人震驚:

30顆藥,僅要人民幣11塊5毛錢,

三十多年多去了,

這盒救命藥也才290元一盒,

還納入了醫保。


「救命藥」為何這麼便宜?

原來王振義主動放棄了研發專利權,

在他看來,藥不是用來賺錢的,

就是治病救命的!

2018年,電影《我不是藥神》

把天價抗癌藥推進了人們的視線,

王振義三十年不從抗癌藥上賺一分錢,

他擔得起「藥神」的稱號!



後來針對白血病復發的問題,

王振義聯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與張亭棟團隊共同研發出

全反式維甲酸聯合砷劑的新藥,

把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這種發病最迅速最兇險的白血病

變成了最容易對付的一種。


王振義(中)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張亭棟(左) 圖片來源:《王振義傳》


如今在白血病病友圈,

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得了白血病是不幸的,

但如果患的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卻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NO.3

從醫78年

「我得償所願」


1994年,王振義因為在治癒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上的突出貢獻,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同年6月,他榮獲國際腫瘤學界

最高獎凱特林獎

評委會稱他為「人類癌症治療史上

應用誘導分化療法獲得成功的第一人」。


王振義獲凱特琳醫學獎(左三)


然而在榮譽和科研的巔峰,

70歲的王振義選擇

將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到人才培養上。


在改革開放初期,

他就發現來醫院進修的知青陳竺

是研究血液學的好苗子,

通過考試將其破格錄取為研究生,

把陳竺等學生送往國外進修。


陳竺(左)和陳賽娟(右)院士夫婦與王振義


後來陳竺沒有辜負恩師對他的期望,

學成後立即回國效力,

從分子上詮釋了

急性早幼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發病機理,

成為繼王振義之後

第二任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


如今,王振義不僅

帶出陳竺、陳賽娟和陳國強三位院士,

還培育了21名博士,32名碩士!

為中國血液學和癌症研究

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1996年,他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後

仍奮戰在醫療臨床一線。

76歲時,他學起了電腦,

一有空就泡在網上瀏覽最新醫學成果,

成為「網癮老年」。


在2003年,

王振義在瑞金醫院獨創了「開卷考試」:

臨床醫生將碰到的疑難雜症,

統統搜集起來,

每周四由他來一 一解答。



很多疑難雜症,

甚至連王振義都沒有碰到過,

他一面親自跑到病人床邊問診,

一面用電腦檢索國際最新研究成果,

到了「考試」當天,

王振義便會把自己找到的

病因和治療方案做成PPT

完整地告訴「監考官」(臨床醫生們),

不僅幫助了病患,

還提升了醫生的專業素養。


令人感動的是,

只要身體無礙,

他也常常來到「小醫院」,到患者身邊,

在他眼裡,

沒有「大醫院」「小醫院」之分,

只有「患者需要」。



在2010年,

王振義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面對500萬巨額獎金,

他毫不猶豫地將

450萬捐給上海交大醫學院,

餘下50萬元則分給科研團隊中的年輕人。


在2020年,

王振義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在獲獎感言中,

這位直率耿介的老科學家

對現行的評價體系也給出了人建議:

「應該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

去刻苦工作幾十年,

而不是去看他的論文。

而是要看他有沒有創新性、

有沒有鑽研性、有沒有耐心。

有沒有刻苦地做好工作……」



不管是當初放棄救命藥專利,

還是把獎金捐獻,

亦或是為年輕人鋪路、吶喊,

王振義所做所說的一切,

既是為了治病救人,

更是為了國家進步,

為了人類發展!


正如他自己所說:

「但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

別人不會計算你有多少名、多少利,

而是計算你為這個世界

做了多少貢獻。」



有人說,他是被科學真理擊中的幸運兒,

其實,連他自己也謙虛地說,

我發現全反式維甲酸是很偶然的。

但,這成功的偶然

來自對科學最純粹的熱愛,

來自對救死扶傷、治病救人

最本真的初心!


王振義也有遺憾,

那就是沒有更多時間

為病患、為人民、為國家

做出更多貢獻。


「我這一輩子看好了一種病。

但是,我最遺憾的是只看了這一種病,

還有很多病沒有攻克。

病人需要我們,祖國需要我們,

愛國,首先就要愛自己的事業。」



病魔無情,醫者仁心!

王振義從醫78年,

始終將母校震旦大學醫學院

校訓銘記於心:

餘於正當診金之外,

絕不接受不義之財;

餘於病者當悉心診治,

不因貧富而歧視!


作為醫者,

一輩子能研發一種藥、治癒一種病,

已經很了不起了,

更了不起、更偉大的是,

他用一盒盒便宜的藥,

一盒盒老百姓真正買得起、

也吃得起的藥,

挽救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



78年救死扶傷,

用生命和熱血維護醫學的神聖,

王老,謝謝您!


參考:

CCTV-1特別節目《2018尋找最美醫生頒獎典禮》 20190318;

CCTV-13《面對面》欄目《王振義:勇氣與責任》20110116;

新華網《王振義:在愛中行走》20110311;

人民網《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我要「改造」癌細胞》20120511;

湖南日報報業集團 大眾衛生報《王振義讓癌細胞「改邪歸正」》20110118;

