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晨陽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相關閱讀:
單項獎金約700萬!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其中「生命科學獎」頒發給了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
20世紀70~80年代,王振義和張亭棟等人分別證實全反式維甲酸和砒霜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有治療作用,這些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王振義在談獲獎感言時表示,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也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
「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王振義坦言。
王振義
以下是王振義在接受新聞發布會現場連線時的即興發言實錄:
我的心情,好的壞的都有。
好的就是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做的研究工作只要對人民有益處,就受到表揚和獎勵,我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
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
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
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的人呢?我們年輕的科學家難道沒有創新嗎?
(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高西慶向他解釋:未來科學大獎曾經授予「70後」、「80後」科學家,大獎「鼓勵各方面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
我發現我的方法只能治療一種急性白血病,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
每天都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死掉,我非常難過,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急性白血病。
我舉個簡單例子,我的學生陳竺,他參與了這個工作,做了很大貢獻。
為什麼不頒給他?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他更加年輕,還在做工作。
把獎頒給他,鼓勵他再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我有時候想,我們國家的年輕人突出的不夠多。
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我們現在不是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苦苦工作幾十年,而是第一看他發表的「高級論文」有多少。
其實我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發表在中等雜誌上,不是最高級的雜誌上。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國家考慮,判斷一個青年人怎麼樣,就看他有沒有創新性、鑽研性,有沒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沒有耐得住的態度。
因為成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積極的方面,我看到我們國家的一些企業家也很重視科技。
比如5G技術,就是我們的企業把技術做到了世界前列。
這個是很好的。
這些企業的老總也不是什麼科學家,也沒有什麼頭銜,就是作為企業家看準了一個方向,堅韌不拔地往裡面鑽。
所以我覺得工業領域要找一些年輕人出來比較容易,因為他們就看結果。
如果一個年輕的人在這方面動起腦筋來,為我們國家解決了晶片的問題,那這個人的貢獻就很大了。
我相信工業方面年輕人是有的,醫學方面恐怕也要走這條路吧。
所以我的心情是這樣的:首先當然感謝大家對我們這個工作的評價。
但是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
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
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
編輯 | 宗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