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諾獎頒布,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2020-09-14 我是科學人

96歲的王振義「出圈了」。

得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後,他的兩個舉動惹來了爭議:

一是他「駁」了組委會的面子,直言「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很快就要離開這世界的人?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

二是百萬美元獎金還沒到手,就直接讓醫院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在這個話題中,有人覺得老科學家捐獎金是真君子,節操高尚;

也有人吐苦水,嚷著這些老院士把持資源,年輕人夾縫生存……

真的「把持資源」嗎?那你是看錯了王振義。

「捐」的不止是錢

要知道,王振義不是第一次捐錢。他搞醫學研究幾十年,大大小小的獎拿了不少,幾乎每次獎金都會捐出大半。

1996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的100萬元獎金,王振義捐了3份:40萬元給醫院、40萬元給學校、10萬元捐給自己在的血液研究所;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時候,獎金還是500萬元,王振義把450萬元送到了醫院,其餘的則分給了相關項目團隊的成員。

像這種把國家獎獎金往外捐的院士,王振義也不是獨一份。就在2019年,另一位「國獎」得主錢七虎院士,將800萬元獎金盡數捐給家鄉崑山,成立助學基金。今年年初,還登上熱搜。

有意思的是,每到這時候,網民關注點多多少少都放在了「科學家拿錢不當錢」的「奉獻」上,再感動於「這才是時代的偶像」。但真要問不經意上了熱搜的這些科學家到底做了哪些貢獻,很多人都不清楚。

比如王振義,作為一位血液病專家,他常年和血癌打交道,其實很少拋頭露面。他捐出去的也不單單是獎金,就連治療白血病的特效藥,他也往外「捐」。

20世紀70年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主要靠化療,但從國際層面上看,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10%~15%。

王振義一心想要打破這一死亡魔咒。他跑遍上海所有藥廠,在尋找實驗藥未果的情況下,勉強拿一個類似品——全反式維甲酸(ATRA)進行實驗。巧的是,ATRA誘導分化竟然有奇效,讓腫瘤細胞改邪歸正,比預計實驗的療效提高了10倍。

ATRA分子式

之後,王振義又賭了一次。他沒經過臨床試驗,讓一個5歲患者口服ATRA。當時外界都是質疑、責罵和勸告聲,但作為醫生,王振義只知道不用藥的話,孩子存活率是零,用藥還可能有一線生機。

ATRA成功了,小女孩活了!藥物首批治療的24個病例,5年生存率甚至還達到了95%以上。

此處請注意,醫學上的「5年生存率」指的其實就是治癒率。有研究表明,腫瘤患者的復發和轉移,80%發生在治療後的3年之內,10%是發生在治療後5年左右。如果超過5年還沒有任何復發跡象,基本就可以認為是臨床治癒了。

在這次奇蹟過後,王振義團隊直接面對的就是復發問題。有些患者甚至6個月就復發了。直到有了亞砷酸注射液(ATO)的配合,這一問題才得到有效解決。

ATO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它和ATRA聯合製成的特效藥,也就是「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能將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97%以上,並且幾乎不再復發。

在當時,這種治療方式是全球首創。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也成為第一個可以被治癒的白血病。

這套方法,王振義沒想過要申請專利,他希望全世界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能吃得起這盒救命藥。也因為他的不申請專利,「這盒藥」的價格長期維持在13元一盒上。

給年輕人機會

「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王振義很真誠地想把出頭的機會推給年輕人。

發論文,他堅持把學生列為第一、第二作者,自己排在最後。在不按套路出牌的王振義這裡,論資排輩是不存在的。這也解釋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現場的那一幕。

行醫執教70年,他總是傾囊相授,培養了21名博士、34名碩士。其中包括陳國強院士,以及最被人稱道的陳竺、陳賽娟這對兒院士夫妻。

王振義與陳竺、陳賽娟合影

陳竺是王振義手把手帶出來的。1978年,王振義覺得這個青年不錯,鼓勵他考自己的研究生。後來,陳竺畢業留校,王振義又力薦他跟妻子陳賽娟赴法國進修。

陳竺回國的第7年,王振義決定讓賢,把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長的擔子交給他。

事實上,王振義當時的研究正被熱議,國內外同行開始認識到他對白血病的貢獻。同事勸他:「你完全可以不要退的嘛,沒有人要求你退,大家都承認是你。」但很明顯,王振義讓賢的念頭不是一兩天。

從破格提拔陳竺到主治醫師,到讓他擔任實驗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長,王振義舉賢不避親,「我不管他們怎麼說,(陳竺)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應該把他提拔上去」。

如今96歲高齡,王振義還是沒有閒下來。他獨創了「開卷考試」,青年醫生當監考,自己當考生。

一間小會議室裡,年輕的考官們提出最近遇到的罕見病例,王振義根據問題一邊講解,一邊展示PPT。兩個小時,考試結束,王振義收集好下次的考題退場。一周後,又會是一輪新的考試。

今年,因為受疫情的影響,「開卷考試」停了4個月。王振義坐不住,近期主動要求「復工」。

獲未來科學大獎後,有記者前往採訪,他得意地展示了這周的考題,連說「運氣不錯」,答案在一天內就找到了!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