來源:北洋之家 ,作者北洋君

相關焦點

  • 96歲醫生獲700萬大獎:攻克"最兇"白血病,拯救萬千人
    獲獎名單揭曉,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約合700萬人民幣。「生命科學」獎項的96歲的王振義和88歲的張亭棟。90%,曾經「最兇」的白血病,已慢慢被馴服!他主動放棄專利申請,三十多年未用救命藥為個人賺取一分錢!
  • 96歲中國"藥神",34年前攻克白血病,為救患者甘願放棄專利
    上海兒科醫院收治了一位5歲的白血病患者。就在大家以為王振義會申請專利,為自己的付出換回最大回報時,王振義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為了讓更多患者受益,放棄了申請專利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愛,他一生求索,因他的重要發現與放棄專利的善舉,使全球萬千患者獲益。
  • 價值2萬賣3百,捐700萬大獎,96歲「藥神」科學家上熱榜
    據網絡信息: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發布。其中一個獎由96歲的老科學家獲得。大獎發布後關注者寥寥,但是老人的義舉受到熱捧!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憑藉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
  • 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獲未來科學大獎,96歲的王振義能等來諾獎嗎
    單一獎項獎金為100萬美元。如今獲得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王振義宣布將100萬美元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而且王振義院士並沒有將此申請為專利牟利,而是樸實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儘快用得起這種藥。在王振義的呼籲下,該藥被納入醫保,王振義所在醫院更是將每瓶藥價由15元調整為11.3元,合計下來,每粒藥不到四毛錢,一個療程不到百元,與其他藥合用醫治的總療程中維甲酸最多只需500元左右。
  • 96歲院士獲700萬大獎,卻更加憂愁:這屆年輕人跟不上來
    歲院士獲700萬大獎,卻更加憂愁:這屆年輕人跟不上來近兩年來,華為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風口浪尖,誰也沒想到,全世界科技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居然要舉全國之力來封鎖而就在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中,一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老教授獲得了「生命科學獎」,這就是高齡96歲的王振義教授!
  • 為救白血病女孩他冒著名譽掃地風險用新藥,今獲未來科學大獎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他經過八年刻苦研究,找到了一種藥,攻克了一種最危重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有90%的病人將在半年內死亡,最快的甚至只要三天。1978年,王振義開始對此進行研究。
  • 剛剛!大中華諾貝爾獎結果出來了!700萬連發3次,96歲老教授發問:為什麼不把獎發給年輕人?
    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10點,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名單揭曉。這個「中國版諾貝爾獎」自2016年創辦以來,每年舉辦一次,共設三個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設立獎金100萬美元(約700萬人民幣)。
  • 96歲教授獲700萬大獎,卻憂愁發問: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呢?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這個獎不給年輕人呢?我們年輕人難道沒有科學家嗎?他們難道沒有創新嗎?」連線人解釋道,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其中,有70後、80後,不乏年輕的科學家。
  • 96歲老教授獲百萬大獎:「有高興也有憂愁」
    作者 | 李晨陽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相關閱讀:單項獎金約700萬!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頒發給了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96歲獲獎老教授:有高興也有憂愁
    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人民幣約700萬元) ,每項獎金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96歲老教授王振義: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獲得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的是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
  • 剛剛!大中華諾貝爾獎結果出來了!700萬連發3次
    這個「中國版諾貝爾獎」自2016年創辦以來,每年舉辦一次,共設三個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設立獎金100萬美元(約700萬人民幣)。在人類探索癌症治療的過程中,APL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因為他們的貢獻,使ATO和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
  • 2萬元白血病藥物,放棄專利只賣3百,「藥神」科學家上熱榜
    據網絡信息: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發布。其中一個獎由96歲的老科學家獲得。大獎發布後關注者寥寥,但是老人放棄專利,降價賣神藥的義舉受到熱捧!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憑藉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
  • 96歲院士王振義獲獎後發問:為什麼不頒發給年輕人?
    近日,96歲的科學院士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700萬元。但他獲獎後卻反問: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獎頒給我,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將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8歲時,上海爆發「一·二八」事變,在家中就能聽見隆隆炮火聲,他又拋出問題:「為什麼外國人要侵略我們?」父親當時回答,「落後就會挨打,所以一定要科學救國,好好念書,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 96歲教授獲百萬大獎卻憂愁發問: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
  • 96歲院士獲百萬科學大獎,全捐於扶貧基金會,致敬
    近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終身教授張亭棟。以表彰他們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做出的決定性貢獻,授予他們「生命科學大獎」,而這未來科學大獎,單門獎項獎金就高達約700萬人民幣!
  •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大獎組委會與王振義教授進行了現場連線。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有好處;自己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96歲老院士寄語年輕科研者
    APL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三氧化二砷是藥劑中治療白血病的有效成分,而其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這給全球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福音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20世紀70年代,張亭棟及其同事的研究首次明確ATO可以治療APL。20世紀80年代,王振義和同事們首次在病人體內證明全反式維甲酸(ATRA)對APL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4位獲獎人中有一位96歲的學者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有兩位高齡獲獎者—— 張亭棟和王振義,其中王振義教授以96歲的高齡摘得這一榮譽,成為未來科學大獎自創立以來年齡最大的獲獎者。在今天上午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連線張亭棟時,張亭棟的女兒接了電話,有些驚訝,並表示不知道未來大獎是什麼,哪裡辦的。她請高西慶告訴她這個獎項的名字,並用筆記了下來。
  • 砒霜治療白血病,成果拯救百萬人,獲未來科學大獎的張亭棟牛在哪
    備受關注的2020未來科學大獎今天在北京揭曉,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非政府組織頒發的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大獎,創立於2016年,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2020未來科學大獎獎勵金額為每年100萬美元,每屆評獎時,獲獎人數根據同一項工作最突出者確定
  • 專訪96歲院士王振義:我為什麼在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後覺得憂愁?
    他不緊不慢地講:「好的(方面),是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方面我非常憂愁,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96歲、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你們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這通電話連線的視頻近兩日在網絡上傳播甚廣。而熟悉王振義的人都覺得,這太像這位「老頑童」的風格了。他一向直言,喜歡調侃別人,也調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