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6歲了,此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王振義院士談「生命科學獎」的獲獎感言

2020-09-07 醫學界腫瘤頻道

9月6號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獎項陸續公布,其中,由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的王振義教授、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張亭棟教授榮獲「生命科學獎」獎項。

圖1.2020未來科學大獎的四位獲獎人

此次頒獎典禮對兩位科學家的獲獎評語為:表彰兩人在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治療作用

圖2.榮獲生命科學獎的兩位教授

當王振義教授在接受新聞發布會現場連線時,他的心情喜憂參半:「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同時也覺得我們年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具體而言,他是這麼說的(節選,內容較多,可下滑瀏覽其他內容):

「我的心情,好的壞的都有。好的就是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做的研究工作只要對人民有益處,就受到表揚和獎勵,我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的人呢?我們年輕的科學家難道沒有創新嗎?

我有時候想,我們國家的年輕人突出的不夠多。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我們現在不是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苦苦工作幾十年,而是第一看他發表的「高級論文」有多少。其實我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發表在中等雜誌上,不是最高級的雜誌上。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國家考慮,判斷一個青年人怎麼樣,就看他有沒有創新性、鑽研性,有沒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沒有耐得住的態度。因為成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積極的方面,我看到我們國家的一些企業家也很重視科技。比如5G技術,就是我們的企業把技術做到了世界前列。這個是很好的。這些企業的老總也不是什麼科學家,也沒有什麼頭銜,就是作為企業家看準了一個方向,堅韌不拔地往裡面鑽。

所以我的心情是這樣的:首先當然感謝大家對我們這個工作的評價。但是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對於白血病的治療,這兩位科學巨匠傾注的心血和一生的經歷。

>>>> 張亭棟教授:大力發掘砒霜對APL治療效果

圖3. 張亭棟教授在實驗室苦心鑽研

1971年前,白血病是不治之症。而在1971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中醫專業的張亭棟,來到當時傳言的可治癒皮膚癌的「神藥」所在地一一黑龍江省林甸縣的民主公社。

在進行一番考察後,研究血液病的張亭棟想將此「神藥」用於治療白血病,結果發現,只要含有「砒霜」的成分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的氯化低汞,那麼在白血病的治療上就有效果

然後,他和同伴一起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研究,結果依次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新醫藥雜誌》《黑龍江醫藥》發表,證明了砒霜的成分亞砷酸確實可以用於緩解APL

>>>> 王振義教授:利用「全反式維甲酸」成功治癒APL的第一人

圖4. 王振義教授

當很多國外科學家在白血病的治療道路上前功盡棄的時候,王振義教授則另闢蹊徑,設想「如果將癌變細胞轉為正常細胞,是不是就能既不殺傷正常細胞,還能治癒白血病?

1983年,美國的科學家Flynn第一次報導用13-順式維甲酸(13-cis-RA)治療APL的研究,然而結果以失敗告終。但是,王振義教授卻深受啟發,他用了半年時間,成功發現全反式維甲酸確實能將「急性早幼粒細胞」分化成正常細胞。

更讓人激動的是,他竟然用價值幾元錢的維A酸乳膏(與全反式維甲酸接近)成功治癒了年僅5歲的患有APL的小女孩,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治癒急性白血病的案例!

>>>> 王振義、張亭棟教授強強聯合:全反式維甲酸+亞砷酸(APL終極方案)

全反式維甲酸大規模運用以後,結果發現,存在10%-15%的患者產生原發性耐藥性,有的患者還會復發,一旦復發再次使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後,病情不再得到緩解。

就在此時,王振義教授看到了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報導,他們運用亞砷酸注射液治療APL,完全緩解達到了65.6%。這引起了王振義教授的注意,在翻閱了大量亞砷酸治療APL的資料後,1995年,王振義教授向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張亭棟教授發出邀請,「希望能一起合作,共同攻克APL的難題。」

很快,兩人共同建立了科研小組,考察了三氧化二砷對APL細胞株NB4細胞的影響,結果發現,氧化砷對NB4細胞具有誘導凋亡和不完全分化雙重作用。

簡單來講,不同濃度的三氧化二砷對NB4細胞有不同的作用,例如0.25-2μmol/L的三氧化二砷處理後,明顯抑制NB4細胞的生長;1-2μmol/L三氧化二砷處理24-48 h,可能會誘導NB4細胞凋亡。

也正是王振義、張亭棟教授團隊的共同努力,APL就從病情最惡劣的一種白血病,變成了預後最好、最容易對付的一種白血病。

圖5. 三氧化二砷對NB4細胞的雙重作用

直到現在,王振義教授和張亭棟教授團隊共同開發的「全反式維甲酸+砷劑治療」仍是APL的首選方案。在此方案的背後,是這兩位教授所傾注的一生的心血。對於APL患者來說,APL的治癒率已高達90%。這將帶給研究其他類型血液癌症的科學家更大的信心,來開發出更多的創新且有效的治療策略。

參考文獻

[1] 王建英, 楊臻. 中藥有效成分抗白血病機制研究[C]//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 2016.

[2] 陳國強, 仲豪傑. 維甲酸耐藥性的發生機理及其可能對策[J].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 1995, 0(3): 245–249.

[3] 王振義. 開展砷劑治療白血病的臨床和機制研究[J]. 中華血液學雜誌, 1996, 17(2): 57–57.