相關焦點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96歲獲獎老教授:有高興也有憂愁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院士獲「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
  • 96歲王振義院士獲獎!「未來」大獎,為何不獎勵年輕的科學家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非政府組織頒發的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大獎,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截至2020年9月,未來科學大獎共組織4次評獎,20人獲獎。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
  •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有好處;自己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但自己也非常憂愁,為什麼這個獎給年紀大的人,比如自己已經96歲了,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為什麼這個獎沒有給到年輕的人,難道他們沒有創新嗎?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息,王振義院士表示,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將全部捐贈給扶貧基金會!
  • 96歲老教授獲百萬大獎:「有高興也有憂愁」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頒發給了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王振義在談獲獎感言時表示,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也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王振義坦言。
  • 96歲教授獲百萬大獎卻憂愁發問: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
  • 96歲老教授:為什麼不把獎發給年輕人
    我96歲了為什麼不發給年輕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當得知自己獲獎後,王振義在電話中說:「我的心情,好的壞的都有,好的呢,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重視研究工作,這樣對人民有益處。當然,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 「我96歲了,此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王振義院士談「生命科學獎」的獲獎感言
    圖1.2020未來科學大獎的四位獲獎人此次頒獎典禮對兩位科學家的獲獎評語為:表彰兩人在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的人呢?我們年輕的科學家難道沒有創新嗎?我有時候想,我們國家的年輕人突出的不夠多。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我們現在不是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苦苦工作幾十年,而是第一看他發表的「高級論文」有多少。其實我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發表在中等雜誌上,不是最高級的雜誌上。
  • 96歲院士獲700萬大獎,卻更加憂愁:這屆年輕人跟不上來
    歲院士獲700萬大獎,卻更加憂愁:這屆年輕人跟不上來近兩年來,華為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風口浪尖,誰也沒想到,全世界科技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居然要舉全國之力來封鎖而就在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中,一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老教授獲得了「生命科學獎」,這就是高齡96歲的王振義教授!
  • 700萬連發3次,96歲老教授發問:為什麼不把獎發給年輕人?
    歲了為什麼不發給年輕人?1932年出生於河北的張亭棟,現年已88歲高齡,由於身體原因,很遺憾,未能接通電話。1924年,王振義出生於中國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在2011年,他曾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 96歲老教授發問:為什麼不發給年輕人?
    1924年,王振義出生於中國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當得知自己獲獎後,王振義在電話中說:「我的心情,好的壞的都有,好的呢,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重視研究工作,這樣對人民有益處。當然,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你為什麼不獎勵年輕的人呢?我們年紀輕的人難道沒有科學家嗎?
  • 96歲教授獲700萬大獎,卻憂愁發問: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呢?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
  • 96歲院士王振義獲獎後發問:為什麼不頒發給年輕人?
    近日,96歲的科學院士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700萬元。但他獲獎後卻反問: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獎頒給我,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將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從小,除讀書外,他很愛玩,愛踢毽子、玩彈皮弓,父親從不阻攔,還很鼓勵,並告訴王振義在玩和學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因此王振義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7歲那年,祖母不幸患上傷寒,但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祖母還是未能獲得有效救治。
  • 中國院士獲獎,捐出全部獎金,卻發愁:獎為啥不頒給年輕的工作者
    都知道我國非常重視科教發展,近年來也新增了一些獎項以表彰對科學有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未來科技獎是我國2016年成立的首個非官方獎項,評定方式也與諾貝爾獎較為相似。不過該獎項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而是點名邀約,日期96歲的王振義院士成為了今年第4位獲獎者。
  • 科學探索獎頒布,30歲年輕女科學家獲獎
    科學探索獎頒布,30歲年輕女科學家獲獎編輯/貝塔的大飛機校稿/貝塔的大飛機9月25日,一年一度科學探索獎頒布,50位年輕科學家獲得此項獎項。科學探索獎是國內規模較大的,影響力較廣的一個獎項。由騰訊總裁馬化騰、著名科學家施一公等共同設立。目的是為了獎勵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年輕科學家。
  • 專訪96歲院士王振義:我為什麼在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後覺得憂愁?
    他不緊不慢地講:「好的(方面),是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方面我非常憂愁,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96歲、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你們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這通電話連線的視頻近兩日在網絡上傳播甚廣。而熟悉王振義的人都覺得,這太像這位「老頑童」的風格了。他一向直言,喜歡調侃別人,也調侃自己。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 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
    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 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
    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屆時,50位獲獎人將公開亮相,眾多國內外科學家代表也將應邀出席,共同見證這一榮譽時刻。
  • 老教授憂愁,年輕人吐槽,評價體系怎麼了?
    作者:辛雨 李晨陽一位96歲老教授的「憂愁」,引起了科研圈內外的巨大反響。「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 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 96歲老院士寄語年輕科研者
    致敬科學,向科學百年啟程9月6日上午,被稱為「中國版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了2020年三大獎項。中國在單體化學藥物方面得到世界公認的屈指可數的成就之一。其發明通過與合作者的研究在1990年代後推廣全國,其後推廣到全世界,成為今天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與王振義院士的電話連線中,96歲的王院士不僅對大會表示了感謝,還藉此機會激勵了中國廣大年輕科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