[4] 陳國強, 史桂英. 三氧化二砷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細胞株的雙重效應研究[J]. 中華醫學雜誌, 1997, 077(007):509-512.

[5]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https://new.qq.com/rain/a/20200907A00BQ200

本文首發:醫學界血液頻道

本文作者:祝無雙

責任編輯:Sharon

版權申明

本文轉載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

相關焦點

  • 96歲院士王振義獲獎後發問:為什麼不頒發給年輕人?
    近日,96歲的科學院士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700萬元。但他獲獎後卻反問: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獎頒給我,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將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從小,除讀書外,他很愛玩,愛踢毽子、玩彈皮弓,父親從不阻攔,還很鼓勵,並告訴王振義在玩和學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因此王振義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7歲那年,祖母不幸患上傷寒,但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祖母還是未能獲得有效救治。
  • 96歲教授獲700萬大獎,卻憂愁發問: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呢?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
  • 96歲王振義院士獲獎!「未來」大獎,為何不獎勵年輕的科學家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非政府組織頒發的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大獎,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截至2020年9月,未來科學大獎共組織4次評獎,20人獲獎。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96歲獲獎老教授:有高興也有憂愁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院士獲「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
  • 96歲老教授:為什麼不把獎發給年輕人
    我96歲了為什麼不發給年輕人?生命科學獎2020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張亭棟、王振義當得知自己獲獎後,王振義在電話中說:「我的心情,好的壞的都有,好的呢,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重視研究工作,這樣對人民有益處。當然,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 96歲王振義獲未來科學大獎,他說「這個獎為啥不給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朱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
  •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讓年輕人多說說」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 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這位已經96歲高齡的大家,是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內科血液學專家,也是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之一。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
  •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 讓年輕人多說說」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這位已經96歲高齡的大家,是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內科血液學專家,也是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之一。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
  • 96歲老教授發問:為什麼不發給年輕人?
    這個「中國版諾貝爾獎」自2016年創辦以來,每年舉辦一次,共設三個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設立獎金100萬美元(約700萬人民幣)。生命科學獎2020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張亭棟、王振義
  • 96歲教授獲百萬大獎卻憂愁發問: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
  • 王振義院士:我們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因為目前標準往往是看論文
    在獲獎感言中,王振義教授的話讓人動容又令人深思,他說:「我 96 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我們(在評審)政策方面有一個缺陷,因為它不是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苦苦工作幾十年的人,而是看論文(發表情況),看他有沒有高級期刊論文。「我憂愁的地方是,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
  • 96歲老教授獲百萬大獎:「有高興也有憂愁」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頒發給了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王振義在談獲獎感言時表示,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也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王振義坦言。
  • 獲未來科學獎百萬獎金後,96歲王振義院士做出決定:全捐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面對「準備怎麼分配獎金」的提問時,96歲的王振義院士說,「麻煩醫院幫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據悉,未來科學大獎獎金高達百萬。王振義有多厲害?事情得從半個世紀前說起。
  •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大獎組委會與王振義教授進行了現場連線。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有好處;自己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
  • 中國版諾獎頒布,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96歲的王振義「出圈了」。得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後,他的兩個舉動惹來了爭議:一是他「駁」了組委會的面子,直言「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很快就要離開這世界的人?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二是百萬美元獎金還沒到手,就直接讓醫院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 96歲院士獲百萬科學大獎,全捐於扶貧基金會,致敬
    近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終身教授張亭棟。可見此獎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和科研性,含金量實在厚重。然而,96歲的王振義教授在知曉本人獲獎後卻表示「為什麼這個獎是給已經96歲的自己」。
  • 中國院士獲獎,捐出全部獎金,卻發愁:獎為啥不頒給年輕的工作者
    不過該獎項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而是點名邀約,日期96歲的王振義院士成為了今年第4位獲獎者。曾經他帶領自己的團隊在白血病臨床治療上找到了新的方法,能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因此還獲得了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項——凱特林獎。不過在他獲獎之後,他的一系列舉動讓人為之嘆服。首先對於治療白血病的新策略沒有申請專利,並且還將所有的獎金都分捐了出去。據了解王院士每次在獲獎之後都會這樣做,已經分了幾百萬元。王院士這樣做的目的是貫徹心中的理念,他認為科研是場接力賽,每個研究所、實驗室都需要一代代傳承。
  • 96歲王振義院士喜獲生命科學獎,他讓"血癌"治癒率超93%
    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自2016年設立至今,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物理學家薛其坤,生物學家施一公,水稻育種專家李家洋、袁隆平等知名科學家均獲得過此獎。在醫學科學界,曾經獲得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34;被傳為佳話。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
  • 王振義教授:獲「生命科學獎」後,心情好的壞的都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朱凡)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
  • 專訪96歲院士王振義:我為什麼在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後覺得憂愁?
    接到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秘書的電話時,王振義納悶:「難道是天上掉餡餅?」被告知他是今年的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後,電話再次打來時,就是大會頒獎現場的連線。「您的心情能不能與大家分享一下?」主持人問。他不緊不慢地講:「好的(方面),是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方面我非常憂愁,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96歲、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你們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這通電話連線的視頻近兩日在網絡上傳播甚廣。而熟悉王振義的人都覺得,這太像這位「老頑童」的風格了。他一向直言,喜歡調侃別人,也調侃自己。